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五 乡镇企业)

[复制链接]

2012-7-15 19:31 8176 0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9:31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9:31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五 乡镇企业)  

2012-05-19 21:29:06|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宿松县志(卷五 乡镇企业)
卷五 乡镇企业
  宿松县乡镇企业,起步较迟,基础薄弱。1977年全县社、队企业共859个,总产值931.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86%。其中一部分企业也是冬来春去,不够稳定。1979年,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下达后,县委、县政府从抓自身思想认识入手,扭转县、社,队三级单一农业观念,研究制订了全县社、队企业3年调整方案和5年发展规划,此后,全县乡镇企业出现一个持续发展的势头。1982年,乡镇企业增到1396个,从业人员10590人,产值1715.9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8%。1983年,全县遭遇重大水灾,乡镇企业也完成总产值1210万元,占年计划的54%。1984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全县乡镇企业出现突破性的发展,各级企业猛增到6120个。其中乡镇办276个,村办1032个,联户和个体办4812个,从业人员23262人,占全县总劳力的10%,完成产值434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7.3%。相当于1983年的3倍半,创利税750万元。全县出现18个产值超百万的乡镇,5个产值过百万关的村,9个企业产值突破50万元,13个产值超过10万元的联户企业,8个产值超5万元的大户。产品的规格品种也不断更新。有的产品与省内其它厂家的产品配套出口。乡镇企业已成为振兴宿松经济的重要支柱。
  力图将资源优势转为商品优势,这是宿松县兴办乡镇企业特点之一。铜铃、柳坪两乡有丰富的磷矿石,长溪山一带有储量为7亿立方米大理石;凉亭、二郎区境内有储量为100万吨瓷土矿;程岭、高岭、河塌、乔木、4个乡有储量为617万吨的煤矿。这些地区的党政领导,积极组织农民兴办采掘业,开发矿石已成为乡镇企业中重点行业。全县山区12个乡,有竹园3.9万亩,宜林面积28.9万亩,自1980年后,全县恢复传统造纸业,开展竹、木器加工。沿江洲地,盛产棉花,利用棉籽、棉秆生产系列产品,不仅榨油,而且加工脂肪酸,进而提炼油酸、硬脂酸,经济效益较高,销路甚畅。洲区大面积野生芦苇也在逐渐被开发利用,或远销宁沪,或就地办厂,沉睡千年的芦荡,已成为兴办造纸业的雄厚基础。
  放开手脚,不拘一格,是宿松县兴办乡镇企业的特点之二。70年代兴办乡镇企业,只许官办,不许民办,出现规划难落实,手续难办理,资金难解决,行家难定位等问题,捆住了手脚,挫伤了锐气,抑制了企业的大发展。1984年开始,放开手脚学江浙,改革经营形式,实现多层次经营,大力提倡联户办和个体办企业,号召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离乡不离土,因而1985年涌现了联户办和个体办企业4812个,占乡镇企业总数的78%。
  开足放行绿灯,辅以变通办法是宿松县兴办乡镇企业特点之三。近几年,乡镇企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与各部门开足绿灯放行,也是分不开的。县工商局、银行、保险、粮食、税务、交通等部门,放宽政策,实行优惠,尽责尽力,为企业提供服务条件,遇到难题各部门协助扶持。
  县社队企业管理局于1976年12月成立,1980年更名为社队企业局,1984年更名为乡镇企业管理局,局名沿用至今。1984年初,还建立了由县长担任主任的乡镇企业指导委员会。区、镇、乡设专职或兼职企业助理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有专人分管,县、区(镇)、乡三级,还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绩列为每年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从1984年起,每年年终或次年初,召开乡镇企业勤劳致富先进代表会议,表彰先进,交流经验
第一章 产业门类
第一节 造纸
  宿松县造纸以表纸为主。表纸为陈汉山区传统产品,全区有3.9万亩竹园,水利资源丰富,有做纸技术。它近销湖北、河南和安徽省几十个县,远销西藏、印度。1956年就有5个乡,7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6711户从事表纸生产,有水碓89座,纸槽353口,全套工序均为手工操作,产品以晒纸为主,炕纸为辅,当年产表纸437万担。1957年至1961年,表纸受省供销社定价过紧,统得过高,湖北省的黄梅、蕲春、英山等县派出流动收购小组,在县边境,以高价大量收购我县表纸,造成本县收购计划落空。据调查,仅1979年一年,经营损失15万元。1980年,国家放宽价格权限,实行议购议销,随行就市定价,使十多年来土纸的紧张市场,缓和下来,山区现在把表纸生产视为主要致富门路,有9000户从事表纸生产。设有水碓129座,纸槽800多口,近年来,还添置了一部分机械设备。1985年产表纸24万担,产值达440万元,创利税40多万元。
第二节 采掘
  煤炭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宿松县就有人开矿采煤。民国时期,采煤工业逐渐发展,本县曹焕乾在麻木山组织鼎新公司,段斌在王家沟组织振兴公司,石由庚在筲箕坡组织鼎盛公司,张乐天、张祝仙在毛家岭组织民生公司,分头集资招股,开办煤矿,其余各地,一经发现煤苗,农民就利用冬闲时间募工采掘。此后,又有上海商人余执明在狮子山使用机器,开始半自动化采煤,时达7年之久。建国后,煤炭工业发展更快。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全县集体采煤矿区有15处之多,后因三年(1959至1961)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致使全县大小煤矿先后停产下马。仅存毛岭、麻木山、桃子坡、狮子山4家小矿,这4家小矿都是在几经波折时起时伏的危难中坚持下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有河塌、程岭、乔木3家乡办煤矿,村办、联户办煤矿有7个,年均产量在2万吨左右,荆桥煤矿已成为省内发展化肥工业所急需的无烟煤基地之一。近年,乡镇企业大发展,再次掀起了小窑煤热,老矿由手工向机械化方向发展,逐渐提高了采煤产量和质量。1985年年产小窑煤2,44万吨,有效地缓和了全县煤炭供需悬殊的矛盾。
  大理石 县境内大理石资源丰富,主要蕴藏于大别山群大兴组,地表出露较好,自长溪至高尖,全长十余公里,宽1至2公里,出露面积达15平方公里。矿层厚度为159至653米,境内远景储量七亿立方米以上,大理石品质优良,达到建材工业部部颁标准。优质的品种有:宿松汉白玉、白云大理石、彩云玉、指纹玉等,宿松汉白玉和白云大理石为当前国际市场上几个畅销品种。1985年始,保障村和干河冲两个矿点,乡、村、户土法上马开采大理石,已向安庆、合肥、镇江等城市出售大理石荒料。近年来虽乡办、村办、户办的大理石企业先后兴起,但终因资金、技术、设备的限制而难以大量开采。
  瓷土 瓷土主要分布在凉亭、二郎两区,从凉亭清水塘至韭山腊塘石,长达25华里,储量100多万吨,共有18个瓷土矿脉,1958年开始采瓷土,当时由县医药公司经销,三年自然灾害时停产。1977年,凉亭乡手工开采瓷土,当年出售1150吨。1978年采瓷土2200吨,1980年成立宿松瓷土公司,经营瓷土及陶制品,1980年至1985年共出售瓷土6000吨,出售瓷砖45吨,销售总额4.8万元,是乡镇企业中一项新兴的矿业门类。
  磷矿石 1977年,经县委、县政府许可,铜铃公社首建采矿企业一个,抽调农民工21人,露天开采磷矿石,向县内和县外各磷肥厂销售。手工操作,当年产磷矿石1.9146万吨,产值9万元,这个企业自1977年至1981年共采矿石10.6246万吨。1982年,柳坪乡亦组建企业采磷矿石,到1983年,两乡共有乡、村采矿企业7个,农民工607人,当年出售磷矿石5412万吨,其中村办5.0120万吨,总产值19.1310万元。1984年32.5266万吨,总产值487.78990万元,1985年采矿技术有待革新,所以销路不畅。
  黄砂 许岭等沿湖地区,黄砂储量丰富,枯水季节可以露天开采,因交通运输困难。销往外埠的黄砂成本较高。1978年试办黄砂厂1个,当年采砂20.981立方,效益较好。1979年,又建立两个乡级、一个村级采砂企业,从业人员27人,当年采砂1.49万立方,石片7.45万方,总产值12万元。1980年采砂企业发展到16个,其中乡办10个,村办6个,从业人员41人,均为人工开采,当年采砂3.02万立方。1982年,乡、村办砂厂21个,从业人员225人,当年产值24.74万元。1983年产值17.49万元,1984年后归户经营。1982年,城关镇在城西桥头,也办起了一个青砂厂,归户经营,镇上收取管理费,每年采青砂万立方米
第三节 第三产业
  据民国十年版《宿松县志》记载。宿松县早在清代就有制造修理和饮食旅店等服务业,在城乡设铺营业,或走村串户上门服务。50年代,服务业有所发展,1959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一定抑制,有些改工务农。1979年后,集体、个体服务行业蓬勃兴起,全县恢复了各种服务性企业222个,从业者两千余人。
  80年代初,县政府为了发展商品经济,改变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从事服务性行业。1984年底有农民1139人进入县城和县内其它集镇,或从事商品经营,或开设饮食旅店,或摆摊设铺修理,或从事家庭服务和从事家具的制作、加工等。
  1985年人均创利千元,另有1100名推销员,一面帮助乡镇企业推销产品,一面传递经济信息,为乡镇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有1714个石、木匠(农民),组织27个建筑服务公司,进城承包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1985年产值637万元,他们以良好的建筑工艺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1985年第三产业概况如下(乡村两级)
第四节 食品加工
  粮食加工 全县有近60万农业人口,年产粮食3亿多斤,自60年代以来,农村吃粮,逐渐结束了碓磨臼舂的历史,实现了机械化加工,全县除数以百计的联户、个体轧米厂(房)外,1985年底,乡村办粮食加工厂162个,其中乡办5个,村办157个。从业人员456人,当年创产值240.8万元。
  油料加工 70年代前,油料(主要是菜籽)加工采用是木榨人工打油。到1969年,坝头乡开办了全县第一家机械化榨油厂,80年代以后,汇口、洲头、套口、程营、许岭、九姑、新前、河塌、佐坝等区乡,也先后办起油厂。再加之一些乡村保留的铁榨、木榨油坊。1985年底,全县共有油厂17个,从业人员203人,完成产值340.6万元,加工植物油1230吨。这些油厂中,洲头、汇口、程营、套口、坝头5个乡办油厂规模较大,系用200型的机械全自动生产线,不仅加工菜籽,而且逐步发展为以加工棉籽为主。
  其它食品加工 乡村食品加工企业中,糕点、糖果制造业10个,饮料制造业4个,除了生产冰糖、糖果、各式糕点外,还能制造汽水、饮料酒等,大大丰富了我县商品市场。
第五节 建材
  建筑材料工业,是县乡镇企业的主体之一。1985年,全县有轮窑11座,小窑71座,生产红砖5036万块,占全县同类产品的90%;生产小瓦10403万片,占全县同类产品100%。有水泥厂3个,年产能力2.5万吨,其中东方和召立山水泥厂都具有万吨生产能力(年)。水泥制品厂5个,年产水泥件20万件。1985年建材行业共安置2413人就业,年创产值451万元,利税48万元。
第二章 重点企业
第一节 召立山水泥厂
  乔木乡召立山水泥厂,是由17户农民联办的企业,也是一个以村民小组为基础的厂组合一的经济联合体。该厂于1985年7月建成投产,至1986年底,共生产水泥9520吨,实现产值102万元,创税利20.2万元。全组农业人口87人,男女整半劳力41个,除11名妇女在家务农,其余30人全部进厂做工,同时招收外地农民工104人,1986年,全组人均收入750元,其中水泥厂收入400元。厂里有固定资产50万元,设备有鼓风机1台、75千瓦发电机组1台、球磨机2台、生、熟料仓库各1个、500米生料仓库2幢、发电机房3间、成品仓库3间、1400米晒场一个,价值5万元化验室一个,并架通了高压电和购置了配电设备,产品质量稳定在325#标号以上,其中30%达到425#。产品销往九江、望江、华阳河、太湖及本县各地。该厂地处石灰石储量丰富而且质地上乘的乔木乡,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日益完善的技术设备和广大农民工勇于开拓的精神,定能使召立山水泥腾飞有日。
第二节 洲头油厂
  建立在复兴棉区的洲头油厂,利用棉籽、棉秆和油菜籽资源优势,加工精棉油和菜油。1981年11月正式建厂投产,当时固定资产25万元,流动资金21.39万元,职工28人,厂房45间,机械设备28台,1982年产值42万元,首创利税5.1万元。1985年底职工增至34人,厂房57间,机械设备71台,产值115万元,利税7.3万元。产品销往武汉、黄石、南京、南通、福州等市。1986年,开发新产品,从江苏引进年产500吨的脂肪酸生产线,当年建当年投产,产混合脂肪酸500余吨,5大技术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7年3月在深圳“星火计划”国际洽谈会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产品销售一空。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开发系列产品,1987年又与中国化学协会及江苏白薄油脂化工厂拟订了生产技术转让合同,引进了对方的生产线,并经省、地科委组织的专家进行了论证,认为利用棉油脚生产脂肪酸,进而加工油酸、硬脂酸,产品销路广阔,有一定竞争能力,省科委已把这个项目列入了省级“星火计划”。新车间的设备安装,调试己验收合格,一次性试产成功,年产油酸300吨,硬脂酸200吨,填补了省化工产品一项空白。1987年产值320万元,利税达23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25万元,全部自动化操作。该厂始终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把质量标准规定在产前,落实到产中,检验在产后,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控制”,实行防检结合,以防为主,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该厂生产的菜、棉油经地区和县计量局抽样检验,达到了二级精油标准,脂肪酸合格率达100%。
第三节 河塌轮窑厂
  该厂建立于1977年9月,开始仅有简陋厂房30间,职工35人,各种机械、器具25台件,固定资产21万元。主要生产砖瓦,该厂生产的红砖规格为240MM×115MM×55MM,抗压强度为150Kg/cm2。1978年投产,到1985年止共产砖瓦6072万块,产值共307万元,创利税63.1万元。1985年有职工384人,厂房162间,机械设备137台套,固定资产66万元,10年来共上交积累40万元。为了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了厂长任期目标管理制度,乡政府对厂下达指令性计划,定产量、定产值、定上交积累、定利税,达到三增一降,即增产值、增利税、增加职工收入,降低费用开支。厂与各车间再签订合同,实行层层包干,两级核算,四定(产量、消耗、质量、奖惩)联产计酬,超一万块砖奖励10元给车间,减产万块砖车间职工共赔10元。
第四节 程岭煤矿
  程岭乡为开发当地无烟煤资源,于1972年建起桃子坡煤矿。乡政府从各村筹集资金4000元和贷款3000元,除购置一台10千瓦发电机组发电照明与抽水外,大部分工序均系人工操作,农民工50人,在矿做工,在队记工,参加生产队分配,矿上给予少量补贴。乡党委、乡政府从领导到一般干部,不定期下井跟班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而当年就产煤0.15万吨,振奋着全乡人民。1973年后,每年产量稳定在0.5万吨至0.6万吨。1978年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在桃子坡一对竖井的基础上于麻木山又建一对竖井,县煤炭局和县建设银行,贷款28万元,架设从长铺至程岭全长8公里的高压电线。并重点“武装”桃子坡机械设备。1979年,年产量提高到1万吨,1985年,有各种机械设备70台(套),固定资产40万元,农民工120人,年产无烟煤1.2万吨,创利税7.8万元,该矿的建成投产大大地缓解了县内煤炭的供需矛盾
第五节 汇口航运站
  汇口乡航运站,属乡办企业,现有职工28人,固定资产30万元,其中钢木结构客轮1艘,钢质客货轮2艘,总客位730人,总马力270匹,往返汇口至九江、湖口两条航线。全年客运量达30万人次,货运20万吨。该站建于1958年,当时仅有小木船1只。1965年,购进1艘68座木质机帆船,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1981年冬,国家贷款8万元,自筹3万元,新制了一艘钢质客货轮。1986年实现产值16万元,创利税6.3万元,全员劳动率1050元,自1982年至1986年共创利税26.5万元。
  该站重视安全航行,坚持优质服务,各工序均有安全规则,安全设备齐全,对消防、救生、灯光、声号、信号均定期维修保养,确保正常完好。冬天对码头提前做好防冻、防滑、防风、防雾、防霜等防护工作,航行中严格遵章执法,不开“英雄”船,不冒险航行,不超载超客,几十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近年来,他们坚持“信誉第一,为乘客搬运行李货物,扶老携幼,代购船票,遇有夜间急症病人,随到随行,每年夜间渡送九江、湖口求医的病人均在10多人次,深受群众好评。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