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石莲禅茶

[复制链接]

2013-5-6 07:41 11828 2

论坛通讯员 发表于 2013-5-5 15:50 |阅读模式

论坛通讯员 1#

2013-5-5 15:50

本帖最后由 论坛通讯员 于 2013-5-5 16:03 编辑

石莲禅茶  
房锦青
      千百年来,茶禅相因,演绎茶禅的文章更是异彩纷呈。只因怕“苦”,几十年来,我几乎与茶无缘。不喜、不好,自然也就尝不出茶的味道,更品不出茶的禅意。就在三月,我在安徽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的茶苑,丝毫不爽品茗了一回石莲禅茶,也缘此将那禅意人生细细的品了品,参了参。
     3月16日,鄂州市作协一行九人,应邀来到安徽宿松考察学习。在公园的会议室,大家与宿松文联、作协的代表们,共同座谈、交流了两地文学艺术的发展概况,然后集体游览了公园美丽的风光。就在我们将要驱车回转的时刻,宿松国家森林公园高级顾问、宿松诗词楹联协会熊良工主席盛情相约,说这里刚刚建成一处茶苑,环境优雅,恰巧茶苑位置正在我们回程经过的地方,一定要我们再去喝一杯茶。熊良工主席又说:王总早已经在那里恭候我们了。王总是宿松国家森林公园的董事长,也是支持这次文化交流的东道主。于是,客随主便,我们一行在熊主席的带领下,又驱车驶向闹市中的茶苑。
      品茶,这可是出乎我想象的一课,因为在石莲洞刚游览过五祖禅院的旧址,就自然将这茶苑做禅茶想了。
     追溯茶的历史,据说三皇五帝时代就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唐·陆羽也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样说来,茶在我国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或者更久的时间了吧。
  那么,茶与禅之说又是怎样来的呢?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古代的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名寺加名茶,成为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还有,就是坐禅修行时僧众必修课程。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头正背直,更不能卧床睡眠。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有着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众最理想的参禅悟道的“佳茗”。茶能令人清净、令人恬淡、令人消解种种欲望,于是,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于是,茶与禅就这样结下不解之缘。
     说到茶与禅,唐人陆羽可是个重要人物。陆羽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耳濡目染寺院僧众的生活。常年寺院生活,陆羽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成就了一部著名的《茶经》,同时成就了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茶圣。
     如果说一部“茶经”,以记载茶的生产、发展、制造等茶事为主,在茶的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将品茶可以给人清静、使人健康、令人高雅的种种功用,普及到大众化却是最重要的。禅茶就这样走向社会,走入寻常百姓家。
     愈发是不爱喝茶、不敢喝茶,就愈发将茶与品茶看的高深莫测,不知如何如何,才能够领略到茶与禅的境界。等来到茶苑抬头一看,茶苑的招牌竟然叫“吴楚人家”,没有丝毫我想象的禅意,倒像是到了哪个好客的人家。一行人随熊主席上了茶楼,我心里想,也许仍然是品不出茶甚或禅茶的味道来,不过,既然到了“吴楚人家”,就看看这个“人家”究竟是怎样的“人家”也好。
     来到一间茶室,室内桌明几净,桌椅古色古香。墙上挂着一幅凌寒绽放的梅花图,为这古色古香的茶室平添了几分诗韵,也使得整个茶室愈发古朴典雅。我们正端详着茶室,咀嚼茶与禅、茶与梅的诗意浪漫,茶艺师端着茶具款款而来。
     一袭淡雅合身的中式唐装、筒裙,衬托出茶艺师端庄、秀美,凭添了茶室一派清雅韵致。
     我凝神关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看她恬静娴熟的取茶夹、候汤、淋壶、揭盖洗杯、撮茶,泡茶。一系列动作规范优雅,让人直觉得美,同时觉得单凭一个“美”,实在难以表达内心的那种心情。如同欣赏一幅吴楚人家的诗画,凝神注目中,整个茶室沉浸在如泉的水声和弥漫的茶香里,晶莹的水线上下起伏,若高山流水;纤纤玉手投茶润泽,似大地回春;冲泡时高冲低斟,悬壶适度宛如凤凰点头。端起公道杯,斟入闻香杯,茶到七分满,三分留情意。茶苑经理胡小燕也过来一一为大家敬茶,小燕容貌秀丽端庄,端茶、敬茶中礼仪周全,热情、真诚、大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吴楚人家还真是一个正、清、和、雅的人家呢。
     茶苑所见,大多是紫砂的茶具,眼前摆着的,却是一个洁净无染、洁白如玉的茶杯,然而,透过这白玉无瑕,恰好可以细观杯中茶汤的颜色,品悟幽香、温香、冷香亦或是芬芳。只见茶汤色泽红浓明亮,淳厚怡人。这就是乾隆皇帝赐名的普洱茶吗?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可是一位与茶有缘的帝王。乾隆皇帝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人们都说这位高寿的皇帝长寿的秘诀与爱喝茶有关。皇帝的养生之道多得是,延年益寿之法未必只与茶相干。但乾隆皇帝对茶的钟爱,却是无人可比拟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乾隆与茶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据说乾隆在世时写的诗歌,足足抵得上全唐诗的总和,而饮茶的诗就占三百多篇,可见对茶的重视。乾隆在茶事中,经常当席御诗二章,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对诗联句,想不到,这还是位重视文化的皇帝呢。乾隆皇帝在一首《烹雪》的诗中有这么几句“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为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荃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一首御诗,仿佛佐证了普洱被钦定的历史,也让普洱茶成了与龙井比肩的御茶之列。在岁贡的两百年里,皇宫中就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之说。
     普洱是为名茶自不必多说,因为我很少喝茶,如果喝,也只喝人家喝得差不多不见颜色的茶根,实在不知怎样才能品出这普洱茶的味道来。
  中指托住杯底,右手拇指和食指拿住品茗杯的杯沿,慢慢喝一小口,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再一口往舌顶吸进,绵甜爽滑,有如惠风佛面。轻轻一啜第三口,趁热喝尽,直想慢慢品味、领略一回茶禅真谛,用身心品悟那超越红尘、物我两忘的宁静。却不知为何,品出了不尽的婉约与细腻,品出吴楚人家茶浓与情真的浓厚韵致。
      有人说:禅茶文化的精髓,在于“正、清、和、雅”。所谓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沦、迷失。所谓清,即无垢无染、无念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湛寂明澈。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怨恨事来能以忍对治,快心事、忧悲事来能以淡抚平,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静”;“静”者歇却狂心,“静”者一尘不染。所谓和,就是大家在一起品茶,应当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用和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所谓雅,合乎规范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更为高雅。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如今雅也许又有了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积极奉献、造福人民。如此,正清和雅已成为品茶的最高境界。品茶,品出一个理事圆融、正清光明的人生。
      回眸南宋宗开禧年间,那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千人大型茶宴,将禅茶普化到民间,《百丈清规》,成了佛儒道文化相容并济的标志。
      有位诗人曾写了一首形状像宝塔的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跨越千年的茶话,如今,来自于两省市的文化使者,品普洱茶,话复兴曲,洗尽古今人不倦,老友新朋喜相逢。
  真是茶禅为伴,诗、书为友。喝了几杯茶,熊老师引大家来到一个书屋,指着书案上的厚厚一领宣纸,邀请大家留下墨宝。我们是代表作家协会来学习交流的,没有带一位正式的书法家来。如果说写字,我作为一个专业画家,马马虎虎还能将就着写几个字。于是,几位主席一定要我写。我自然不好推辞,虽战战兢兢,却也一丝不苟地写下“石莲禅茶”几个字。作协名誉主席,姜锋青老先生也乘兴写了“观莲成佛”几个大字。哎,石莲饮茶,莫道不知禅意强说禅。
     接下来,安徽的江林顺主席、熊良工主席为鄂州的代表一一即兴题字留念,每一幅作品都文采非凡、诗意怏然。看看每一位代表都有安徽书法家的墨宝了,不知谁说我们再写个题词回赠一下吧。这不是难为人?所有成员都能文章,还不知谁能当时作诗。哪只刘主席立刻应景成文,将熊良工主席的名字嵌入题词:“良师益友,工然天成。”我便义不容辞,将刘主席的题词写来回赠给安徽的熊良工主席。
     在我们写字的时候,王总时不时的站在桌前,愉快的为书写者牵纸。我问王总闲暇时是否也爱写书法?他说不会写,只是喜欢看。熊主席介绍说:王总是摄影家,爱好摄影。这一说有印象了,我们在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余主任就是用王总的相机为我们合影的。这一说,王总果然又拿来相机,咔嚓、咔嚓照起相来。一时间书写的、牵纸的、摄影的、欣赏读诵的欣欣然、乐淘淘、好不热闹。大家好似早已是熟悉的朋友,彼此间是那样的融洽、和谐、自然。
     人生如茶,每一片茶叶都是许多机缘巧合的结果。一杯好茶,有阳光、气候、泥土、雨水,有采摘的时间与制茶者的用心,有煮茶者的恬淡静虑,敬茶者的真挚淳朴。茶与文化,总是那么如影随形,相生相长。石莲品茶后的文采飞动与诗意盎然,不知将会怎样促动两地的文化,演绎更多文化之梦的振兴。
  有诗道:
  莲峰映紫霞,石窟是僧家。
  独啜无人至,寒梅一束花。
      历史深厚的帷幔,演绎了多少莲峰与石窟与禅的顿悟,书写了多少诗人与梅花与茶的超然。如今的石莲洞,高僧已经成为追忆,独啜变成老友新朋的同聚品茗。公元2013年,一群文化人,为了共同的追求欢聚一堂,为了文化振兴携手并肩。石莲禅茶,吴楚人家,茶香伴着诗韵伴着友谊,留住安徽那一片美丽的春光,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全部回复2

医生 发表于 2013-5-5 20:47

医生 2#

2013-5-5 20:47

健康饮茶的首选。
我是阿哥 发表于 2013-5-6 07:41

我是阿哥 3#

2013-5-6 07:41

没喝过这么好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推广达人 灌水之王 宣传达人
:
上士3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475

帖子582

积分23383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