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及其所辖县区志办领导、专家就《宿松县志》(1978~2002)书稿存在问题评议摘要
编者注:2008年12月8日~11日,宿松县地方志办公室邀请省、市及桐城等县区志办的领导、专家来我县对《宿松县志》(1978~2002)书稿进行了评议。下面摘要的是这次评议会上有关同志的发言(排名不分先后)。如果说,宿松志办根据这些意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认真对照反思并改进,将会让志书完善不少。遗憾的是,掌权者们除了对发言中提出的硬伤不得不改外,其它有悖于自己意见的地方,只是听之仍之,依旧我行我素。因此,使得花费了纳税人数百万元血汗钱的二轮志书,错误百出,问题成堆。
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雍益宝 依次按志稿顺序谈点看法,供参考。 1、凡例1:“客观、系统地记述全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四章第十三条关于“内容”的规定中也是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一顺序陈述的,但在志书凡例中,应以志稿内容实际排列顺序为准,即“自然、政治、经济、文化”。 2、凡例5:“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民国纪年也应一并作交待,即“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3、凡例8:“记述名称用全称,名称过长的在首次出现时括注下文所用简称。”如第4页第18行:“组织实施'7556'渔业致富工程”,倒9行“‘1415’,经果林工程”、“‘515’致富工程”,其中“7556”、“1415”、“515”均未括注。在这里不括注是妥当的,若诸如此类“简注全”,或另类的“全注简”都在首次出现时括注,则置前的“概述”、“大事记”等包袱太重了,不便于阅读,也不便于理解。建议按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七章第三十条办,“使用简称的,在适当地方括注于全称之后”。 4、删除第1页第2行“之间”二字。“~”替为“之间”。 5、第1页第11行:“1987年6月安庆地区、安庆市合并,属安庆市”。提法不妥,时区划调整是“双撤双建”,即撤销安庆地区、安庆市,组建安庆市和池州地区。 6、第1页第20行:“由于纬度、海拔较低,宿松是安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纬度、海拔较低只是原因之两种,是主要的,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编纂者为节省篇幅,择其主因而求果,以偏概全。可为:“由于纬度、海拔较低等原因”。 7、第1页第20行,“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 8、第2页第24行:‘‘先后七次遣官登山祭祀,四次加封天妃圣母”。“七”、“四”均换为阿拉伯数字。下同,不赘述。 9、第4页第6行:“荣获国务院表彰”,删“荣”。下同,不赘述。 10、第4页第12--13行:“几十年来,宿松棉花生产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前文已有大量的文字和一些量化数字诠释了“贡献”,不需要再来这么一句作结,删。下同,不赘述。 11、第4页倒1行:“20余年的林业发展,使宿松人的家园更加富饶、美丽”。如此感叹,不需要,删。下同,不赘述。 12、第6页第11行:“适应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和脱贫致富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振奋人心的成就。”删。让资料来“振奋人心”吧。下同,不赘述。 。 13、第15页第8行“王桂枝(女)出席团中央十一届代表大会”,第16页倒11行“王瑞碧(女)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女)”,删。 14、第19页第26--27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1.27万元”。“达”,类“荣”,删;“万”,笔误,删。 15、“限外大事辑要”换为2003~2008年大事记”,读者会懂的,会知道是限外的。 位置移至“附录”,不要自乱体例。 “辑要”下分4类加“其他”,不妥。不分类,按时序记。 16、第53页倒2一l行:“刘奇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删。越境。 17、两篇特载,内容很好,“抗洪救灾”、“安置三峡移民”分别从两个角度展示出断限内宿松人民的精神风貌,资料弥足珍贵,且动态记述,极具感染力。 志体,俗称百科,横陈门类,无所不包,特载的内容,不管“特”到何种程度,百科都会留有位置的。建议:(1)删除“特载”,“抗洪救灾”纳入第十章水利下作“专记”处理,在第二十三章第三节“重要决策”、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施政纪要”等有关节目中略记。(2)时任宿松县委书记的王宜斌同志列入“人物简介”,记其个人,更记其领导的’98抗洪救灾的群体。(3)“安置三峡移民”可升格为“章”,或纳党委、政府下作“节”处理。 18、第75页“安置三峡移民”下的无题序仅存留最后两句话,其他均删。适当的背景资料是需要的,但过多、过“大”则显冗长了。 19、第8l页和第83页的“表”。(1)志稿中逢表皆有“表”字,我意:可用可不用“表”字的均可不用,不为省篇幅,只图“简洁”。如"2002年宿松县乡镇所辖村委会、居委会一览表”,删“一览表”,题意未变,而言简意赅。(2)表项中“单位”仅一个的,置右上,两个或两个以上尽可能随表项走,需要“单位”的不能没有“单位”。“2002年末县城居委会、村委会、区域人口一览表”中“人口”、“居民户”均未标单位。下同,不赘述。 20、这一章写得很好,内容很充实,但是,部分内容与相关章节重,甚至是简单地重、机械地重。如第162页“财政体制改革”与第502—504页“财政体制”下的“管理体制”重。建议取消“经济体制改革”章,内容分别纳入相关章节。作用:(1)减少重复;(2)资料回“娘”家,丰富“娘”家,热闹“娘”家,使“娘”家内容完整,有源有流。 21、第171页第1自然段第1行:“1978年以来”。“以来”可改为“后”。置身其时,把握时态。下同,不赘述。 22、第176页倒2行,“价格改革”下首置“概况”。此例通篇不多见。建议删除“概况”二字,作无题言处理。 23、第182页,“工商行政管理”下设无题言,记机构,得体。志稿中有的记了机构,有的没有记,有的列目记,有的隐目作无题序。请平衡好其他章节中的机构,机构记不记,放在什么位置记,相对统一。 24、第220页:“增长方式”。作为节名,下辖“产业结构”、“农业布局”、“种植模式”、“复种指数”、“产业化经营”,不妥。 25、第251页:“推广服务”。前加“农业技术”。 26、第261页:“优质农产品选介”。目录为“农产品选介”,应统一。 27、第312页:“水域概况”。删“概况”二字。 28、459页:“建筑业”。建筑业属产业,拎出来,放到相关产业中。 29、前470页“电力”下的无题序:“宿松电力建设发端于建国前(1946年个人集资开办光明电灯厂),起步于建国后(1951年新建县新光电灯厂),发展在改革开放年代(1978--2000年)。(1)1946年为何不用民国纪年?(2)发端与起步不同?建议删除该句,严格控制上溯。 30、第545页第二自然段:“金融组成部分的县内保险事业见《保险》章”。既设“保险”章,此处金融自然不包括“保险”。谨慎过头了。 31、第583页第1自然段第3行:“文革”。宜用全称。第2自然段第1行:文化大革命。要加双引号。下同,不赘述。 32、第583页“1978--2002年中共宿松县委历届领导人名录”,名录下说明:“第四届县委领导人只记断限内(1978年以后)在任者”。妥否,是否记全,我拿不准,大家议。 33、第583页,“中共宿松县委”章下应将第二节“重要会议”的有关内容提前,首设“党员代表大会”、“党员代表会议”、“市委全体会议”、“常委会议”。 34、第661页,第六节“抚贫开发”,建议由节升格为章。 35、第661页“扶贫开发”节下第1自然段第7行:“回报”应为“汇报”。 36、 “人民团体”章各团体下的“中心工作”是否改为“主要工作”。 37、第795页第23行“晋升了1级级别工资”:删“了”。下同,不赘述。 38、第818页首行:“尊师重教,以读书为荣,是宿松人民的优良传统。”删。 39、第818页第1自然段第3行:坚持“三个面向”,后附页未注。句中注、页未注在志稿中均有使用,统一,用一种。 40、第二节“教育门类”下分类标准不一。 41、第833页第12行“3+2”考试、“3+×”考试,要括注。 42、第855页,“管理机构”主写科技局,兼及其他,可不再设目。 43、第891页:“校园文化”,删。 44、第894页,志稿中的“组织史”属“党史”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设目。 45、第894页:“政协文史资料”—地图—宿松县行政区划图、宿松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等条目,排版格式要处理好。 46、第899页第5行:“祜”为“ ”。 47、第925页倒8行:“此为县内、省内及华东地区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术”,删除“县内、省内及”。 48、第944页,“比赛名称”栏下未标男、女的是否就是“男”? 49、第958页:“扶贫开发(见《政府》章)”,“扶贫开发”放在“社会救助”下未必合适,更不需要在此作“互见”处理)。 50、第964页:“计划生育”单设章,与“人口”分开,好。 51、第976页第1自然段,“1979年……引向深入”,删。 52、第979页第10行:‘‘197§年,县内恢复“文革”期间一度停止的学雷锋活动”。有误,“文革”期间学雷锋活动没有停止。 53、第1025页第2行:“ ”应简化为“启”。 54、第1025页第3行:“百丈禅师怀海”,似为“百丈怀海禅师”。 55、第1027页第9行“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第13行“亦称罗马公教,信奉耶稣基督为天主、救世主”,删。 56、第1037页,周乐华(1930-1977),断限外人物,入志? 57、“简介之一”、“简介之二”是怎么区别的,要交待。 58、第1070页表内第15栏:“纪律检察委员会”中“察”应为“查”。 59、第1082页内表内第11栏:“四川东方汽轮机石”中“石”应为“厂”。 60、第1098页第16行:“同志、群众义愤填膺”。“同志”、“群众”有必要分清吗? 61、第1098页倒6行:“安庆‘二·二三’”应为“三·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