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 20世纪60~70年代,县内少量农民(约占农村人口的0.6%)外出寻找副业挣钱补贴家用,出现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阶级斗争”天天讲的1976年,全县共收回“外流劳动力”2500多人,单干板车1680部,分散单干手工业2700多人。 1978年,县内少数地方又有农民外出务工(佐坝区外出务工者367人,占农村人口的2.8%;隘口公社外出146人;……)。 1981~1984年,全县外出临时(合同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分别为969人、1126人、1245人、1345人。1984年,中央明确农村土地承包期至少15年不变。次年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农民达1848户、3330人,手工业者外出务工4483人,劳务输出10035人。当年全县农民“其他收入”由历年的几百元、1984年的2000余元猛增至5451万元。1989年,外出务工农民骤增,春节期间外出如潮,交通堵塞,运输告急。一时曾以“盲流”而加加以严格引导。 1986~1990年,全县年均外出打工者8800人,占农村人口的1.29%,年收入6600万元。1991年,电视剧《外来妹》走红,片名成为打工女孩的专门称谓。这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在外打工、做生意。1991~1995年,全县年均外出打工者达5.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05%,年收入1.5亿元。1995年推行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后,每户有数人外出打工,当年全县务工人员达17万人。1996~2000年,全县年均打工者14.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0.19%,年收入1.7亿元。2002年,全县打工者达17.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4.80%,年收入3.5亿元。农民打工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县务工收入比重为32.3%,部分地区(如二郎镇)高达77.3%。1988~2002年,全县累计外出务工者约达130万人次,其中由劳动部门组织输出农民工1.5万余人(1988年首次输出80人到马鞍山务工)。1999~2002年,每年春节,农民工仅邮汇至宿松家中的人民币平均达2.7亿元。至2002年底,全县进城农民达4.9万人,占农民总数的6.1%(全国同期农民进城1.5亿人,占农民总数的11.5%);外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福建(26%)、广东(15%)、江苏(8%)、浙江(22%)、上海(16%)、北京(1%)、海南(3%)、深圳及其他省市(9%)。 宿松外出农民工依次称:“外流劳动力”、“临时工”、“盲流”、“打工的”、“农民工”。有文字记载的为:佐坝区最早外出60人(1963年);2002年外出6144人,占农村人口的28.6%,比1990年人数增加2.8倍。凉亭1992年外出4562人,占农村人口的13.6%,收入1242万元;2002年增至10354人,占农村人口的28.5%,收入达6540万元。长铺1990年后,每年有25~35%的农民外出务工。千岭2000年有8398人外出务工,占农村人口的22.0%。趾凤2002年有4500余人外出,收入近2000万元,占农村人口的36.4%。程岭乡2002年有5000余人外出务工,年收入2600万元。复兴镇外出8000余人。下仑镇外出12000人,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河塌乡外出收入2400万元。二郎北冲灿屋等16个村民小组439个农户2002年人均务工收入为1009元,占全镇同年人均纯收入的69.4%。 宿松“民工潮”自1990年开始,逐年波及到城镇改革改制下岗企业职工。如乌池轧花厂共有职工142人,1995年外出打工者26人(男22 、女4人),2002年外出101人(男72人、女29人),人数连年攀升,比重由18%增至72%。其他7个轧花厂外出人数少的亦达到30%以上,打工收入均高于在厂收入。2000年,全县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64403人(外出务工、经商者占66.3%),其中农业人口156582人,7821名非农业人口中多为改革改制、破产下岗企业职工外出加入“农民工”行列。 〖之二〗 第159页第六章《经济体制改革》囿于资料奇缺,一直未设“计划体制改革”一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变、大改革很重要,必须记述!为此,特补记经本人搜集、积累、整理、撰写的“计划体制改革”如下: 计划体制改革 1979年以前,县内对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实行集中统一、综合平衡管理。1979年中央工作会议确定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计划工作开始了重大转折。 1980~~1983年,简政放权,缩小指令性计划,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988年后,计划工作继续贯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90年,计划工作重点由年度计划转到中长期计划的研究与制定。1992年,指令性计划和平价物资供应继续减少或取消。1993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计划工作由微观经济管理转向宏观经济管理,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 ㈠计划指标体系 1978年,管理的计划指标内容有20多种。1978年后增加劳动工资、居民收入和消费、物价等指标。1981年,县级工农业生产计划增加经济效益指标。1982年,增加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年,逐步建立完善计划综合指标体系;加强计划的科学研究;发挥价格、信贷、工资、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作用;搞好长期规划,实行中长期、短期计划相结合,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1991年以后,列入综合性计划管理的指标有18大类65种。1992年起编制两年滚动计划并增加环境保护年度计划。1993年增加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至1997年,生活资料零售、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收购三类计划中,政府定价比重分别为5.5%、13.6%、16.1%;政府指导价比重分别为1.3%、4.8%、3.4%;市场调节比重分别为93.2%、81.6%、80.5%。至2002年,随着计划体制改革,县计委计划管理内容逐步减少,政府职能由直接主管和干预生产向指导、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县内绝大多数商品、物资价格取消“双轨制”,转向以市场调节为主。 ㈡工农业生产计划 ⒈工业 1979年,工业进行扩权试点,实行计划分级管理。1980年起,打破生产指标只能由上级下达,生产资料不能进入市场和产品(商品)由国家统购包销的旧框框。在坚持计划经济前提下、实行一定范围内的市场调节。工汪计划只下达产品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利润、产值等项计划。1984年开始,逐步取消工业产品的统购包销,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1988年,计委下达的工业生产计划主要产品为10大类220种。1992年,工业总产值只作为一般统计指标,不再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除省市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外,其他工业产品生产均改为指导性计划;生产计划实行市、县(区)局和企业三级管理。1993年起,工业产品生产计划由200余种减少到52种,绝大部分产品由企业自行安排生产。1994年,工业不再下达产品生产计划。2000年后,仅下达工业项目建设指导性计划。 ⒉农业 1979年后农业实行联产承包,扩大生产队和农民自主权。1979~~1984年,农产品除粮、棉、油等主要产品下达定购计划外,其余均实行指导性计划。1994年,25种主要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1996年起,新增贫困县扶贫开发计划,统筹安排扶贫资金使用。2000年以后,农产品年度计划指标由90年代初的十几类减少到5类。保留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产量,水产品和造林面积为指导性计划。 ㈢物资分配计划 1979年,计委主管分配物资210种。1980年,减至64种,146种敞开供应。1985年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降为23种。1988年,县管理分配物资有钢材、水泥、生铁、焦炭、钢、铝、铅、锌、铜材、铝材、烧碱、元钉、镀锌铁丝等13种。90年代初逐步转为指导性计划。1995年,县级物资供应分配计划全部取消。1997年,县仅下达救灾柴油、补助化肥两种物资分配计划。1998年后,国家计委只对原油、成品油、煤炭、天然气、汽车5种生产资料实行统一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