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勘误拾遗] 拾遗补缺订误 裨益《宿松县志》续9 吴自立

  [复制链接]

2013-8-16 08:41 37596 2

博闻天下 发表于 2012-8-3 15:05 |阅读模式

博闻天下 1#

2012-8-3 15:05

旱地种植模式
       1978年,实行“油菜——棉花”、“油菜——芝麻”、“小麦——棉花”、“蚕豆——棉花”种植模式,比例为4:4:2。80年代初期,棉区“油——棉”(多实行双育苗双移栽方法)、“麦——棉”、“肥——棉”栽培模式由不完全两熟制向完全两熟制发展。80年代末,向三熟制发展。据1983年1月7日对复兴公社石坝生产队调查:全队“麦茬棉花”、油菜茬棉花“、绿肥茬棉花”三种模式种植面积分别为700亩、400亩、550亩,亩产值分别为146.00、166.90、166.70元,亩纯收入分别为24.44、47.14、57.85元,亩生产费用分别为121.56、119.76、108.85元,“油棉”、“肥棉”效益较好。1980~1983年,旱地发展麦豆、麦油(花生、芝麻)、麦瓜连作;棉地安排棉油、棉豆(蚕豆)、棉麦连作,各占1/3,午季换茬三年一轮换。 粮区在80年代中期实行“油菜——玉米——蔬菜”种植模式,兼顾了粮饲需求。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由1981年的3712亩扩种到1985年的8941亩,总产增长52.5%。至1986年,旱地三熟制较少,都以两熟为主,有“麦——棉”、“豆——棉”、“油——棉”、“麦——豆”、“麦——山芋|”、“麦——麻”、“麦——花生”等模式。一熟制有“肥——棉”模式。90年代为扩大经济效益,实行以“油菜——棉花”为主,适当插入瓜子、花生同棉花套种模式。1990年,县城南郊、马畈等地建立“塑料大棚保温栽培蔬菜”种植模式。早春秋延,改变单种、间种、套种传统模式。(经连年发展,1994年全县面积达2万亩。2002年达4.6万亩,增加1倍以上)。1992年,实行“棉——辣椒——洋葱”、“棉——菜——马铃薯”、“棉——瓜(菜)——油菜”等多熟制模式栽培。其中“棉——菜——马铃薯”面积近10公顷,年亩产值达1100~1200元。1994年,推行双育双栽、间种套种保护性栽培。推广以棉、油、菜为主要作物的高效栽培模式。主要有:“辣椒——棉花——蔬菜”、“蕃茄——棉花——蔬菜”|“马铃薯——棉花——早黄豆(花生)”、“小麦——棉花——黄豆”|“油菜——棉花——黄豆”等。种植中注意留行做墒、及时接茬、浇足水分、覆土保墒、中耕灭茬、施肥管理、选用良种、采收上市。80~90年代,实行的典型种植模式有:油菜=冬菜——西瓜+棉花(2000年后改“西瓜——棉花”模式);西瓜=棉花——冬菜(2002年达400公顷,亩收入突破2000元);小麦=(马铃薯——玉米)——大豆,盛行于90年代(后面积逐渐减少);冬菜——花生=棉花(2002年有666公顷左右);油菜——红芋,效益可观(2002年达1333公顷,亩收入达1000元左右)。
       2000~2002年,开展棉田套种玉米、花生、打瓜、蔬菜等科技示范种植模式,引导棉农发展立体棉田农业。推广棉花叶龄模式栽培,提高了科学促控增产效果。至2002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14625亩,比上年净增2.75倍,比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面积净增63.4%。蔬菜面积扩大51.6%。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分别增长44.4%、179.1%、458.0%。
       宿松农业种植模式最大特点是精耕细作,一年多熟。随模式的不断改变和发展,全县复种指数由1950年的110.0%提高到1978年的217.4%、1990年的222.0%,2002年仍达195.8%。模式的改娈促成了土壤肥力变化,改善了水肥条件,粮、棉、油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
  〖之四〗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编后记重点反映修志始末。二轮《县志》附录所附“编纂始末”,6位副主编至少有5人没有过目,更未被征求意见。读完这篇短文,发现多处缺点,主要有:
   第1252页顺5行“……编纂工作,约分4个阶段。”但下文记述却具体分为彼此衔接的5个阶段,即:2003年5—9月……;
       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
       2005年10月至2008年9月……;
       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
       2011年元月至5月……;
       5个阶段说成4个阶段,粗心大意导致前后自相矛盾。另外,5个时间段有4个用“至”字相连,唯独第一个任意用“—”相连,此符号亦应改“至”字相连!否则不统一、不规范。
       同页13行“8月8日,……分发了《宿松县志》(1978—2002年)篇目征求意见稿”。非也,此处把三件事当成一件事、三种篇名当作一种篇名来记述。从本人保存的原件看,应为:2003年8月4日印制、8月8日分发《宿松县志(1978—2002年)》参考篇目设置说明;2004年4月分发《宿松县志(1978—2002年)》征求意见稿;2004年7月分发《宿松县志》(1978—2002年)修改稿。不是一次分发,而是三次分发!且所发篇目名称均不相同。
       同页倒6行“全县132个副科级以上的单位……”中的数据不准确。有案可稽的文字记载:2003年10月8日的《宿松志讯》第二期「修志动态」为:到9月25日,全县130个承编单位中……;2003年12月16日的《宿松志讯》第三期「我县修志工作进展情况综述」为:到12月15日止,全县122个承编单位(原130个单位归口合并了8家),有114个单位报来了资料;2003年11月的「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专志资料征集小组组成人员名单」为:128个;2008年10月的「评议稿(上、下册)分发、回收情况登记表」共119个单位。均未超过132个,不知此数据源于何处?有无文字依据?定122个单位相对误差较小。另外,承编单位并非都是副科级以上,如县石油公司等单位。
       同页倒9行“查抄档案”中滥用“查抄”一词!主编者望文生义,误以为是“查阅、抄录”之意。唯一正确的词义是:清查并没收犯罪者的财产。法律界常用此词,“文化大革命”中用得也很多(如红卫兵查抄×××的家)。滥用词语导致出现“清查、没收档案”的反面笑话!
       文中被点名致谢的人名过多,有的还多次出现。真正埋头笔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反而只字不提。喧宾夺主,俗而欠雅!
       第1254页倒1行“今已进入依法修志的新时期”;“今”应改“现”。《凡例》注:“今”指下限2002年,那年还未立法。此事是2011年5月所记!
       同页,不去实记始和末,节外生枝谈心得,横生出三点体会。文中无编纂分工的记述,仅一句提及“分工编纂责任制”。作为编纂、撰写直至出书的核心环节内容——分工完成情况,缺一不可,其过程必须补充记述:
       2004年7月3日续修《宿松县志》编纂工作分工一览表按计划87.9万字、分纂阶段初稿83.4万字落实到人:
       廖道安:篇目、序言、凡例、概述、目录、人物、地图、照片、说明、始末、名单共11项约10.万字;
       石    兵:特载二(抗洪救灾)、政区、人口、环境、资源、计生、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监察、政体改(取消)共10章1载12.3万字,后增加2003~2004年大事选载;
       廖理南:特载一(落实政策)、人事、劳动、教育、文化、信息、医卫、体育、旅游、宗教(后由吴自立、廖道安撰、改写)、经济体制改革(由于资料奇缺、无从下笔,久拖后反复做工作,由吴自立撰写)共8章1载11.5万字,后增加2007年大事选载;
       沈巧枝:综合经济管理(后改由吴自立撰写)、财政、税务、金融、民政、精神文明、艺文精选(取消)、保险共6章10.3万字;
       吴自立:特载三(三峡移民)、工业、交通、商业、城乡建设、能源、社会团体、社会生活、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管理共9章1载17.5万字,后又增加2005~2006年大事选载、1990年版《宿松县志》人物姓名勘误表、1990年版《宿松县志》历史纪年勘误表、主题索引、统计图表索引、人物索引等;
       朱亚夫:审判、公安、检察、司法、政法、治安综合管理共5章1节6万字;
       钟正德:国土管理、农业、林业、水产、水利、科技、乡镇企业共7章11万字;
       黄奏天:大事记3万字;
       唐拥军:军事章1万字。
       注:分纂阶段,各人实际撰写的字数比计划分工数要多得多。如本人计划字数17.50万字,实际字数高达31.96万字,编纂中,补充了大量个人调查研究、长期保存的资料(很大一部分是各单位无法提供的)。进入总纂,本人笔耕62万余字、亲自过目131.98万字的志稿经“增、删、调、并、改、修”后,终于合拢成“评议稿”。
  ⑻ 二轮《县志》原定“三年攻坚,2005年完工”,延至8年后才完成之“始末”实情未作记述,为什么一拖再拖、迟迟出版,回顾其过程,或可看出一些主客观原因:
  ——2003年7月3日〈宿松报〉登载:记者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我县地方志续修工作正式启动,……整续修工作将预计在2005年完成。……县长王建国在会议上讲话。他要求……力争于2005年底能够续修成功出版发行。
  ——2003年8月7日,《会议纪要》(县政府办第15号文件)要求:力争2005年与全市同步出书。
  ——2003年8月8日,“全县第二轮修志工作会议”强调:力争2005年底完成《宿松、县志》(1978—2002年)的编纂出版任务。……修志要实质性迅速开展,三年攻坚,2005年完工。
  ——2003年8月28日,“全县二轮修志业务培训大会”上,正式签订“责任状”,确保2005年完成出书任务,夺取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全面胜利。
  ——2004年7月3日,下发“续修《宿松县志》编纂工作分工一览表”,规定至迟2005年6月完成分纂任务。
  ——2005年5月16日,印发“续修《宿松县志》后期工程实施进度安排表(预案)”,强调:2006年1月1日~2月30日(错!二月份哪来30天?)形成评议稿;2006年3月15日印成评议稿;2006年12月31日,志稿付印、征订、终校、审查样书、验收志书。(2003~2004年五次强调“三年出书”,.2005年首次提出:推迟一年出书)。
  ——2007年6月县志办办公会上,主编表态:9月没有拿出评议稿,他不仅不要每月几百元的补助,而且还向王宾副县长引咎辞职。
  ——2007年8月20日,《关于从严把好续修县志质量关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在今年10月底前出一部没有硬伤、质量较高、篇幅在160万字以内的评议稿。(第二次提出:推迟一年多形成“评议稿”)。
  ——2008年10月,终于合拢印成评议稿。(又推迟一年)。
  ——2009年1月6日,《宿松县志》评议稿修改、定稿出版业务安排意见》决定:当年5月付印出版。
  ——2009年5月19日,业务碰头会决定:5月底修改完成“评议稿”,6月份留给主编从头至尾通阅一遍。勿误!谁不行,谁加班!
  ——2010年1月12日,县志办《关于县志工作几时休的回复》称:……原定2009年年底付印,2010年元月出版发行……争取2010年6月付印,国庆节前夕正式出版。(复推迟一年)。
  ——2011年5月,……获准正式出版。(再推迟一年)。
  〖之五〗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续修指南》一书第81页指出:……大多数志书对“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一笔带过,没有系统完整地反映出这段历史的实情……。首轮《县志》中,“文化大革命”的记述受过于强调“宜粗不宜细”原则的影响,未设相应章、节、目,行文太简且有差错。二轮《县志》又未能正视、弥补缺憾,更未系统完整地反映这段历史的实情。宿松十年“文化大革命”史不该断档,应留下珍贵资料让后人知晓、深思……。

全部回复1

草根艺人 发表于 2013-8-16 08:41

草根艺人 2#

2013-8-16 08:41

廖理南先生身为县志办副主任不顾全本单位大局,不去维护本单位名声,为了一已之私,以二轮县志这本书中一些问题为借口,私自发表出版和本单位作对《宿松县志勘误拾遗》书籍.从中私人捞钱,这种人能说他是好人吗?他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一方面拿国家薪水,而另一方面,不安心本职工作热心于出版《宿松县志勘误拾遗》这本书,这种行为难道说也值得人们去表杨和歌颂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灌水之王 推广达人 宣传达人
:
下士1
:
AH123@163.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78

帖子149

积分21541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