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县志》(1978~2002)志首《宿松县行政区划图》存在问题: 缺少四区:九姑区、佐垻区、二郎区、复兴区。
遗漏38个行政村:肉铺、陈院、隘口、铜铃、二郎、广福、万家、破凉、五谷、长岭、程岭、泊湖渔业、凉亭、丰店、松塘、张岭、复兴、石垻、垻头、黄湖渔业、套口、汇口、新沟、新安、新前、木梓、日新、许岭、金星、碎石、东洪、下仓、仓镇、五里、松峦、渡口、洪岭、新兴。
实际未改名而图中却改名了的14处:王湾——丰营、杨树——杨树嘴、柏树——汪柏树、高岭——高山、先锋——别河、九山——九登山、白鹤——白鹤冲、和平——过矶石、新民——程岭、联合——望云、南冲——南冲畈、工农——东平、油坊——油坊墩、和平——柴岭。
错字(误)15处:詹峦——占峦、濶坪坦——濶平坦、对嘴——戴嘴、安风——安凤、新集——辛集、赛滨——()滨、陆圩——()圩、闵园——闵元、车河——东河、南赛——南()、新成——新城、梅林——梅岭、彭田——陈田、萧弄——肖弄、尹屋——王大屋。
字体不统一3处:张月、丰乐、汪垻。
标示不准1处:王岭。
《宿松县城区图》存在问题:
“交警事故”应为“交警大队”,“孚玉中小”应用全称:“孚玉中心学校”,“白洋河”应为“白杨河”,“大河村”、“联盟村”没有标注“村”的标识,“福利院”的位置标注有误。
编者注:《宿松县志》(1978~2002)志首“《宿松县行政区划图》”后明确标示有“(1978~1992.2)”。该志《大事记》29页“1992年”下记有:“2月27日 县委、县政府宣布经省政府批准的宿松县撤区并乡方案,撤销8个区3个镇40个乡,新设8个镇14个乡。”如此说来,此区划图应有“8个区3个镇40个乡”,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
“实际未改名而图中却改名了的14处”一句当作这样的背景交待:《宿松县志》(1978~2002)864页倒数1~3行讲到“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将‘文化大革命’时期命名的红星公社、胜天公社恢复广福公社、雨岭公社原名”,“100个生产大队和县城14条街道、4条弄巷更用标准名称。因当时有20个大队未改名”。这里的“实际未改名”即指此。2012年2月1日,刘文彬先生在与笔者谈到这个问题时,曾风趣地讲到,他当年上大学参加军训进行队列训练时,有学生没能按教官的口令迈步,教官告诫,错就错下去,别乱好了。要是既错又乱,那就真的没办法,队列将会一盘散沙。刘文彬先生讲完这个插曲,回到正题上接着谈到,“当时有20个大队未改名”,图上你既然改了,就将它们全都改了,为什么改一部分,留一部分呢?这样的错而乱,确实让人难接受。
“南()”、“()滨”中两个“()”里的字为一个“三点水”加上“塞”字,“()圩”中“()”里的字笔者打不出,只好有劳读者到图上看了。
刘文彬先生在和笔者谈到志书存在的差错时,不时摆头,他痛心地讲,这本志书确如一条腐烂并发臭了的鱼,很难让我有细心读下去的兴趣。不少差错,是我曾经早就多次指出过的。他们不改,真叫人没办法。根据刘文彬先生的提示,编者在志书中核查出以下问题:
P14“1979年”3行“改进下乡演出炊具”中“炊”字当为“道”或“器”字。
P17第2行“1月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东风公社更名为五里公社”与P864倒数2~3行“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改”“东风公社为五里公社”存在时间不一、批准单位不一的问题。
P27第3行“8月4日 全县清查、清理和加强廉政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会后,县委、县政府全面清查党政机关干部在城镇建私房,清理职工欠款。”前一个句子成分杂糅,以至于表意不明。后一个句子表意不准且没有把事情讲清。读完这条大事记,读者难免产生众多疑问,如:“党政机关干部在城镇建私房”合法、依规的也当“清查”吗?“清查”了多少?处理了多少?“清理职工欠款”亦存在同样问题。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尚且知道,记写一件事情,应当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只是可惜,我们的志书在记事时,连这个基本要求也没做到。这种情况,在其它地方,随时可见。
P48倒数8行“7月3日 县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从2002年7月起,实行‘0’接待日”。这里生造“0接待日”显得生硬别扭且容易让人误解。我们认为“0”如果换成“逢十”是否恰当些?
P63第 13~14行讲“许岭是~~杨学源烈士的故乡”与1990年《宿松县志》P681讲“杨学源出生于东洪乡碧溪村(今属下仓镇)”相矛盾。
P75“一、地质”下第1行“太古代的大别运动”中“大别”后丢了“山”字。这个问题,在1990年版《宿松县志》出版后县政协组织编写的《新编宿松县志考评》书中即有人曾尖锐的指出过。
P76第2行“孚玉自破凉亭经隘口至北浴为一向斜。”句中“自”极度不当,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P83“霜期”中"最晚初霜日为12月16日"与1990年版《宿松县志》早10日。“降水”中年均降水量及参考年份与P94不统一。
P85续表2~5第一栏第一格“多年平均泾流模数m3/skm3”中前一个立方“3”当去掉,后一个立方“3”当为平方“2”。关于这个问题,2012年2月3日下午,我专门走访了省地理学会原会长、宿松中学地理教师刘泽川先生。我在刘老师家里查看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地理学辞典》。该书449页载:“泾流模数,又称泾流率。指流域内单位面积与单位时间的泾流量。以公升/秒.公里平方计。按计算时段不同,常有多年平均、年平均及洪峰流量径流模数等。它用于比较不同地理条件下,流域泾流量的大小,有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
笔者承认,世间难有全才。但既然担岗了就当学习。像这样误导读者,误人子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P94倒数3~4行“宿松——韭山”中,“宿松”指代不明。
P110"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汉族占总人口的99.6%”是错误的,而应当是99.96%。细心的读者不妨把P111表3~3中的几个数字拿来算一算就知道了。
P116表3~6存在文题不吻合的严重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