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优化 县域山、水、田分布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为种植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国前,水田只种一季中稻、一季荞麦,并套种萝卜菜。旱地一般为两熟制。后山地区4~5月种红芋、芝麻,9~10月收获后种一季冬小麦;洲地3~4月种黄豆、棉花,9~10月收获后种一季冬小麦。空、白地面积大,造成地力浪费。 建国后,50年代“保粮争秋”解决“吃”的问题。60年代从改善水利条件入手,采用“一油一棉”、“一麦一棉”、“一豆一棉”种植模式。考虑经济效益,兼顾血吸虫防治,棉区全部水改旱,秋种棉花、玉米、大豆为主,基本上是一年一主熟。后山:1955年改一季稻为双季稻成功,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革,总面积占76.71%。1967年双季稻在县内扎根。1968~1976年,两熟制改三熟制试验,种植为“麦——稻——稻”、“肥(绿肥)——稻——稻”模式栽培。洲地:50年代形成棉产区,夏秋种棉为主,冬春种油菜、蚕豆、麦类,形成“棉——麦(油菜、黄豆)”两熟制。丘陵地区:夏种山芋为主,花生、芝麻为辅。冬以小麦为主,油菜为辅。一年两熟制,各种作物轮作。60年代,旱地扩种棉花,麦棉、油棉两熟制。山地:多为林粮套种模式,因时期、地形不同而各有特点。圩畈区:多为“肥——稻——稻”等三熟制,少数地方留有冬闲田。 1978年,粮区“一肥一稻”、水田直播,让茬于早稻,全县绿肥种植由1952年始种时的14635亩增加到231186亩,扩大14.8倍;棉区棉麦两熟。1978年后,新的高效种植模式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水田种植模式 60年代初普及“肥稻稻”;80年代初推广“油稻稻”。1980年开始,县内改“肥稻稻”为“油稻稻”,即“绿肥——早稻——双晚”改“冬闲(油菜)——早稻——晚稻”,实现三年一轮作。后者比前者多一季油菜籽产量,亩收入多75元。1981年,两种模式的种植比重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0%、50%左右。当年全县油菜籽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52342亩扩大到105976亩,单产由72斤增至98斤。模式改变后虽存在“双抡”(抢割早稻、抢插晚稻)矛盾,但产量、效益显著增长。(1995年前普遍采用,2000年有23108公顷种植面积)。1982年,县农业局制定双晚杂交稻四优6号亩产800斤《高产裁培模式图》,印发5万份送至千家万户。(至80年代后期,全县晚杂栽培全部实施“模式图”栽培法,单产提高43.1%)。同年,还实行“麦稻稻”种植模式。据1983年1月3日对广福公社联盟生产队调查,全队“油稻稻”、“肥稻稻”、“麦稻稻”3种模式种植面积分别为86亩、195亩、85亩,亩产值分别为137.44、112.22、120.46元;亩纯收入分别为65.81、60.85、32.25元;亩生产费用分别为71.63、50.85、88.21元。“油稻稻”效益最高。1987年采用“改沤扩午”模式,完成秋种56万亩,扩大5万亩,其中改沤1.5万亩。扩大油菜和红花草种植,改良潜育性水稻土。1988~1990年,全县通过间种、套种、等多种模式种植粮食,基本消灭空闲田。3年间,净增播种面积9173亩。1990年前后,全县着力推行“地膜花生——杂交稻”、“西瓜——杂交稻”、“玉米——杂交稻”模式。特点是水旱轮作,粮、油、果、饲兼顾,缓和人、畜争粮矛盾。洲区、圩畈及城镇附近农户采用“油菜=(冬菜---西瓜或玉米)----晚稻”模式。冬菜主要种菠菜、芹菜、青蒜等。1992年后,双季稻面积逐减,单季稻面积渐增,少数农田抛荒。90年代后期,应用农业抗灾技术,扩大“油菜——中稻”模式种植面积。2000年,油菜面积突破6578公顷。2002年达13156公顷。至2002年,县内丘陵地区的“油稻稻”三熟制和山区、丘陵区的“油稻”两熟制仍为广大农民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