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二 自然地理)

[复制链接]

2012-7-15 19:37 10628 0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9:37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9:37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二 自然地理)  

2012-05-19 21:16:46|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卷二 自然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
  宿松县地质特征在下扬子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远在25亿年前(太古代),县北部地区就开始接受沉积,太古代末的大别运动(发生于距今25亿年前后)导致该地层褶皱隆起,岩石变质,大陆地壳开始形成。继之,沉积作用逐渐向南迁移,大陆地壳不断增厚。早元古代,在上述隆起的边缘海槽中,又接受了宿松群海相含磷岩系沉积。距今19亿年前后(早元古代末)的渒河运动又导致这套沉积物褶皱隆起,并伴有变质作用和超基性岩侵入。直至其后的张八岭群海相火山岩系形成期间(距今10亿年前),全县一直处于地槽环境,地壳活动性强,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大约在10——8亿年间,皖南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结束地槽历史,地壳相对稳定,进入了准地台发展阶段。震旦纪起(距今约8亿年起),下扬子海入侵县,海域北界约在破凉亭——河塌一线。直至距今约2亿年前后(三叠纪后期)的漫长时期内,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长期保持隆起状态(通称淮阳古陆),其南地区虽曾几度升降,时海时陆(其中最长的一次陆地是在早中泥盆世),但主体上是处于陆表海环境。三叠纪末(约2亿年左右)的印支运动使沉积盖层全面褶皱,结束准地台发育历史,进入了大地构造发展的另一个新阶段,即大陆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并全面结束海侵历史,在湖泊及河谷地带,形成陆相沉积。此阶段以断块升降和造盆作用为特色,邻区火山活动相当频繁。
  漫长而复杂的地质作用,生成了磷、瓷石以及诸如煤等多种矿产资源。
  地层
  宿松县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晚太古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发育。沉积历史达25亿年以上,其中三叠纪以前(1.95亿年以前),基本上属海相沉积,其后全为湖泊相与河流相沉积。现将各时代地层自老而新依次叙述如后。
  上太古界(25亿年前) 县上太古界称大别山群。分布于北部,仅有相当该群的上部层位(桥岭组),这是一套区域变质岩系。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黑云二长片麻岩、浅粒岩、白云石英片岩和斜长角闪岩等。厚1400米。同位素年龄20.10亿年。
  下元古界(距今25-19亿年) 本县下元古界称宿松群。这是一套含磷浅变质岩系。分布于二郎河一带。它不整合于大别山群之上,总厚度>4200米。划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依次为:
  大新屋组:仅发育于大新屋一带。岩性以白云石英片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底部有石墨片岩和黑云(或蛭石)片岩及变质砾岩。最大厚度600米。同位素年龄18.5亿年。
  柳坪组:下部以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为主,上部以斜长片麻岩为主。为主要含磷层位。厚424——447米。
  虎踏石组:以白云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和浅粒岩(原岩主要为变质流纹岩)为主,底部局部夹凸镜状磷灰岩和大理岩。凉亭河一带夹蓝晶石岩透镜体。厚962—1287米。
  蒲河组:以白云钠长片麻岩和二云斜长片麻岩为主,顶部夹黄玉蓝晶石英岩,凉亭河一带白云石英片岩显著增多。最大厚度1872米。
  中元古界(大距今9—10亿年) 中元古界称张八岭群。由于断层破坏,仅出露该群上部之海相变质水山岩系(西冷组)。分布于凉亭河至河塌一带。岩性为浅灰至灰白色变质石英角班岩和同类凝灰岩,夹有少量变质凝灰质砂岩和千枚岩。厚度不详。
  上元古界 区内未发现青白口群(距今10~8亿年)沉积,仅见震旦系零星分布于县境西缘鄂皖交界处及破凉亭以南。由于断层破坏,层系极不完整,所见者皆为灰至深灰色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夹硅质岩和硅质页岩。厚度不明。
  古生界(距今6——2.3亿年)
  1、寒武系(距6——5亿年)
  分布于龙山一带和县城之西鄂皖交界处。主要岩性下部为灰黄、褐灰紫红色钙质泥质白云岩、夹白云岩、灰岩和灰绿色页岩,厚约150米,含三叶虫Redeichia (莱得利基虫)Kunmingaspis。
  (昆明盾壳虫)Chittidilla(小奇蒂特虫)和腕足类、软舌螺等化石。上部为灰色厚层含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县硅质条带或团块。厚约数十米,未发现化石。
  2、奥陶系(距今5——4.4亿年)
  以龙山一带出露较多,与寒武系断层接触,故下统出露不全。自下而上分为下统红花园组、蒋家围组、油榨岭组;中统庙坡组、宝塔组;上统汤头组、五峰组。各组间均呈整合接触。现依次分述于后。
  (1)下统
  红花园组:褐灰色块状含燧石结核灰质白云岩,厚>46米。含头足类和三叶虫化石。
  蒋家围组:为灰绿、黄绿色页岩,夹白云质瘤状灰岩,厚19——66米。富含笔石Didymograptusprotobifidus(原两分对笔石),D.deflexus(下曲对笔石),Azygograptussuecicus(瑞典断笔石),Phyuograptuscurvithecqtus(曲胞叶笔石);三叶虫Carocinitesichangensis(宜昌卡罗林虫)。以及腕足类等化石。
  油榨岭组: 岩性为黄绿色含灰岩瘤体之粉砂质页岩。厚11米。含三叶虫Ningkianllithus(宁强三瘤虫),Neseuretus(岛头虫);笔石Didymograptus(对笔石)和腕足类等化石。
  (2)中统
  庙坡组:灰绿、黄绿色页岩。厚1—2米。含笔石Orthograptus Whitfieldi Hall(华氏直笔石);头足类Lituites(喇叭角石)和介形虫。腕足类等化石。
  宝塔组:紫红、青灰色瘤状龟裂纹灰岩。一般厚20米。含头足类Sinoceraschinense(中华震旦角石)和三叶虫、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
  (3)上统
  汤头组:灰绿色页岩和灰黄色瘤状泥灰岩。厚2—3米。含Nakinolithusnankincnsis(南京三瘤虫)等三叶虫和头足类、腕足类等化石。
  五峰组:黑色硅质页岩夹页岩。厚1—3米。含Dicellograptusszechuanensis(四川叉笔石)等笔石化石和腕足类、三叶虫、介形虫化石。
  3、志留系(距今4.4——4亿年)
  这是区内分布较广的地层,主要出露于马塘——高岭以北和龙山周围地区。分为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上统茅山群,各组(群)间均为整合接触。
  (1)下统——高家边组:下部灰黑色中上部灰绿、黄绿色页岩、泥岩,夹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上部呈互层状产出。厚>780米。底部层位不全,以Pristiograptusleei(李氏锯笔石)层位直接假整合覆于五峰组之。亡。另有Demirastritestriangulatus(三角半耙笔石)等丰富的笔石化石。
  (2)中统——坟头组:黄绿、灰绿色薄——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和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紫红色页岩和含磷砂岩,凿山一带,在上部还夹有鲕状、豆状赤铁矿。厚260米。含三叶虫Coronocephalusrex(霸王王冠虫)以及腹足类、双壳类、腕足类、鱼类等化石。
  (3)上统——茅山群:浅紫、青灰、棕黄色细粒石英砂岩夹页岩和粉砂岩,凿山一带底部有10厘米厚的砾岩。厚155米。顶部含植物化石碎片。
  4、泥盆系(距今4——3.5亿年)
  本区仅发育上泥盆统,称为五通组。主要分布于龙山茶场以东地区。与志留系假整合接触。下部为乳白、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和粉砂岩;底部遍具石英砾岩:上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与中薄层细粒石英砂岩互层。总厚度约数十米,凿山一带仅10米。砂岩普遍可作硅砖、熔剂和玻璃原料。含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奇异亚磷米)等植物和叶肢介、鱼类、腹足类等化石。
  5、石炭系(距今3.5——2.85亿年)
  本区仅有上石炭统,分布于凿山一带,分为黄龙组和船山组。
  黄龙组:与五通组假整合接触。下部灰色厚层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上部为浅灰色厚层块状致密灰岩。厚100米左右。含Profusulinella(原小纺缍虫 ),Fusulina(纺缍 ,Fusulinella(小纺缍 )等丰富的虫化石和珊瑚、腕足类、菊石、牙形石、层孔虫、海百合茎、苔藓虫、三叶虫、藻类、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
  船山组:灰色厚层致密灰岩,上部具球状构造。厚20—25米。含 类和腕足类化石。
  6、二叠系(距今2.85——2.3亿年)
  本区二叠系与五通组相伴分布。自下而上分为下统栖霞组、孤峰组、武穴组和上统吴家坪组、大隆组。
  (1)下统
  栖霞组:与船山组假整合接触,韭山——河塌以南的北东向条带内直接与五通组接触,其间的石炭系是因断层引起缺失还是未接受沉积,尚未研究清楚。底部为厚1——2米之黑色炭质页岩,局部夹灰岩扁豆体;下部为灰黑色沥青质灰岩;上部为深灰至灰黑色燧石结核灰岩(包括上下硅质层);顶部为灰黑色厚层致密灰岩。总厚212米。富含Schwagerinachihsiaensis(栖霞希瓦棚 )等类和Wentzellophyllumvolzi(服尔兹文采珊瑚)Polythecalis(多壁珊瑚)等珊瑚化石,以及腕足类、苔藓类、三叶虫、藻类、腹足类、双壳类、介形虫、植物等化石。
  孤峰组:与栖霞组假整合接触。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燧石岩、硅质和粉砂质页岩,下部夹锰土及含磷结核层。厚约80米。含腕足类urushteniamaceus(豆蔻鸟鲁希腾贝)Neoplicatiferahuangi(黄氏新轮皱贝)和类、菊石等化石。
  武穴组:与孤峰组整合接触。岩性为深灰色灰岩和燧石结核灰岩。厚25米。富含类Yabeina(欠 ),Neomisellina(新米斯 )和腕足类、珊瑚等化石。
  (2)上统
  吴家坪组:与下假整合接触。下部为炭质页岩夹黑色砂页岩和煤层;上部为灰黑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或条带。厚30—73米。含类Cadondfusiella(喇叭类);珊瑚Liangshanophyllum(梁山珊瑚)和腕足类、双壳类等化石。
  大隆组:与下整合结触。岩性为灰黑色硅质页岩。厚25米。含Pseudotirolites(假提罗菊石)以及腕足类、双壳类等化石。
  中生界(距今2.3——0.67亿年)
  1、三叠系(距今2.3——1.95亿年)
  宿松县仅发育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凿山地区。自下而上分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各组间整合接触。
  殷坑组:与大隆组整合接触。岩性为灰绿及黄绿色页岩和薄层灰岩。厚192米。富含菊石Lytophiceras(驰蛇菊石),Flemingites(佛莱明菊石)和双壳类、腕足类化石。
  和龙山组:浅灰色条带状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50米。含牙形石等化石。
  南陵湖组:下部薄至中厚层灰岩夹数层瘤状灰岩;上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是否可能属中统有待研究)。厚约1000米。下部含菊石、双壳类、有孔虫和牙形石。
  2、侏罗系(距今1.95——1.37亿年)
  本区侏罗系组成孤零盆地,主要分布于县城周围至长铺、高岭一带。仅发育下统磨山组和上统江镇组、汪公庙组。
  (1)下统
  磨山组:灰黑、灰、黄色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岩、页岩夹炭质页岩和凸镜状劣质煤。底部以砾岩不整合于前侏罗系之上。厚>233——698米。富含羊齿类和蕨类植物化石。
  (2)上统
  江镇组:不整合覆于前侏罗系之上。仪在柏树旁附近有少量分布。岩性为安山质火山岩类。厚度不明。
  汪公庙组:仅见于高岭附近。不整合于较老地层之上。主要岩性为灰紫、棕黄色凝灰质砾岩和中粗粒砂岩,厚度不明。
  3、白垩系(距今1.37——0.67亿年)
  主要分布于县城东南吴雪岭西北地区,以明显的交角与较老地层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至厚层砾岩夹含砾砂岩和砂岩。厚达1800米。
  新生界(0.67亿年以来)
  1、第三系(距今0.67——0.025亿年)
  第三系广布于县南部洪岭——吴雪岭——许岭一带的岗丘地带;主要属下第三系(始新统)吴雪岭组,与白垩系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红色砂砾岩夹砂岩。胶结不紧。厚约30米。
  另外,在高岭西南和东洪之西的岗地上,见有少量棕黄色砂砾夹含砾细砂层,可能属于上第三系(上新统)安庆组。
  2、第四系(0.025亿年以来)
  第四系广泛发育于县南部湖泊周围和长江沿岸地区。包括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1)中更新统
  一般组成海拔30——50米之Ⅱ、Ⅲ级阶地。下部为赭红色蠕虫状泥砾,上部为同色蠕虫状粘士,总厚度约6米。
  (2)上更新统
  本区的上更新统通常称下蜀组。一般组成海拔20——30米之Ⅱ级阶地。主要为棕黄色含铁锰质小球之粉质粘土和亚粘土,厚约10米。
  (3)全新统
  全新统主要有湖积和冲积两种类型,常组成工级阶地或河漫滩。最大厚度约40米。湖积型分布在湖泊周围,主要为灰色和青、黄等杂色粘土和亚粘土;冲积型发育于沿江和主要河谷沿岸,为棕黄、灰、白、青灰等色之砂砾,砂土和亚粘土,山前地带的颗粒较粗。
  岩浆岩
  侵入岩 在二郎河一带,出露有亭子岭,胡家畈、虎桥、董家山四个超基性岩体侵入宿松群内,构成沿295——115方向延伸的岩带,岩体规模依次为400×50米,240×120米,35×20米,1440×200——400米,岩体内普遍发育片理构造。它们形成于早元古代
  末。主要岩性为蛇纹岩,仅亭子岭和董家山岩体边部有少量透闪石岩。矿物成份为蛇纹石70—90%和少量纤维蛇纹石、磁铁矿以及次生矿物绢石、菱镁矿、滑石。普遍可见石棉脉,亭子岭和胡家畈岩体内偶见辉石残余和蛇纹石具闪石假象。这些岩体的化学成份为
  SiO2 40~42.14%, Fe2O3 5.53~6.37%
  FeO 1.15~1.60%, Al2O3 0.54~1.74%
  TiO2 0.06~0.10%, CaO 0.16~0.53%
  MgO 34.16~38.86%,Na2O 0.07~0.15%
  K2O 0.04—0.08%
  火山岩 上太古界大别山群变质岩系中的部分原岩,属于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岩;下元古界宿松群中则有海相中性和酸性火山岩;中元古界张八岭群主要为酸性火山岩即海相的石英角班岩;上侏罗统江镇组则又以中性火山岩为主。所以,在晚太古代和早、中元古代曾分别发生过频繁的海底火山喷发;而晚侏罗世则曾有陆地火山活动。
  构造 宿松县处于李四光所称的淮阳山字型构造之东翼孤接近孤顶部位兼跨扬子准地台的淮阳台隆南缘,与下扬子台坛北缘的交接地带。经历多次强烈地壳运动改造,褶皱和断裂发育,构造堪称复杂。
  褶皱 宿松县内太古代地层分布很少,其褶皱面貌不清楚。除此以外,总体上北部为隘口和宿松两个复向斜,而南部为侏罗系——第三系组成的平缓盆地。
  1、隘口复向斜:形成于甲元古代末(距今约19亿年前后)。由宿松群组成,北西西向延伸长约20余公里。两翼地层均向南倾(南翼倒转),倾角60°左右,属同斜褶皱类型。次级褶皱主要发育于南翼,北翼被隘口断裂破坏而保存不全。
  2、宿松复向斜:形成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期间(距今约近二亿年)。核部位于县城——长岭铺一带。轴线呈60°—70°方向延伸。西端昂起并向南偏转。出露长约35公里,宽15公里。北翼出露震旦——奥陶系,南翼大部被中新生代地层覆盖,核部主要由上古生界或下三叠统组成。自南向北褶皱渐趋紧密,並呈现倒转。西北翼的次级褶皱平面上向北西凸山,並呈朝南撤开,向北东收敛的帚状展布,自南而北依次有余家垄向斜、龙山背斜、芝麻岭向斜,主要属倒转或斜歪褶曲类型。翼部地层倾角多数35°—50°,局部75°—80°;轴面主要倾向北,但时有变化。南东翼的次级褶皱自北而南有横山向斜、汪家咀背斜、阳山向斜、刘家屋向斜、童家冲背斜、柴家湾向斜、韭菜山背斜、杨福岭向斜,均属直立褶曲类型,两翼倾角一般在40°—75°左右。
  3、中新生代盆地:主要发育于南部。呈北东向延伸,覆盖于前中生代地层之上。其中,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于县城周围和高岭一带,地层倾角一般在40°以内;白垩纪——第三纪盆地发育于县城以南地区,盆地内的地层倾角一般不超过20°。
  断裂和推覆构造宿松县的主体断裂构造为北东——北东东向,大别山区还发育北西西向。现择主要断裂简述如下。
  1、北东——北东东向断裂
  凉亭河断裂:位于二郎河——凉亭河一线,走向约60°。一般认为是郯庐深断裂之南延,其深度町能切穿整个岩石圈而抵达上地幔。断层斜切大别山群和宿松群,沿线岩石破碎,有超基性岩分布,航磁异常和卫星象片厂均有明显显示。根据邻区资料,断层面可能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
  宿松断裂带:位于破凉亭——河塌以南、县城——高岭以北地区。主要有七条压扭性断层。平面上断层线弯曲向北西凸出朝南撤开,向北东收敛,整体成帚状与褶皱轴线协调分布,断层面波状,一般倾向北西,倾角40°—70°左右。向南西逆冲,构成叠瓦状构造、沿断裂岩石破碎硅化,牵引褶曲和挤压裂隙发育。其间发育一系列垂直于主断裂的北西向次级小断裂。
  头坡断裂:宿松县处于该断裂西端。自怀宁、徐桥延伸入境,经县城之南向西延出省域,走向约60°。断层之北为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构成的宿松复向斜。南为侏罗系以上地层广泛覆盖,二侧地形差异显著,卫星相片和航空照片卜也都有清晰显示。根据邻区资料、断层属压扭性,断层面倾向东南,倾角60°左右。断层两侧地质体相对作逆时针方向位移。
  2、北西西向断裂
  主要一条称隘口断裂,沿陈汉沟之南向隘口附近延伸,两端延出县境,走向约290°。断层南为宿松群,化为大别山群,其间地层层位不全,且沿线岩石破碎,内有闪长岩脉等贯入,可能为一断层面向北陡倾的逆断层。
  推覆构造 在杨树岭——破凉亭——河西山一带,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自西往东推覆于志留系之上,构成飞来峰,称为河西山推覆构造。推覆断层面相向而倾,倾角西缓东陡
第二节 地貌
  宿松县地势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波及,故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根据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及坡度和形态,可分9种类型。
  中山绝对高度800—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765米。分布在本县西北部,属大别山余脉的延伸地带,境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其中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三面尖1003.9米。中山主要由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山地坡度陡,一般在30度以上,最陡可达60度左右。由于流水冲刷强烈,局部岩石裸露,陡坡和山体上部土层浅薄,并且石质性强,但有机物累积明显,自然肥力高于其他地区,适应于发展林业。
  低山分布在县西北中山山体两侧,与中山连成整体山体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低山由浅变质岩系的云母片麻岩各种斜长片麻岩、间夹磷矿石组成。山体坡度20—30度,局部可达40度,由于人为及风化作用,植被损坏严重,部分岩石裸露,土层浅薄差异大,农作物产量不高。中、低山区面积为346.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46%,分布在陈汉区、二郎区(铜铃乡东、南、北3个村);梅墩乡(东塌、且寄、黄大3个村);凉亭区(趾凤乡,柳溪乡东山村)。
  丘陵是宿松县最大的自然区:有854.08平方公里。丘陵区北接中、低山区,南临湖泊,圩畈相间,近山多畈,近湖多圩,分布在程集、许岭、九姑、佐坝、二郎和凉亭区的绝大部分以及城关镇、五里乡。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纪的泥质页岩、紫色砂页岩、凝灰岩、砂砾岩组成,并夹有条状石灰岩,岩性复杂,母质类型多。
  岗地有高、低之分。高岗分布在铜铃、二郎、韭山、梅墩、凉亭、河塌、柳溪等凹陷过渡地带,相对高度在40米左右,坡度为6—8度。由第四纪的红色粘土、磷矿石、条块石灰岩、紫色砂砾岩组成。水土流失强烈,植被难免破坏。低岗分布在沿湖周围,占整个岗地的80%主要由白垩纪紫色砂砾岩。第四纪红色粘土组成。因流水切割形成波状起伏,岗、垄、冲相间。
  断陷盆地多半发育在断陷地区,其四周山体边坡陡峭,中间陷落为盆地,长轴方向与断裂构造相吻合。其间常有河流贯通,形串珠状盆地结构。盆地大小不等,山区各乡均有分布。以隘口畈、清河畈、齐畈面积为最大。
  冲积平原在丘陵起伏的岗地下部和湖区二级阶地以下的地段,含山麓平原和河畈平原。主要分布在二郎河、凉亭河两侧,为:二郎畈、梅墩畈、茯芩畈、马畈、凉亭畈、张畈、甘家畈。冲积平原母质来源质系花岗片麻主要岩云母等岩风化物,经流水夹带河流沉积,含有石英砂、长石类的黄沙及云母片等矿物发育而成。
  沿湖洼地平原分布在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等湖滨地带,海拔15—20米。在地质构造上届长江大地堑垂下凹陷控制形成的内陆水泊区域,第四纪红土或下蜀系黄土物质组成的洼地平原。九成畈、二姑畈、黄雀畈、下仓畈和龙湖圩均是湖相沉积物发育而成的潮土,属二元母质型。
  长江冲积平原分布在复兴洲地,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深厚,分选性明显,土呈微碱性,土壤肥沃,为省重点产棉区。
  宿松县湖泊湖面辽阔,水域面积为698.6平方公里。主要有龙感湖(与湖北省黄梅县共有)、大官湖、黄湖、泊湖(与太湖、望江共有)。四湖水面毗连,上接湖北黄梅、广济河流,中纳宿松县二郎、凉亭两河的水源,下经望江县华阳镇通江,是华阳河水系储洪纳泻之所。
  山脉
  宿松县山脉集中在西北部,系大别山余脉(与地势特点互见)三面尖峰是宿松、蕲春、太湖三县的分水岭。自三面尖而下,分东、西两大山脉,向中部发展,成“全”字形,且层峦叠嶂,逶迤蔓延。三面尖东面白崖寨海拔467米,筑有城堡,素有“南国小长城”之美喻;东南面严恭山海拔464米,其间“严恭石道”也是一自然景观。中部山脉受扬子地槽影响,平行于长江,东西向。其中横山海拔311.7米,位于程集、凉亭二区的交界线上;凿山海拔272.6米,位于长铺乡与乔木乡交界处。县城西河西山海拔209米。东南部小孤山海拔78米,在套口乡境内的长江中。
  水系
  境内北有二郎河、凉亭河二大水系,南有长江,中有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
  二郎河发源于三面尖,流经广福乡、隘口乡、二郎乡、韩文乡,城关镇、五里乡、新兴乡,注入龙湖。主干长66.3公里。是县域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597千方公里(其中黄梅县境内32平方公里),年平均迳流总量38.522万立方米。隘口以上河段古称“雷水”,其支流有长溪河、车马河。长溪河发源罗汉尖,流经柳坪、蒲河、古庙山,全长22公里;车马河发源于芙蓉寨,流经西源、梅墩、二郎、韩文等乡,长29公里。
  凉亭河古称县河,发源于老岗岭的王家屋,自西北向东流。经趾凤乡、凉亭乡、河塌乡、高岭乡、长铺乡、程岭乡,在白石滩注入泊湖。主干长49.5公里,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黑洋河、荆桥河。
  长江,上自程营乡归林村入县,下至套口乡王营村山境,流经本县63公里。
  龙感湖,内分为龙湖、感湖,其内义分为大龙湖、小龙湖、三草港、白嘴湖、斫刀湖、富家湖、杨家小赛、其子湖。水位16米时,水域面积县境内有296平方公里,容为11.84亿立方米;水位11米时,水域有88平方公里,容为0.22亿立方米。
  大官湖,介于黄湖、龙感湖之间,水位在16米时,水面积189平方公里,容积为8.5亿立方米。水位在11米时,水面积为96平方公里,容积为0.5亿立方米。以大赛湖水最深。
  黄湖,在大官湖、泊湖之间。水位在16米时,水域为122平方公里,容积为11.84亿立方米,水位在11米时,水面积为60平方公里,容积为0.12亿立方米。
  大官湖和黄湖统称为黄大湖,为过水型湖泊。呈多边形,小湖小叉甚多。西经筑墩桥与龙感湖相通,东经红卫桥、祝山圩与泊湖相连。
  泊湖,跨宿松、太湖、望江三县地界,水面积为272平方公里,县占137平方公里。呈多边形,湖水较深,为过水型湖,下经下长河在望江县华阳镇与长江相通。
  四湖均为淡水湖,水质好,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第三节 气候水文
  气候
  宿松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征是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期短,植物生长期长。
  气温
  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据计算,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温度下降约0.46℃,山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根据1957年—1985年气温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6.6℃,最高年为17.6℃(1961年),最低年为15.9℃(1975年、1984年),高低相差1.7度,年际变化不大。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冬季1月气温平均为3.8℃,为最冷月;夏季7月平均气温28.7℃,为最热月,年较差24.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零卜12.5℃,极值相差52.9℃。
  历年平均气温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和积温值
  2、地面温度:宿松县浅层地温基本土与气温成同步变化,但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大得多。1月份平均地温4.6℃,为最冷;8月份平均地温为34℃,为最热;年平均地温19.2℃, 高于气温。累年3—11月地温在10℃以上,12月—2月在10℃以下。
  不同深度土壤的各月平均温度(℃)
  降水:宿松县雨量充沛,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3—5月)阴雨连绵,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4.8%;夏季(6—8月),大雨倾盆,占全年降水量的38.5%;秋季,天高云淡,占全年降水量的15.2%;冬季(12—2月),雨水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1.6%,冬半年(10—3月)降水量为388.2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9.7%;夏半年(4—9月)降水量为91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3%。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07.2毫米,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为1776.9毫米(1977年)最少年为916毫米(1966年)。年平均降水日136.7天,最多的达了161天(1970年),最少的119天(1966、1979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66.3毫米(1983年6月29日)。
  年相对湿度累年平均为77%,最大年为79%(1977年),最小年72%(1966年)各月之间变化幅度,在72%—80%之间,4、6月为最高,达81%,10、12、1月为最低,仅72%。
  年蒸发量为1654.8毫米。1月最少,为63.4毫米;8月为最大,为238.7毫米。
  日照 宿松县日照时数,平均每年为2023.7小时,最多的年达2317.1小时(1962年),最少年为1730.8小时(1975年)。各月平均值相差较大。7—8月最多,均在250小时以上,2月最少,只有110.7小时累计全年实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46%。春季日照百分率低,3月只有33%,全年太阳幅射总量平均为115.5千卡/cm2,多的年达124.2千卡/cm2(1962年、1963年),少年仅105.3千卡/cm2(1975年)。
  霜期 宿松县累年干均初霜日期为11月20日。最早初霜H为10月23日,最迟初霜日为12月26日,累年平均终霜日为月10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5日,最早终霜日为2月16日,每年无霜期平均为254天。
  风 宿松县累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四季变化不大,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7月多南风。一年中以三月大风最多,最大风速17米/秒,大风多为东北风。
  累年各月气象综合表
  水文
  地表水 宿松县雨量丰富,河川迳流量大,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泊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河流多年平均迳流量为80352万立方米。人均水量1350立方米,亩均水量1233立方米。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总蓄水量达23.62亿立方米。长江有用之不竭的水源。
  地下水 在1∶20万区域水文调查的同时,全县除长江边沿地区外,均进行过工作。总体看来,地下水的富水性以沿江平原现代冲积层和宿松复向斜的碳酸盐岩分布区较强,而岗斤地带中新生代“红层”分布区较弱。经测算,全县地下水资源年总量约近2.84亿吨,其中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约0.1亿吨/年;此线以南,宿松——韭山以北的宿松复向斜展布区约0.2亿吨/年;该区以南“红层”分布区的岗丘地带约0.035亿吨/年;湖区和沿江冲积平原地区为2.5亿吨/年。
  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物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宿松县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3大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1、潜水(包括微承压水)
  按照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及补给条件等因素,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富水等级划分为水量丰富的、中等的、贫乏的、极贫乏的四种。水量丰富的(单井涌水量1000—2000吨/日)分布于沿江平原及河谷中,赋存于全新统晚期冲积层、砂砾层内;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500—1000吨/日)分布在河漫滩或I级阶地中,含水层由全新统冲积砂层、砾石层组成,厚度5—10米;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主要分布于二郎河河谷中下游,由全新统冲积层、上第三系砾石层及下更新统下部砂层组成,分别组成Ⅱ、Ⅲ级阶地,多构成潜水或微承压水,二郎河一带含水层埋深7.2—11.3米;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吨/日)分布在侏罗系—第三系组成之盆地的丘间小河谷及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坡积裙内,出露面积小,边界和底部基本为不含水的“红层”,缺乏充分的补给。含水层主要岩性是砂及砾石层。
  2、承压水
  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100—1000吨/日)分布于岗窑等地更新统组成Ⅱ级阶地中。钻孔抽水试验结果,单并涌水量114—244吨/日,单位涌水量15.5—52.1吨/日、米,含水层顶板埋深10米左右。
  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100吨/日)主要分布于全新世湖成因的湖滩地带,如龙湖等地。岩性为亚粘土,含泥粉细砂、砂砾层等组成,厚25—30米,0.7—9.0米为含水层。经抽水试验,单井涌水量22—30吨/日,单位涌水量3.5—5.7吨/日、米。
  水量极贫乏的(单井涌水量<10吨/日=以典型湖积物为代表。如黄雀畈经钻孔揭露,上部为粘土、亚粘土;下部为含泥粉细砂。总厚度20米,含水层顶板埋深<10米。抽水试验,涌水量6.8吨/日,单位涌水量1.4吨/日米。
  3、不含水层
  中更新统蠕虫状粘土和粘土砾石层分布地段,含水极微,可视为不含水层。
  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根据富水程度分为水量丰富的,与水量中等的两个级别。
  水量丰富的(泉流量10—3.5升/秒)以宿松复向斜西翼出露较广泛,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柏树塝——河西山一带震旦至寒武系碳酸盐类岩石中,有的地段泉水成排露出,皆为上升泉,泉流量总和104.33升/秒,为开发利用地下水较理想的水源地之一。
  水量中等的(泉流量0.5—10升/秒)分布于韭山等地,主要岩性为下三叠统灰岩。岩溶现象较集中,有溶洞、暗河、石芽等。泉流量一般2.7—7.0升/秒。
  2、碳酸盐岩,碎屑岩裂隙溶洞水
  水量中等的(泉流量1—5升/秒,单井涌水量100—500吨/日)主要分布于宿松群片麻岩,片岩中,其间夹有大理岩。南冲、柳坪磷矿钻孔资料表明,单孔涌水量200—2000吨/日,最大达6206吨/日,承压水头0.1—+25.2米,钻孔涌水位量多在100—200米标高,泉流量常见值0.6—3.0升/秒,个别可达6升/秒。
  三、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为一般构造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两个亚类。全县总体上看,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差,富水性较弱。
  1、一般构造裂隙水:分布于上太古界大别山群片麻岩中,富水性分水量中等的水量贫乏的两个等级。前者分布在本县西北缘,泉流量0.1—0.2升/秒,后者泉流量0.01—0.10升/秒。
  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变质岩系组成的丘陵地带,分为水量很贫乏的和极贫乏的两个富水等级。泉流量<0.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钻孔最大涌水量10—50吨/日。
  水化学特征:根据井、泉、钻孔水质分析资料,县地下水物理性质良好一般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水,平均水温18°左右。水质类型主要是重碳酸型,占90.45%,其它类型不到10%。矿化度一般均<0.5克/升,硬度<17德度,以中性水为主,占60%,偏碱性水占22.14%,偏酸性水占17%。
  地下水水质类型,在水平上的分布仅有微小差异。基岩山区以重碳酸钙钠型为主,重碳酸钙型次之;河谷及平原地带,主要是重碳酸钙镁型水。由于均属浅层水,不存在显著差别。
  水质评价 1、饮用水:本区地下水一般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水温19—20℃,低矿化,硬度和pH值适中,可作饮用水源。
  2、灌溉用水:本区地表水系发育,农田用水大都取自地表水,地下水也均适宜灌溉,但水温偏低,对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影响颇大,使用时可先在沟渠中获得气温预热。
  3、工业用水:本区地下水属半起泡到不起泡水,无腐蚀性,仅有软沉淀物,第四系潜水和岩溶水锅垢较多,其它则很少,但只要稍加处理,即可供工业利用。
第四节 土壤
  据1980—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论证,全县土壤分为红壤、黄棕壤、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6大类,12个亚类,50个土属、92个土种。
  黄红壤、暗石黄红土、厚层扁石黄红壤。中层扁石黄红壤、扁石黄红土。砂砾黄红壤、砂红土、砂砾黄红土、厚层均质黄红壤、厚层网纹黄红壤黄红土、黄泥土、网纹红土、焦斑黄红土、薄层红壤性麻骨土,这18个土种为本县地带性土壤,分布极为广泛,从西北部的陈汉、二郎、凉亭三区低山丘陵至程集、许岭、九姑、佐坝4区的沿湖丘陵、岗地,均有分布。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0米,面积为65.7427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42.75%。
  黄棕壤类分粘盘黄棕壤、山地黄棕壤两个亚类,计5个土种:粘盘黄棕壤、厚层堆叠黄棕壤、砾质马肝土、中层黄麻石黄棕壤、薄层麻石黄棕壤。它分布在陈汉、凉亭两区,海拔300—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沿湖丘陵、岗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15.2736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9.9%。
  潮土土类只有灰潮土1个亚类、11个土种:灰沙土、黄连沙土、泥心灰沙土、灰沙泥土,灰沙上、沙心灰泥土、白螺丝灰泥土、粘泥土、砂泥土、砂身沙泥土、淤泥土,它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湖和湖滨地带,为洲地平原和河谷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为26.0818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的16.96%。
  紫色土:类也只有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3个土种,即酸性紫色凝灰质砂砾土、酸性猪血土、酸性紫泥土。它集中分布在河塌乡的吴岭—毛岭—金岭—桥头一带。低山丘陵及沿湖岗地也有出露分布,面积1.933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5%。
  石灰(岩)土类有棕色石灰:上、红色石灰土两个,计4个土种,即中层棕色石灰土、鸡肝土、淋溶鸡肝土、红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区和东部丘陵岗地,面积有3.164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06%。
  水稻土土类 有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侧漂型4个亚类,51个土种,即浅麻沙泥田、浅麻沙田、少砾石浅麻沙田、浅扁石黄泥田、浅黄马肝田、麻沙泥田、夹沙麻沙泥田、扁石泥田、钙板田、白螺丝田、淋溶钙板田、积钙黄泥田、紫泥田、红沙泥田、下位砂砾红沙泥田、紫色砂泥田、黄泥田、红黄泥田、下位网纹黄泥田、结核焦斑黄泥田、马肝田、下位结核马肝田、下位焦斑黄泥田、湖泥底黄泥田、白心土马肝田、灰泥田、灰沙泥田、砾质沙田、沙田、沙泥田、上位夹砂砂泥田、泥田、黄底沙泥田、湖泥田、淤湖泥田、青麻沙泥田、沙心青麻沙泥田、青扁石泥田、青钙泥田、淋溶青钙泥田、青泥田、青黄泥山、青马肝泥田、青丝泥田、青沙泥田、沙心青沙泥田、腑泥底青沙泥田、青湖泥田、烂泥田、漂洗白浆土田、白土田。此类土为宿松县主要耕作土壤,在各种地貌类型上均有分布,尤以海拔100米以以下的岗丘地带和湖滨平原为最。面积为41.53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
  各土种的肥力存在不同的差异,92个土种耕作土层(亦称A层)理化性状(即肥力)分析见下表:
  宿松县土种(A层)理化分析表
第五节 植被
  宿松县植被受气候、土壤、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植物群落,在自然土壤上,生长着以自然植被为主,栽培植被为辅的植物群落;在耕作土地上,生长着以栽培植被为主,自然植被为辅的植物群落。
  自然植被 中山地貌自然植被海拔800米以上,其特点是:地势高、气温低、湿度大、雨量充沛,自然植被茂盛,以黄山松、华山松为主,杉树次之,伴有麻栎、槲栎、茅栗及枫香等形成松栎针叶、润叶混交林。灌木丛种类常见的有:映山红、梅瓣花、三亚乌药、野山楂、美丽胡枝子、川榛、夹尾菜、黄枙子等。草木层常见的有:一枝黄花、野菊、前胡、求半草、鹿蹄草、大油芒、五节芒、野古草、兰草、芭茅、蕨及苔藓藻类等。
  低山地貌 海拔400—800米,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其特征。乔木常见的有:马尾松、杉树;常绿阔叶以毛竹、斑竹、冬青为代表;落叶阔叶有:檫树、枫杨、枫香、泡桐、银杏等。灌木有:山楂、黄荆、野蔷薇、山茶、映山红等,草木有:白茅、野古草、翻白草、鸭咀草、油芒。蕨类有:芒箕、毛蕨。藤本植物有葛藤以及苔藓。
  丘岗地貌 高丘(海拔300—400米)、中丘(200—300米)、低山(100—200米)、岗地(50—100米)的自然植被以北亚热带常绿针叶阔叶和落叶阔混交林为主。乔木有:常绿针叶以马尾松、杉树、刺柏为其代表树种;常绿阔叶以樟树、侧柏、女贞、冬青、柑桔为其代表树种;落叶阔叶以泡桐、枫杨、梧桐、苦楝、香椿、臭椿、杨柳、榆科、枣树、枇杷、桃、梨等为其代表树种。灌木是芽荆、算盘子、蔷薇、草木类有:地榆、草木樟、鹅观草、马鞭草、狗尾草、雀稗、马齿苋。
  平原、湖河圩畈地貌 该区地势低洼平坦(海拔15—50米)、湖泊塘堰星罗棋布,河、渠、沟纵横交错,自然植被乔木层、灌木层较少、草木层较多。村庄、河、渠、塘、堰、湖边,多为马尾松、杨柳、苦楝、桑、泡桐、梧桐、香椿、臭椿、柑桔等为主要树种。旱地、水田有草本植物,沼泽有水生植物。
  栽培植被 宿松人民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各样的栽培植物有:大田作物、经济林和果林,其它经济作物。
  大田作物,水田以各种稻类和红花草为主,旱地以棉花、小麦、大麦、荞麦、豆类、花生、芝麻、山芋、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经济林和果林,在山地丘陵,人工栽培的落叶经济林有油桐、乌桕、漆树;常绿经济林有油茶、茶、果林有梨、桃、杏、板栗、核桃。常绿果树有柑桔。
  其它经济作物有:甘蔗、黄花、黄麻、苎麻、蓖麻、烟叶、薄荷、白芍等。
  宿松县植被面积构成表
第二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矿藏
  非金属矿藏
  磷矿 是县主要的矿产,集中分布在柳坪至铜铃一线。全县共探明储量为2708.4万吨,占全省磷矿总储量的50%以上。有产地10处,其中中型矿床——柳坪磷矿1处;小型6处,即高尖、廖河、长溪、灰皮岭、象鼻湾、南冲等磷矿,矿点3处。
  煤 主要分布在县城附近及其以东的地区,共有产地9处,规模全为矿点。荆桥煤矿(含高岭煤矿)经过勘探,探明储量为465.7万吨。高岭井区1970年基建,设计年产原煤10万吨。因溶洞出水而停建。程岭乡桃子坡井区和河塌乡毛岭井区,均是地方开采,年产2万吨。
  大理石 目前已探明,自长溪至高尖连续出露十余公里,宽度1—2公里,出露面积达15平方公里。岩层属滨海——浅海大面积变质而成,构造不甚复杂,层位稳定。断裂、褶皱、构造断层、岩浆岩均不发育,矿层厚度为150米—653米,地下优于地表,储量为7亿立方米。目前无大规模开采。
  石灰岩 本县石灰岩储量极丰,其中,凿山白水泥石灰岩,矿层为上石炭统黄龙组石灰岩,长4000米,厚48米。氧化钙含量大于55%,三氧化二铁含量小于0.08%,质地优良。
  瓷石 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矿料,集中分布在破凉亭附近,已探明储量为511.6万吨,该矿料具有一定的远景,继续普查会有新的发现。已有小规模开采。
  蛇纹岩 是制作钙镁磷肥的原料,共有产地三处,其中董家蛇纹石岩矿为小型矿床,探明储量为343万吨,余为矿点。
  重稀土 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矿料,矿点一处,即社屋重稀土矿,矿体长40—265米,厚1.8米,尚未开发利用。
  蓝晶石 共有产地4处,全为矿点,集中分布在破凉亭附近。工业价值不明。
  高岭土 有矿点2处,均为风化残余型矿产。尚未开发利用。
  石墨 矿点2处,均为区域变质型矿产。尚未开发利用。
  滑石 分布在北浴乡甘田村一带。
  金属矿藏
  铁 共有3个矿点,即四吉社铁矿、太子庙铁矿、雪镇铁矿。藏量不丰富,均无开采价值。
  铅 有矿点两处,一个是小明府铅锌矿,另一个是高木岭铅矿。因地质工作程度低,实有工业价值,须进一步研探。
  宿松县矿产索引
第二节 生物
  动物
  宿松县益鸟有:啄木鸟、白头翁、鸥、猫头鹰、杜鹃、黄莺(黄鹂)等;
  可食鸟:雉(又名山鸡、野鸡)、鹈鹕、野鸭;
  候鸟:鸠(布谷鸟)、燕、雁;
  供玩赏鸟:锦鸡、(百舌)、画眉、八哥;
  常见鸟:锦鸪(水咕咕)、麻雀、鹪鹩、竹鸡、秧鸡、鹚鸡、鹬、鸥、鹭、鸬鹚(鱼鹰)、鹳、凫;
  古代有鸳鸯,现时不见;
  县兽类有:豺、犴、獐、麂、獭、獾、揣狸、果狸、野猪、兔等,虎、豹少见。
  昆虫:蚕、蜜蜂、蚯蚓、蝴蝶、蜻蜒、螳螂、蝉、蚂蚁、蜘蛛、蚱蜢、纺织娘、蜈蚣、苍蝇、蝎子等。
  林业害虫有松毛虫、小蛉虫、臭椿皮蛾、缘鳞象蛾、光肩星天王、云班天牛、榆紫叶蚱松梢螟、红尾大蚕蛾、盲蝽、竹小蜂、黄班椿象、缘尾大蚕蛾、杜褐天牛、金龟子、旋风夜蛾、松叶蛾、风虫叶、黄背竹蝗、青背竹蝗、菱蝗、蠢斯、大班芝青、云班天牛、刺槐小皱蝽、稻缘蝽蟓、蚱蝉、巢蛾、榆凤蛾、竹螟、桑蟥、球果螟、大袋蛾、小袋蛾、柳天蛾、杉天王、青刺蛾、蛾、蝼蛄、扁刺蛾、缘刺蛾、松梢小查蛾、松梢小卷蛾。
  农业害虫:水稻害虫,三化螟、二化螟、稻苞虫、稻蝗、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飞虱、稻蓟马、大螟、褐飞虱。棉花有棉蚜。棉铃虫、棉叶蝉、棉红铃和棉叶。还有小麦粘虫、茶小绿叶蝉、茶毛虫,柑桔上的潜叶蛾、山芋天蛾。
  益虫:林业虫害的天敌有:绒茧蜂、红立唇瓢虫、寄生蝇、黄僵苗、寄生蜂、寄生蝉、中国虎甲、螳螂、大草蛉、白僵苗、绒茧蜂、姬蜂、七里瓢虫、白僵菌。
  据有关资料统计,白暨豚仅存200条,分布在长江之湖口——镇口江段,宿松县江面时有出现。
  家禽、家畜见农业卷,鱼类见水产卷。
  植物
  蔬菜:本县品种有韭、葱、蒜、姜、芹、苋、茭、椒、白菜、菠菜、莴苣、苦卖、芥菜、茴香、蓬蒿、西红柿、白花菜、黄花菜、鹅肠菜、碎米菜、竹叶菜、椿苗、鸡食苗、水香附(俗名土虾)、马铃薯、山药、茄、瓠、葫芦、丝瓜、菜瓜、冬瓜、黄瓜、南瓜、西瓜、扁豆、豌豆、刀豆、豆角等。
  中药草:
  据1985年全县中草药普查,本县植物药有636种,其中:根类:枸杞、贯众、骨碎补、广防已、何首乌、虎杖、牛夕、威灵仙、草乌、白头翁、白芍,黄连、粉防已、乌药、延胡索、板兰根、地榆、葛根、苦参、远志、白蔹、白芷、土独活、前胡、柴胡、龙胆草、明党,白前、白薇、徐长卿、丹参、玄参、茜草、续断、桔梗、南沙参、土木香、白术、苍术、紫草、藜芦、三棱、泽泻、芦根、香附、半夏、石菖蒲、百部、皖贝母、玉竹、黄精、重楼、天冬、麦冬、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高良姜、天麻、山慈姑等324种;
  茎类:海风藤、络石藤、桑寄生、红藤、鸡血藤、通草、钩藤等19种;
  叶类:侧百叶、枇杷叶、功劳叶、艾叶等29种;
  花类:辛夷、芫花、密蒙花、金银花、款冬花、旋夏花、菊花、蒲黄等24种;
  种子类:榧子、马兜铃、芡实、莲子、南五味、白芥子、复盆子、乌枚、山查、桃仁、金樱子、猪牙皂、赤小豆、槐角、枳壳、枳实、陈皮、吴茱萸、蛇床子、女贞子、牵牛花、蔓荆子、栀子、括蒌仁、苡仁米、枸杞等42种;
  全草类:伸筋草、木贼、石韦、麻黄、鱼腥草、细辛、扁蓄、马齿苋、景天三七、仙鹤草、翻白草、马鞭草、夏枯草、荆芥、紫苏、益母草、泽兰、半枝莲、薄荷、穿心莲、车前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千里光、佩兰、稀莶草、大蓟、小蓟、蒲公英、青蒿、茵陈、旱莲草、刘寄奴、淡竹叶、浮萍、谷精草、鸭舌草等177种;
  藻菌类:马勃等12种。
  莲藕:本县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湖泊盛产天然莲藕。
  所产莲子除供县内人民食用外,出口东南亚及欧美十多个国家。近年外贸出口经营实绩:
  1977年 0.9吨  1981年 62吨
  1978年 5.6吨  1982年 77.4吨
  1979年 85.9吨  1983年 182吨
  1980年 3.2吨  1984年 5.4吨
  1964~1984年水产部门收购莲子数量表
  藕,沿湖居民秋后农闲时采集,供城乡人民食用,县内年产鲜藕近百万斤。
  花草:县境花类有:腊梅、红梅、兰、玉兰、辛夷(名望春)、山茶、千叶桃、尖竹桃、海棠、牡丹、杜鹃(映山红)、芍药、月季、蔷薇、玫瑰、瑞香、翦春罗、蝴蝶花、凤仙、合欢、栀子、紫薇、莲、六月霜、玉簪、鸡冠、木芙蓉、菊、千日红、珍珠兰、君子兰(建国后引进)、水仙、红蕉等;草属有:虎耳、凤尾、芭蕉、雁来红、凌霄草、芸蒲、萍、莎、葛、艾、芍、茜、红兰、茅、芦荻、薜荔、仙人掌、含羞草等。
  竹木品种见林业卷,农作物品种见农业卷,果木可见植被。
第三节 风景
  小孤山
  小孤山是长江中的一座石屿,位于县城东南60公里处,东临望江县的华阳镇,南望江西之彭泽,西去庐山仅85公里。
  此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曾刻石记功于此山。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四字于石上。六朝时,便有《登江中孤屿》、《咏孤石》诸诗,《水经注》对此作了记载。盛唐时,小孤山的名字正式涌现在诗人的笔端。之所以云其“小”,是为与鄱阳湖的大孤山区别起见。因山形象古代妇女的发髻,故民称髻山。日久相传,演为“小姑”。好事者把对岸的澎浪矶,索性说成“彭郎”,并由此而生发出许多关于彭郎与小姑相爱的美丽传说。
  山上树竹葱笼,山下湍流如沸。孤峰独立,无支峰赘阜,旧说“海潮至此不得上”,故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关”之称。
  自山脚至山顶,365级台阶,抹角转弯,曲径通幽,如入艺术之迷宫。
  (一天门) 是登山揽胜的唯一门户。这里原有一天然石洞,险不可攀。清顺治九年(1652年)本县前邑宰孟瑄依山就势构建了这座山门。山门造形奇特,垂拱浮雕。门额“启秀寺”三字为元代俞瀚所书。其上端镌有乾隆篆书“灵昭江屿”之题额。入得门来,上79级石阶,便到出口处的阳台,石壁上刻有明代安庆知府叶梦熊的诗句。山门后端明墙神龛内,供有灵官立象,斜面台阶上立着两个怒目圆睁的水神,据说这两个水神,从前在江上兴风作浪,危害人民,后被天妃林小姑派遗灵官收伏,改恶从善,护法佑民。
  (龙耳洞) 从一天门内半腰右折而上,出小阁楼后门,则见陡峭的山崖。崖上有两穴曲折幽深,状若龙耳外壳的内巢,故名龙耳洞。洞之上穴、口宽两米、长数十米,置身其中,但见岩壁多孔瑰异多姿。时而岚光闪现,时而清泉滴答,凉气袭人。洞之下穴较窄,颇似螺旋下坠,侧身步入其内,即可听见江流涛声。
  (弥陀阁) 在关圣殿的后院,有阁伴倚危崖,凌空而建,飞檐翘角,画壁雕棂,名之曰弥陀阁。
  阁内面积不大,阁下走廊旁砌有花墙,信步闲游在这幽静的露天庭院里,仰瞻弥陀阁,俯瞰龙耳洞,细数江上船队,静听林中乌语,确是别具情趣。
  (先月楼) 原名天柱阁,又称外舍,与关圣殿隔廊相连,因是观山赏月的佳地,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诗意而命名。
  此楼依山临江而建,高约17米,与凌虚阁、天妃殿叠为3层。前虚后实,构筑奇特,楼内窗明几净,前人在这里写下了不少咏月的佳句。壁上还有清代朱书《春江赋》的石刻和彭友胜《重建小孤山外舍小引》的碑文以及“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的楹联。
  (半边塔) 民称“送子塔”。塔身半边隐入岩壁,半边露出3方5层。殿内供有观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前来塔下膜拜,祈求观音送子。
  塔前有一幽石,若立若蹲,上面刻有元代傅若金、明代刘基的涛句,沿石旁小路,可上东峰绝顶。
  (梳妆亭) 位于两峰之颠,相传为“小姑”梳妆处,系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江州知州厉文翁主持建造。南北朝时,有一隐士结庐牧羊于此,故原称“牧羊亭”。亭畔山石色泽光润,状若群羊俯卧,人称“卧羊石”。
  亭有6角3层,琉瓦饰顶,石柱撑檐,煞是壮观。亭前楹联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亭内抱柱楹联是“江光铺白开妆镜,峰影浮青上晓鬓”。
  此外还有界潮祠、御诗碑、竹林、龙角石、海眼、拦江石诸景点。
  (庙宇) 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当时,中国佛事兴盛,南岳怀让之法嗣马祖道一,曾在宿松县灵隐山传授佛法,因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号曰“启秀寺”。是时,庙甚狭小,内塑一男神像,为曹溪始祖智药禅师,山僧后裔皆称为“曹洞宗”。庙在盛唐之后日见破败,至晚唐,仅余断垣残墙。
  北宋,庙重修,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即天妃。
  元代,略加修缮,并赐额“广济”给女神加封为“显灵广济夫人”。
  天历间,为了便利于往来船只,又在庙门山南侧立一铁柱,高3丈多,系以竹索,让舟人攀援渡险。
  白崖寨
  白崖寨位于县城西北趾凤乡境内,距县城25公里。主峰雁恋坡海拔476米,窄径凌空,飘崖百仞,灵湫飞瀑出霄汉,峰峦常在云雾中,号称南国小长城的白崖寨就盘卧此山之上。寨墙环绕东峰、西峰、西阳尖、雁恋坡、大印坡5大山峰,长达4公里,逶迤起伏,巍峨壮观,宛若长城。寨墙内外峰峦叠翠,佳木繁荫,珍禽簧语,泉水叮咚,既是历来兵家必争之要塞,亦乃文人燕游之境地。
  城堡与古刹:
  白崖城堡始建于元末,距今已650余年。民国版《宿松县志》载:“元末义兵吴仕杰,率众垒寨御寇,依东峰、西峰、北岭各以为营,间列市肆,唯西营峰悬一线,屹立云表,有垣处,仅可插屋数椽(史公祠遗址)”。明度庠生徐行重修寨城,以为预备。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省彻禅师由蕲洲存金寺飞瑞至白崖,兴建庙宇,咸丰五年,庙毁无存,咸丰九年僧静修重建,共33间。
  清统一后,寨堡已成禁例,白崖寨亦无复焉,唯有向西,向南两寨墙幸存。光绪庚子、刑部主事贺颀、工部主事贺欣(颀、欣为兄弟,本县人),以为之偶,重修寨城。重修后的寨城最高一丈,最低处6—7尺不等。城有5门:南曰“听雨”、北曰“乘风”、东曰“朝九”、西南曰“攀龙”、西曰“百花”,共耗资一万五千吊。竣工之后,县人吴镜中捐田80余亩,永作岁修之资。
  景点与题咏:
  攀龙门 位于寨之西南,登400级石阶入此门。门外两侧悬崖峭壁,林木葱笼,苍茫云海,幽深莫测。门由大块长方形青石砌成,门额有笔力遒劲的题字“攀龙门”。此处,地势十分险要,若用一夫当道,万夫莫开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魁星阁 阁建三层。内八方外四方,每角皆有凤舞龙翔之木雕,并悬铜钟一个。第三层设魁星点斗楼,阁顶有大、中、小之陶瓷锦葫练之其上。清县人贺延枢联云:
  废科场已立学校,论秀书升,暗视扶持仍仗我。
  离古刹而兴峻宇,高瞻远瞩,空中楼阁不依人。
  关帝庙 始建于元末。5座大殿并列一行。殿前有砖木结构的万年台一座,门前是雷公电母、神马之塑像。东峰一巨石上有史可法“凤卧龙栖”、“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的石刻。西峰石笋的记石上亦有史公的“最上一乘”之题咏。
  西麓飞瀑 西出百花门,有瀑布两处和龙井一口。鞍岭三叠瀑,高30米,宽30米;摺岭飞瀑,高60米;虾地龙井,石壁悬空,瀑注井中,下宽16米,瀑鸣谷应。
  此外还有栀花石、百花门、旗杆坡、红军墓诸景点,另有古松、天竹、小叶黄杨等名贵树木,散见于各处。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干旱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夏大旱,民多避荒流散。
  1523年(嘉靖二年)秋天大旱,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自夏至秋5个月无雨,民食草木。
  1589年(万历十七年)春至夏不雨,秋冬疫病流行。
  1610年(崇祯十四年)湖水干涸,8月蝗虫满天飞,人死了4成。
  1652年(清,顺治九年)4~8月无雨,河干湖涸,赤地千里,灾情惨重。
  1671年(康熙十年)5~7月连旱,河水涸,禾尽枯,秋冬无雨、渴死无数贫民。
  1735年(雍正十三年)5月旱,湖水涸,8月江潮不至。
  1738年(乾隆三年)久旱不雨,山田如燎、禾不抽穗。
  1785年(乾隆五十年)自去冬至是年,数月无雨,夏秋作物颗粒无收,蝗虫盛行,百姓食尽草木,继而人相食,死于饥荒者十之有四。
  1921年春夏大旱,二麦无收。
  1934年6月至8月底无雨,河塘干涸见底,禾苗枯死,饥荒遍及全县,饥民遍野,树皮、蕨根食尽,继而食观音土。
  1958年11月16日~12月21日,滴雨未下。
  1961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只下雨5.9毫米。
  1971年6月28日~8月1日,仅下雨20.1毫米。
  1976年7月16日~8月10日,滴雨未下,部分地区晚稻无水栽插,山芋、花生均受影响而减产。
  1978年全县出现百日不雨的旱灾。全年降雨仅920.1毫米。梅天不雨,春旱接夏旱,夏旱接秋旱,受灾面积达60万亩,绝收面积4.5万亩。
  1979年9月11日~12月20日,仅下雨20毫米,受灾面积3万亩,减产面积达18.69万亩。有13乡、647个生产队、6.7万人缺水使用。
  1981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少雨,受旱面积达23.6万亩。
  1985年,普遍干旱,东洪,乔木、九姑等乡灾情较严重。
第二节 洪涝
  1474年(明、成化十年)5月~9月,洪水泛滥,县城街道可行船。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陈汉山区山洪暴发,几千处山地陷落(俗称龙起蛟),冲毁农田近千亩,成千人被淹死。
  1586年(万历十四年)夏季大雨,洪水暴发,山崩田陷,圩岸溃破,房屋冲毁,牲畜家具被卷走,淹死人无法统计。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夏季连月大雨,酿成内涝,禾苗被淹,栽插季节延误。
  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夏季阴雨连绵,洪水淹没田地无数,县城街道可泛舟。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夏季大雨,5月江潮突发,淹没田地、房屋,百姓无粮可食,饥荒遍及全县。
  1651年(清,顺治八年)4月上旬大暴雨,田地被淹,死人、畜无数。
  1658年(顺治十五年)9月连雨17日,10月又多雨,内河水位猛涨,淹没良田,县城街道可行船。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7月多雨,大水入城,湖洲田地被淹没。
  1727年(雍正五年)5~7月持续大雨。7月13日~15日连降暴雨,街道积水数丈深,房屋倒塌,淹没田地无数,溺死贫民数以万计。百姓饥荒,吃尽树皮、草根。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闰6月,连续7昼夜大雨倾盆,房屋田地淹没,人、畜溺死无数。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1月至6月久雨。5、6月江湖水位猛涨,圩堤溃破多处,淹没田地、房屋无数,全年米价昂贵,不少人饿死。
  1823年(道光三年)3~6月连雨,淹没田庐无数,麦子随水漂走,冬季才退水。百姓饥荒。
  1831年(道光十一年)夏秋雨季连续大雨,长江水位百年罕见,比1823年高出34尺。
  1864年(同治三年)5~8月连雨,民食树皮、观音土。
  1882年(光绪八年)大水毁坏县城。
  1887年(光绪十三年)夏季大雨,江堤溃决。
  1913年6月长江大水,江堤溃决。
  1918年7月30日,马华堤决口十丈余,淹没田禾、房屋无数。
  1919年县城街道积水1丈多深。
  1920年秋雨大作,马华堤决口。
  1924年大水,马华堤溃破。
  1926年春夏大水,马华堤冲毁多处。
  1927年5月连雨18天,端阳节后急雨暴发,湖堤溃破,江堤幸存。
  1926年6月18日,趾凤河山洪暴发,沿河房屋、牲畜毁没无数。
  1931年夏秋大雨,江堤浸顶,受灾面积22.93万亩,灾民3.64万人。
  1942年3~7月大涝,6月雨量达593毫米。
  1949年7月4日,同马大堤汇口朱圩堤段溃破,13日王家洲上角王排堤段溃破,19日小乐洲下段湖水冲破老圩,外流入江。
  1954年入春后连降大雨,1~6月25日共降雨2042.6毫米。7月14日汇口实测水位21.59米,同马大堤决口。全县8区88乡5.0890万户(占总人口52.2%)受灾。淹死30人,伤15人。洲地和沿湖地区倒塌房屋17.5万间,冲毁圩堤35处,塘坝393条,堰闸213个。淹没农田45.58万亩,占田地总面积的59.31%。午季减产1666.7万公斤,秋季减产5449.9万公斤。
  1964年6月24日~27日连降暴雨,雨量达217.8毫米,1.28万亩农田受淹,277间房屋倒塌。
  1969年6月至8月下旬,下雨1148.3毫米,7月11日~17日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水库、塘堰多处被冲毁,淹没农田1.94万亩,人畜有很大的伤亡。
  1972年10月15日~11月15日,总雨量344.2毫米,受灾作物面积34万亩。
  1973年5月连降5次大雨,14~16日总雨量344.2毫米,受涝面积25.29万亩,颗粒无收5.9万亩,倒塌房屋1451间。
  1977年4月起连续4个月降雨1264.3毫米,先后溃破大小圩堤20多个,受涝面积23.72万亩,死9人。
  1981年6月27日起连降暴雨7天,雨量达249.2毫米,冲毁田埂、石 5389条,山林309亩,水利工程139处,倒房322间,受灾田1.48万亩。
  1983年5月14日,降暴雨量达132毫米,6月28~29日降特大暴雨,雨量为204.2毫米,被水淹电殛致死5人,伤7人,倒房3327间,冲毁塘堰24处,桥梁16座,其它水利设施1156处,7条公路被冲毁,受淹、涝、水推沙压作物总面积21万亩。
第三节 冰雹
  1922年2月2日,大雷电、骤风暴雨,雹大如蛋,入春大饥。
  1957年4月28日,5个乡55个农业社遇冰雹袭击,冰雹个重5克,罕见个重10克,直径15.7厘米。午季作物1.63万亩受灾5~6成,倒房141间,损坏415间。
  1958年3月15日,许岭、九姑两区遭受雹灾,冰雹平均个重3.1克,大者个重4.5克。9163户受灾,倒房1510间,损坏1.07万间。死9人,死伤耕牛28头,猪52头。翻沉木船2只,打坏14只。损坏农具5727件,家具255件,粮食作物损失9.05万公斤,小麦绝收1万亩以上。
  1965年5月23、28、29日九姑、二郎、凉亭等7个公社47个大队、420个生产队遭受雹灾,雹大如鸡蛋,小如豌豆,并伴有狂风,毁房2间,损坏1952间,粮食减产26万斤。
  1982年7月15日下午,马塘公社遭强冰雹袭击,雹小如蚕豆、大如乒乓球和鸡蛋。早、中、晚稻受灾面积达1.16万亩,减产75万公斤。
  1983年11月13日,趾凤、西源、广福、朱湾及复兴、套口等地区遭冰雹袭击,受灾面积达5158亩,损坏房屋396.3间,总损失为27.57万元。
第四节 风灾
  1960年5月3日,许岭一带遭风暴袭击,死5人,伤12人,倒房11间。
  1963年7月19日陡起8级以上狂风,早、中稻受灾面积29万亩,粮食减产58.5万公斤,倒塌房屋54间。
  1972年大风致使5055户受灾,翻民船7只,伤人27个,耕牛3头,倒房1393间,损坏9487间。
  1974年2月22日,有40个公社336个大队受大风危害,翻沉民船7只,淹死25人,倒房屋6387间,死耕牛4头。
  1980年4月23~25日,出现一次大风过程,最大风速21.3米/秒。程集区5个公社及九姑区、东风公社部分生产队受灾。倒房19间,损坏334间。5200亩小麦、3700亩油菜、150亩早稻损失严重。
  1983年3月23日下午,许岭、九姑两区3个公社7个大队遭受大风危害,死14人。复兴区因倒房打死1人,伤3人。
  1983年4月25日17时~23时,复兴、陈汉两区遭大风危害,吹倒房屋148间,损坏634间,死3人,伤15人,毁小水库一座,24.2万亩小麦、油菜受灾。
第五节 地震
  元:顺帝至元元年(1264年)冬十二月,安庆路地震,所属宿松、太湖、潜山俱震。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五月,天鸣地震。
  嘉靖二年(1523年),末春地震。
  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六日地震。
  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八日,地震。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江南同时地震。
  同治六年(1867年)春,地震。
  民国:六年(1917年)正月初二辰刻地震,二月一日辰刻复震。
  七年(1918年)正月初三末刻地震,状如六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省地震台网测定,1983年5月10日14时9分,在宿松县与太湖的交界处(高岭公社枫林大队)发生一次2.0级地震,波及高岭、汪冲、青云、社坛4个大队,面积约5×7Km2。发震时5个大队都有人听到碗柜响及闷雷似的声音。震前,天气酷热,持续1小时,小鱼在水面跳跃,鸡、犬不归家。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