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2013年“全国科普日” 环 保 知 识 竞 赛 试 题
一、判断题(共20分,每小题1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在括号内填写“对”,否则填写“错”,本题全填写“对”或“错”不给分) 1、我国不是个贫水的国家。 ( )! 2、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 ) 3、无污染,绿颜色的就是绿色食品。 ( ) 4、提倡、低碳生活并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而是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实行节能减排。 ( ) 5、过年的时候少放鞭炮、少开私家车也是低碳环保的行为。 ( ) 6、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途径。 ( ) 7、地下水受到污染后会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的清洁状态。 ( ) 8、虫眼越多说明没有施用农药,所以更安全。 ( ) 9、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 ) 10、垃圾不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资源。 ( ) 11、畜禽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越多越好。 ( ) 12、饮用水越纯越好 ( ) 13、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 ) 14、绿色学校就是绿化学校。 ( ) 15、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环境行政处罚。 ( ) 16、污染源监测采样时,不通知当事人到现场,监测结果无效。 ( ) 17、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 ) 18、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中,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轻微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 ) 19、过度运动是环保的行为。 ( ) 20、熏烤肉食品时释放的烟气中含有致癌物质。 ( )
二、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下列各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 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多冬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居世界第88位。 A.1/4 B.1/2 C.1/8 D.1/10 2、保护水环境,我们应该选择使用( )洗衣粉。
A.普通 B.无磷 C.高磷 D.多用 3、饮用水的感官性状应该是( )和透明度良好。
A.无色、无臭、无异味 B.无色、无味 C.无味 4、按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
A.Ⅰ B.Ⅱ C. Ⅲ 5、“酸雨现象”属于( )。 A.自然灾害 B.水体污染 C.土壤污染 D.大气污染 6、PH值小于( )的雨水称为酸雨,小于( )被称为重酸雨 A.5.6 4.9 B.7 4.9 C. 5.6 4.5 D. 7 4.5 7、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热量 8、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
A.酸雨 B.二氧化碳 C.氟氯烃类化合物 9、PM2.5,中文名称为( ),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 )的颗粒物, A.细颗粒物 2.5微米 B.细颗粒物 2.5纳米 C.可吸入颗粒物 2.5微米 D.可吸入颗粒物 2.5纳米 10、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C,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 ).
A.全球性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下降 C.植物生长缓慢 D.无线电通讯中断 11、一氧化碳是一种可以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汽车在( )状态下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较多。 A.高速行驶 B.中速行驶 C.加速行驶 D.开着发动机停车等候 12、“低碳”是指 ( )。 A.减少碳水化合物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减少一氧化碳排放 D.减少碳金属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的“夜间”指的( )
A.晚二十二点到晨六点 B.晚二十四点到晨六点 C.晚二十四点到晨七点 D.晚二十二点到晨七点 1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居住区、文教机关区昼间不超过55分贝,夜间不超过( )分贝。
A.40 B.45 C.50 D.55 15、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自觉地不用、少用( )。 A.一次性用品 B.纸制品 C.塑料包装袋 16、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它的回收方式是( )
A.放在不可利用的垃圾一起 B.放在可再利用垃圾一起 C.专门回收 17、( )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A.森林 B.湿地 C.海洋 D.草原 18、环境监测的对象有:( ) A. 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 B. 大气、市容、土壤、生物、噪声 C. 大气、交通、土壤、生物、噪声 D. 大气、市容、交通、土壤、生物 19、“一个地球,一个家庭”表达的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题是 ( ) A.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 B.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建立环保机构 C.加强全球合作,共同保护环境 D.进行国土规划,搞好国土整治 20、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举报免费热线电话是( )。 A.12315 B.148 C.12369 D.12596 21、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 )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A.5日 B.7日 C.10日 D.15日 22、实施环境行政处罚,( )当事人依法缴纳排污费的义务。 A.不免除 B.可以免除 C.视情况免除 D.应当免除 23、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 A.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以罚款 B.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或罚款 C.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D.罚款 24、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是( )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A.3年 B.2年 C.1年 D.4年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定,从事畜禽规模养殖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处置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A.畜牧行政主管部门 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
三、多项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两个选项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一般我们将污染物分为( )
A.畜牧业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农业污染源 D.生活污染源 2、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 A.焚化法 B.堆肥法 C.填埋法 D.化学处理法 3、工业三废是指 ( ) A.废料 B.废水 C.废气 D.废渣 4、生物多样性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动物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5、下列选项属于“白色污染”的是( ) A.废旧农用薄膜 B.包装用塑料 C.包装用膜塑料D.一次性塑料餐具 6、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分别是( ) A.海洋 B.森林 C.湿地 D.河流 7、当前我国环境法提出的环境责任原则是( )
A.污染者付费 B.利用者补偿 C.开发者保护 D.破坏者恢复 8、环保“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的制度。( )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改造 D.同时投产使用 9、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下( )规定,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A.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B.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 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建设项目方开工建设,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的。 D.未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0、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调查取证时,当事人应当到场,下列( )情形不影响调查取证的进行。 A.当事人拒不到场的或无法找到当事人的 B.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的 C.暗查或者其他方式调查的 D.当事人未到场的其他情形
宿松县开展“全国科普日”环保知识竞赛 活动答题须知
1、在本县工作、生活、学习的社会公众均可参赛。 2、题目和答题卡分别刊登在《宿松周刊》、宿松县人民政府网和宿松县新闻网。 3、答题办法:请将判断题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中相应的○涂黑;请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正确的答案在答题卡中相应的选框内填写“√”。 4、答题有两种方式寄送。一是在报纸答题卡答题。竞答者按答题办法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答案栏内,要求字迹清晰、个人信息项目完整,否则视为无效。填写答案的答题卡复印无效。裁剪答题后寄送宿松县科协办公室(宿松县人民中路165号)。邮编:246501。二是从宿松县人民政府网和宿松县新闻网下载中心下载题目后,将答题结果和个人信息发送到邮箱: 1014615548@qq.com;。收信或邮件截止时间为2013年9月25日(以当地邮戳或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每人限答题一份。 5、本次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0名。
宿松县“全国科普日”活动领导小组 2013年9月13日
答 题 卡 | 一、判断题对 错 对 错 对 错 对 错1○ ○ 6○ ○ 11○ ○ 16○ ○2○ ○ 7○ ○ 12○ ○ 17○ ○3○ ○ 8○ ○ 13○ ○ 18○ ○4○ ○ 9○ ○ 14○ ○ 19○ ○5○ ○ 10○ ○ 15○ ○ 20○ ○二、单项选择题 题号
| 选项 | 题号 | 选项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1 |
|
|
|
| 14 |
|
|
|
| 2 |
|
|
|
| 15 |
|
|
|
| 3 |
|
|
|
| 16 |
|
|
|
| 4 |
|
|
|
| 17 |
|
|
|
| 5 |
|
|
|
| 18 |
|
|
|
| 6 |
|
|
|
| 19 |
|
|
|
| 7 |
|
|
|
| 20 |
|
|
|
| 8 |
|
|
|
| 21 |
|
|
|
| 9 |
|
|
|
| 22 |
|
|
|
| 10 |
|
|
|
| 23 |
|
|
|
| 11 |
|
|
|
| 24 |
|
|
|
| 12 |
|
|
|
| 25 |
|
|
|
| 13 |
|
|
|
|
|
|
|
|
| 三、多项选择题题号 | 选项 | 题号 | 选项 | A | B | C | D | A | B | C | D | 1 |
|
|
|
| 6 |
|
|
|
| 2 |
|
|
|
| 7 |
|
|
|
| 3 |
|
|
|
| 8 |
|
|
|
| 4 |
|
|
|
| 9 |
|
|
|
| 5 |
|
|
|
| 10 |
|
|
|
| | 姓名: 性别: 年龄: 通讯地址: 工作单位: 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