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hsssxlscxwz/13 于 2014-5-31 11:05 编辑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一句话——秽史,引起或使得魏书珍贵的东西失传。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资治通鉴》说:“齐中书令魏收撰《魏书》,颇用爱憎为褒贬,每谓人曰:‘何物小子,敢与魏收作色。举之则使升天,按之则使入地。’
魏收魏史的贡献
魏收(五○五--五七二)字伯起,钜鹿(今河北平乡一带)人。他是北齐著名文人,天保五年(五五四)秋,完成纪传,十一月又成十志。由於魏收在列传人物的去取褒贬上触犯了某些门阀地主。皇帝高洋和宰相杨愔、高德正庇护魏收,魏书「且不施行」
魏收以前和同时代人曾经编写过魏史和其他资料,隋、唐时期也有人另写过几种魏书,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唐代李延寿的北史,其中北魏部分基本上是魏书的节录。因此,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书中记载鲜卑拓跋部的早期活动,多少反映了拓跋部的社会面貌,提供了由氏族、部落到国家发展过程的材料。书中列举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魏书自卷一百至一百三是国内少数族和外国的列传,大致都根据当时使节和商贩的记录和口传写成。其中有一些侮辱性的记载和传闻失实的地方,但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各族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流的加强。
不是资治通鉴贬低魏收之故,能有议论吗?(还发展到诋毁魏书是秽史)——魏书十志内容疏略,杨守敬批评地形志「貌似高古,然有详所不当详,略所不当略者」。详略失当,不仅地形一志,其他各志也是一样。例如食货志不记徭役;官氏志不记官府部门,官吏职司;天象志四卷、灵徵志二卷,全是宣扬灾变祥瑞。
虽然如此,十志还是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食货志记录了太和九年(四八五)的均田令和与此相关的三长制和租调制,是研究北魏和以后三百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材料。关於货幣的记载,有助於对当时北魏境内各地社会经济的瞭解。灵徵志的上卷留下北魏建国以来一百五十年间的各地地震记录。官氏志和释老志是魏收创立的志目。官氏志的姓氏部分列举拓跋部和所属部落,氏族的姓氏和元宏所改汉姓,为后来姓氏书基本材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拓跋部族的形成和当时各族的部落、氏族的分併离合。释老志叙述了佛教在北方的传播和寇谦之修改道教的经过。志中反映了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的矛盾,特别是反映了寺院所属奴隶和依附人口所遭到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这不仅是有关寺院经济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有助於对当时全部封建剥削制度的瞭解。
我喜欢地震资料,喜欢姓氏起源,和其他史书包括资治通鉴上没有的东西。魏收是有贡献的。在中国古典哲学史里,庄子时代,当时讨论世界起源,争论了半个多世纪,可以看到庄子齐物论“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难道魏书的实在意义就不如庄子齐物论里模糊不清的“俄而有无矣!”吗?既然当代明志,隔代记史,为是么要像司马迁固执而受宫刑呢?既然百家争鸣,魏收有贡献,为是么先生拾遗会被人诋毁呢?为是么不可以也因自己好恶把该曝光的东西记入县志呢,只要真实,完全可以。这是我回帖时的真实感受,亏得先生没有这样,要不然“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扩音器会提高一百分贝,事情就闹大了。
看到“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就联想到《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的遭到贬低——罪我。不在于著作春秋,在于后300年的荀子讲孔子代相三月朝7日诛杀少正卯.还有比他小近两百岁的庄子,其作品庄子 盗跖 ,有 “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这是把孔子为国家工作去了,来不及管理母亲丧事被罪我的,庄子怪讨厌的,他捉住孔子复辟周礼才讥刺诋毁孔子,而不是“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宥坐•孔子诛少正卯》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先生没有打压别人,不会像魏收的十志连同魏书「且不施行」的,也不会像孔子代相三月,朝7日诛杀少正卯那样,而引起荀子的“罪我”。您又不会像孔子要复辟周礼,被庄子说成“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那样无义之人。先生的拾遗,如饥荒年月拾起的麦穗,粒粒皆辛苦,我一改不乱鼓吹旧习,也曾匿名发帖赞颂过先生。以为“知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