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水利
宿松县由北向南,山河并呈,水陆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兼之历代剥削者不重视水利,致使自然灾害频繁,人民饱受洪旱涝渍之苦。自汉以来,本县民众为求生存繁衍,虽也曾建塘开港、挑圩筑坝,然终因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束缚而无法摆脱“靠天收”的境况。
建国以来,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艰苦奋斗,筑堤并圩,挑塘建库,治河修坝,造闸建站,围滩造田,全县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截止1985年,水利投资达8000万元(不含社队自筹经费),完成土石方2.3亿立米。加高培厚了同马江堤,加固了122公里长的后湖圩堤;建立了圩区8大排水系统。在丘陵及山区共建大、小水库51座,兴利库容8180.78万立米。全县9大灌区的干渠计长188.51公里,拥有机械排灌设备1275台套,装机共3.66万马力,电力排灌站29处,配套功率1215.5千瓦;建水电站31处,装机1938千瓦。全县提灌面积20.57万亩,排涝面积12.2万亩,排灌结合面积3.99万亩。
水利建设的发展,使本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1978年遭罕见的百日大旱,全县粮食产量仍获好收成。据1979年统计,全县工程灌溉面积65.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9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6.61万亩。1983年遇特大洪涝,江湖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而江堤巍然抗洪,确保安全。1984年粮食产量达2.41亿公斤,棉花产量19.57万担。1985年发生插花大旱,梅、伏、秋三季长期少雨,晚稻仍获大丰收。事实证明,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生产力的提高,没有水利条件作前提是无法实现的。
第一章 防洪治涝工程
第一节 同马江堤
同马江堤系同仁堤、马华堤之总称,上起湖北省黄梅县的段窑,下至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长83.4公里。1958年皖河连堤并圩,江堤延伸到怀宁县官坝头,全长175公里。
同马江堤位于长江北岸,是华阳河流域和皖河流域下游的防洪屏障,是鄂、皖两省6县(广济、黄梅、宿松、望江、怀宁、太湖)和4个国营农场(龙感湖、华阳河、九成畈、皖河)总面积5235平方公里、近300万亩耕地的大命脉,关系到2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它与黄(梅)、广(济)堤联成一体,溯江而上至广济田家镇的湓塘,向有“湓华堤”之称。因此同马、黄广两堤虽属两省,但自修建之日起即息息相关,利害相连。我县境内江堤为同马江堤的首段,上起段窑,下至周湾,长62.696公里,保护面积12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万亩。
兴建
历史上,同马江堤。主要有如下江堤段组成:
同仁堤 位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原名德化)及宿松归林庄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的交错处,长6.63公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黄梅赖知县倡议修建,经费由鄂、赣、皖三省均摊。
丁家口堤 上起丁家口,经汇口、八里江、桂营至丰乐,长11公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德化知县初公朴督修而名。
初公堤 位于程营街西南的江心中(原属归林庄),清咸丰初年由官款修建,长1.1公里,后连年崩塌,堤身退建,堤岸延长到1.67公里。
南堤 上接初公堤,下至泾江口堤。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宿松县令孙葆田督修泾江口堤,补建南横堤。二十七年被水冲塌,于外建御江长堤,南堤遂成复堤。民国二年(1913年)御江长堤溃决,知县邹德本督修南堤;故又名邹公堤。
泾江口堤 位于老洲头,该处原有水港连江达湖,为明初邑人石良督开。清顺治五年(1648)曾堵塞,康熙初年(1662年)复开,光绪十一年(1885年)堵港成堤,长100余米。
泾江长堤(又名护口堤) 上接初公堤,下抵小孤山的马家港,长约16.33公里。光绪十一年(1885年)筑建,清末民初修成。
马华堤 上接泾江长堤,下抵华阳港岸,长40公里。民国三年(1914年)修筑,民国五年完工,经费官府、民众负担各半,鄂、赣、皖三省四县分摊。其中黄梅34%,广济22%,九江13%、宿松31%。
修筑
民国九年(1920年)三月,同仁堤崩塌,鄂、赣、皖三省联修。十三年马华堤溃决,三省联修,本县用款8万元(银元)。十五年,马华堤被江水冲毁多处,次年由当地居民集资修复。十七年,在马华堤王家洲以下堤段外坡加修平台1300余米,因工款不足,没有完工。同年,同仁堤黄梅堤段溃破,次年冬鄂、赣、皖三省共筑同仁堤1000米,至十九年五月完工。二十年大水漫堤,次年复堤3900米,完成47.7万土方。
抗日战争前夕,同马大堤堤顶宽4米,外坡1∶3, 内坡1∶2.5,堤顶高程18.2—19.5米(吴淞零点,下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季,江潮高涨,溃退的国民党军队企图阻挡日军追击,将中棚地段一号湾江堤炸开,使洲地沦为泽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三十二年(1943年),洲区沦陷为日伪统治区,群众自发集资逐年维修江堤。
退建与加固
小孤山江岸 清康熙年间,小孤山仍峙立于深弘线左侧的江心,清末至民国初年逐渐与北岸相连。王家洲至周湾一线,近115年来,崩进2300米。
复兴至中棚江岸 在咸字号(36号碑)近60年来,三次退建。水域向北位移达1000米。70年代初,采取抛石护岸措施,目前长江北移中止。
八里江至段窑一线江岸 自清光绪年间以来,崩塌4.5公里,江堤先后退建六处,1939年至1959年,叶湾、梅坝、邓家坝、汇口等处长14公里的地段。崩塌平均宽347米,面积5.2平方公里。近百年来累计崩塌面积为67平方公里,有300处集镇和村庄退建。
程营堤段自梅坝至汇口老街,1949年春退建,坝长6500米,完成土石方104万方。同年冬季,冯公堤自周墩至复兴码头,退建910米,完成14.56万土方。次年冬,咸字号(今复兴镇老岸村)中棚闸至王屋段退建2300米,计36.6万土方。1951年冬季,六骨排坝自王家洲龙潭至套口段,退建长4000米,计64万土方。除以上退建工程外,还进行了培修,1949~1953年共完成1.068万土方。
1954年7月14日,江水漫过坝顶,堤溃破61处。同年11月,县组织11万民工,堵口复堤。国家拨款340万元,共完成432万土方;经1955年和1956年续建,共完成1045方土方。
1957年以来,堤坝的加高培厚工程从未间断,并在重点堤段按设计要求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加固:
外坡平台 1954年冬,在江堤外坡重点堤段建有平台,经1973~1979年陆续增建,平台总长35.16公里。平台比堤顶低5米,台宽8~10米。
填塘固基 1980年开始,对堤内水塘逐年按设计标准进行填塘固基,与堤顶高程低6米左右。1983年引进机械冲填设备,在鹅湾、观音港、王家洲一带,用水力机械抽江中淤泥冲填,效果显著。
块石护坡 自60年代开始,在位于迎风顶浪和土质较差的堤段,采取无垫层干砌块石护坡,共计护坡长3593米。
抛石沉柳护坡 据统计1957年至1978年,国家用于防坍保岸抛石沉柳经费为873.97万元。累计抛石111万立方,沉柳6.5万株。从而有效地制止和延缓了江岸线的崩塌。
堤坝植草 为防江堤水土流失,每年冬修时,在新挑堤面植草。目前,百里干堤,均为草皮覆盖。
防浪林带 为防御汛期风浪,屏蔽江堤,建国后在江堤外滩建造防浪林。1954年大水后,每年均要在江堤外滩植树造林,1958年至1963年平均每年植树20万株。1967年后,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林木成活率80%,如今,63公里长的江堤外滩,形成了20~150米宽的防浪林带,成林45.64万株,幼林23.49万株。
减压井 为在汛期使堤身排水降压,从1981年开始,在汇口、朱墩、占家桥等险工险段,兴建降压井67口,此科研成果达到设计要求,效果很好。
设计标准
同马江坝防洪设计标准,历史上是以邻近年最高洪水位为标准。民国时期是以二十年(1931年)洪水位(19.50米湖口水位)为标准;建国初期江堤退建工程,都是以1949年洪水水位(20.65米湖口水位)为标准;1954年特大洪水,以后江堤按1954年汇口站实测水位21.59米,考虑到不决堤标准最高水位22.42米而设计现大堤首端高程为24.21米。1983年7月13日长江汇口站最高洪水位21.65米时,江堤未溃。
第二节 圩堤
洲区圩堤
康公堤 上起同仁堤末大田尾,下至坝头西港,为明代康茂才主持首次修筑的防洪大堤;清道光年间改名文公堤。清末堤溃坍,沿线居民在堤外一里许另建长19公里的新堤(御湖堤),上接同仁堤,下抵九江驿里堤,堤内有德化圩、桐梓圩。
七段湖堤 座落在徐湾、张月、汪坝等地,上连御湖堤,下接绥丰堤,长8.3公里,清光绪年间先后建成。
绥丰堤 上接七段湖堤,下抵桐梓圩,长10.6公里,清道光十八年(1838)修建。
惠民堤(又名桐梓圩) 堤长12.5公里,道光十八年修筑;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堤坍重修,改名惠民堤,圩内耕地1.8万亩;现属坝头乡。
西湖圩 西接湖北省黄梅县,东临三叉港,原名归林湖。湖中有9处圩滩,1953年开荒,1958年始建,1963年成圩,圩提长8300米,顶高程17米。圩内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7万亩。
永丰圩(又名三洲圩) 是古桑洛洲的一部分,堤长7100米,耕地6000亩,在江堤外。
天成圩(又名四洲圩) 堤长4920米,圩内耕地5100亩,1955年加高培厚,堤高程21.5米,是江堤外重要圩堤,属洲头乡。
腾字三号洲 江水四面环绕,光绪十八年(1892)淤涨成滩,1957年园堤,面积11.58平方公里;60年代后期由西向东圩堤逐渐退建,现堤长7970米,堤顶高程20.5米,耕地3000亩。
同兴圩、大兴圩、同德圩 自洲头街东至王家排与江堤相接,蜿蜒37.38公里;清末民初陆续修建了12个圩,称泾小后湖各堤,1955年联堤并为同兴、大兴、同德3个大圩。
鹅湖圩、西口圩、南口诸圩 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以后陆续修建。由20个大小圩组成。圩内挖沟口原是百洲圩与团洲中的小水沟。因百子港出口淤塞,1971年在此开新港通湖,长1100米,完成30余万土方,跨港建有公路桥一座,上可通车,下可通航。
小孤山以东江堤外各圩 民国五年(1916年)以来,先后建有占峦圩、新圩、夹箱圩。 占峦圩原系飞地,民国八年(1919年)开始围垦,后逐渐加高形成堤坝。1950年和1955年培修后,名为新圩,属套口乡五丰村。1969年杨林建闸,将圩分为上、下新圩两块,合计耕地7000亩。建国后,江岸逐渐淤涨,1955年、1956年相继围垦了一些江外滩涂。其中套口夹箱圩、岗字三号圩耕地面积共4300亩。
后山民圩
县丘陵及湖滨村民,向有围滩造田传统,先后建有千亩以上民圩16处,圩内保护面积4.19万亩,有关数据见下表:
新建改建千亩以上圩堤综合表
第三节 泄洪排涝设施
泄洪设施
复兴洲区历史上有董家口、刘溪口、丁家口、汇口、挖沟口、泾江口、马家口、套口等8处通江港口,同马江堤建成后,上述港口先后堵筑,洲地内水不能外泄,天旱不能引江水灌溉。
1956年,国家在望江县的杨湾和华阳建了两座通江大闸,1962年~1969年,县先后在同马江堤修建刘港、驿三、中棚、孤山、杨林五座通江水闸(后驿山、中棚、孤山三闸各加长26米),以利泄洪分流和引灌,各闸规模见下表:
通江水闸情况表
排涝设施
同马江堤加高加固,圩堤的修建,控制了江洪、湖水对洲地和湖滨的危害,但洼地常受渍涝危害,江湖水位的涨落,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洲区地势北倾,各圩内水原可由70余处沟港自流入湖,后因华阳河农场围垦,港沟大部分截断,内水只能由6个特定港口绕道出湖,流程增长,泄洪时间延长,单位时间泄洪量减少,受淹面积扩大为110平方公里,耕地近10万亩。1956~1977年,就有8年遭受涝灾,多年平均受涝面积为3.6万亩,年损失149.5万元,沿湖圩内也经常受涝。
自建国以来,在圩区,疏浚和新开港道7条,2级以上沟渠44条,总长148.5公里,汇水面积217.9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支沟口建排水涵闸24座,总孔宽52.8米,泄水量170立方米/秒。1959年,在义兴首建一座80匹马力的机站,1964~1967年,官洲、小瓜、彭墩等机站先后建立,1973年以后,洲地统一规划建站排涝。1978年后建立了驿里港东站、西站等骨干排涝工程。
洲区六大排水系统简明情况
全县千亩以上圩口有43处。其中万亩以上3处,0.5—1万亩6处,0.3—0.5万亩5处,0.1—0.3万亩20处;座落山区1处,丘陵区18处,圩区24处。
70年代以来,建立机械排涝工程是圩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据1980年统计,圩区已建成机、电排(灌)站173处,排涝机械为1.0323万马力,排涝面积28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36.48马力。圩区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占总排涝面积的96.85%,达10年一遇占1.02%,其它占2.13%。全县千亩以上圩口基本情况见下表:
宿松县千亩以上圩口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四节 二郎河治理
局部治理
历史上二郎河河坝低矮弯曲,遇山洪暴发,两岸一片汪洋,淹没农田多达3万余亩,洪水常毁村庄。人们无计可施。
建国以后的1955年,县人民政府动员2万民工,将城关附近的弯曲河道取直,堵老河口,开新河2.5公里,加固河东堤高4米,扩宽河道主泓底宽20~30米,深1.2米,完成近百万土方。
1975年冬,隘口公社群众,自力更生,将上自张家河,下至姚湾圩口的弯曲主河道取直,与长溪河口相接,改线长2公里,河宽70米,两岸筑坝高4米,共完成20万余土方。
全面根治 1977年县委决定对上自隘口姚湾圩口,下至龙湖全长32.6公里的主干河道进行全面根治。按防洪标准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将河分为五段测算其流域面积和洪峰流量,而制定设计方案。河道横断面为复式。河槽两岸留有20~40米的平台,东堤顶宽5米,西堤为4米,河底宽30~70米,河槽内坡1∶4,堤坝内坡1∶3,外坡1∶2。河底起点高程33.375米,河底龙湖口高程11米。纵向坡度分别为1/1000至1/3000不等,沿线设计建立四道跌水和其它配套工程。
1977年10月上旬,测量放样工作结束,下旬全县组织6万多劳力,奋战80余天,完成524万土方,建成大小拱桥涵70余处,后历时两年,完成二郎河沿线防洪抗旱的主体工程以及如下配套工程:
排洪闸 二郎河沿河共建排洪闸(闸首、闸门和启闭机台,因经费受限未建)12座。闸身主体工程均为浆砌块石结构,出口设有消能工程及翼墙。
涵洞 沿河建涵洞28处,埋设的水泥涵管总长394米,管径分别为20~80公分,进出口设有消力池、护坦、简易闸槽等。
跌水枢扭工程 二郎跌水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最大洪峰流量657米/秒,最高过水深3米。1977年冬季开工,投资8.1万元。滚水坝为浆砌块石,内复筑填砂卵石,前墙和护面为钢筋混凝土,上坡垂直,下坡1∶1,坝顶宽1.8米,长74.28米,坝上河底高程32.7米,坝顶高程33.85米,坝下河底高程31.0米,下游消力池12米,接10米长的砌石海漫和护坡。
坝东岸有双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排洪闸,闸孔净宽2米,闸底高程32.1米。装有2台5吨启闭机。坝上游东岸有1座双孔(80公分)涵管进水闸(闸底高程33米),西岸建有单孔进水闸,各装1台3吨启闭机。
鸡公山跌水工程位于鸡公山脚下,于1978年春季动工,投资1.08万元,过水坝干砌的块石,夏季被洪水冲毁。
白洋河闸工程 在白洋河出口处建有双孔节制闸,闸孔宽2米,高4米,闸底高程13.89米,最大排水量为126立米/秒,装有2台10吨启闭机,上下游均建有消力池、护坦海漫和重力式翼墙。1978年国家投资3.68万元建造的闸北拱形滚水坝,长13米,高2.3米。
投资与效益
二郎河前期治理的经费,均由群众解决。后期根治工程预算资金为133.4万元,县水利部门调济52.26万元,其余资金均由乡村自行筹措。
前期治理二郎河,使县城和附近的冯家屋、王湾一带以及县城下游1.5万亩农田,解除了山洪威胁。后期治理按设计效益,防洪面积为2.3万亩,除涝面积2.13万亩,灌溉面积2.3万亩,净增农田2000亩;使沿途大部分村庄免除了洪涝灾害。但因经费所限,使许多工程附属设施未能建造,工程配套不全;河流纵坡陡,流速大;上游冲刷,下游淤积。两岸未能完全消除洪涝危害,尚需进一步续建配套。
第二章 蓄水工程
第一节 水库
概况
1956年秋,县内试点建成枫驿水库后,丘陵地区普遍建库,全县水库建设经历了如下3个阶段:
1956~1960年为发展阶段 建库25座,当时提出“土法上马”,“全面开花”,很多水库采用石灰代水泥,条石代钢筋,加之施工质量差,形成很多病库。
1964~1971年为巩固阶段 国家对原社队修建的小水库进行配套、除险和加固,在巩固原有水库同时,又兴建了11座小水库。
70年代中期为水库脱险阶段 各水库按河南省林庄1975年8月暴雨雨型重新加以校核,小(二)型水库均按300年的频率进行设计和脱险,对14座小水库进行了除病脱险整修,1980年—1985年5年,水库脱险经费达80.4万元。目前,全县有大(二)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47座,总计库容13982万立方米。钓黄灌区渠道和太宿分干渠开通和配套设施建成后,大多数水库发挥了效益。目前,实际灌溉面积为20余万亩。
大(二)型水库
座落在二郎河上游的陈汉山区的钓鱼台水库,是宿松县唯一的大(二)型水库。这里山高水低,河流短促,汇流历时短,年均降雨量1360毫米,迳流深710毫米,年均产水量8875万立米。该库集水面积12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079亿立方米,属大(二)型水库;是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鱼综合性水库。它由渠道与黄大口水库下游渠道连接,构成钓黄灌区,修改的设计灌溉面积16.4万亩,目前实际灌溉12万亩。高涵出口处建有水力发电站,有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并联运行,纳入华东电网。
施工过程 1956年春,县水利规划组确定库址,1958年始拆陈汉沟集镇及苗竹嘴、宛家河、杨码头、官堰头、下官堰、大河岸、齐家畈、曹家河、陈家老屋、官脚下、口上屋、塘岸上、黄泥螃、月山、梅家腰等自然村庄,拆迁房屋6696间,迁移居民1686户、6424人。淹没水田3116亩、旱地230亩。
1958年10月县委成立钓鱼台水库工程指挥部,动员全县(复兴除外)5900民工,日夜抢筑钓鱼台水库大坝。当时采取边施工边设计边修改的方法,次年底大坝合垅,至1960年底,完成41万土石方。建大坝粘土心墙,顶部高程73米,打通了90米长的高隧洞,开挖了临时溢洪道。
1961年~1972年,大坝继续加高培厚,对部分心墙土进行翻工。按设计标准,完成了副坝、护坡、倒滤层、防浪墙等工程,完成土石方34万立米。
1976年进行水库脱险工程,大坝顶长225米,顶宽5.3米,上游坝坡1∶2.5~1∶3,在70米高程以上用块石护坡,下游坝坡1∶2.25~1∶3,70.8米高程下为倒滤体。大坝高100.12米,粘心墙增高到99.8米(心墙底宽30米,顶宽1米),防浪墙增高到101.2米,墙顶宽0.5米。
在建大坝的同时,先后完成了如下配套工程:
正常溢洪道 1960年在大坝东挖了一条临时溢洪道,底部高程78.5米,底宽33米,1970年起,按曲线型溢流堰型式进行加高,溢洪道断面为复式。90米高程设有7孔闸门,93米高程处设有4孔,99.5米高程建有人行道,102米高程设有启闭机台,装有7台10吨电动螺杆启闭机。1973年竣工,5月7日溢洪。下游消能方式为差动式挑流鼻坎消能池,消能效果良好。
非常溢洪道 1976年,根据省水库脱险会议精神而决定修建。按50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进口宽44米,出口宽32米,底部高程90米,坝顶92米,在进口15米处的自溃坝坝顶高程96.21米。交通桥1979年设计施工,投资5万元,4月中旬倒塌。次年9月续建,1981年12月竣工。全长60米,宽5米,桥面高程102.7米,拱脚高程97.3米。
副坝 位于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之间,1970年挑筑,全长110米。1976年加固,坝顶高程100.2米,顶宽7~12米。
高隧洞 即灌溉涵洞,长90米,1959年9月施工,次年2月通水。后经过多次改建,现为灌溉、发电两用隧洞,内设压力水管,内径1.6米,长80米,进口有一道平面钢闸门,装有两台10吨手摇螺杆启闭机,出口有三通压力管,分别与75千瓦、500千瓦、630千瓦水输机相连,有闸阀控制。
低隧洞 在正常溢洪道与高隧洞之间,高程62.3米,长110米,内径1.2米。1970年施工,1972年2月通水,1980年经修建,装有斜卧式20吨电动启闭机。
辅助设施:如渗流观测、位移观测、浸润线绕流观测、水位观测、电站(见电力章)、库区绿化等设施,1960年至1982年先后完工。
据1982年统计,水库从修建到竣工,经历了24年时间,共完成土石方520万方,开石26.33万方,砌石6万方,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0.8万方。使用经费1036万元,国家投资353.78万元,群众自筹682.32万元。
小(一)型水库
小(一)型水库有黄大口水库、东门山水库、新和水库。
黄大口水库位于梅墩乡黄大口附近,拦截车马河、控制西源山面积36平方公里。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春大坝合垅,由二郎区民工负责土方工程。1961年停工,1964年续建。1968年以后,大坝陆续加高至27.5米(高程77.5米),1973年加高至31.5米。大坝系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81.5米,最大坝高31.5米,坝顶长度320米,坝坡1∶2.25~1∶3。正常溢洪道设计最大流量1920立米/秒。1984年建有40千瓦电站。该库是灌溉、防洪、养鱼、发电综合型水库,它与钓鱼台水库实行联灌,其兴利库容占钓黄灌区总水量15%左右。为国家管理。
东门山水库:位于柳溪乡的东门山,1966年9月动工兴建,水库集水面积4.3平方公里,总库容3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6万亩,大坝属粘土心墙砂壳坝,顶长140米,最大坝高26米,坝顶高程99.94米,坝坡为1∶2.7—1∶3,迎水坡用干砌石护坡,并建有防浪墙。副坝位于官前屋后的小山岗,坝底宽40米,顶宽5米,两边坝坡均为1∶2.75。东门山灌渠于1975年建成,北接东门山水库,南达普济庵,全长13.5公里。沿线建有2座渡槽,实际灌溉面积0.8万亩。属区、乡管理。
新和水库:位于长铺乡,1964年10月兴建。该库集水面积4.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迳流深650毫米,年均产水量321万立方米,总库容3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6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顶高37.66米,最大坝高12.6米,坝顶长170米,迎水坡1∶2.5,块石护砌;背水坡1∶2.5~1∶3,溢洪道为开敞式,底宽8米,设计最大流量31.5立方米/秒。该库与荆安、郭冲两个小水库实行联灌,设计联灌面积7000亩,实际可灌溉4800亩。
小(二)型水库
全县有小(二)型水库47座,总库容157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71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2.04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3%。在丘陵地区的防旱中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小(二)型水库一览表
第二节 塘堰
古塘堰 旧志称,明成化年间,境内即有塘堰数百处。据康熙版《安庆府志》记载,宿松圩、堤、塘、堰486处;民国版《宿松县志》则云有陂5处,堰40处,塘39口,未名塘110口。
历史名塘一览表
建国后的50、60年代遵照毛泽东同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按照“以蓄为主、蓄泄兼施”的方针,根据“民办”和“公助”的原则,政府引导群众对建国前遗留下来的塘、堰、沟坝分年整修、挖深,并逐年兴修了部分新塘堰。据1956年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塘11533口,堰2118座;其中抗旱能力为20~30天的有6551处,灌田15.3万亩,占总水田面积的41.5%;能抗40天旱灾的有3041处,灌田10万亩,占水田面积的27%。经过10年兴修水利,到1966年,全县塘堰有23787处,总水面4.8万亩,引蓄水量7106.8万立方米,兴利容量4975万立方米,亩均水156立方米。抗旱能力为40天无雨不旱。
钓黄灌区通水后,山丘地带的渠系高程以下的塘堰,在调节渠道灌溉和蓄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灌溉工程
第一节 引灌工程
钓黄灌区渠道
钓黄灌区 钓鱼台水库与黄大口水库联灌范围达18个乡(镇),北起广福,南临龙湖、大赛湖,东迄凉亭河,西至二郎河(铜铃乡未通),控制面积390平方公里,计算耕地面积25万余亩。钓黄干渠工程是县丘陵地区输水大动脉,工程量大,合计土石方1096.65万方,砌石4.19万方,混凝土0.71万方。国家投资365.41万元,群众自筹360.08万元,历经六年,工程告竣。灌区干渠1959年勘测设计,1965年由安庆地区水利局会同县水利局定线。渠道上口在广福寺,下至乔木召立山跌水,全长61公里。沿线有毕梁一、二号洞、墨烟洞、龙山洞等隧道;有宋坳、麻花石、张坳、墨烟、鸡子岭、砂子坡、刘屋、黑石山、三里峰、高小屋、响堂、孙大屋等13处大切岭;有清河、刘屋、余湾、胡老屋、新耕、茶场、城门冲、杨湾、张茅屋、响堂、毛屋等11处高填方,建有柴垄渡槽,整个工程极为艰巨。
干渠沿线建成大小支渠33条,总计长201公里。其中万亩以上支渠有墨烟、吴岭、韩文、五里、万元、毛坝、新安、新前、木梓、明光等10条。沿线有40HP以上的固定提灌站11处。灌区内有小(二)型水库21座,共计兴利库容533万立方米;塘堰9299处,蓄水总量为3733万立方米。
设计施工 渠道首段广福进水闸底高程50.5米,设计水位53米;尾段召立山节制闸底高程36.61米,设计?水位38.31米,干渠设计流量:墨烟洞以上为16立米/秒,龙山洞18~13立米/秒,柴垄渡槽至渣水节制闸为10~8立米/秒,乔木跌水为6~4立米/秒。渠道边坡系数分别为“2”、“1”、“0.5”,渠坝顶宽3米,超高1米:设计水深1.5~3米。渠道底宽:渠道首段为4米,渠尾2.5米。
1965年11月,县委首先动员隘口、二郎、梅墩、韭山、韩文、凉亭、河塌、东风等8乡民工,开挖广福至黄大口12.67公里的渠道。1966年2月成立钓鱼台渠道工程指挥部,组织有1500人的长年兴修队伍,成立有150人的石工队,并有10多个合同班子,专攻大切岭、大填方工程和毕梁、墨烟隧洞。同年10月,动员全县受益区乡民工,开挖黄大口至渣水渠道,建渠首进水闸、冲砂闸和拦河滚水坝。1967年7月干渠试通水,因毕梁2号隧洞出口处溃破而告停止通水。1967~1969年,组织民工续修;1969年建成柴垄渡槽,其它附属工程相继完工,10月1日全线通水以后,各区乡按统一规定,自行开挖支渠和建配套设施。1972年1月,渣水至许岭31公里长的支渠建成通水。
渠道建成,使12万亩耕地免受旱灾,灌区内群众生活用水亦有保障。
附属建筑
渠道附属建筑物包括渠首枢纽、隧洞、渡槽、排洪闸、节制闸、支渠进水闸、公路桥、人行桥、排洪拱涵以及维持原有水系的倒虹吸小渡槽等共计数百余处。
进水枢纽工程位于钓鱼台水库下游广福街下100米处。它由进水闸、泄洪闸及滚水坝组成。进水闸两孔,系浆砌块石结构。每孔宽2.5米,过水深2.7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秒。泄洪闸2孔,每孔宽2米,高2.7米,闸底高程50.5米,最大泄量24立方米/秒。滚水坝长70米,坝顶高程53.3米,最大泄洪流量230立方米/秒。
钓鱼台干渠经黄大口水库坝下约300米处,横跨车马河。在此建有钓黄联灌枢纽工程,包括黄大节制闸、滚水坝、进水闸和人行桥等,滚水坝长45米,高3米(水闸数据详见附表)。
隧洞工程 干渠沿线四处隧洞工程总长744米,坡降均为千分之一。毕梁“1”“2”隧洞的长度,分别为35米和67米,宽3.2米,过水深2.63米,流量16立方米/秒。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拱架衬砌。墨烟洞长400米,其中已衬砌370米,洞宽3.5米,最大过水深2.63米。设计流量14~15立方米/秒。龙山洞长242米,洞宽3.5米,过水深2.69米,设计流量13立方米/秒。
柴垄渡槽 位于马塘乡的柴家墩,全长288米,设计流量10立方米/秒,进口底高程41.08米,纵坡以千分之一点二递降,槽宽2.5米。进口节制闸前水位43.14米,过水深2.1米,渡槽共有12跨,跨距24米,有13个支承排架,排架高11~12米。渡槽为钢筋混凝土桁架,钢丝网水泥板槽身。由行署水利工程队承建和安装。于1969年8月建成。渡槽全部工程造价29.44万元,其中群众以投工形式自筹3.15万元,国家投资26.29元。
节制闸工程 沿线共建节制闸11座,调节干渠水位,控制流量。节制闸位置及规模见下表:
排洪闸工程 沿线建有11座排洪闸,以排洪渠道积集的山洪和多余的水量,保证渠系安全,其位置,规模见下表:
另有排洪拱21处,其位置分布在渠道填方地段,当渠道越过河沟,为了不影响原水系排水,设拱涵于渠底之下,其大小依据所截水系排洪量而定。
跨渠桥梁 跨渠公路桥已建成的有广福、一号洞、宋坳、清河,保桥、三德、廿五里墩、刘屋、龙山、城门冲、马塘、刘屋、太阳垄、白马、桃园岭、乔木岭等16座。除廿五里墩桥为大梁板面结构之外,其余均为块石拱形结构。此外还有跨渠人行桥108座,系钢筋混凝土立柱平板和肋拱桥。
支渠进水闸 为控制支渠进水流量,位于各支渠的渠首,已建立有墨烟、保持、吴岭(共)、韩文、永忠、横山、北山、五里、九姑、新安等9座,沿渠线另有灌溉分水涵137处。
太(湖)宿(松)分干渠
花凉亭水库是蓄水为23.6亿立方的综合性水库。位于太湖县城北8公里处。它的发电尾水可灌溉太湖、望江、怀宁、宿松4县的大部或部分耕地,总控制面积为1407.6平方公里,宿松县占479平方公里。该库兴修同时,由安庆专区组织有关县民工开挖总干渠。1966年基本建成,全长36.7公里、输水流量为70立米/秒。
1971年,安庆地区和宿松县领导部门决定将花凉亭水库充裕的水量引入我县,经省有关部门同意,于1973年冬开始建太宿分干渠。分干渠自总干渠21公里处即太湖县桃铺乡毕岭,经吕大村、太平乡进入我县经河塌、高岭、长铺、程岭、乔木、碎石、许岭等乡,至许岭镇许大闸,全长40.36公里,进口设计流量22.6立米/秒,渠道比降为万分之一,过水深分别为3.2米、2.8米、3.2米。大切岭最深14.58米,大填方6处,最高填方12.4米。沿途建有总进水闸1座,3座大渡槽,4座进水闸,3座节制闸,5座排洪闸,16座分水闸,7座公路桥,1座电力提水站,另开有支渠口76个,边涵74处,地下涵31道,跌水4座,集水槽107处,小渡槽62座,倒吸虹1处,预制构件人行平板桥59座,各类工程共计426处。分干渠主体工程由安庆行署水电局按四级建筑物标准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其他工程建筑由县水电局设计。
施工过程 1971年秋,筹建县太宿分干渠领导机构。1973年冬,第一期工程动员二郎、凉亭、九姑、许岭、程集等区2.25万民工,开挖毕岭至2号渡槽进口处渠道,全长11.56公里,完成土石方108.9万方。1975年冬,动员上述五区和五里乡5万民工进行二期工程施工,从2号渡槽至乔木跌水止,长13.54公里,完成土石方131.57万方。1977年,分干渠工程告竣,毕岭进口闸底高程40.05米,渠线纵向坡度以万分之一或万分之0.8递减,设计过水深3.2米,至王塘以下为2.8米,乔木跌水以下为2.2米。设计流量:进口22.6立米/秒,沿线逐步缩小,至乔木跌水为7.8立米/秒,至许岭则只有5.2立米/秒,渠底宽度由进口6米,降至乔木跌水只有3米。
整个渠线共挖压水田509.3亩,旱地439.8亩,拆迁瓦房4765间,茅屋45间,共赔偿42.64万元。
计完成土石方556.81万方,砌石6.4万方,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1.9万方,国家投资1192.11万元。
分干渠最突出的工程是横跨黑洋河、凉亭河、荆桥河的三座大渡槽(原设计为四座,因经费困难,将三号渡槽改线)。渡槽由行署和县水电局共同设计,省水利厅建筑三队承建。渡槽建筑施工,仿照国内最新工艺,滑模现浇。
一号渡槽(又名太平渡槽) 横跨黑洋河,东起太湖姜田铺,西抵蓬头树山嘴,长601.74米(包括进出口工程,下同),跨度34米的有14跨,跨度18米的有4跨。地面最大高度22.15米,进口高程35.7米,纵向坡降1/4550,设计流量22.3立米/秒,1973年春季开工,1976年主体工程竣工,工程造价185万多元。
二号渡槽 横跨凉亭河,东起高岭乡的金银寨山嘴,西抵姚圩船山嘴,长494米,地面最大高度23.6米,最小高度19.9米,分13跨,每跨34米,进口高程35.38米,纵向坡降为1/4800,设计流量21.23立米/秒,1974年5月开工,主体工程1976年1月竣工,造价133万多元。
四号渡槽(又名荆桥渡槽) 北起长铺乡盅子岭,南抵拖拉山嘴,全长952.5米,地面最大高度22米,一般高度18—19米,分27跨,每跨33米,进口高程34.225米,纵向坡降1/7500,设计流量18.6立米/秒。1976年1月始建,次年7月竣工,造价196.51万元。
三座渡槽,均为拱桁架平板肋梁系的浆砌石墩钢筋混凝土拱架。
分干渠建成以后,灌区乡、村按规划线路,自费开挖灌万亩以上支渠6条,3000亩以上8条,3000亩以下7条,直接供水涵洞58处。支渠中的九许支渠(自渣水坝至许岭镇),于1971年开工,1972年竣工,完成102.2万土方,设计流量4—3立米/秒,附属工程163处,原系钓灌渠系,自太宿分干渠建成后,由花灌渠系供水。桃铺支渠,在太湖县桃铺接花干渠,延伸至本县高岭乡。1965年冬季开工,次年通水,是高岭乡主要输水大动脉。
太宿分干渠下游部分工程尚未兴建,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太宿分干渠于1978年大旱之时正式通水。据统计,近年来平均年放水为105.8天,渠道进水流量11立米/秒。直接受益的有河塌、高岭、长铺、程岭、乔木、碎石、雨岭、许岭、东洪等9个乡,灌溉面积6万亩。1985年抗旱期间,县组织力量将西干渠的水调至钓黄渠道,浇灌马塘、新安乡部分耕地。原设计中可灌溉的长湖、马塘、五里、新安、九姑、木梓、毛坝、新前等乡因工程不配套,尚未受益。暂由钓黄灌区供水。
分干渠附属建筑物及支渠
分干渠在开挖之初,接受了钓黄干渠的施工教训,采取一面开挖,一面进行配套工程,当渠道挖成,即可通水灌溉,以提高工程效益。附属工程包括进水闸、节制闸,泄洪闸、公路桥,此外还有支渠口、边涵,地下涵、跌水、集水槽、小渡槽、倒吸虹,预制构件人行平板桥等各类工程共计426处。其主要附属建筑物见下表:
水闸
桥
主要支渠
第二节 提灌工程
一般工程
建国以前和建国后的50年代,宿松县没有大的提灌工程,若遇干旱,农户用龙骨水车提水浇地。
60年代后,先后成立了县排灌中心站和许岭、九姑、佐坝、复兴4个区级站,以及五里公社排灌站,总功率为1118马力。1966年,城关首先建立了7.5千瓦的电灌站。以后全县提灌工程以建机械提水站为重点,沿两大灌区渠道和引灌困难的滨湖地区,利用湖、河、库、渠等水源,进行提灌。到1980年,全县建机械灌溉站136处,装机1.1785万马力,灌溉面积为13.55万亩;电灌站10处(佐坝电站另叙),装机307.5千瓦,灌溉4300亩;另有40马力以下的机械排灌设备510台,装机7263马力,灌溉5.1万亩。部分机站因管理不善,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全县40马力以上主要提水站基本情况见下表:
主要机械提水站一览表
主要电灌站
引江灌溉
1962年以来,沿同马江堤建有刘港、驿山、中棚、孤山、杨林5座通江涵闸,依照地势划分为5大灌区(闸名亦为灌区名)。各灌区都开挖了灌溉渠道,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由于江水灌溉保证率比较低,加之渠沟配套不全,致使年引江灌溉面积只有5万亩左右,13万亩左右的耕地只得提水灌溉。据统计,1980年底,由国家投放提灌设备,在洲地建立提水站和排灌结合站61座,机组92台套,共计6488马力(其中排灌结合3230马力),提灌面积可达14.46万亩。
引湖灌溉
佐坝区位于二郎河以西,引进钓黄灌区的水灌溉有困难(钓黄灌区水源也不足),经省、地批准建立龙洋嘴、车木岭两级电灌站。
一级站设在龙湖边的龙洋嘴,开引水道1.45公里,建防洪闸一座,进水池设计最低水位10.6米,出水池水位31米,选用水泵7台,配套功率385千瓦;二级站设在车木岭,距一级站2.2公里,选用5台水泵,配套功率275千瓦,两级总杨程32米,流量1.2立米/秒。由县城架设电压1万伏的线路至车木岭(11公里),并延伸至龙洋嘴。车木岭建有降压站,装有180千伏安变压器2台,龙洋嘴装有320千伏安变压器2台。
一级站开挖了2.2公里干渠至二级站,沿途可灌溉高程在30米以下的农田1200亩,二级站出口向西开干渠3.2公里至塘垄,二级站出口处向北有王岭支渠,长3.4公里,灌田2000亩。干渠经700米至车木岭分水闸,控制面积350亩,分水闸以下有佐坝支渠,至塘垄向北有新兴支渠,设计长9公里,向南有洪岭支渠,设计长11公里,共可灌溉高程30米以上农田1.42万亩。
一、二级站1979年11月动工,1981年春主体工程完工,机电安装就绪,已开挖干渠、支渠6条,总计完成土方40万方,国家投资36万元。
由于配套不全,支渠大部分未挖通,或开挖未达到标准。1981年秋,仅能提灌2000亩,1982年县又投资4万元,共建了洪岭支渠的联合渡槽。及其它45项涵闸桥梁工程,支渠土方工程也有所扩展。1985年,群众自筹8000元。整修了渠道,灌溉面积扩大到1.03万亩。
第四章 防汛
第一节 长江防汛
江汛成因 长江自湖北宜昌以上的上游,长3959公里,来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主要为青藏高源和四川的来水,因源远流长,洪峰经过长距离调蓄拉平,中途若不与其它水系洪峰遭遇,对我县段的江水影响较为缓慢,湖口以上的长江中游,长1000公里,主要产水区有:洞庭湖控制面积26万平方公里,汛期产水量占我县江域水量25~30%左右;汉江流域集水面积17.4万平方公里,该流域雨季较迟,干流丹江口工程调蓄量大,洪峰流量消减较快;鄱阳湖区集水面积17.4万平方公里,3~6月份产水量,占大通以上江域水量25~28%,它有赣江、修水、抚河、信江、昌江五大水系,集水呈蝠射形,来势快,加之出江口直接逼近同马江堤,对本县的影响较大。
长江流域,地处南北暖冷气流交锋地带,雨量充沛。四川峨眉山区、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襄樊山区、鄂皖南部等,丰水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暴雨集中在5~9月份。由于季雨和峰极位置影响的先后,长江流域主要雨区是从东南向西北移动。平常年份,洞庭湖区、鄱阳湖区4~6月份为多雨期,6月份以后雨区扩展西移,7~8月份四川盆地雨量集中,汉江流域雨量显著增加,9~10月份,汉江降雨比重较大,是长江流域最后雨区,各雨区迳流汇入长江,形成江汛。
由于雨季与江流方向相反,所以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洪水汇合机会较少,县长江水位一般在19米上下,若气候反常,各雨区在较长时间内同时大雨,各流域洪峰汇合,将出现20米以上大洪峰,21米以上则为特大洪水。近期长江大水年份最高水位见下表:
近期长江最高水位表
防汛水位 以汇口水位站水位为标准,设防水位为17.26米,防汛水位为18.75米,达19.36米为警戒水位,21.59米为保证水位。
防汛工作 民国时期,江堤防汛,没有规划,由群众自理。遇到险情,由群众上报官厅,再由官厅临时筹款,进行抢护,因费时太久,往往酿成大灾。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马华堤总工程处,对防汛制订巡堤办法:沿堤设若干巡逻站,配巡夫2人轮流查巡,在彭泽设总站,统一指挥,各巡逻站一昼夜来回巡逻6次,巡夫持汛符到达邻站。邻站巡夫依次传递,发现险情,一面报知保甲,一面飞报总站,以便抢修。每站有芦席棚和一盏巡堤马灯,总站有巡警6人,监护各巡站。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均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县指挥部由县长担任指挥长,下设常年办公机构,指挥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并设立专用电话线,建立了水位站等业务机构。每年5月1日进入汛期后,逐日测报水位,报告水情、雨量。防汛机构视情况及时调集防汛器材,组织民工上堤防守。
人力安排:根据长江水位情况,指挥部组织民工分批上堤进行防汛。上堤人数见下表:
宿松县江堤防汛人数表
当水位达到20米以上时,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九姑、佐坝、许岭、程集等区和五里乡、城关镇民工以及县直机关干部,分批上堤,进行防守,华阳河、九城农场亦安排民工上堤,一般汛期,江堤由专管单位管理和防护。
宿松县同马江堤防讯堤段分配表
防汛经费 防汛经费没有固定预算,一般根据江汛大小临时划拨。每年五月以后,由行署防汛指挥部拨给修防段经费1~2千元作报汛用。每当江水超过警戒水位时,根据上堤民工人数和水位上涨趋势,分批拨款。1983年江水位达到21.65米时,拨款达99.75万元,内湖水位高涨的年份,也有少数拨款,补助重点民圩的防汛工作。
防汛经费使用范围,包括防汛器材购置,车船运输费用,上堤民工生活补助,临时工棚,医疗费用和其它因防汛工作的开支。
1965年以来的防汛经费有如下数据:
1965—1985年实拨防汛经费
长江修防段常年储备一定的防汛器材(草袋、木桩、荆柴和砂石材料等),沿堤线定点储存,并建有仓库、堆栈,储备周转金10~20万元,这些资金和器材,非汛期不准动用。
第二节 内河(湖)防汛
县内河洪暴发,湖水猛涨,往往与特大江汛同时发生,江洪河洪形成南北夹击,危及大小水库。二郎河、凉亭河中下游河堤及湖滨圩堤,同时受到威胁。
县各级党、政机关采取分工负责制进行防洪。钓鱼台水库、黄大口水库由县和当地区、乡负责组织防守,东门山水库、新和水库和万亩以上重点圩堤,由当地区、乡负责组织防护;千亩以上圩堤由乡、村组织群众防守。县防汛指挥部确定专人负责,负责检查、落实防洪设施、器材,组织力量进行防洪抢险。
建国以来,本县发生7次大洪水。1983年洪涝灾害最突出。当年6月29日,在16个小时内降大雨236.6毫米,使山洪暴发,湖水猛涨,二郎河王屋一段流量达961立米/秒,7月23日内湖水位达16.36米,是华阳建闸以来的最高水位。使复兴至县城公路中断4月之久。钓鱼台水库水位达92.61米,是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1983年,全县有5万余人参加了各类水利工程的防洪、抢险工作,确保了各个水库安全渡过汛期,部分圩堤未溃。另有部分圩堤因水位过高不可抗拒而漫顶受淹。
第五章 工程管理
第一节 江堤管理
同马江堤建成后,一直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马华堤原关系三省七县利益,人们视为官堤,牲畜及人为践害使其受到损坏。出现险情,相互推诿,以致小险酿大灾。
民国十六年(1927年),皖、鄂、赣三省共同设立湓华堤工程局,次年撤销。二十一年(1932年),安徽省建设厅设圩堤工程委员会,湓华堤设堤工委员会(又名湓华堤防管理处),直属中央建委会,办理江堤的测量、维修、防汛等事。县设水利委员会,区设分会。第一区(洲地)下设泾马、同仁等41个堤工委员会,堤委会属群众团体,没有经费,仅起上、下联络,召聚兴修的作用。建国前夕,尚存汇口、洲头、套口3个堤委会。
1952年成立同马江堤委员会,1963年改名长江修防段,另成立同马堤闸坝管理所,1968年段、所合并,后多次易名,1981年改为宿松县长江修防段。
长江修防段是宿松县同马江堤的专职管理机构,平时管理江堤,制订修防计划;兴修防汛期间,协助领导指挥兴修和防汛工作;采购运输防汛器材;管理修防经费。同马江堤管理委员会是群众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保证管理方法的实施,解决江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
第二节 水库管理
钓鱼台水库管理
钓鱼台水库修建期间,由工程指挥机构管理。1971年成立钓鱼台水库管理所;1977年水库电站竣工后,成立钓鱼台水库电站管理所,管理所根据国务院,省、地、县各级领导机关发布的法律、法令、通告、布告的规定,对水库、电站的一切设施及辅助保护设施进行管理,使其处于完好状态;编制水库修复计划和监督施工;准确及时测报水位、雨量;汛期观察水库大坝位移情况;协助领导指挥防洪,根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安排,及时启闭闸门以控制灌溉和调节库水位,在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和服从灌溉需要的前提下,发电送电,搞好多种经营,搞好库区绿化。
小型水库管理
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由所在区、乡、村,实行分级管理,跨区乡的水库,由受益单位共同管理,负责维修水库大坝,输水渠道,并对用水进行管理。
第三节 渠道管理
钓鱼台干渠管理
1965年,“钓鱼台渠道工程指挥部”为施工指挥机构、同时负责工程的管理。1971年1月成立“宿松县钓鱼台水库灌区管理处”。为专职管理机构。同年4月24日,县召开了第一届灌区代表大会,制订了灌区工作试行条例。次年6月,第二届代表会议公布了钓鱼台水库灌区管理工作条例,并确定了沿线各乡分段管理范围。
1981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灌区会议,选举了管理委员会,其常设机构是“钓鱼台水库工程灌区管理处”,管理处下设三个管理所、十二个管理段,即黄大管理所,辖广福、隘口、黄大、胡岭四个段,管理渠线自广福渠首起至二十五里墩公路桥为止;城关管理所辖新耕、油榨、城门冲、柴垄段,自二十五里墩公路桥至张毛屋人行桥止;太子管理所辖渣水、太子、新安、乔木段,自毛屋人行桥至乔木岭召立山跌水止。
渠道管理处的主要职责是:平时保持渠道工程处于完好状态,制订和提出维修计划,灌溉期间合理分配支渠的进水量。各支渠以下工程设施,由受益社、队自行管理。
1980年下半年开始,灌区先后在油榨岭、城关镇、农科所等地,进行水稻需水量的灌溉试验工作,为科学用水提供科学依据。
管理处对用水进行管理,负责征收、管理水费,在黄大口水库养鱼。钓鱼台水库养鱼让利于民。
太宿分干渠管理
1977年成立花凉亭灌区太宿分干渠宿松管理处(处址设在荆桥渡槽附近),下设胜利、荆桥、许岭三个管理所,管理所下辖段垄、胜利、赵岭、王塘、荆桥、桌屋6个管理段,1983年管理所撤销,处直接管段。管理处的行政、人事调配,隶属宿松县水电局,业务和建设投资由花凉亭灌区管理局管理。
1979年4月,县召开了首次灌区代表会,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区乡分管水利负责同志组成,管委会负责审查工作计划,制订各项管理制度,研究管理工作中的最大问题。
由于渠道线路长、涉及面广,后进行分段管理,从毕岭至段垄的太湖境内,由花凉亭总干渠管理机构管理,彭塘至许岭段由许岭区渠道管理所管理,其经费在征收的水费内抽部分包干使用,管理处在业务上给予指导。
管理处对渠道及其设施进行管理,负责提出维修计划,督促施工;统筹安排用水,并负责征收和管理水费。
支渠管理
钓鱼台渠道和太宿分干渠的其他支渠称区干渠、乡干渠、村支渠,均由所在区、乡、村负责进行管理和维修,跨区、乡、村的,由有关受益单位共同管理和维修,管理处在业务上给予指导。
第四节 小型水利设施管理
建国以前,县内湖、河、圩、堤,国家无专职的管理机构,由民间自发管理。一般较大圩、堤由当地地主、绅土提名、推选较有名气的地主、士绅负责管理。其报酬由公田租开支,或由群众摊派。塘、堰主要为宗族所有,也有少数官塘、官堰,由族长或有名望的地主、士绅主管,并组织受益农户兴修。看管、放水等事,由共推或聘请的看水人员(俗称看水佬)负责。湖池分官湖、私湖,均由少数有权势的湖主管理。民国八年(1919年),宿松湖区设有两个渔团局,负责管理官湖。大湖渔团局设在下仓埠,管理泊湖、黄毛小湖、大官湖;龙湖渔团局分管龙湖和感湖。渔团局主要管湖主,黄大湖湖主有彭、张、石、何、夏、高、徐、王、刘、陈、尹、杨、汪、朱等24姓;龙湖由洪、孟、叶、王四姓所管;大赛湖由汪、何、朱、周四姓共管。湖池管理,主要是对湖池内水产资源的管理。
建国以后,小型塘、堰、水库、圩、堤及其机站由所在区、乡(社)、村管理;跨区、乡的由受益区、乡、村共同管理。管理内容:组织人员进行维修;负责堤、塘、堰、库坝处于完好状态;负责管水、用水;旱季组织人员抗旱,雨季防洪排涝。5000亩以上圩堤、小(一)型水库、100千瓦以上机电排灌站一般均由受益单位成立专管机构,按照受益多少和难度大小设2—5名管理员,常年从事管理养护工作,人员工资由受益单位筹措。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
严禁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