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粘贴的是本人2009年5月9日发在凤凰网中自己博客里的一篇文章。现在看来,它仍然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安庆市委、市政府已把振兴黄梅戏事业作为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这里,笔者结合当前正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 ,谈谈对振兴黄梅戏事业的一己之见。
一、抓好人才培养。把现有的黄梅戏艺术学校办成一所有规模、有特色、有档次的专业学校。该校可以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全市各中小学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办黄梅戏特长班)。只有从源头上抓好了人才的基础工程,才能为该项事业的稳定、扎实发展就打下牢固的根基。编写黄梅戏乡土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开设黄梅戏专业课。这不仅在面上普及了黄梅戏知识,而且还能为点上的黄梅戏学校培养合格的生源。适时地充实黄梅戏剧院的编剧、作曲、演员、导演,这既能解决黄梅戏学校的孩子就业问题,又能保证该项事业的各个环节协调运转,使投入得以能够产出。 二、加强基础建设。建立黄梅戏博物馆,馆中收藏起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到成熟各个不同时期的剧本、道具、服装等,这不仅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创造,而且它还能够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起皖鄂赣周边县区一流的具规模、上档次的剧院场舍。不仅能让演员们有一展身手的舞台,而且还能让他们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自食其力地解决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诸方面的问题,更能达到筑巢引凤的目的。 三、引进社会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参与支持黄梅戏工作。像上面讲到的办学、建博物馆、剧院之类的事,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可以投资参与股分、也可以独资经营;像宿松帝豪房地产公司那样,无偿地给宿松剧院提供十多间房子办公、演出,政府应当给予表彰。一句话,只要对黄梅戏事业的发展有利,尽可以引进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力所能及地出钱、出物、出谋、出智。让黄梅戏事业大家帮助支持,全社会关心关注,这更显示出黄梅戏故乡的特色。 四、搞好挖潜增效。全市各级黄梅戏剧团要想办法,变依赖输血为自身造血,比如,开办灵活多变的茶戏楼等演出形式,让普通百姓花不多的钱,喝喝茶,唱唱黄梅戏,消消闲。这样做,一方面,扩大了市场,让黄梅戏走近群众,融入生活;另一方面,也能给剧团增加收益。还比如说,可以成立诸如礼仪公司之类的能够服务社会、方便大众的实体。如此一来,既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又拓宽了工作层面,还加强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 五、强化职业责任。对黄梅戏从业人员,要定时布置任务,分阶段提出要求,根据工作内容明确目标。据我了解,现在,仍有一部分演员几乎长年在家闲着。演员们要乐于奉献,舍得吃苦,主动找事做。要知道,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旧时,宿松马塘艺人方玉珍他们,在地位低下,无官方任何补助的情况下,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能自发组织民间戏班不间断演戏60余年,今天,与他们比,我们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得多,我们没有理由不搞好自己的工作! 六、创作精品剧目。我们应当组织力量,编导出一批像《天仙配》、《女附马》这样唱得响、记得住的易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剧目。安庆这历史文化名城,用来创作剧目的题材太多啦!单就宿松来讲,,《三国演义》中作过18处记述的三国时骁勇善战的陈武可以写,1990年版《宿松县志》记载的勤政为民的首届县令张何丹可以写,《三言两拍》中占有专章的麻地坡炼铁的汪革可以写,红廿七军在白崖寨建军可以写,凉亭河阻击日寇的惨烈战斗可以写,夺取全国胜利,人民解放军十三、十四、十五军1949年4月21日从杨家墩渡江可以写;妈祖娘娘的传说,罗隐先生的故事,李白诗仙的圣迹,都可以写! 建国后,黄梅戏曾经有过“梅开三度”的光辉历史。今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十分关心文化艺术工作,重视黄梅戏的发展,我想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人们,将更应当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振兴黄梅戏事业,让她在文化强市的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