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十六 科技)

[复制链接]

2012-7-15 19:00 9132 0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9:00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9:00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十六 科技)  

2012-05-19 21:54:25|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卷十六 科技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县科委
  机构沿革
  1959年元月县委组成“宿松县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管全县科学技术工作,筹建宿松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9年6月,宿松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县委第一书记兼任主任,下设办公室,编制五人,与科普协会合署办公。
  1962年,县科委及科普协会机构撤销。
  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增设科技小组,1977年撤销,成立县科技局。
  1978年9月撤销科技局,成立宿松县革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1981年4月更名为宿松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84年4月机构改革,县科委、科协定编17人,科委内设办公室、技术推广科、学术联络科、科技干部管理科、资料室、技术培训中心和柑桔研究基地。
  县科委是县政府领导下的管理科学技术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  辖属机构
  宿松县标准计量局 成立于1958年,1960~1961年称“计量检定所”,隶属科委,期间完成了改16进位为10进位木杆秤的改制。1977~1982年再次归属科委,期间完成了中药以“克”代“钱”的计量单位改革,对全县厂矿、企业开展了标准化服务,收集整理了630个工农业产品标准,并对8个厂家产品进行了抽样鉴定。
  农具研究所 成立于1972年6月。1977年划归县科技局管理,隶属期间研制出“皖—50型”水稻动力中耕除草机。
  地震办公室 成立于1975年7月,隶属期间建地震测报站2个,测报点25个,宏观哨315个。
  柑桔服务公司 1982年成立即隶属科委,1984年4月划出。隶属期间开办4期柑桔技术培训班,受训500人,编印《怎样栽培柑桔》两万册,全县至1983年栽植柑桔73.29万棵。
第二节 科普协会
  县科协 它是县委领导下的各类科学技术工作者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1955年建置,称宿松县科普协会。1959年与科委合署办公。1962年撤销科普协会。1963年重建,县委书记兼任科协主席,1964年改县长兼任。1968年12月科协与水利局、农科所等6个单位合并成立宿松县农水科技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0年3月撤销其职责,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计划小组承担。1979年5月,县委决定恢复宿松县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小组 1982年我县“科协”开始建立基层科普组织,当年,县委、县政府批转陈汉区委、区公所《关于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领导的意见的报告》,陈汉区、二郎公社、九姑公社、佐坝公社均建立了科普协会和小组。至1984年底,陈汉区有科普协会7个,会员305人;二郎区有科普协会6个,会员271人,凉亭区有科普协会5个,会员264人;程集区有科普协会6个,会员540人;许岭区有科普协会5个,会员190人;九姑区有科普协会6个,会员243人;复兴区有科普协会7个,会员93人;佐坝区有科普协会4个,会员274人;五里乡有科普协会1个,会员48人。
  农科组织 1951年复兴成立植棉技术指导站。1955年各区陆续建立了农林技术服务站,1975年后改称农业技术推广站,每站有专人负责栽培、种子、植保、多经、畜牧、土肥等专项技术的管理和推广工作。
  1972年开始,各公社(乡)相继成立公社农科站,以生产良种为中心,进行提纯复壮,扩大繁殖和杂交水稻制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繁殖。各大队(村)、生产队(村民小组)相应建立了农科队、农科组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子专业户。
  1984年,区、镇、乡均配备了农技助理员。同年8月,县委批转县科委《关于区镇乡科技助理员工作职责意见的报告》,明确了科技助理员为同级党委进行科技工作的参谋,是同级政府(或行政管理机构)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专职干部。1985年底,全县有科技助理员4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人,中专文化程度12人,初、高中文化程度19人,小学文化程度13人。
  科技经费表(1981~1985)
第二章 科普活动
第一节 各类学会及活动
  学会
  农学会  成立于1979年9月13日,第一届理事会由28人组成,会员96人。
  水利学会 成立于1980年8月5日,第一届理事会由6人组成,会员48人。
  林学会  成立于1980年8月5日,第一届理事会由7人组成,会员35人。
  水产学会 成立于1982年5月3日,第一届理事会由6人组成,会员48人。
  护理学会 成立于1982年6月14日,第一届理事会由3人组成,会员22人。
  养蜂学会 成立于1982年12月11日,第一届理事会由6人组成,会员15人。
  养鸡协会 成立于1983年5月8日,第一届理事会由9人组成,会员25人。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 成立于1983年11月22日,第一届理事会由19人组成,会员47人。
  工业技术学会 成立于1986年5月5日,第一届理事会由20人组成,会员71人。
  活动
  学术交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科学技术交流活动,频繁而活跃。几年来,根据县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先后邀请了华中农学院教授章文彩、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高级农艺师陈鸿佑、省农业厅厅长高级农艺师汪涉云、省农科院院长李成荃、省农学院教授李卓、张庆沛等人多次来县考察和讲学。1985年12月日本国柑桔专家杉村秀雄应缴来县考察讲学,听取讲学达672人。
  1985年11月县与湖北省黄梅、蕲春,江西省九江等县组成科技协作网,开展科技横向联系,交流科技攻关、星火计划、技术市场。人才开发等多方面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研究 建国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方针指引下,政府针对生产科技上的难题,拟定课题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县科技人员先后在省级和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32篇,其中1965年以前4篇,1966年~1976年4篇,1977~1985年24篇。其中农业方面11篇,多种经营方面8篇,教育方面1篇,林业方面1篇,医药卫生方面11篇。1984、1985年县委、县政府为振兴宿松经济,先后组织了两次自然科学有奖征文评选活动揭晓,共收到应征论文122篇。论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农业、林业、水利、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能源、小城镇建设等等。征文作者有部门领导和单位负责同志,有长期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也有农林专业户和农民技术人员,评选出一等奖论文2篇,二等奖论文8篇,三等奖论文13篇。
  协作攻关 多年来,县科委与有关部门配合,组织科学协作攻关,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1952年,在复兴区推广棉花岱字15号,胡宪卿的植棉经验曾出版连环画在全国发行,现在该区已成为出口商品棉生产基地。
  1955年,改种一季稻为双季连作获得成功,现在种植双季稻面积已稳定在26.5万亩,占水田的80.3%。
  1960年,县农科所引进红花草在双晚田套种成功,经示范推广,全县逐步形成一肥两稻新的耕作制度。
  1964年,县农科所早稻薄膜育秧试获成功,解决了早稻烂秧问题。
  1970年,土法试产白僵菌取得成功,并大面积使用防治松毛虫,效果显著。
  1972年,引进水杉、池杉、适地松试栽成功,现已发展到1.50万亩。
  1976年,推广杂交稻,试验、示范、繁殖、制种均获成功。
  1979年,推广甘兰型油菜冬发大壮苗移栽技术。
  1981年,试制摩拉水牛颗粒冷冻精液成功。
  1982年,地膜覆盖花生,接花杂交晚稻试验成功。
  1983年,试种杂交早稻成功。
  1986年,经省科技评委鉴定,推广了“小圩温柑丰产栽培技术”,全县柑桔生产迅速发展,栽桔21206万亩,成为县多种经营“拳头产品”。
  1976年,县电器陶瓷厂双片胶盒试验成功,成功地使用了温胶新工艺。该厂1981年又试制陶瓷灭弧罩成功,1985年上6个新产品,获利税17.2万元。
  县农机厂,60年代试制成功简易车床、插秧机、饲料粉碎机、二号碾米机、脱粒机;70年代试制和生产750型拖车、2105柴油机体、12匹马力柴油机、25匹马力柴油机、轧花机、70—1型拖车、连杆曲轴、1105柴油机、CT6132车床;80年代制造电表底壳、节煤炉、煤球机、7C—0.5型拖车等。
  县电器厂,1974年6月试制成功HK2系列开启式负荷开关,1983年批量生产,该产品有7种规格。
  县轧花厂,1976年进行“双革”,试制成功短绒清弹机、清花机、清绒机、行道机,并逐渐实现气流生产。
  1984年,县第一个现代化面条生产线,精心安装投产。
  分年科研项目统计表
第二节 科技咨询
  技术培训 1984年,县科委建立了技术培训中心,当年组织160名回乡知青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农业科学知识,随后又组织了1370名农民参加省农民函授大学宿松分校函授学习。1985年兴建了培训教学大楼837平方米。并建立了科技资料室,搜集、整理、收藏了各种科技书刊、资料8千余册。
  扶贫咨询 1983年开始科技扶贫,组织实用科学技术下乡、上山、扶智、扶贫。全县区、镇、乡科技组织已建立了科技扶贫联系户120户。1985年县正式建立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对全县37个乡镇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234个个体户、联户办企业,发放《技术需求登记表》予以登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现场科技咨询,书面咨询,印发各种咨询资料。同年对程集乔木乡土法生产磷肥转产水泥的咨询,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经检查验收,被评为先进咨询项目,获省人民政府科技咨询优秀项目三等奖。
  论证咨询 1985年7月19日成立“宿松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先后开展“大理石开发”、“羽绒加工”、“利用棉秸制造高强度包装瓦02_88_24纸”、“杨梅生产技术开发”、“柑桔优质丰产栽培”、“开发雁鹅商品生产”、“推广水稻‘双杂’生产”,“建设食用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河蟹半咸水人工育苗基地”等9个项目的论证咨询,均获得较好效益。
第三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科技队伍的成长
  建国前,宿松民间有零星工具、技术改革活动,并未形成科研队伍。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建立与发展。1955年建立了县科普协会,开始了科技队伍的组建与扩展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县科学工作委员会。此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各条战线先后建立了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县科技队伍。“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机构瘫痪,科研组织解散,科技人员受到排斥、打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为知识分子平反冤假错案622件,解决了因牵连下放农村和被错误处理的知识分子家属子女的城镇户口和商品粮油20户52人。1977年11月,召开全县科学技术代表大会,表彰了116个科技先进集体,268名科技先进个人。1984年开始,全县接收了620名知识分子入党,选拔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其中县级领导10人,区、局领导101人,解决知识分子夫妻分居两地157人。科技人员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提高,形成了一支坚实的科技队伍。
第二节 科技队伍的分布与结构
  1985年底,全县各行业技术人员3204人,其中大学本科生,1955年前毕业的8人,1956年至1966年毕业的89人,1967年至1970年毕业的71人,1981年至1984年毕业的114人;大学专科生,1966年前毕业的94人,1967年至1984年毕业的310人(包括“文革”工农兵大学生90人);中专生,1960年前毕业的244人,1961年至1966年毕业的272人,1967年至1984年毕业的89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者1110人。获中级技术职称75人,其中农艺师22人,畜牧兽医师3人,工程师23人,会(统)计师4人,主治(管)医师21人,讲师1人,经济师1人,相当职称的教师58人,分布于农业、林业、教育、卫生、金融等行业。获初级技术职称435人,其中助理级173人,技术员级262人,分别为农学、植保、作物栽培、蚕桑、棉花、生物、茶叶、化肥、畜牧、兽医、水工建筑、农田水利、流体力学、林学、机械制造、地质、机电、测绘、选矿、淡水养殖、造林、农机、粮食加工、数学、发配电、机电、会计、统计、中文、工商信贷、内科、儿科、眼科、血防、外科、中医、医学管理、妇科、放射等40个专业。
  历年科技成果项目记载
  部分科技论文目录
第二节 科技队伍的分布与结构
  1985年底,全县各行业技术人员3204人,其中大学本科生,1955年前毕业的8人,1956年至1966年毕业的89人,1967年至1970年毕业的71人,1981年至1984年毕业的114人;大学专科生,1966年前毕业的94人,1967年至1984年毕业的310人(包括“文革”工农兵大学生90人);中专生,1960年前毕业的244人,1961年至1966年毕业的272人,1967年至1984年毕业的89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者1110人。获中级技术职称75人,其中农艺师22人,畜牧兽医师3人,工程师23人,会(统)计师4人,主治(管)医师21人,讲师1人,经济师1人,相当职称的教师58人,分布于农业、林业、教育、卫生、金融等行业。获初级技术职称435人,其中助理级173人,技术员级262人,分别为农学、植保、作物栽培、蚕桑、棉花、生物、茶叶、化肥、畜牧、兽医、水工建筑、农田水利、流体力学、林学、机械制造、地质、机电、测绘、选矿、淡水养殖、造林、农机、粮食加工、数学、发配电、机电、会计、统计、中文、工商信贷、内科、儿科、眼科、血防、外科、中医、医学管理、妇科、放射等40个专业。
  历年科技成果项目记载
  部分科技论文目录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