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九 工业)

[复制链接]

2012-7-15 19:20 8878 0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9:20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9:20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九 工业)  

2012-05-19 21:38:56|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卷九 工业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布衣汪革,在麻地坡(今程岭乡王湾村)烧炭炼铁,此为县冶金工业之始。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西乡陈汉,长溪山山民,利用水力没碓,以竹麻、草料造纸,兴起造纸业。民国初元,有鼎兴、吉利、鼎盛等公司在黄泥庄、北门红鹤寨、松塘庄筲箕坡等处开采煤炭。1946年,县商会集资创办光明电灯厂,是为本县使用电灯照明之始。建国前夕,县内亦仅有一些私营作坊和手工店铺,以及涉足城乡的42种民间手工匠。
  1951年,安庆私营裕丰米厂,连人带机器迁至宿松,创办米厂,县首次使用机械碾米。同年10月,洲头轧花厂购进皮辊机20台,以柴油机为动力。1953年,城镇共组织各种手工业合作小组、社(厂)82个,少数社(厂)开始引进机械,初步实现半自动操作,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3.1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4%。
  1958年,把手工业组建为社(厂);一部分厂(社)和小组转为国营工业企业和集体企业;商办、校办工厂也应运而生,大部分工业企业,因供电不足,仍以手工操作,产品以针织类和食品类为主,辅以土法炼铁和铸造犁头、吊罐、辟耳,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85.7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6.8%。
  1961年至1963年,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工业企业实行全面整顿,关闭了一些企业,部分地调整了产业结构,1963年工业产值595.0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87%。这一时期,县内机械工业已初见端倪,原由几个铁器社组成的宿松县中心机械厂,扩建为县机械厂,制造简易车床、饲料机、粉碎机、碾米机、脱粒机等。1963年至1965年,全县工业生产产值、利税逐年增加,设备日益改善,是县工业稳定发展的时期。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将一批个体手工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全县个体手工业濒于绝迹,这期间又有15个手工业合作小组,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升级,转为社(厂),有13家社(厂)转为地方国营,生产很不景气,产值急剧下降。1968年产值仅750.63万元,比1965年下降73.5%。
  1976年后,全县工业企业走“一厂办多厂”和扩大新产品的内涵改造道路,一手抓太湖至宿松35千伏高压输变电建设,一手认真调整工业结构,全县开始形成以粮、棉、油、水产、加工业为主导,以电器、建材、棉织、化工为骨干,辅以二轻工业的工业布局。工业生产稳步发展,1979年,29家国营工业企业产值达2129.73万元,利润136.66万元,税金45.2万元,15家二轻集体企业,产值412.04万元,利税27.2万元。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3.3%。
  进入80年代,掀起了一个有县办、集体办、乡镇办,多层次、多渠道办工业的热潮,工业门类亦相应增多,现有电力、机械、电器、化工、采矿、陶瓷、建材、加工、食品、造船、棉织、印刷、被服鞋帽、竹编、雨伞、木器、包装制品等,1985年,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有25个,职工1358人,产值2797万元,创利税197万元。二轻企业12个,职工723人,产值287.13万元,创利税1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1.4%。
第一章 生产关系
第一节 所有制
  建国后,县工业企业以全民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个体及私营 民国初,有几家公司开采煤炭,时为县内的主要产业,也属私营。1946年县商会兴办光明电灯厂,名为集体,实属商会头目私营。建国前后,县内亦只有一些私营作坊和手工店铺,以及城乡手工业者。1951年安庆私营裕丰米厂迁至宿松,归粮油公司管辖,为第—个公私合营企业。1953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县手工业户,组成82个组、社、厂,大部分个体手工匠加入了二轻集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恢复和兴办了一批个体工业企业,多半是从事建材、塑化、修配和粮油加工等行业。
  集体 县集体(含二轻系统)工业企业共41家,即二轻系统12家:机具厂、铸造厂、陶器厂、印刷厂、包装制品厂、竹器工艺厂、木器厂、雨伞厂、塑料工艺制品厂、被服鞋帽厂、饮料食品厂、针织厂;经委系统的电器厂;建材系列的砖瓦厂;农业系列的兽药厂;供销系列26家,包括县粉丝厂、凉亭面包厂、县社知青印刷厂、复兴煤球厂、凉亭铸造厂、10个区供销社食品加工厂及7个轧花厂等。自1953年组织手工业合作化以后,企业时增时减,演变频繁。1958年,大搞所有制过渡,一部分厂、社转为国营企业,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又有13家手工业合作社(厂)转为地方国营,有15个手工业小组盲目升级,并为5个社(厂),直至1978年,企业所有制才稳定下来,供销系列7个轧花厂均是50年代至7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1951年10月首建的洲头轧花厂,是县第一个集体企业。
  全民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4家,其中县经济委员会系列10家,即宿松磷矿、县酒厂、县棉织厂、县被单厂、县印刷厂、县农机厂(又名皖西南机械厂)、县电陶厂、县电瓷厂、县食品厂、县罐头厂。建材系列2家,即县水泥厂、破凉预制厂。电力系列2家,即钓鱼台水库电站、县供电局。农业系列的良种轧花厂。粮食系列9家粮、油加工厂。县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是地方国营宿松县电厂,它建于1954年,全民企业中,除粮食、电力、磷矿、食品外,其余企业,均是1953年在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由个体户组织起来的,1958年大搞企业所有制过渡,转为国营。1978年后,企业所有制趋于稳定。第二节 企业管理
  县国营厂矿和集体企业,均有五大管理体系,即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供销管理、设备管理。
  计划管理 1978年前,各企业产品、产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由县政府职能部门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编制下达,有的层层分配到车间班组,超奖减惩;有的吃“大锅饭”,指标由企业内部掌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赖市场调节,实行以销定产,企业按销售合同,编造生产计划车间实行“联产计酬,超额计奖”,但县主管部门仍下达指导性计划(含省、地定点生产厂矿)。
  生产管理 60年代,企业多以行政手段管理生产,70年代吃大锅饭,实行定额生产、固定工资和加班补休、超额补休制度,成绩优异者所获得的仅是精神奖励,完不成任务者也只是“教育”而已,结果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人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进入80年代以后,工业企业实行“联产计酬,超额计奖”的方法,主要以产、供、销、质、耗、费6大环节为核心,定岗、定员、定责、定权,以产计工,经费包干,工资全浮(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单项生产全盈亏包干。1985开始,实行厂长责任制。责、权、利全部挂上钩的有65个厂矿。其中国营工业企业56个,占国营企业86%;集体企业9个,占14%,承包制仍继续发展。
  质量管理 大的企业,建立技术科(股、室),车间设专职检验员,专管产品质量检验,产前颁发质量标准,产中采取“自检、互检、专检和抽检,产后报告质检结果,正次废品分清,产品入库进厂,车间验质签字,并执行质量奖好惩坏制度。
  财务供销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资金的安排和资金的使用监督。杜绝不合理开支,加速资金的回收和周转。1978年前,多数企业以行政手段管理财务,吃大锅饭,搞固定工资,资金使用与经济效益脱节,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1979年各企业依照新颁布的《会计法》普遍修改了财会制度,补充了有关费用、材料、工时。成品管理方面的内容,改进了材料和产品的管理措施,做到三清(数量、规格、产地),三相符(帐符、卡符、实物符),领料有审批,超耗不发料。产品及时验收入库,及时通知厂部向外发货。1981年再度改革了财务管理制度,普遍实行费用承包,财务管理制度日臻完善。1985年逐步推行厂长承包企业制,财务管理更加严格。
第三节 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 1978年前,企业除去开支和税金后,利润按比例分成,其中一部分上交县财政,另一部分为企业所有,它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职工福利。80年代始,逐步实行利改税,企业上交税金后,剩余归企业分配。
  工资与奖金 县国营、集体工业企业,1965年前实行固定工资和精神奖励,1965年至1970年,多属计件工资。1970年后,有些新企业实行计时工资,工资等级为机械二级。1983年,各企业实行计时超额工资加奖励,生产人员拿超产奖,非生产人员拿综合奖。宿松县电器厂1983年全年工资4.1万元,83个职工人均540元,发放奖金2500元,人均30元。1984年后,工资形式改革,企业实行大包和单包两种办法,大包即厂长承包制,厂长对各车间各工种实行以产计工,按质奖惩,经费包干,工资全浮动(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按劳取酬;单包即单项行业和特殊工种,实行盈亏包干,如县电瓷、电器厂,对夹板班实行成品计件工资制,知青营业部实行纯利分成(厂部得六,承包者得四),烤花车间实行纯利包干,每月上交厂部30元,一切费用自付;对于行管后勤人员,执行岗位责任制,完成本职工作,除固定工资外,超产工资按一线工人平均额的80%计发。1985年后,少数集体企业,工人与厂部脱勾,每年仅向厂部交少数承包利润,又叫纯积累,一切费用厂部不管,这种办法,叫做保职停薪。
  病事假工资 企业职工因病休假,工龄20年以上者扣10%工资,10年以上者扣20%工资,10年以下扣30%工资,超产工资病假不发,事假,除以产计资人员外,其它人员事假期间,百分之百扣发工资(含超产工资)。旷工按200%扣发工资。
二章 行业门类
第一节 磷矿开采
  县境内磷矿石的储量达3000万吨,其中长溪山点1352万吨,铜铃点587万吨,高岭点176万吨,含磷品位平均为18.36%,最高20%以上。1959年3月建县钙镁磷肥厂,同年5月又建宿松磷矿、宿松蛇纹石矿,均为地方国营企业。1960年5月,合并以上单位,建立宿松县化学工业总厂。后因三年自然灾害,于1961年停产。1965年5月,省投资23万元,再度上马。1966年9月定名为二郎磷矿,定为县级建制,直属地区。1982年6月,省经委决定,该矿移交县辖。县决定将破凉磷肥厂(含长溪山磷矿)与二郎磷矿合并,定名为宿松磷矿。一个有井采、露天采矿、选矿场、硫酸厂、磷肥厂的系列磷化工企业初步形成。还有运输队、变电所、机修车间等服务附属企业。1984年5月,县委决定,宿松县磷矿改为局级建制,由县经委代管。该矿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286.5万元,主要大型设备总值394.6万元,省、地、县三级历年共投资1286.5万元,职工由1966年的170人增至现在的660人。其中获中级技术职称的7人,初级职称的10人。自1974年投产至1984年共产矿石29.9734万吨,普矿粉5908吨。矿石除供给本地作磷肥原料外,还销往湖北和浙江等地,总产值412万元。近几年,国家进口磷肥增多,该矿产品滞销,加上建制变更频繁和企业管理不善,以致该矿年年亏损,靠吃国家补贴过日子。1985年,为了完善选矿场工程,采矿暂停。
  宿松磷矿1974~1985年产值统计表
第二节 电力
  发电
  火力发电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县商会集资购进日本产引擎牌15匹马力柴油机和10千瓦发电机各1台,在原老厅后面唐家街宗氏祠堂办起宿松县光明电灯厂,以竹杆架线两条,纵横1.5公里,安装灯头196个,供县城机关及主要商号照明用电,此为本县发电用电之始。
  1954年,在黎河东岸筹建地方国营宿松县电厂,安装48.5匹马力柴油机及25千瓦发电机各1台,木杆架线两条,纵横2公里,年发电量近万度。1965年建蓄水池一座,安装柴油机3台,计255匹马力,发电机3台,计145千瓦,年发电量12.8万度。
  1960年以后,一些厂、矿、医院、学校为解决电源不足,纷纷增设火力发电机组。
  1968年,县发电厂维修扩建,新建10吨储油库1座,增加320千瓦发电机组4台,年发电量19万度。
  1972年,二郎磷矿电厂向县城供电,1978年,县电厂扩充设备,增设525千瓦发电机组3台,安装变压器24台,容量1830千伏安,趸售量增至237.2万度。1979年,太湖花凉亭水电站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建成供电后,基本结束了县火力发电的历史。
  水力发电 经勘测证明,县山区理论水力蕴藏发电量为8372千瓦,近期可供开采利用的有68处,到1985年底止,全县已建成电站31处,装机37台(套),架线56公里,至此,全县有225个村,3682户用上水力发电,发电机总容量为1938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59.22万度。
  县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钓鱼台电站,始建于1969年8月,1970年春竣工,安装HC123W—J—50型水轮机1台,配SwK75Kw发电机1台,当年10月1日试车运行,向库区及附近农村供电。该电站于1972年重新扩建,安装500Kw水轮发电机1台,此站为坝后封闭式电站,共投资56.9万元。1977年全部完工,5月1日试车运行,向县城供电。1979年联网运行,1985年再次改造扩建。增加630Kw水轮发电机1台。
  附:宿松县钩鱼台水力发电站历年发电量一览表
  输变电
  太湖(花凉亭)至宿松(坝头)110千伏线路,1983年2月动工兴建,全长69.4公里,投资255万元,1985年2月竣工。导线规格LGJ—120,水泥电杆272基。其中直线单杆180基,直线双杆39基,组装铁塔9基,耐张转角杆31基,变电所设坝头。
  太湖(花凉亭)至宿松(城关)35千伏线路全长40公里,1976年开工架设,1978年竣工,为华东电网向我县输电的主要干线,全线有12~21米水泥杆183基,县内陈汉钓鱼台至二郎35千伏线路,全长9.87公里,12米水泥杆80基。
  1985年底止,全县先后架设输电线路560公里,其中110千伏线路69公里,35千伏线路65公里,10千伏配变线路426公里。
  配电网络
  城关变电所10千伏路出线:
  程集、九姑方向04#柜出线路,途经程集区5个乡,全长78.06公里,九姑区5个乡和五里乡,全长47.68公里。
  佐坝方向07#柜出线路,途经3个乡,全长36.88公里。
  破凉方向0#柜出线路,经电器厂、茶场和8个乡,全长65.81公里。
  县城和城郊有3条出线路,08#柜出线路全长3.9公里,09#柜出线路,全长8.5公里,县水泥厂03#柜专用线路,全长2公里。
  凉亭变电所10千伏2路出线:
  阔皮坦方向05#柜出线路,途经9个村,全长13.66公里。
  柳溪、趾凤方向06#柜出线路,途经10个村,全长24公里。
  二郎变电所10千伏4路出线,途经铜铃、磷矿、二郎河,全长53.8公里。
  坝头变电所10千伏5路出线,途经程营、汇口、复兴和华农四、五分场,全长88公里。
  华农总厂变电所10千伏3路出线,途经华农总厂和一、二、三分场,全长26公里。
  变电设备
  城关35千伏变电所:
  1978年兴建,有3200千伏安主变器1台,35千伏的进线装置,采用一路进线和一台多油开关的线路与变压器相接的方式。
  该输变电工程建设总投资80万元,其中线路54万元,变电所24万元,交通工具2万元。
  凉亭35千伏变电所:
  1984年8月兴建,35千伏线路,3路间隔,10千伏,五路间隔,主变最终容量为2×3200千伏安,并改造35千伏线路3公里,为防雷线路,装机1700千瓦,最大负荷1300千瓦,总投资36.8万元,其中省计委投资25万元。
  二郎磷矿35千伏变电所:
  该变电所产权属二郎磷矿,1980年筹建安装,1982年6月投产并联网运行,35千伏2路间隔,10千伏5路间隔,先后装有主变1800千伏安、3200千伏安、1000千伏安变压器,该工程总投资为40万元。
  华阳河农场总厂35千伏变电所:
  建成于1985年5月,地点在复兴镇,当年7月18日正式送电,装有2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由坝头110千伏变电所送电。最高负荷量300千瓦。整个变电所及一条35千伏7公里线路和10千伏配套工程,共投资104万元。
  坝头110千伏变电所:
  该所主权属安庆行署供电局,1984年组装1万千伏安主变1台,1985年6月19日送电,所变采用50千伏安,由10千伏安直接变低压,作所用电源,最大负荷量1000千瓦。
  直流设备还设有蓄电池及硅整流(2台),110千伏侧有2路间隔,通电时仅装110千伏少油开关1台,隔离开关3台,电压互感器3台,电源互感器3台,为单母线安装,总投资140万元。
  许岭35千伏变电所尚在建设中。
  用电
  工业用电 50年代中后期,县办电厂电源不足,城内仅10个企业用电,即超过负荷量,当时不得不采取轮流供电办法。60年代,由于各厂、矿、企事业单位自备电源,加之县电厂扩建,年发电量19万度,工业用电,供需矛盾稍有缓和。70年代虽然有二郎磷矿电厂和钓鱼台水电站相继向县城供电,县电厂再次扩建后,年发电量增至237.2万度,但这一时期工业用电量的速度却大大超过当时的电源,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增至44个,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采取用电分配制,要求电指标不足的企业自备电源。1979年3月,花、宿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联网运行后,于1982年又采取统配包干办法,超用增收差额电费(每度加收0.15元),该年安庆电网分配我县指标为553万度,实用742.7万度。其中工业用电412.84万度,占实用总数的56%。为了科学地使用有限电源,提高经济效益,1984年又实行调荷避峰的办法,规定:(1)凡3班生产企业同2班制、1班制生产车间,或连续运行的设备,一律实行避峰用电制;(2)班制生产单位,坚持大夜班生产,避开晚峰用电,1班制生产单位和连续运行设备,避开早晚峰用电;(2)各厂矿统一篇排次序,实行轮换公休; (3)对乡镇工业实行限制用电,早晚峰时停止用电,此外,还动员工业用户交煤交油加工议价电。尽管如此,由于宿松县处于全省供电网络尾端,起步迟,统配电量基数低,难以保证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电源不足,始终是限制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1985年统配计划电量764万度,上半年议价购煤加工电量113万度,农业补贴电量166.5万度,合计全年可供电只有1043.5万度,而全年实际总用电量达1696.9884万度,其中工业用电863.55万度,占总用电68%;农业用电34.7568万度;生活照明用电798.6816万度;超用电253.6924万度,
  农业用电 县自1965年开始,向县城附近农村供电,1972年,二郎磷矿电厂建成后,扩大了农村供电范围。
  1979年,农村低压线路不断延伸,至1985年全县有43个区乡、251个村通电,用电农产达4.4万多户,占总农户的63.7%。
  1979年,高压输电线路架通后,农村中由机灌改为电灌者剧增。1985年底止,全县共建电力排灌站36处,分布在洲地圩区、湖滨及丘陵地区渠道沿线,受益面积16万亩。佐坝车木岭电灌站规模最大,可灌全区3个乡21个行政村,受益面积4.89万亩,该站为二级站,一级站设在龙湖边的龙洋嘴,电源是自城关变电所架设,全长8公里,10千伏线路至车木岭,再延伸至龙洋嘴2.21公里,在车木岭建有降压站,装用240千伏安变压器2台,龙洋嘴装230千伏安变压器2台,总投资36万元。
  宿松县1972~1985年用电统计表
第三节 电器陶瓷
  电器
  宿松县电器厂建于1965年8月,当时叫复兴铁木社,属大集体企业,厂址在复兴镇。1971年7月,复兴铁木社与复兴缝纫社合并,改名“宿松电器厂”,该厂曾是安徽省机械工业厅低压电器定点生产厂家,现有固定资产40.2万元,主要机械设备15台(套),正式职工86人,目前,有零件、装配、电镀、维修4个车间,主要产品为接触调压器和HK2系列开启式负荷开关。
  第一台JDC2千伏安接触调压器于1971年10月试制成功。1978年年产量达到13632千伏安。有JDC02~5KVA和TSC3~15KVA两个品种,11个规格。这两种产品近年己纳入国家计划,投入小批量生产。
  HK2系列开启式负荷开关是该厂近年生产的主要产品,第一批负荷开关是1974年6月试制成功的,1978年后逐渐批量生产。1983年高达11万只,产品有5种规格:(1)HK2~5/2, (2) HK2~10/2, (3) HK2~15/2, (4) HK2~30/2, (5) HK2~60/3,除HK2~5/2外,其余4种规格的产品均列入省机械工业厅生产计划。1979年以后,该厂的产品逐渐改为以销定产,该厂1985年产值38万元,利税2.06万元,全员劳动率4637元。
  电瓷
  清末民初,县内即有私人建窑烧制陶器,均以手工制坯烧制缸、罐、钵和火炉等日用陶器,许岭的梅林嘴、别石嘴以及二郎的墨烟铺等这类缸窑,一直延用至解放初期。
  1958年4月,县轻工业局接管许岭区的梅林嘴窑厂,改名为宿松县陶器厂,这是一个有150年陶器生产历史的老厂,接收后生产方法与产品沿袭老厂未变。
  1967年3月,县陶器厂与县瓷厂合并,更名为“宿松县陶瓷厂”,厂址分设两处:一在原址梅林嘴;一在原瓷厂旧址(现城关大桥头),目的是以“陶”养“瓷”,保瓷厂的生存,当年在瓷厂建陶窑一座,划一半职工到瓷厂进行陶器生产,两厂统一管理,统一核算。1969年瓷厂开始生产电瓷,年底陶器与瓷厂又分开,原划出的职工又返回原厂,瓷厂则改为“宿松县瓷厂”,属国营企业。
  1975年陶器厂迁至县城北的五里凉亭,当年年底开工基建,土建经费达10.15万元,1976年投入生产。在原有土陶器的基础上增加了釉陶器的生产项目,而且花色品种、规格也大大增多,深受农户欢迎,但由于生产方法和工艺十分落后,经济效益不高,1985年产值7.22万元,亏损0.28万元。
  1969年县电瓷厂与陶瓷厂划开后,开始生产电瓷,主要产品有民用瓷、低压电瓷、建筑瓷、高压电瓷等4种,1976年投产,1985年年产低压电瓷400吨,高压电瓷3.73万件,建筑瓷1.17万平方米,共计产值49.2万元,利税3.6万元。
  电陶
  1972年在“一厂办多厂”的号召下。县印刷厂将陶瓷车间划出,成立“国营宿松县电器陶瓷厂”,主要产品为陶瓷灭弧罩。1976年,该厂生产、经营两旺,全年获利润30.5万元,上交税金10.5万元,是建厂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1981年,由于外省同行业竞争激烈,使该厂产品价格一跌再跌,各项经济指标急剧下降,1985年陶瓷灭弧罩销路又畅,该厂生产回升,产值达100.70万元,全年完成利润10万元,税金7.2万元。
  附:产品目录
  (1)陶瓷灭弧罩系列产品
  (2) 熔断器
  该产品1979年8月试制成功,后于1984年11月份转让给潜山县低压电器厂(包括技术资料、工装专机、外购件、半成品和其它有关设备)。
  (3)石英取暖器瓷架
  (4)机械多用扳手
  (5)汽车化油器电炉盘
第四节 食品
  粮油加工
  民国年间,宿松县内无一家粮油加工厂,个体油坊也寥寥可数。
  1951年安庆私营裕丰米厂,连人带机迁至宿松创办米厂,本县首次使用机械碾米。
  1953年,接收一批庐江流入的手工砻坊工人(60余人),分赴全县13个区粮站,就仓加工。
  1956年,铜陵县安顺米厂根据上级决定,迁至本县许岭,成立宿松第二碾米厂,与此同时,汇口油厂在原油坊基础上建成投产。翌年,坝头、凉亭两处相继建起流动米厂。
  1957年,全县有正式米厂4个,油厂1个,手工砻坊14处,拥有谷机6台,碾米机6台,轧米机4台,统糠机3台,木榨113台(其中社队109台)。年产大米2000万斤,食油600万斤,面粉20万斤,饲料30万斤。
  1960年全县新建、扩建规模较小的碾米、轧米、磨油的加工厂34个。1961年撤销盲目上马的手工砻坊15处、小型综合厂4个,合并粉厂1个,精减职工310人,同年增设复兴,先觉两米厂。
  1966年和1970年,又先后增设九姑、程集两米厂。1971年改复兴厂为粉厂,撤复兴油厂,建县油厂于城关。至此,宿松县一个布局合理的机械化粮油加工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1978年,全县粮油工业总产值达848万元,上交利税24万元,其中米糠榨油,在地区范围内以起步早,见效快而名列前茅。
  1984年,先期动工兴建的县第一个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粮油食品厂即宿松县粮油食品厂竣工投产。至1985年,县粮油食品加工企业9个,其中米厂6个,油、粉、食品厂各一个。设备能力可年产:大米4万余吨机制饲料5000吨,各类食品900吨,成品粮油全县自给有余。
  近年来,汇口、洲头、程营、套口、坝头等乡先后办起机械榨油厂(洲头、汇口、程营为200型油厂,坝头、套口为95型),设备较全,基本实行了机械化生产,年产值均在50万元以上。其中:洲头乡油厂是县内最大的乡办企业,年产值达115万元,1985年获利5.8万元,交纳税金1.5万元。
  多数村镇以抗旱、排涝的柴油机为动力,兴办了一批粮油加工企业。1985年全县农村有碾米机1433台,小型榨油机79台,磨粉机1047台,总动力2.9010万马力,相当于国营厂机械设备拥有量的50倍。1985年底,乡村集体办粮油加工厂162个,从业人员456人,当年创产值240.8万元。
  饲料加工
  县饲料加工工业,原无专营机构,全县利用六个米厂的统糠车间的设备,以前店后坊形式生产混合饲料。1977年曾成立饲料公司,并在县酒厂装有电动机、打浆机各一台,利用酒糟和糠饼生产配合饲料,一年即停。
  1984年,国营饲料公司成立,1985年在城关专建厂房一幢,投资25.75万元,生产工艺流程全自动化,年产饲料4千吨,日产60吨。1984年实产1838吨,获利税1.87万元;1985年实产3.75吨,获利税359万元。产品有四种,即鸡混料、鱼混料、猪混料、奶牛饲料。
  酿造
  明、清期间,宿松县内销售的白酒,都是私人槽坊以手工操作自制酿造的,原料是县境内所产的糯米和高粱。其成品谓之烧酒,间或也酿甜酒。
  1955年,县第—次办起了酒厂。1979年以后,境内国营华阳河农场酒厂和县内各地合资的小型酒厂相继建成投产。在众多的酿造企业中,只有宿松县酒厂纳入国家生产计划,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该厂初建时只能生产46度小曲酒,原料是红高粱,出酒率为11~12%。生产方式落后,到1957年开始挖窖作酒池,年产量达80吨。
  1960年用山芋干做酒,实行小酒大做,出酒率甚低。
  1962年开始做大曲酒,并购进破碎机1台,设立三房:曲房、酵母房、种房。年产量100吨,1964年,年产量高达500吨。
  1973年开始使用立式锅炉,结束了土灶加热的历史。
  1975年,增加了瓶装酒的生产项目。到1982年以后,花色品种已增至16个,其中与萧县葡萄酒厂联营的红白葡萄酒销路走俏。
  近年来,为了提高瓜干酒的产量,生产工艺中延长了蒸煮期,采取了排杂增香的办法,对成品白酒,采用732树脂交换,使酒体丰满,酒色清亮。1985年年产白酒141吨,瓜干酒83吨,瓶酒104吨,总产值115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
  糕点
  清朝和民国年间,县城仅有万和、德成、虞和、振丰、晋成、协昌等商号,以前店后坊的形式,用手工生产一些糕点。坝头、许岭、凉亭、二郎等集镇亦有几家南货店加工糕点。产品主要供应本县城乡居民。其中,传统名点(碱酥、雪枣、扛子糖等)配料,工艺和包装颇为考究,一般都用茶油、精细麦粉、纯糯米粉制作,铁桶包装,县内外甚为畅销。
  50年代,县供销社将全县一些小作坊组织起来,一区办一个食品加工厂,生产糕点,也兼作其它食品,县供销系统现有食品加工厂12个,年产值达100万元,年均利润在12万元以上。
  1952年,宿松国营食品厂建立,1957年开始用手摇机生产糖果。1965年引进机电设备,实行了糕点制作半机械化。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电力的发展,机械动力逐渐向电动力发展,设备也日趋配套,现有烘炉3台、饼干机1台、切糖机3台、搅拌机2台、擦粉机2台、麦芽破碎机1台,钢磨3台、电碓1台,主要产品有:碱酥、麻饼、饼干、酥糖、鸡蛋散等。1985年产值40万元,年利润1万元,经济效益不佳。
  粮食系统1981年建成的知青综合食品厂,引进半自动生产流水线,拥有40万元的机械设备和固定资产。至185年,共产面条700吨、糕点123吨、豆制品160吨,产值共60.66万元,利税1.5万元。
  至今,全县传统名点有:凉亭的御膳雪枣,城关碱酥、酥糖、蛋散;陈汉的麻饼;复兴月饼;二郎的杠子糖等。
  罐头
  县罐头生产始于1982年,首次试制成功产品是糖水银耳,1984年生产鱼罐头。
  生产罐头的厂家是原农机二厂,动力机械未变,只添配了制造设备。
  主要产品有:
  水果类:糖水桔子、糖水梨子、清水马蹄;
  水产类:焖鳝丝、红烧鲤伍、甲负汤、茄叶鲢块、油炸虾、凤尾鱼、红烧田螺、葱烧鲫鱼;
  食用菌类:糖水银耳。
  除上述产品外,还间或生产牛肉罐头。1985年首次实现利税1.55万元。它是转产的新兴企业,走的是边转产边基建边试产的道路,目前还在扩建完善阶段,逐步实现空罐、食罐两条生产线,形成年产1500吨的中型企业。
  副食品
  县副食品主要产品有粉丝、蛋白肉、豆条和其它豆制品等,这些食品除蛋白肉外,清代和民国,民间均有制作出售或逢年过节加工自食,四厢八镇有专门作坊加工这些食品,均系手工操作。
  60年代,以县公安局新光窑厂的厂房办起了食品加工厂,始归属供销社,70年代归属商业局,以生产粉丝为主,兼产豆制品和酱油,是个微利企业。1984年对外招标承包,归属县酒厂,主要产品改为陈年封缸色酒,兼作豆制品。
  1983年县供销社在县城西大桥桥头筹建粉丝厂。1985年试产,系半机械化操作。年产粉丝5.12万斤,产值7.17万元,创利税0.35万元。
  1983年,二轻竹器工艺厂试产植物蛋白肉。1984年正式投产,至1985年产蛋白肉37吨,产值15.74万元,创利税1.29万元。生产设备有榨油机、喷爆机、磨粉机、磨浆机、搅浆机、破籽机和自动炒籽锅等12台。
  程集区供销社食品加工厂。发掘传统工艺,精制豆条,该产品以其色嫩、形泡、质脆,居宿松豆条之冠,手工操作,年产4~5吨。
  陈汉,素有豆腐之乡的美誉,陈汉豆腐与县内其他地区的豆腐相比,确要高出一筹。该地生产豆腐所用之水取自山间溪头,泉水净清,兼之工艺精细,豆腐鲜嫩细腻,久煮不碎,与青菜同煮一青二白,与猪肉同烧两味三鲜。近年来个体作坊生产发展迅速,豆腐做工也更加考究。
  饮料
  1984年,县二轻综合厂走内涵改造的道路。依靠原有的厂房和部分设备及人员,办起饮料厂,生产冰棒,香槟等。1985年收入18.08万元,创利税1.36乃元。新增设备有冷冻机组两台、冷却塔、盐水槽,冰库各一座,冰箱一台。
  县内华阳河农场,套口乡的孤山村于1985年先后办起了饮料厂。
第五节 轻纺
  轧花
  复兴区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民国年间,籽棉加工主要使用脚踏铁、木轧花机,1951年10月在洲头建立第一轧花厂,购进皮滚筒机20台,以柴油机为动力、首次试轧改良棉25担。1957年,相继在汇口、复兴、套口、乌池建立4个轧花厂,当年5个轧花厂均完成了7.24万担籽棉的加工、销售、调运任务。近来在沿湖地区又建立千岭、许岭轧花厂。1974年又将原复兴棉花原种场改为大兴良种轧花厂(今归农业局)。至今,全县共有轧花厂8个,均属集体企业。这些轧花厂随着时代的推进,设备也逐渐更新。1956年前,使用动力机带动皮辊机轧花,沿湖丘陵还曾一度使用人力皮辊机。产量不高,水杂过重。1957年洲头轧花厂从省调进中型(80片)锯齿机3台,其它各厂也开始使用小锯齿机加工,锯齿机工效比皮辊机高7至8倍。1960年后,各厂生产向系列化努力,基本上实行了籽棉加工、棉籽剥绒、榨油“一条龙”生产,因而1965年按时完成了15.22万担的棉花收购加工任务。1968年,皮棉台时产量达700斤,皮棉质量也相应提高。
  1976年各轧花厂大搞技术革新,试制成功短绒清弹机,清花机、清绒机、流动轧花机、行道机等多种新型机械。1973年程营轧花厂自制四滚清花机1台。70年代8个轧花厂实现了气流生产。1978年至1984年,设备运转率达到98%,棉花加工量日益提高。1984年最高台时产量为811斤,全年加工籽棉19万担,是产量最高的一年,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逐渐提高,原规定皮棉含杂率为4%,实际含杂率仅有2%,打包质量也相应提高,原加泡5~7%,现仅加泡2%。
  县供销系列7个轧花厂,拥有职工1531人(含季节工700),厂房和机械设备341万元。1985年产值1778万元,创利税1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500元/人。
  纺织
  早在清初,东南各乡就出产棉花,惟县内工业不兴,生产的棉花均贩售于江西各埠,载棉而往,载布而归,辗转间利源损失甚巨。
  民初,县人李廷钧,曾招股集资,购办织机,租城北田家祠为厂房,聘来机师,招选本地聪颖子弟学习机织。后因产品成本太高,竞争不过汉、浔等市场成品,旋即倒闭。
  抗战时期,水陆交通为敌伪阻绝。城关、隘口、凉亭、张畈等村镇,曾出现少数铁木织布机,但产量甚少,县内市面销售的布匹,多数来自太湖的徐桥镇。称为“桥庄布”。
  建国之初,民间机织有所发展,据1955年统计,全县从事机织业的有162户,拥有铁木结构织布机156台,从业人员190余人,当时在“统筹兼顾”的方针指导下,由县统一安排生产的只有64户,并将这64户分成两个棉织小组,1956年两个织布小组合并为县棉织社,属集体企业,棉纱由国家供应,产品(白布)由中百公司包销。
  1958年织布社转为国营企业,称“国营宿松县棉织厂”。除生产白布之外,还新上了斜纹布、格条布和毛巾等新产品。1960年又将全县4个针棉织厂并入县棉织厂,至此,县棉织厂拥有铁木结构织布机104台(其中电动25台)、织袜机50台、汗衫机5台和织袋、织毡等棉织机械。新上了线被单、棉毛衫、汗背心、帆布、卡其、葡萄呢、花格布、提花袜、线围巾,罗纹帐等产品。1961年后,由于原材料缺乏,兼之商业部门不包销,致使亏损达2.1万元。不得不于1962年停产下马。
  1970年9月,国营宿松县棉织厂经整顿后,恢复生产。下设织造、漂染两个车间,新添自动织布机20台(其中日本丰田式铁机5台)。以生产彩条被单布为主,年产达20万米,至1973年扭亏为盈。1978年后,工厂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产品由包销转为市场调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形势,该厂于1979年上了被单生产:线,1982年5月改棉织厂为被单厂,生产印花被单和被里彩条布。两年后,因被底品种单凋,被单布质和图案设计均赶不上社会时尚,于是1984年又转产棉麻混纺坯布、斜格布、彩条布等。恰遇国内外市场上这类产品呈紧俏趋势,故而该厂重又恢复生机。1985年产值112.7万元,创利润3.5万元,纳税4.7万元。
  1982年4月,经省经济委员会批准,利用原县农机一厂的空余厂房和部分设备,投资74.8万元,另新建一个国营宿松棉织厂,主要生产228公分整幅被里,112公分被单布和127公分宽出口麻布,边建边投产,产品对路,1985年出口产值228.55万元,创利税18万元。
  1969年4月,原二轻经理部的修配门市部改建棉麻针织厂,后更名为针织厂,属集体企业,开始靠手工操作,1979年底添置了染纱的成套设备,有锅炉、丝光机。甩水机各1台,电动织袜机20台,罗纹机4台,缝头机4台,手摇织袜机58台,半自动手套机15台,建厂初期,靠租赁公产房屋作厂房,后于1979年自建厂房39间,现有固定资产10.27万元,主要产品有:麻袋、袜子、棉纱手套、劳动帽、松紧布、花色绳、棉线、膨体衫等。产品销售由县内而渐及全国各地。1985年产值21.62万元,实现利税2.52万元。
  印刷
  民国时期,宿松即有手工印刷(木刻和石印),解放初期,县城有3家私人印刷店(维新、五新,美华)。这3家私印店,仅“维新”一家有1台16开小型元盘印刷机,其余两家都是石印。
  1954年,维新、五新、美华3家印刷店合并为印刷小组,1956年遵照党的政策,这个印刷组由县手工业联社接收下来,并命名为“宿松县手工业联社印刷厂”,即现在国营宿松县印刷厂之前身。
  县印刷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1979年以后,到目前为止,印刷厂、印刷所、印刷小组已分布全县各区,全县共有印刷厂、所、组13家,其中国营1家,集体3家,校办2家,个体7家,这13家中,除县印刷厂生产设备较好外,其余各厂生产条件、设备都很陈旧,只承接标签和帐表等工艺简单的印刷业务,教育系统的实验小学印刷厂、复兴小学印刷厂办得最红火,复兴小学印刷厂还曾出席教育部召开的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
  宿松县印刷厂有排字、机印、装订等3个车间,并拥有平压烫金机、立飞801、卧飞402,对开平台、四开手摇机、全张切纸机、对外划线机、自动铸字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除图片制版尚无力为之外,一般印刷品均能生产,是个年年增产的企业。1985年产值37.12万元,实现利税4.5万元。
  二轻印刷厂, 1958年以前为城关印刷小组,只有石印,设备十分简陋,1979年,添置了园盘印刷机和切纸机, 一般印刷业务均能承接。1985年初,正式成立宿松二轻印刷厂,属集体企业,拥有大小园盘印刷机10台以及切纸机、装订机等配套设备。生产各种
  彩印标签、帐据表册、文告簿本等。产品销往合肥、九江、温州等地,效益甚佳。1985年完成产值8.81万元,年印刷量840万印张,销售金额8.44万元,创利润3.74万元,上交税金0.40万元。
  竹木加工
  木器 县木器厂诞生于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期,由62名木、锯工组成。历年来都是生产木制农具和家具。现有木工、带锯、油漆等车间,配有行车带锯机1台、圆盘锯2台等设备。产品应变能力差,建厂30年,只创利税23万元,属集体企业。
  许岭木器厂和凉亭铁木制造厂亦二轻集体企业,手工操作为主,产品均只能为本地民用,无力进入外地市场。
  竹编 县北部山区盛产毛竹,城乡人民素有生产和使用竹器(家具、用具)之习惯,解放前夕,全县城乡有专事竹编者(俗称篾匠)3百余户。1956年至1958年合作化运动中,由供销社和手工业联社将这些篾匠组织起来,先后建立城关、隘口、凉亭、许岭、复兴等竹器生产合作社,属集体企业。产品为竹器农具和竹器家县,均为手工操作。县竹器厂近年来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通过更新产品找出路,转产竹编工艺制品,首开县竹编工艺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新纪录。
  出口竹编工艺产品有:各种类型花钵套、托盘、手饰盒、水果碗、果盘、面包篮等。这些产品多数销往美、法、澳、西班牙、芬兰、葡萄牙等国家和香港。每年为国家换回外汇10万元,1985年产值20.19万元。获利润0.2477万元,上交税收0.86万元。
  缝纫
  服装 1949年以前,全县城乡有上门做活的裁缝八百多人,生产工具仅有一尺、一剪、——针、一熨斗而已。1956年成立“城关缝纫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宿松县第一被服厂。分设被服、制帽两个车间,1961年下半年,改为宿松县缝纫厂,属集体企业,先划归城关镇,后又归县手工业联社,并增加了制鞋车间。1965年,该社一分为三,增设陈汉、复兴两个缝纫分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产数月,当年产值下降为12.2万元,企业亏损。1969年,增加了皮革、人造纤维和土布等多型产品的缝纫生产。1975年在“一厂办多厂”、“找米F锅”的背景下,曾办轮胎翻新车间。1979年缝纫社正式定名为宿松被服厂。生产男女化纤服装、童装、草帽和蚊帐。但因服装均为中低档产品,且款式单调,市场上无竞争能力,效益甚微。1984年与上海普陀区服装鞋帽公司开展协作,新的成衣生产线于1985年投产,当年生产的毛呢服装、大衣、中山装、春秋衫共4726件,款式新颖,畅销本省各地及四川、武汉、江西等省市,年产值75.31万元,利润微薄。现有固定资产净值8.9812万元,流动资金23.86万元,银行贷款15.5万元,职工79人。
  制帽 1958年大办钢铁运动中,县被服厂为了给岳西炼铁大军赶制棉手套和棉帽,而专设制帽车间,当年制棉帽1.5万顶,1959年转做草帽。1964年,添置了制帽设备,当年产草帽5.3万顶。近年来,该厂草帽生产采取以销定产,产品销路不畅,1984年停产,另有复兴、许岭等地被服社也同时生产草帽,供应本地乡镇居民。
  制伞
  县雨伞制作历史较早,民国年间,境内制伞业最旺。1954年2月,县供销社创建凉亭雨伞生产合作社和城关雨伞生产合作社,1960年城关、凉亭、隘口伞厂合并为“宿松县雨伞厂”,企业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2年复为集体所有制,至今未变。现有职工62人,各种机械设备11台,主要产品有:晴雨伞、油布伞。晴雨伞列为省优产品,油布伞多次被评为省和地区优质产品。1981年至1983年,还一度生产过帆布。1984年和1985年产伞13万把,产值59万元,销售46万元,因产量低,成本高,仅获利0.26万元。
第六节 建材
  水泥
  从民国到1957年,宿松从未产过水泥,县内建筑所需水泥,全是从外地购入。虽从1958年开始先后3次试图创建水泥厂,但终末成功。现座落在城北五里凉亭的地方国营宿松县水泥厂,是1977年由地方财政投资11万元创建的。1978年生产出县第一袋水泥,1983年生产水泥5000吨,1984年生产7000吨。1984年底又投资23万元进行改造和扩建,更新水磨机,增1.5×5.7球磨机1台、圆盘喂料机4台、惯性振动机1台、皮带运输机2台、生料磨机房升高计式提升机2台、立空熟料配合框2只。该厂扩建后年产量可达2.5万吨。
  1985年生产水泥8173吨,其中500号1380吨,产品畅销,工业总产俏41.68万元,实现利税11.3万元。该厂主要设备:电机动力434千瓦,1.5机立窑一座,破碎机2台,1.5×5.7球磨机2台,汽车2辆,固定资产达108万元。
  1983年以来,程集区乔木乡和二郎区先后兴建了3个年产万吨的水泥厂,即东方水泥厂、召立山水泥厂和横山水泥厂,均为半机械化生产。1985年共产水泥5220吨,产值54万元,创利税7.6万元。这些乡办企业生产的水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地水泥的供需矛盾。
  水泥构件
  县预制构件生产厂家多是集体办的小型企业,生产预制板块、水泥桁条、水泥方砖等建筑材料。
  近年由于华东电网的逐步延伸,有不少乡镇施工单位及个体盖房均自行浇制水泥构件。
  目前,县内生产水泥构件国营厂只有县水利局水泥预制构件厂一家。该厂位于二郎区的破凉。1964年创建,1967年停产,1969年3月重建,现有4个车间,球磨机1台、搅拌机1台,有厂房和其他房屋72间。
  该厂主要生产农田水利配套工程所需的涵管,水渡槽、水泥杆等。也承接民用房屋构件预制。1985年产值3.288万元,利税0.291万元。
  砖瓦
  1949年以前,建筑用砖瓦均为县个体户烧制。
  1951年4月,县公安局利用劳改犯人,办起“新光窑厂”,使用木制砖模,一次印制四块,系手工操作。
  1956年,新光窑厂移交县财政局管理,后更名为“地方国营新华窑厂”。1957年,将土窑重新改建扩大,增建7座砖窑,但仍是手工操作,每月产砖30万块。并改烧红砖(原为青砖)。1958年初,增建两个分厂(桐梓,铜铃),1960年该厂停产、1961年恢复生产,属集体企业。1966年改烧中型土窑,开始生产机瓦,1967年停产。1968年再次恢复生产后,划归轻工业局管辖,属集体企业。将总窑厂迁址城关河西山旁(现在的老窑厂),当年建成18门轮窑—座。1977年归属城建局,1983年决定扩大再生产,但因该处土质较杂, 且土源不足,遂又在马鞍许屋新建一个分厂。建造20门轮窑1座。分厂叫“新厂”,两厂共有职工290人,雇请临工300人,近年来添置35型制砖机2台,机修车床1台,红炉2座,推:仁机2台。
  1985年生产红砖1505.38万块,总产值65.48万元,上交利税9万元。
  1978年至1985年,各区、乡、村陆续办起砖瓦厂80个,年产砖(瓦)34万块,销售额达370万元,其中16门以上的轮窑13座。这些乡、村的轮窑生产设备接近国营窑厂水平。
  石灰
  民国年间县内就有许多私人建窑烧制石灰。建国后,石灰窑、厂不断增多,既有集体经营,又有私人经营。
  1969年,由许岭区手工业联社部分人员试图在乔木的凿山试办水泥厂,未成,后改烧石灰,定名为“宿松石灰厂”。采用立窑生产,日产石灰1.5吨。1982年,县财政拨款1万元,将该厂重新扩建,新建立窑1口,正式定名“地方国营宿松县石灰厂”,有正式职工10名,聘用合同工20名。靠手工操作,日产石灰8~12吨,年产石灰1127吨。近年因设备陈旧和管理不善,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到1985年底已亏损5万元。
  县内民间炼烧石灰呈现发展趋势,乔木乡村村都有石灰窑,户户联营烧石灰,该乡1985年仅石灰产值18.14万元。韭山乡的泉水井石灰细腻色白,北浴乡的甘河冲的石灰粘结力强,因此销路甚畅。
第七节 化工
  磷肥
  1970年由二轻系统的二郎樟木厂筹建二郎磷肥厂,生产过磷酸钙,没有机械,全用手工搅拌。该厂次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增加了破碎,球磨等必要机械设备,设有磷肥车间和铜铃矿区。在“以矿养厂”的方针指引下,大量外销磷矿石,除省定调给铜官山化工总厂以外,还远销省内外,其中江苏是大户,以出售矿石的收入于1972年在破凉筹建磷肥厂。1975年5月投产,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年产过磷酸钙1万吨。1976年更名为长溪山磷矿,增添了露采挖掘机,空压机。自卸汽车等大型矿山设备。1982年6月划归宿松磷矿。当年产磷肥(含矿石)8800吨,创利润13万元,上交税金8.5元。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25.9万元。1985年产磷肥1861吨,创利润3.476万元。上交税金0.9万元。
  1981年后,全县乡办、村办、联户办的小型磷肥厂逐渐兴起,1985年,共有常年固定厂20家,产肥1.1万吨,产值133万元,创利税12万元。均系半自动化或手工操作生产。
  硫酸
  1976年,省计委、省化工厅、安庆行署为宿松破凉磷肥厂万吨普通过磷酸钙生产线配套,新建了年产5000吨的硫酸车间(水洗流程),总投资45万元,其中省化工厅40万元,地区5万元,1978年底停工。1983年复又施工,并经省经委、省计委联合批准,将硫酸车间划出,成立宿松硫酸厂,设计能力年产硫酸1万吨,到1985年止,省、地、县共投资240万元,该工程1987年竣工投产。
  制药
  宿松县兽药厂是宿松县农业局下属的集体企业,创办于1980年,当年11月15日正式投产。
  该厂自建厂以来,连年产值均在35万元左右。主要产品是兽用西药针剂(16个品种,34种规格)。1982年4月经省政府整顿药厂办公室验收合格,列为省兽药定点生产厂家之一。自1983年6月起,正式使用国家商标局的注册商标。产品畅销皖,鄂、赣3省5个地区的40多个市、县。1985年,年产兽药制剂226万支,总产值33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
  该厂靠自筹资金0.5万元起家。现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45.5万元,职工94人,有制剂、安瓿、包装3个车间,设质检、供销两个大组和办公室。
  塑料化工
  1971年、由二轻的竹器、缝纫两社职工,土法上马合资筹建的塑料化工厂,主要产品为癸二酸。1973年投产,当年生产癸二酸2.4吨,因原料无计划供应,全靠自由市场购进,产品成本太高,于1974年初停产。
  1985年3月,二轻的针织厂将玻璃纤维丝车间和注塑车间划出,分别建立塑料工艺和玻璃纤维两个厂。
  塑料工艺厂主要产品有注塑布鞋、仿革凉鞋、皮箱、人造皮革包等。主要设备有转盘注塑机1台、刮浆机1台、远红外烘箱1台、工业缝纫机10台、各种鞋模14副,产品销售依赖市场调节,以销定产。1985年生产注塑鞋0.58万双、仿革男凉鞋1.14万双、仿革女凉鞋0.58万双,总产值7.48万元,亏损1.5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70元/人。
  乔木乡尹庄村17户联办塑料化工厂一个,投资14万元,生产电线,1985年试产。程集区办化工厂一个,投资两万元,1985年试产,生产塑料托盘、粪瓢、搓衣板、电灯插头、瓶盖、包装袋和高级女装纽扣。
第八节 冶金?机械
  冶金
  建国前冶金仅有少数浇铸铁锅、吊罐、翻砂和打锻小件日用品的铜、铁、银匠铺。
  1952年,陈汉区供销社办起锅厂,1956年划归县手工业联社管辖,产品增加犁头、辟耳、汤罐等。1957年产值5.77万元。1958年,陈汉锅厂并入县农机一厂,为该厂的翻砂车间。1960年夏再由农机厂划出,成立宿松铸造厂,仍归属轻工系统。1970年10月,省轻工业厅决定,铸造厂与铁器农具社合并,成立宿松县机具厂,属轻工集体企业,试产鸭嘴钳、鲤鱼钳、扁嘴钳等,年产产品5000把。生产的260型磨粉机,为省统销产品。继而又生产山芋磨粉机、机耕船配件、犁头、辟耳、吊罐,年产值30万元。1979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滞销,造成亏损,欠银行贷款15万元,欠税金、房租和电费等5万元,面临危机局面。1981年6月,关闭机具厂(承担大部分债务),复建铸造厂。铸造厂迅速恢复传统产品,生产犁头、辟耳、吊罐,结合生产260型磨粉机的零配件。至此,铸造企业才稳定回升,由1981年的4.6万元的年总产值上升到1985年的18.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1年的900元/人提高到1985年的3565元/人。现有职工59人,拥有各种车床5台、钻床11台、牛头刨床1台、铣床2台、电焊机1台。最近与蚌埠手表厂联营生产421A型汽车化油器。
  1958年,在“以钢为纲”、“请钢铁元帅上马”的口号声中,县手工业联社首先建土高炉一座,以废铁、铁砂为炼铁原料,经两次试炼成功,接着县公安局建上高炉一座。当年8月,县委召开工业会议,以上述两座高炉为典型,决定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群众性的炼铁运动。旋即,县内组织民工2899人,分别在26处找矿,与此同时,商业、供销部门串乡上门收购废铁,据当时上报材料称:“不到3个月时间,就采掘铁矿石(砂)531吨,(含废铁250吨),建成105座土高炉”。同年9月,全县组织了有两万多强壮芳力参加的炼铁大军开赴岳西县找矿炼铁。时仅20天,就上报淘铁砂964.5吨,64座炉产生铁179.23吨。
  县内和岳西所炼出的生铁,多为废品。
  机械
  县机械工业基础薄弱,70年代以后,才开始转入以制造为主、辅以修理的轨道,先后生产出各种农用机械。
  60年代,主要产品有简易车床、插秧机、饲料粉碎机、二号碾米机、脱粒机等。系县中心机械厂(农机一厂之前身)生产。
  70年代以制造为主,辅以修配。试制并生产:750型拖车、2105型柴油机体、12匹马力柴油机、25匹马力柴油机、轧花机、7C~~1型拖车、机耕船,连杆曲轴、1105型柴油机、CJ6132车床、饲料粉碎机等。1977年该厂被省授于“大庆式企业”先进单位称号。
  80年代,主要产品有750型拖车、7C~~1型拖车、电表底壳、开水节煤炉、煤球机、7C~~0.5型拖车、简易脱粒机等。
  1983年始,主要生产7C~~1型拖车,这种产品是1978年从蚌埠市农机厂引进的,1979年批量生产。年总产量800台,功能:用于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运输配套,载重量一吨。由省机械厅鉴定合格,连年批量生产,销售情况良好。
  1985年,以生产7C~~1型拖车为主,修理机件、器具为辅,搞活了生产和经营。
  现有行车、车床、磨床、铣床、刨床、镗床、冲床、空气压缩机等机械设备,共计60台。有铸造、制造、修理3个车间,全厂职工73人。1985年固定资产净值36.05万元,完成总产值44.43万元,生产7C~~1型拖车225台,实现利润4.5万元。
  造船
  民国年间,许岭沿湖和复兴沿江各地均有造船匠人,所造之船全是老式木帆船。1958年,在大办工业高潮中,水运社下属维修组,在许岭长蛮嘴造成第一只木质机帆船。1959年4月,水运社转为“宿松县航运公司”,维修组也随之命名为“宿松造船厂”,厂址在复兴镇。1960年1月造船厂转为“地方国营宿松县造船”,直属县交通局领导,经济上完成上交利润后自负盈亏。60年代该厂能造出百吨以上的大型木驳船和本质拖轮。进入70年代后,不断引进各地同行的新技术,首次造出了钢丝网架水泥船(货轮、货驳),并新上了钢质轮、驳的保修和维修项目。自建厂以来,共建造:20匹马力90个客座的木质客班轮2艘,木质拖轮3艘;安装366匹马力柴油机4台、木驳船22艘;1550吨位水泥驳船2艘,计120吨位,水泥趸船1艘,计120吨位;水泥货轮6艘,计120马力,249吨位;木质货轮3艘。共修理780匹马力柴油机7台;钢质拖轮1艘(次);120匹马力柴油机1台;本质货轮2艘(次)修理兼安装;160匹马力柴油机2台;小型挂机2l艘(次);268匹马力柴油机21台,木驳船、木帆船847艘(次)。
  船厂1985年年产值13.5万元,除上交税金外,纯利润0.85万元,现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为32.3万元,净值为19.7万元,并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3台、解放牌汽车2辆。
第三章 重点企业
第一节 县电陶厂
  宿松县电器陶瓷厂是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小型企业,1972年在“一厂办多厂”的方针指导下,在县印刷厂试办陶瓷车间。1975年7月,县政府批准,陶瓷车间从印刷厂划出,成立“宿松县电器陶瓷厂”,归属轻工业局。1976年改属县工业局,1982年归属县经济委员会至今。至1985年,该厂有固定资产56.1万元,流动资金37.8万元,职工157人,年产值100.7万元,主要生产电器配套元件——空气开关上的陶瓷灭弧罩,产品销售一直依赖于市场调节,产品主要销往上海、遵义、福建、湖北、江西等地。电陶厂建厂13年中,没有拿国家的无偿投资,共向国家上缴利税227万元。
第二节 县农机一厂
  宿松县农机一厂,今更名为皖西南机械厂,归属县经委的国营企业,它是在1958年大办工业高潮中,由铁业社和木业社合并而成。当时命名“宿松县中心机械厂”,靠两名技术工人和5台车床及1200元流动资金起家。主要是修理农具与改良农机具。1961年又把县五金厂并入,归属手工业联社。60年代产品有饲料粉碎机、二号碾米机、脱粒机、小钢磨、打谷机、轧花机等;70年代,上了750型拖车、2105型柴油机体、12匹马力柴油机、25匹马力柴油机、连杆曲轴等产品;80年代以生产7—1型拖车为主,辅以其它以产定销的机械产品。1985年底,固定资产59.84万元,产值44.43万元,销售46.08万元,利税3.18万元,职工75人,全员劳动生产率5924元/人。
第三节 县棉麻公司
  宿松县棉麻公司系供销系统的工业企业,属集体所有制性质。
  1951年10月,第一轧花厂在洲头建立。有皮滚筒机20台、以柴油机为动力,首次试轧改良棉25担。1957年,相继在汇口、复兴、套口、乌池建立4个轧花厂,1974年又在千岭、许岭建立两个轧花厂,至今下辖7个轧花厂。各厂均采取前店收购,后厂加工的方法,担负全县棉花收购与加工任务。厂房和机械设备341万元。自70年代,7个厂则实现气流生产,设备运转率达98%,台时产量最高为811斤,皮棉含杂率仅2%。低于规定50%,打包质量不断提高,由原加泡5~7%,提高为2%。1985年产值1778万元,利税131万元,职工1531人(含季节工70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15万元/人。
第四节 县水泥厂
  宿松县水泥厂,届地方国营企业。1977年由地方财政拨款11万元建厂于城北五里凉亭。1978年出产我县第一袋水泥,1983年生产400号水泥5千吨,1984年7000吨,1984年又投资23万元进行改造和扩建。更新水磨机,增添1.5×5.7球磨机一台,圆盘喂料机4台,惯性振动机1台,皮带运输机2台,提升机2台,立空熟料配合框2只,电机动力434千瓦,1.5机立窑一座,破碎机2台。1985年生产水泥8173吨,产品畅销。产值41.68万元,利税11.3万元。
第五节 宿松磷肥厂
  1970年由二轻系统的二郎樟木厂转建二郎磷肥厂,手工搅拌,生产过磷酸钙,次年转为地方国营,增加了破碎、球磨等机械设备,除产过磷酸钙外,还兼销磷矿石,以矿养厂。1972年,该厂迁至破凉亭,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1975年5月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过磷酸钙一万吨。1976年更名为长溪山磷矿,增添了露采挖掘机、空压机、自卸汽车等大型矿山设备。1982年划归县磷矿,现有固定资产125.2万元,1985年产磷肥1861吨,创利税4.376万元。
  1976年,省计委、省化工厅、安庆行署为宿松破凉磷肥厂万吨过磷酸钙生产线配套,新建年产5千吨的硫酸车间,总投资45万元,1983年,硫酸车间划出,成立宿松硫酸厂,1985年止总投资额240万元。1987年可竣工投产。
  注:上述5个企业,在1985年底以前,均为产值逐年增加,利税年年增长,办得比较好者。
  宿松县工业产值统计表
  宿松县七个年份主要工业门类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
  1985年宿松县全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85年宿松县集体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