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十七 党派群众团体)

[复制链接]

2012-7-15 18:58 13988 0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8:58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8:58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十七 党派群众团体)  

2012-05-19 21:57:09|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卷十七 党派 群众团体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解放前党在本县的组织及活动
  1925年1月以后,县在北京、武汉、九江等城市读书的进步青年学生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祝尔昌、徐文藻、周绍南等人便是这一时期入党的。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后,武汉法政专科学校学生徐文藻、九江南伟烈学校学生周绍南等先后返回本籍,在邻县中共黄梅三区(独山)区委领导下开展活动,发展党员,1927年1月在城关建立了中共宿松支部。此后,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本县党的组织形式及活动范围,不断变化发展,本县人民的革命斗争始终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9月,湖北黄梅县共产党员邹一清、陈辉等来到县马畈,发展党员7人,11月在马畈建立中共宿松特支,活动在本县韩文、河西、佐坝及黄梅与本县毗邻地区。1928年秋辖上马畈、虞松峦两个支部。
  1927年11月,中共赣北特委在江北组织建立中共松南区委,在县程营、汇口、洲头一带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后遭国民党九江警备司令部破坏,1928年春停止活动。  1928年秋,由鄂东特委领导成立中共宿松县委,下辖马畈特支和上马畈、虞松峦、中心、长溪山、南北冲等5个支部,活动在本县西北和黄梅东北等地区。1930年6月,因领导人遭敌人逮捕而停止活动。同年7月,中共宿松县委在黄梅县北山寺重新组建成立。1931年3月迁驻本县西源祝家下湾,下设组织部、宣传部、西区区委(辖3个支部)和东区区委(辖12个支部)。1932年1月,红山中心县委决定撤销中共宿松县委,成立特别区委。
  1930年1月,中共太湖特区在太湖大石岭召开的太(湖)、宿(松)、望(江)3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中共宿松(城关)支部扩大为中共宿松特支,辖陈汉、长溪、隘口、城关、许岭等5个支部。同年冬遭敌人捕杀而停止活动。
  1930年5月,中共太湖县委派曾姓陈(化名)来县许岭地区开展党组织建立活动。不久,在东洪严家祠成立中共宿松县特别支部,下辖许岭、洪岭、九姑3个支部。主要活动在九姑、许岭、东洪、下仓、金塘、九成畈等地。1931年春,因组织许岭暴动未果,遭国民党搜捕破坏而停止活动。
  1931年初,中共安徽省党组织,从上海派杨学源回本县发展党员,建立组织。不久,在洪岭(东洪)金塘成立中共宿松特别区委,下辖11个支部。同年4月改为东区区委。主要活动在沿湖、洲区及教育界。
  1932年1月,红山(英山)中心县委派员来本县筹建党组织。2月20日在木耳石(今梅墩乡境内)成立中共宿松特别区委,下辖4个党小组。同年9月,因国民党“清剿”,区委转移英山,停止在本县的活动。4月,太(湖)、望(江)、宿(松)中心县委在县长湖口三角墩成立,下设组织、武装2部和太湖、望江、宿松3个特区。本县特区下辖15个支部。同年12月,中心县委并入蕲(春)、宿(松)、太(湖)、彭(泽)工委。10月,宣布成立中共蕲(春)、宿(松)、太(湖)工作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主要活动在本县和太湖山区。1932年11月,因国民党“围剿”而转移到本县湖区。12月,更名为蕲(春)、宿(松)、太(湖)、彭(泽)工委,驻本县长湖碧溪嘴,下设太湖河口区委、太湖特别区委、宿松特别区委。宿松特别区委下辖17个支部。
  1933年3月,湖区革命根据地遭敌人严重破坏,工委被迫解散。
  1935年冬,皖西特委在本县陈汉山区组织成立中共宿松县委。县委领导山区人民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1937年8月,奉令率革命武装开赴红安七里坪,进行整编参加抗日战争。
  1936年2月,中共黄宿边区工委在黄梅塔儿畈下溪成立,下辖2个支部,活动在本县铜铃、长溪、二郎、隘口和黄梅柳林、塔儿、独山等地。同年6月,遭黄梅自卫团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3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派中共党员周鲁(女)来本县秘密开展建立党的组织活动。5月,在县城成立中共宿松特别支部,在县城和复兴沿江一带开展活动。7月下旬,日军大举侵入本县,特支留下2名党员转入陈汉山区坚持斗争。
  1939年初,太湖中心县委领导成立中共宿松支部,活动于县城、许岭、二郎、复兴等地。5月,因支部主要成员离开本县而停止活动。同年11月,中共彭泽特别区委书记周静轩来本县占峦、王营、九城等地,发展党的组织,扩大抗日武装。将中共彭泽特别区委改为中共江南特支,辖江南、江北2个支部。1940年3月改为中共江边特支,在本县泊湖、黄湖、大官湖及九成畈沿湖地区开展活动,建立、扩大抗日武装。同年9月,周静轩在战斗中牺牲,特支解散。
  1940年春,在太宿边九潭冲成立中共蕲宿太工委,下设一区(蕲春)、二区(宿松)、三区(太湖)。在本县活动范围,主要是陈汉、二郎、铜铃、趾凤等地。1943年4月,改为中共蕲宿太边区县委。同年10月,赣北特委张云樵来本县湖区恢复党的组织,在本县黄湖边成立中共宿松湖区支部,活动在宿(松)、望(江)湖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年底,中共鄂东地委决定,在黄梅下新成立中共黄、宿边工委,下设下新、蔡山2个区委。在黄梅城关和本县程营、汇口、城关、五里、九姑等地开展活动。1942年1月,扩建为中共黄宿边县委。1944年,改为中共黄宿边工委。直至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
  1941年8月,中共鄂皖地委、赣东北特委在县湖区金塘小肖家嘴组织成立中共宿松县委,设组织、宣传、武装部和黄湖、金塘、占峦、下仓4个区委,下辖12个支部。1942年初,国民党军“围剿”湖区革命根据地。湖区革命武装转移,县委改为中共边江临时工委,8月停止活动。同期,黄(梅)宿(松)边区党组织在五大棚(今套口乡境内)建立特别区委。1944年初,中共宿彭工委在五大棚成立,为中共边江工作委员会下属机构。下设五大棚、王营、辰字号(彭泽)3个区委,在本县占峦、下仓沿湖一带和彭泽辰字号、八宝洲等地开展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边江工委撤离湖区,宿彭工委随之撤至黄陂。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9月,中共宿彭工委北撤后,留下五大棚区委书记石玉书等10余名党员坚持在湖区开展活动,成立中共湖区支部。1946年10月,支部遭国民党破坏而停止活动。
  1946年5月,蕲春县大树冲成立中共蕲宿太边县委,下设一区(蕲春)、二区(宿松)、三区(太湖)区委。中原突围后,国民党重兵“围剿”大别山区,县委遭破坏停止活动。同年10月,成立蕲宿太临时工委。不久,工委书记被国民党抓捕,工委随之停止活动。
  1947年9月17日,刘邓大军六纵十八旅解放本县县城。11月,在黄大口(今梅墩境内)筹建成立中共宿松县委和县政府。初设二郎、凉亭、河塌、陈汉4个区委,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和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1月后,国民党对本县解放区进行残酷“清剿”。8月,县委、县政府被迫转移去岳西与皖西第一地委会合。1949年2月,县委、县政府率县大队从岳西经太湖转战回到趾凤河,恢复原4个区委并开展活动。3月28日,县城解放,县委、县政府迁入县城。从此,本县各级党的组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宿松县委历任主要领导人概况表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县委及其隶属机构
  解放初,由上级党组织委任县委正、副书记和委员组成县委会。1956年4月,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由19名委员组成的第一届中共宿松县委员会(简称县委会),设常务委员会。1958年7月,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县委常务委员会设书记处。1963年县委撤销书记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不断受到冲击,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代行县委职权。1969年5月,成立中共宿松县核心领导小组,行使县委部分职权。同年12月,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委员27人,重新组成中共宿松县委员会,恢复县委常务委员会。此后,历届县委会均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组成。
  直属机构
  1949年县委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干部训练班。1950年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53年至1955年先后增设统战部、农村工作部、财政贸易部。1956年,增设文化教育部、工业交通工作部、政法部;秘书室改为办公室;撤销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中共宿松县监察委员会;1958年,撤销文化教育部,改党员干部轮训班为党校。1959年,中共宿松县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共宿松县委监察委员会;增设编辑室。1962年,撤销政法部、工业交通工作部和编辑室。1963年,撤销财政贸易部。1965年设工交政治工作部、财贸政治工作部。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各级机构受到冲击,组织瘫痪。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委及其直属机构逐步恢复。1977年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和县直党委。1979年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设政法小组。1981年设立农村工作部。1984年,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宿松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5年县委常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法委员会、党史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党校。
  区(镇)乡(公社)党委(总支)
  1949年,全县解放后,宿松县建立6个区委会。1950年设城关、九姑、许岭、坝头、二郎、凉亭、长岭等7个区委会。1951年,城关改金碧并增设陈汉区委。
  1952年,缩小区划,设城关、佐坝、九姑、许岭、下仓、复兴、汇口、二郎、凉亭、破凉、张畈、程集、陈汉等13个区委会。1954年,增设大官湖区(水上)委。1955年区委恢复1951年建置;同年下半年各乡人民政府开始建立支部委员会。1956年各乡建立总支委员会。
  1958年11月,乡、社合一成立人民公社。各公社(乡)设党委会。1960年1月撤区并社,以区为单位设公社党委。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设党的正、副书记。1961年基本恢复1960年以前区、公社党委建置,分别设区委和公社党委。1966年夏至1969年底,“文化大革命”爆发,党的各级机构被革命委员会所代替。1970年区、公社恢复党委建制并开展活动。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成立乡人民政府,设乡党委会,村设支部委员会。
  1985年全县设陈汉、二郎、凉亭、佐坝、程集、九姑、许岭、复兴8个区党委会和城关、复兴镇、五里乡等直属党委。
  建国后宿松县若干年度区、乡级党委(总支)建制简表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临时党员代表会议
  1931年3月,中共宿松县委临时党员代表会议在西源山祝家下湾召开,出席代表15人。会议决定建立西区区委,批准成立少共宿松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减租、减息,组织农民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等活动。选举祝尔昌、何瀛、姚鹏、王玉林、祝义昌、王新儒、陈四娣(女)等7人重新组成中共宿松县委。
  1952年12月30日至1953年1月5日,在城关召开中共宿松县临时党员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94人,列席40人,听取解放3年来党的工作情况和1953年工作任务的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民主建政、贯彻婚姻法等项工作作了讨论。
  历届党员代表大会
  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6年4月25日至30日在城关召开。出席代表237人,列席代表18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中共宿松县委关于解放6年来党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了1956年党的工作任务;选举彭小聚等19人组成第一届中共宿松县委会,赵钰等7人组成中共宿松县监察委员会;选举彭小聚、曾余等5人为中共安徽省第一次党代会议代表。
  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8年7月1至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27人,列席代表132人。会议选举了彭小聚等18人组成第二届中共宿松县委员会。会议提出,当年实现粮亩产2000~2500斤,高额丰产8000~10000斤;皮棉亩产200~300斤,高额丰产1500斤;花生亩产1000斤,高额丰产4000斤等。高指标、浮夸风在全县范围内严重泛滥。
  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0年2月14日至1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00人。会议选举彭小聚等22人组成第三届中共宿松县委员会。殷玉臣等9人组成中共宿松县委监察委员会;彭小聚、董怀章等8人为出席中共安徽省党代会代表。会议提出,要在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把“右倾”反透;在经济上,当年实现粮食总产7.2亿斤,棉花20万担,油料30万担,工业总产值7311万元等高指标,导致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共产风”、“浮夸风”继续泛滥。
  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9年12月25日至2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40人。会上学习了党的“九大”政治报告,听取了中共宿松县核心领导小组工作报告。选举田有余等27人组成第四届中共宿松县委员会。会议提出,要认真搞好“斗、批、改”;搞好“革命大批判”;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
  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1年3月13日至1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79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了中共宿松县委关于第四届党代会以来党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柳成林等33人组成第五届中共宿松县委员会;张灿华等9人组成中共宿松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柳成林、张俊模等8人为出席中共安徽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
  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4年7月20日至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00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了中共宿松县委关于第五届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并对机构改革等问题作出相应决议。大会选举由张俊模等13人组成第六届中共宿松县委员会;何祝朝等16人组成中共宿松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宿松县委领导人员名录
第四节 党务
  党员发展
  1925年至1926年,县一批进步青年、学生陈奇、祝尔昌、徐文藻、周绍南、陈化明、谢火生等分别在北京、武汉、九江和湖北黄梅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前夕,徐文藻、周绍南、祝尔昌等分别回到本县。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本县有党员26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党员320多人;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党员150余人。
  1949年以后,党员发展本着“积极培养、慎重发展”的建党方针,培养、发展新党员重点放在工、农、兵群众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注意从各行各业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的先进分子和优秀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1949年10月1日起到1985年12月31日止,本县共发展新党员14656名。其中1985年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375名,占当年发展党员总数的55%。
  1949~1985年中共宿松县党员基本状况简表
  党员教育
  党员教育,主要以党的“章程”和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组织党员学习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建国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主要进行思想、组织纪律教育,党员对照党的政策,针对各自的政治立场、家庭观念等方面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党员中存在的资产阶级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倾向。1953年至1957年举办党员培训班,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学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等,推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围绕党的第八届二次会议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进行教育,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大跃进高潮,培训党员、干部2200人。1963年至1966年,结合“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和“四清”(清思想、清组织、清政治、清经济)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围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理论对党员进行教育,造成党员、干部在政治思想上极度混乱。1978年至1985年主要学习《目前形势和任务》、《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等,对党员进行教育,以适应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  整党
  1952年11月至1954年上半年,组织党员学习,对照党的基层组织的“八项条件”,对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首次进行整顿。全县337名党员除16名因故未参加外,其余党员全部参加了整党学习。在整党中对30名违犯党纪的党员分别给以处理,其中取消预备期1人,劝其退党1人。
  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结合城乡“四清”和机关“五反”进行第二次整党。组织党员学习党员“十条标准”和党中央颁发的有关社会主义教育的“双十条”、“二十三条”等文件。全县7991名党员全部参加整党学习。这次整党重点是针对组织纪律涣散、生产和工作落后的基层组织而开展的。在整党过程中,改选了基层党的支部,对公社党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并对党员进行了全面考察。
  1984年12月至1987年上半年,进行了第三次整党。参加这次整党的单位共1063个,党员17463名,预备党员539名。全县整党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为县直属单位及城关镇;第二批为农村区乡;第三批为村级。每批整党均按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整党文件,普通党员自学为主,领导干部短期脱产分批集训;第二阶段对照检查、深入整改,采取先领导班子、再领导干部、后普通党员、自上而下进行;第三阶段是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全县予以登记的正式党员17292人,不予以登记46人,缓期登记121人,因故暂未办理登记手续的4人,开除党籍23人,取消预备期3人,撤销党内职务1人;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巩固和发展整党成果,各级党组织在党员思想小结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上报,上级党委组织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单位进行整党补课。
  纪律检查
  本县解放初期,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恢复国民经济、开展检查党员违反党的政策、丧失阶级立场、贪污和浪费等违纪行为,对27名党、政干部和土改队员,分别作了开除党籍5人、留党察看1人、警告2人、开除公职14人、撤职1人、行政记过4人的处理。1952年,县委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4月改为中共宿松县监察委员会。1966年6月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一些党员和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在党内出现官僚主义,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在其他经济领域进行犯罪等歪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肃党纪,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对历次老案件进行全面复查审理,凡因“左”的思想影响而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彻底改正。1978年至1982年,全县复查冤、假、错案3799件,属全部错全部平反的2203件,部分错部分平反的577件,维持原处分的1019件。恢复党籍124人,恢复工作的644人。
  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县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机构“宿松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爱国统一战线活动,建立抗日组织,开展抗日斗争。
  1947年11月,县民主政府成立,实施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争取地(主)、富(农)中的中间势力。对开明绅士、民族工商业者给以适当照顾和宽待俘虏等政策,广泛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国民党中的顽固派。
  1949年,县全境解放前夕,县前线指挥部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写信给顽固盘驻在复兴坝头的国民党县自卫大队第九连连长,敦促其弃暗投明,使全连105人向解放区缴械投降,接受改编。
  1953年2月,县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部。1954年至1985年,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均按一定比例吸收党外各界人士参加选举,担任县级各机构领导职务,直接参理政务。1978年以后,对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和三胞(港、澳、台)眷属、归侨、侨眷、工商业者和宗教人士等,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既往不咎”的方针,全面落实了统战政策,改正了在历次运动中对上述人员的错误处分,并按“一视同仁”的原则在政治、工作、生活上作了妥善安排。
  县解放前去台(湾)276人,住大陆眷属168户,1756人,台胞1户,5人,去港、澳的32户,129人,住大陆眷属35户,194人;海外华侨,美国16户,85人; 日本1户,9人;加拿大1户,8人;南朝鲜1户,5人;巴西1户,10人;沙特阿拉伯3户,10人;印尼4户,16人;新加坡1户,7人;玻利维亚1户,5人。为争取提早实现“台湾回归祖国”,1981年县委成立了对台工作领导小组,1982年至1985年县政府先后成立外事和侨务办公室,开展对台(湾)、侨务和外事工作。
  宣传
  1949年3月28日,宿松县城解放后,城乡人民组织各种宣传队,开展宣传庆祝活动。同时,宣传动员全县人民做好渡江战斗准备。
  1951年11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本县各界人民组织报告会,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掀起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195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各区、乡建立宣传网,开展生产、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文化教育、卫生等宣传活动。12月县成立发行委员会,各乡选配1名发行员;协助邮政部门推行党报、书刊发行。1952年,全县有宣传报告员20人,宣传员1712人;宣传员传授站31个。1956年4月,创办《宿松报》,1959年1月改为《宿松日报》。1957年,编发“农业发展纲要宣传提纲”,开展大办农业宣传。1958年,县成立广播站,当年有90%的区、乡(社)通了广播。
  1959年,开展以“工农兵”学哲学为中心的理论学习活动,组织7个宣传队到基层推广学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城乡举行庆祝活动。县设工业、农业、水利、财贸、政法、文教、卫生等7个展览馆,展出10年采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1962年,县培训宣传骨干2793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宣传。1963年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组织编写家史、村史,进行阶级教育。同时开展学雷锋宣传,各学校建立学雷锋小组,各机关开展做好人好事活动。1964年建立学习毛泽东著作小组3381个。其中县直73个,区社241个,农村、街道3067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党的宣传机构停止活动。
  1977年1月,县委重新恢复各级宣传机构,并开展活动。1978年后,组织宣传、学习党的十一届、十二届代表大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宣传活动。
  1982年4月,县召开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一学(学先进)、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纪律)、四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红旗单位10个,先进单位41个,先进个人143人。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组织
  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党改组成立后,派员和原“中国同盟会”会员洪光华、张惕生(系本县人)等在县开展党务活动,但活动不多。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县城,摧垮北洋军阀盘踞在本县的势力,随之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简称“县党部”)。由徐文藻、张曙明、黎宗铭、陈辉、周绍南、周禄明、谭舜华、何铎、张国平、叶世新、郭亦仪、罗贤甫等组成执行委员会,徐文藻任常务委员。内设宣传、工人、农民、商民、青年、妇女等工作部。相继建立城厢第一区党部,下辖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北门等5个区分部;佐坝区第二区党部,下辖洪岭、王岭、松梅岭、佐坝、弥勒寺、金碧等6个区分部;西北乡第三区党部,下辖柳坪、北浴、廖河等3个区分部;东南乡九姑、许岭、坝头、下夹、洲头和北乡的凉亭设区分部。区党部设常务委员1人。区分部确定1人负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军阀陈调元派部偷袭本县城,捣毁县党部,党务活动停止。
  同年六月,国民党省党部派员来本县组织成立改组委员会。次年,县党部重新成立,由省党部指派调查干事1人,配助理、办事员若干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党部改调查干事为特派员制。设特派员1人,干事、助理干事、录事若干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民国二十八年,改特派员为书记长制。县党部设书记长1人,秘书、干事、事务等若干人。内设计划委员会、党政特别会议等机构。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党部设执行委员会,配书记长1人;监察委员会,配常任驻会委员1人。执委会内设总务、组训、宣传、民运等4个股和调查统计室。配秘书、调查专员、财务委员各1人,干事、佐理员若干人。下辖城关、许岭、凉亭、陈汉、佐坝等5个区党部和90个区分部(其中13个直属区分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实行党、团(三青团)合并,年龄25岁以上团员一律转为国民党员。县党部增设副书记长1人,下属组织扩展到21个区党部,134个区分部(其中7个直属区分部)。各区党部、分部设书记1人,宣传、组织或称“后补执委”3至5人,共有党员658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本县解放后,国民党组织随之瓦解。
第二节 活动
  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县党部积极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开展民运工作,成立北伐后援会,筹集粮草支援北伐战争,组织群众反贪官污吏,反豪强劣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在本县制造了“五?二八”血案,枪杀共产党员徐文藻、钟国汉。
  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党部改组成立后,发动党员开展清共(清除共产党)活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党部配合政府改变基层行政建制,各区设联保办事处,实行联保连坐(坐罪),发动党、政、军界及社会青年进行反苏(联)、反共活动,在民众中提倡“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党部发动全体党员和民众制订《爱国公约》,贯彻实施《国民精神总动员纲要》,开展抗日斗争。同期,发展党员,扩展基层组织建制。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规定政府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一律加入国民党组织。
  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党部与县政府联合组织“政工工作队”,配合地方驻军,破坏湖区革命根据地。7月,县党部将所属社会团体移交县政府管理,党务活动改以党团联合形式进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党内实行选举制。县党部主持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执行委员5人、候补委员1人组成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3人、候补监委1人组成监察委员会。此期,调查统计室开始建立自新小组,培训自新人员在共产党内部进行策反活动。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开展对全体党员进行清查、登记,整理党籍,整顿组织机构,清除“游离”分子,利用行政力量筹备资金,加强党务活动,发动党员参加乡(镇)长、保长竞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县党部全力配合绥靖,支持内战。
  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负责人名录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青少年团体
  “五四”运动以后,县青年运动蓬勃发展,并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建立自己的组织。民国十二年(1923年),长溪高等小学青年师生成立了“同德会”,后改为“学生会”。组织学习《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安庆学生》等进步书刊,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少共特别支部
  民国十九年(1930年),少共特别支部(即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二十五里墩徐家湾王玉林家成立,书记何瀛,团员26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庙前成立少共宿松县委,下设东区、西区、北区3个分会,开展抗租反霸斗争。
  抗日学生后援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佐坝青年黄仕功(上海光华大学学生)辍学回家,组织在乡青年成立青年抗日后援会,发展会员近百人。活动在柳嘴、金碧、徐岭、新兴、新周及九姑等地,走乡串户,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该组织后因当地劣绅诬陷告密而遭破坏。
  青年抗敌协会
  民国三十年(1941年),本县湖区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开展抗日支前援后活动。
  共产主义青年团
  1949年11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宿松县委员会”在江堤宣布成立,吸收了一大批青年突击手参加团的组织。
  1953年3月,第一届县团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30人。大会听取并讨论了团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首届团县委。
  1956年5月第二届县团代会在县城召开,大会号召团员为完成全县粮食生产4.70亿斤、油料2900万斤、棉花4420万斤而奋斗。选举产生第二届团县委。
  1957年12月召开第三届县团代会,代表299人,总结上届工作,决定本届任务,产生了新的团县委。
  1957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宿松县委员会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宿松县委员会。
  1960年5月,召开第四届县团代会,号召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大跃进运动。
  1963年5月召开第五届县团代会,代表470人,选举产生了新的共青团宿松县委员会和出席省团代会代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红卫兵"代表大会所取代。
  1971年1月,召开了第六届县团代会,出席代表470人,选举产生了由47名委员组成的第六届团县委(设常务委员9人)。
  1978年12月,第七届县团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13人,选举产生了由41名委员组成的第七届团县委(设常务委员15人)。大会号召全体团员投身“四化”建设,开展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1982年,第八届县团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54人。大会通过上届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八届团县委和推选出席省团代会代表。
  1986年2月,第九届县团代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90人,特邀代表10人。会议学习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审查通过了第八届团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九届团县委组成人员。大会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立足本职,为争取早日实现本县“七五”计划建功立业。
  1972~1985年宿松县共青团组织简况
  儿童团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组织建立儿童团,由华丽任团长。发动青少年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本县山区和湖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了儿童团组织,进行站岗、瞭望、放哨、送信、盘查和锄奸等活动。
  童子军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城及集镇中、小学按政府规定,在学生中建立童子军。并要求学生穿戴童子军服装、领巾、军帽,开设童子军课,实行“三民主义”教育和“新生活”训练。科目有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
  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0年团县委在宿松中学、实验小学等校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4年,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宿松师范联合建立“少年先锋队”。各校分别组成中队。随后,全县城乡小学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小兵”组织取代了少年先锋队组织。1978年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1981年,全县从小学1年级开始普遍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宿松实验小学自1982年起,实现了红领巾学校。
第二节 工农团体
  工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以中共党员钟国汉为首,在县城“陈氏宗祠”建立了县总工会。随之,城关、九姑、凉亭、许岭、坝头、二郎等地建立了分会。全县会员达2000余人。同年五月二十八日,国民党右派武装偷袭县城,枪杀工人领袖钟国汉,县总工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分行业组织职业工会。民国三十二年,成立县总工会,实行理事制,设理事长和常务理事、理事,辖木、铁、篾、泥水、理发、成衣、搬运等行业工会,会员400余人。
  建国后,本县商业、手工业、运输、教育、粮食加工、财税等系统组建成立了基层工会。
  1951年11月,县成立工会筹备委员会。
  1956年5月16日召开县第一届工人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7人,由县委作工会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工人、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劳动竞赛。选举常务委员、候补委员共18人组成宿松县工会联合会。
  1964年3月24日召开第二届县工代会。选举产生委员、候补委员18人,组成第二届宿松县总工会委员会,设主席1人,常务委员5人,选举出席省工代会代表2人。1966年至1972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级工会组织陷于瘫痪。
  1973年工会组织恢复,同年4月至1984年,分别召开了第五、六、七届县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委员、候补委员组成历届县总工会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若干人。工会组织建立后,1951~1985年,举办职工业余文化学习班267所(次),入学职工1.4万人(次)。其中扫盲58班(次),高小32班(次),初中56班(次),高中10班(次),聘请专职教师57人(次),兼职教师563人(次),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
  宿松县工会组织简况
  农会、苦人会、贫协
  民国六年三月至七年六月 (1917~1918年7月),县成立农会,系国家法定的地方“兴利除弊”的代表机构。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本县城后,县城成立宿松县农民协会。随之在城厢四周及凉亭等地发展会员6000余人,开展反土豪、劣绅斗争。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县农会被国民党右派勒令解散。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夏,中共西源党组织领导穷苦农民组织“苦人会”,打开地主祝子和家粮仓,分粮救济穷人。随之趾凤、梅墩、凉亭、墨烟、长溪山等地组织“苦人会”,开展抗捐、抗税、抗债、抗夫等斗争。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加强农民组织,县成立农会筹备委员会,各乡成立乡农会。凡从事农业者,均可入会。民国三十年,县农会正式成立,实行理事制,设理事长1人,理事3人,主持会务。
  建国后,县、区、乡、村各级建立了农民协会(简称农会)。县设正、副主席,区、乡、村设正、副主任。至1951年,全县发展会员3.61万人。
  1954年后,农业合作组织逐步代替了农会职能,农会解体。1968年至1973年2月,县成立贫下中农代表会,各乡(镇)、生产大队、生产队成立分会或小组,会员15.7万余人,参与学校、医务、商店管理。1973年3月,贫下中农代表会改称贫下中农协会。至1984年,机构撤销。
第三节 妇女团体
  妇女协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在国民革命军的帮助下,组织建立了县妇女协会,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开展反封建斗争。同年,国民党右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妇女协会活动停止,组织解散。
  妇女抗敌后援会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县成立妇女抗敌后援会,设主席、常务委员,并在全县乡、镇、保分别建立妇女协会或小组,组织妇女学文化,唱抗日救亡歌曲,进行抗日救国斗争。
  妇女理事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组织成立县妇女理事会,设理事长、理事。在县城妇女中开展“新生活”运动和募捐,解决婚姻纠纷等活动。
  妇女联合会
  1950年3月,县成立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设主任、常务委员。随后,各区设妇女干事,乡、村设妇女代表。1951年12月正式成立宿松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内设组织、宣传等部,区置妇联会,乡设妇女代表会。1958年,乡、社合一,公社设妇女主任,各生产大队、生产队设妇女大队长或队长。1982年县妇联增设儿童部、权益部。
  1951年12月至1984年,分别召开了一至六届县妇女代表大会,选举出执行委员组成历届宿松县妇女联合委员会。妇女组织建立后,广泛进行宣传贯彻执行《婚姻法》、妇女扫盲、兴办托儿所事业,建立“五好”家庭,开展“三八”红旗手竞赛评选和维护妇女权益等活动。1980年至1985年,全县共建立“五好”家庭7558户,评选出“三八”红旗集体单位203个,红旗手1785人,分别出席省、地、县表彰大会。
第四节 工商团体
  商会
  民国元年(1912年),县商业各行业“资方”联合组成宿松县商会,下设18个行帮,会员132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行帮为同业公会,制订公会章程,由国民党
  县党部主管商会实行委员制。各同业公会推举主席,主持日常事务。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理事制,由同业公会代表大会选举理事长、常务理事等人主持工作。下分设布业、百货、南货、旅栈、茶馆、理发、饮食、屠宰、磁铁、香炮、国药、文具、油炸、摊贩、米业、竹木、丝业、油料等18个同业公会。1949年本县解放,商会组织解散。
  工商联合会
  1950年,成立宿松县工商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开展工商联筹建工作。1951年城关镇工商联合会成立。随之,各区相继建立工商联合组织。同年8月,“宿松县工商联合会”正式成立,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1953年7月1日,在县城召开第一次工商联合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21人,讨论通过《宿松县工商联合会办事细则》(草案),调整各区工商联合机构名称。许岭、汇口、陈汉、凉亭、九姑、二郎区为“工商联合分会”,各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3至4人;程集、佐坝为“工商联合会办事处”,配负责人、办事员共2至3人。1954年,组织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提高工商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协助政府开展取缔商业投机和平抑物价等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工商联合机构停止活动,1969年被撤销。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5月,县召开第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章程”和“公约”,选举产生了宿松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委员会。1984年9月,召开第二届个体劳动者协会代表会,产生新的委员会。下辖城关、九姑、复兴、许岭、佐坝、程集、二郎、陈汉、凉亭9个分会,拥有会员3244人。同年,按“遵章守法好、服务质量好、经营管理好、执行物价好、清洁卫生好”的五好标准,评选出五好会员131人。
第五节 涉外团体
  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3月20日,县成立宿松县抗美援朝分会,设主席1人,委员27人。5月1日,各区设分会办事处。全县各界人民广泛开展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宣言》签名和捐款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中苏友好协会
  1952年7月,县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宿松分会,各区设工作委员会,共发展会员5.54万人。次年,召开第一届中苏友好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广泛地开展了“中苏友好同盟”宣传活动。
第四章 其他党团
第一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一月,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安徽省支团,派员来宿松筹建三青团。三月,成立“宿松县团务筹备员办事处”,宣传建团主张,发展组织,吸收团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省令撤销县级团务机构,县三青团组织解散,活动停止。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省再次派员来宿松重建三青团组织,成立“三青团宿松分团筹备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下设筹备办事处、干事筹备会,内分总务、宣传、组训等3个股。同年三月,对团员进行甄核,同时在机关、学校、农村发展团员,建立区分队。四至五月分别成立“青年摄影社”和“康乐委员会”作为本团的外围组织。此期团组织发展到直属一、二和许岭、坝头等4个区队、31个区分队。八月,国民党、三青团合并,团停止单独活动。
第二节 青年党
  1948年7月,在安庆市育婴堂成立青年党宿松县党部筹备处。8月,青年党部在本县正式成立。设主席1人,委员2人,秘书、干事3人。内设组织、宣传、训练、内务4科,下辖金碧、二郎、许岭3个区党部,共有党员25人。同年10月,因受国民党县党部监视而停止活动。
第三节 民社党
  1948年,由县人唐介惠为首组织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宿松县党部。设执行、监察两个委员会,并配主任委员和书记。各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社会、总务4个组。由筹备员在全县各地开展活动,共发展党员58人。不久受国民党县党部监视、排挤,停止活动。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