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小说] 养儿与养儿防老系列故事之三

[复制链接]

2013-1-22 10:11 13717 1

茶余饭后 发表于 2013-1-21 17:25 |阅读模式

茶余饭后 1#

2013-1-21 17:25

(三)一年搬12次家的老年生活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物转星移,生老病死这是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谁也无法改变。
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必然有老去的那一天。于是,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就成了国人千古不变的传统,在农村尤为突出。
明大爷有三个儿子,在当地都混得有声有色,都从农村搬到镇上居住,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都得益于明大爷给他们学了个手艺。当初,明大爷为了能让三个儿子有个一技之长谋生,也是为了公平起见,等自己老了不留话柄,他们从学校一出来,就一视同仁先后给他们学了木匠的手艺。选择木匠,明大爷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明白木匠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社会再怎么发展,总得要造房子做家具,是不会轻易被淘汰的。
在农村有一个俗成的规矩,长子娶妻成家后就开始分家列户,一般都是把家族里长辈及先生们请到家里来,一来将房屋财产在儿子们之间进行一个分配,二来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作出安排,并写成契约,儿子及到场众人分别签字画押,每个儿子各执一份并遵守执行。明大爷家也不例外,大儿子成家后也分了家,六十岁后的生活由三个儿子共同负担,一个月柴米油盐及给多少钱等等都有了细致的规定,如果行动不便则由三个儿子轮流看护,以满30天计算每人一个月。
转眼之间,明大爷就到了被儿子供养的年龄。起初,三个儿子都与自己住在一起,照应起来也方便,加之自己虽到花甲之年,但身体还算硬朗,除了让他们给些粮食外,也不需要其它负担。而儿媳们却很积极,总是不到时候就将钱物送过来,甚至一次就将一年的都给了;这其中有个原因,就是明大爷老两口看自己身体还能行动,见儿子媳妇们忙碌也不能坐视不管,就每个月轮到谁家供时,就力所能及的给谁家干些事情,明大爷帮着儿子干些田地里的活,老太太就帮着儿媳妇带带孩子,洗洗衣服做做饭等家务活,这样一来反而让儿子媳妇偷得不少空闲。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大爷老两口的身体如落西的太阳,愈来愈不好,虽还能帮儿子和媳妇干些事情,但田地里的重活是干不了啦,老太太也只能相帮着看看孩子,其它如洗衣做饭的活儿再也干不动了。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也在慢慢地影响着儿媳们的表现,先前那种主动或提前送钱物的现象渐渐的不复存在,不能按时的现象愈发严重,有时经老人提醒也要拖好几天才送过来,到最后完全依赖老人每个月逐一提醒,这样的情况又维持了好几年……
三个儿子的日子越过越好,几年间陆续到镇上去买了地皮,造了楼房居住。儿媳们搬走,给明大爷老两口的生活还是带来了些不便,住在一起的时候,谁家的东西没送来,反正每天都能看见,说一声就可以了,如今可不行,他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也不回来一次;住在一起的时候,要是身体不舒服,自己没有做饭,迫于舆论,总会有个儿子过来关心一下,总会有个媳妇端来热汤热饭,即便儿子媳妇不来还有孙子可以调遣一下,如今搬走了,别说热汤热饭,就是要看见人都难了。老两口相依为伴的生活着,虽然嘴上对邻里说身体还行,用不着儿子媳妇伺候,其实心里还是非常渴望和儿孙们住在一起,一来人到年纪老了害怕寂寞,二来也想在有生之年住住楼房……
人到年纪大了以后,腿脚远没有年轻人利索;明大爷平时会自己去菜园里种些菜,有一次就不慎摔了一跤,以至骨折,需要人料理,这样一来,再单靠老太太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三个儿子只好将两个老人接到家里来和自己一起住,按分家时的约定,以满30天算每家住一个月轮流。过来和儿孙们一起住,原本是一件愉快的事,然而现实中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有太多的事情困扰着两位老人。老人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没有用垃圾桶,不随地吐痰的习惯,大小便更是用不会冲水马桶,刚开始,总是让孙子来提醒,但老人的记性不好,今天的事明天就会忘了,甚至过一会儿就不记得了,时间一长,就会经常遭到儿子媳妇的指责,特别是老人晚上起夜,延续了在老房子的习惯,拿一个便桶到房间里,这样难免会濽些在地板上,地板又是淡颜色的就更加明显,每每这样就会遭到儿媳指桑骂槐的怒骂。虽然明明知道媳妇是在骂自己,但老人不想与他们计较,他们清楚自己时日不会太多,这种日子不会太久他们就要离开了;怒而不言,装聋作哑就成了两位老人的不二选择。
从表面看,明大爷老两口不缺衣少食,实际过得并不愉悦;与年轻人在生活习惯的差异困扰着两个老人的同时,每个月到时间就要搬家成为两个老人最大的苦恼。老人吃住差点都没事,但需要安定;可是明大爷在一个儿子家住一个月时间一到,就会被儿子媳妇抬到大门口,等下一家过来接人,有一个儿子这么做了,后面就都跟着效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署月月如此。三个儿子之间,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准时,谁也不多供一天,到时间就送人,完全忽略了老人们的感受!
周而复始,明大爷一年要搬十二次家。自老伴先他而去以后,明大爷还是与以前一样,过着每个月需搬一次家,极不安定的生活。这一天,明大爷又该搬家了,小儿子夫妻俩一早照例将老父亲抬到了大门口,这一次老人并不知道自己要搬家了,他已经五天粒米未进,完全失去了神智。五天前,他一个人出来上厕所,在回来的路上摔到了,自此就没醒过来,脸上和头上的血迹,身上的污泥也没人清理还留在那里。从老人的状况来看,老人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只要有一点人性的人都不忍心在这个时候挪动父亲,然而,这个小儿子夫妻俩却坚决要安规矩办事,因是轮到老二了,要老二即刻接走父亲,不能让父亲死在自己的新楼房里。无论老二夫妻俩怎么商量,任凭好话说尽就是不同意。其实弟兄三人算老二最孝顺,他不愿接走是不忍心让父亲死在人家的屋子里;因为他没和老大和老三住在一个镇上,他的家还在30公里以外,平时为了方便照顾老人,才临时租住人家房子,轮到要照顾老人时就过来住一个月。兄弟俩争持不下,将老人凉在那儿,老三儿子夫妻俩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谴责,迫于舆论压力就没再坚持了。
农村有一个风俗,在人要去世的时候,趁还没咽气要给他洗一次澡,这叫净身。看到父亲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老大带头,让两个弟弟一起帮忙给父亲洗个澡,这本来是做儿子应该尽的孝道,可这老三,听说要给明大爷洗澡,骑着摩托车一溜烟跑了,找他的赌友们玩牌去了。按道理,人家一般都是幺儿对父母最孝顺,唯独明大爷家这幺儿子最忤逆不孝,生意做得不大,架子还不小,曾经在他老娘病危的时候,他老婆忙不过来,让他给老娘喂一下饭他都嫌麻烦不干,今天父亲即将离世,让他帮忙洗澡又逃跑。平时在父母那里,除了规定要给的,多了一分都舍不得。宁可拿到外面去挥霍,去豪赌让别人抽老千输掉。此等逆子真是人性的悲哀啊!
明大爷在儿子给他洗过澡,穿上寿衣后没多久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全部回复1

茶余饭后 发表于 2013-1-22 10:11

茶余饭后 2#

2013-1-22 10:11

没人顶,自己来顶一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灌水之王 宣传达人 推广达人
:
上等兵4
:
cyfh@163.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4

帖子26

积分16243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