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文化遗产打造宿松县城东南文化园区 ——关于宿松城区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张振华 当前,有很多城市在规划设计中缺少文化内涵,盛行欧陆风,很少考虑形式跟整个城市有什么文化关系,盲目地拓宽街道,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宿松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对提高城市品味,拉动旅游业和其它县域经济增长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我们在宿松城市规划中,要把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努力将宿松建设成为既拥有现代化新姿又保留历史文化特色的高品位城市。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五里乡金龙村南台山建立集度假、娱乐、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南台山太白文化园”。 唐安史之乱期间,李白曾多次来宿松。公元757年9月至12月,李白曾在南台山养病,并作诗多首。县令闾丘常来与李白弹琴赋诗、对酒放歌。因此,南台山留下了许多与李白相关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传说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园内建设内容一律按唐代风貌、格局打造,再现李白在南台山生活场景和诗人在诗作里描绘的“…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的田园风光画卷。) 二、在孚玉镇工农社区南郊恢复文庙。 宿松文庙原址位于今实验小学。文庙为元县令戴昌始建,经明、清三十多任县令相继维修、扩建,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体。内有圣旨碑、大成殿、奎星阁、文昌阁、尊经阁、藏书楼、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诸建筑。(1968年被拆毁) 三、在佐坝乡碧岭村建立张何丹纪念园和文南词主题公园。 张何丹为两千零五年前宿松第一任松兹县令,且有惠政。在佐坝乡碧岭村有张何丹墓及纪念他的大王庙。同时,碧岭村也是文南词形成发展的故乡。 四、在原塔基附近恢复两塔。 宿松原有两塔,一座位于城东,今皖蜀春酒厂院内,俗称老塔,建于清乾隆壬辰年(1772年)。一座位于城南金钟山,俗称新塔,建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两塔皆为七层文峰塔,巍峨雄伟。尤其是老塔,为宿松古代标志性建筑。其年代和体量与安庆振风塔一样,故素有“安庆塔王宿松塔娘”之称。(1968年被拆毁) 五、保护老街现存古建,逐渐恢复老街原有徽派建筑风貌。 宿松老街,始建于西汉末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原有的古建已所剩无几,但尚有少量建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具有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祠堂、民居遗留下来,成为保护宿松古城的依据和恢复历史街区的参照物。可先制定保护规划,然后分段、分片逐步实施。 2010-7-28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来自《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