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基本建设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1982~~1983年,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全部改为银行贷款,基建投资开始向效益性转变。1986年起,300万元以内的基建项目由县计委审批,审批程序相应减少。 1990~~1991年,单位和个人投资5万元以上的所有在建项目和2万元以上零星土建工程,均由县计委审批报市计委备案,实行招投标全过程的计划管理。1991年后,新增基建银行贷款计划项目和商品房屋建设项目计划,对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规定用地计划的审批权限。20亩以下的用地(耕地3亩以下)由县计委和县土地局联合审批;100亩以上(耕地50亩)、20亩~100亩(耕地3~50亩)分别由省、市审批。1994年,加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自筹资金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工作。 2001年,国家负责安排的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项目资金,从80年代初的1000万元以上提高到5000万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限额也提高到3000万美元以上。至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从集中管理转向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管理。 ㈤商品流转计划 1978年前,商品流转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工作。国计民生产品(商品)由国家、省统一管理,其他由地、市、县分级管理。管理坚持“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原则。 1978年,商品流转计划品种合计124种。1980年117个品种中,省下放80种,县管36种。1983年,工业品指令性计划品种由1978年的57种减至44种。1984年又减至16种。1986年后,计划统配商品锐减,计划与自由购销方式逐渐取代原按计划统配统购、统销包销方式。1992年,国家计划管理的36种商品调减至24种,省计划管理的10种商品调减至3种。除成品油和粮食商品外,火柴、肥皂、食糖等其他生活日用品不再实行计划管理,全部放开经营。统一管理的农副产品严格按国家计划购销调存;放开部分,除粮食、茶叶等5种仍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其他农副产品一律实行市场调节,多渠道自由购销。 1994年,取消进出口总额的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外贸自主权。粮食、棉花、紧压茶、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盐、成品油、烟叶、卷烟10种产品(商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生猪、植物油、食糖和中药材4种实行指导性计划。 ㈥就业计划 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1978~1980年,大中专毕业生按照地、市、县原定的培养计划(即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进行分配。1981年,首次分配恢复高考统一招生后的毕业生。1984年,全县各高等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除师范类)全部由县计委按国家政策规定行文安置。1990年开始,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逐步实行择优录取、考试录用和进入人材交流中心推荐选用办法,重点充实基层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993年以前,大中专毕业生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分配;1993年,不再向上报送大中专毕业生需求计划。1994年,不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市场,推荐就业。经省、市决定,对各高等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就业分配,由县计委改为由县教委承办。1995年以前回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基本全部分配。1996年,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职能划给县教委。同年开始为企事业单位推荐派遣定向委培生。1998年,中专毕业生分配由指令性计划转为指导性计划,由主管、用人单位协商,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办法安置就业。1998年以后,就业安置实行双向选择,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自主就业。1999年放开转为市场调节。 1978~2000年,全县计划安排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共5000余人。2001年开始,对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政策,按“自愿、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招聘录用。当年中专毕业生报到等工作移交县人才交流中心。 2001~2002年,全县共录用大中专毕业生480人从事教师职业。 ⒉计划招工 1978年开始,全民所有制单位通过核定编制按劳动计划增人招收工人。1982年起,根据定员编制劳动计划。1983年起,停止招收全民所有制固定工。80年代中后期,计划招工渐少,以劳动力计划调控招工。 1978~1996年,全县共招收全民、集体职工、合同制工人6918人。1996年以后,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就业机制。 ⒊退伍安置 1970年,所有退伍军人(含农业户口)全部安排工作。1971年,部分农村退伍军人安排工作(下指标)。1972年以后,农村退伍军人不再安排工作(志愿兵除外)。非农业户口的义务兵,经市民政局审定下发安置计划。1989年后,凭《退伍安置卡》进行就业安置。 1979~2002年,全县共接收安置城镇退伍军人1957名。1978~2002年,全县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85名。1973~2002年,全县共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10人。 〖之三〗 第188页第四目“种植模式优化”存在诸多缺点: 其一、文中看不出多少“优化”,倒有点“劣化”之感。因为4个水田模式的结果分别为:1、……只有7469公倾;2、……逐年萎缩;3、……面积萎缩;4、……亩产收入800~1000元。6个旱地模式也多是:亩收入可超1000元;2000年以后……有限;每亩收入不到800元;1500元以下;每亩收入达到1000元左右等。 其二、该目为10种模式的简介,不合志书的“记述体”,倒有点象说明书式的“应用文体”。虽然横排分了类(种植模式),但是没有竖写发展过程! 其三、模式中记述了大量的“种子”,与第206页的“种子”目内容交叉重复。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如“鄂麦6号”、“扬麦158”、“汕优6号”、“四优6号”等记述,前后撞车、杂乱无章。 其四、本人总纂志稿时,曾向主编指出该目内容与安庆市志完全雷同,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后几经县农业委专家修改,结果仍是千志一面的“套袭版”!读者丝毫看不出宿松农业种植模式的特点和具体发展变化情况。为此,本人特重新补充撰写“种植模式优化”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