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安庆岳西县一名收藏爱好者藏得一张民国初期门牌,该门牌由安徽省太湖县颁发,质地为机制黄纸,长27厘米,宽25厘米,采用木刻版印刷,毛笔填写,在结尾处还盖有太湖县知事的官印。 这枚门牌正文内容如下:太湖县知事公署,为发给门牌事,照得调查户口,所以清理匪源,兹经刊印门牌,挨户颁发。仰该户主遵照后开各项逐一填注,张贴门首,以便随时稽察,登薄备考。嗣后,该户主如留亲友住宿,应即先赴保董告知,听凭稽查以杜混迹之弊。倘遇生死婚嫁、增减丁口以及迁居他处,均着该户主报告董事查照,由其按月汇总册报,以凭陆续更正。切切,此示。
此门牌的户主为刘保泰,时年66岁,系太湖县北乡南庄保(今属岳西县白帽镇)农民,住址在二甲上街第39号。门牌上所记载的调查事项除户主姓名、籍贯、年岁外,还有居住时间、职业、房屋、家属、学童等情况。从中得知,户主刘保泰是本县人氏,系世居于此,全家共有13口人,其中成年者10人,孩童3人,并有一名正在上学。没有亲友和学徒投靠,房屋共计5间,面南而向,调查董事为徐礼门。此门牌由县署印制,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七月四日发贴。免费发放给居民,并不收任何费用,但要求户主必须将门牌张贴在门首上,以便随时清查。如有亲友住宿则必须事先向“保董”报告,接受检查盘问,以防止作乱分子混迹。同时,本户居民因婚丧嫁娶增减时,也必须及时报告登记。
现代门牌大多为建筑物的地名标识,而中国古代的门牌担负着更加复杂的功能,基本上类似于现代的户口薄。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的门牌均为纸质,它是古代户籍制度的一部分。《宋史·兵表》之六《保甲》云:“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牌”即是我国门牌的雏形。后来,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令编制赋役黄册,户口编成里甲形式,发放户帖,上面书写姓名、年岁、居住地,户籍上报户部等,使保甲户籍制度规范化。清代,保甲制度已被当作防盗安民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希望籍此清除土匪,防盗安民,监督不法行为,强化对人们的管理。清世祖入关后,即令各州县编制户口牌,作为住户的居住凭证,“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康熙47年(公元1708年)诏令“户给印信纸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乾隆22年(公元1757年)颁令“每户发给户牌”,“户口迁移登耗,随时报明,门牌内改换填报”。直至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仍然沿袭清朝旧制。新中国成立后,保甲制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1958年1月,全国人大审核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确立和管理法制化的开始。
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存至今的纸质门牌可谓凤毛麟角,这枚民国初期的门牌历经近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弥足珍贵。它的发现,为人们研究当地民国时期保甲户籍制度,提供了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