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繁荣诗歌创作助力文化发展纵述 记者 蔺 红 通讯员 郄彩霞 挺进百强迈大步,风光旖旎花千树。诗歌之乡诗潮涌,助力文化展宏图。六月时分,走进原平,走进中国诗歌之乡,走进山西省文化强市,处处令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这块2751平方公里的大地,无不展示着动人的图腾,工业园区气壮山河,创卫工程热火朝天,而诗歌繁荣的璀灿之花,又为扭住跨越发展的龙腾虎跃频添文化之秀。以周所同、贾真、雷霆、韩玉光领军的现代诗群,以马增祥挂帅的古体诗词方阵,以王文奎组织的农民诗歌队伍,用百花齐放、源源不断的诗歌之作,在中国诗坛、在三晋大地,托起了原平一方诗歌的金璧辉煌。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我市“中国诗歌之乡”荣誉称号。忻州市诗词学会授予我市楼板寨乡“诗曲之乡”称号。 诗歌大潮源远流长 我市是一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秀诗歌传统的沃土。两千多年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诗歌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小说散文、书画艺术相映生辉,构成了原平广博、凝重的大文化谱系,特殊地域积淀非凡质素,浑厚的艺术土壤成就了原平的诗歌与诗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诗人汇成了原平源远流长的诗歌大潮。西汉时期的班捷妤以《自悼赋》、《怨歌行》、《捣素赋》,在华夏大地昂起原平诗歌的龙头;班固则以五言诗,开东汉文人之先,其《两都赋》至今为后人传诵。东晋高僧慧远更以《芦山东林寺杂诗》等佳作传世。金元时期的王特起、武伯英以特色鲜明的词赋为时辈所称道。进入明清时期,我市诗歌高潮迭起,一大批诗人称雄全国,李楠、张鼎臣、张拱极、亢其志等以各具个性的诗风闻名,李燕山、贾克明等以诗集的博大,为后世知晓。五四以后,民主与进步的思想为我市诗歌注入全新的活力。著名爱国诗人续范亭以《续范亭诗文集》和《续范亭诗集》,丰富了原平诗歌的内容。余振、聂文郁、李冰等以诗歌数量、质量的强势,成为这一时期全国有影响的诗人。 当代诗歌气势磅磗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勤劳、智慧的原平人民用忘我的劳动、冲天的干劲在故土上书写最新最美的图画,用发自肺腑的诗歌,抒发对这片热土的赞美之情。曹振武、杨满仓、杨茂林、李国正成立原平文艺创作组,在《原平小报》开辟《跃进之花》专栏,成为我市解放之后最早的诗歌园地,为原平的诗歌发展搭建了平台。之后,李福虎、王文奎、齐志明、李火旺、陈瑛等的诗作在山西《火花》竞相亮相,原平诗歌名传三晋。 粉碎“四人帮”后,我市诗歌创作生机勃发。1977年选编《原平诗选》,全县一次性征集到诗歌3000多首。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我市诗歌的春天。贾宣生、贾真以鲜活的诗风,影响了原平一代诗人。常剑华、李玉生、马驭云的新诗受到读者的青睐。中学生马素珍以《老师墓前》的短诗,打开了新诗内容的禁区。1981年,王保国的《村口》首登《诗刊》,在中国诗坛鼓起了原平诗歌创作的大风。之后,周所同的《泰山下的卦摊》、《梨杖》、《苦艾》、《兰妮子》等一批佳作以“结束手榴弹”的阵容登上《诗刊》,令中国诗坛对原平诗歌刮目相看。1984年,在时任县委书记吕日周的倡仪下,市文联恢复,创办了文艺刊物《梨花》至今。蔺红、邢锐、赵孟天、金所军、赵志刚、王海英、李锦秀、杜银凤、高寒、丛林、侯林生、丁页等一批诗歌新人先后涌现,成为原平诗歌的新鲜血液,壮大了全市诗歌队伍的阵容。 进入新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抓好经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把诗歌创作纳入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全力打造山西省文化强市。市委、市政府通过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体局全面营造诗歌创作的浓厚氛围,并通过设立文艺创作奖的方式,激励诗歌创作方兴未艾。在这一喜人态势下,以雷霆为领军的韩玉光、赵泽汀、麻小燕、刘小雨等一批活跃在本土的诗人,以各自鲜明的风格,登上中国当代诗坛,影响和带动苏建斌、帅树森、苏志刚、茹建堂、侯海云、陈忠义、杨妙川、赵二海、王建峰、王泽平等一批新生力量茁壮成长。 现任市政府副市长的雷霆,其诗作《北方的女人》一问世就以全新的思维、诗句让诗坛注目。继之,他的诗歌长时间活跃在《诗刊》、《星星诗刊》等全国有影响的诗歌刊物上,并以诗集《雷霆诗歌》、《大地歌谣》、《官道梁诗篇》等丰厚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环绕诗内核的光辉,以一种既散漫又统一的诗的思维,于意外之中合理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生命以及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深刻领悟,在很大意义上创造了博大和辽阔的诗美,在改变原平诗风、推动我市诗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市诗歌不断发展。这块诗歌沃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周所同、贾真、郭新民、张锐锋、陈建祖、赵孟天、梅生、金所军等从这里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地域,光大了原平的诗歌精神。雷霆、韩玉光、赵泽汀、麻小燕、刘小雨等则坚守本土,引领我市诗歌连年丰收。原平诗歌以其质量上乘、诗风鲜明被全国多家报、刊、社推出,并屡获国家级、省级重头奖项。周所同、陈建祖荣获首届赵树理文学诗歌奖,郭新民的诗集《花开的姿势》荣获2001—2003年度赵树理文学诗歌奖;金所军获文学新人奖;贾真的《贾真诗歌选》荣获2004—2006年度赵树理文学诗歌奖;雷霆的诗歌集《大地歌谣》荣获2007—2009年度赵树理文学诗歌奖;韩玉光荣获“文学新人奖”提名。青年诗人韩玉光、麻小燕、刘小雨被选拔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 这一时期,神聊的《同病相怜的男人们》,贾宣生的《山乡情韵》、《乡音如琴》,蔺红的《鸡魂》、《黄土高原》、《天高云淡》,侯林生的《台湾游子心》、《万花筒》,秋雪的《遥远的海岸》,李玉生的《曾经的歌》,李肖锋的《青春无祭》,王玮珍的《王玮珍将军诗集》,帅树森的《月亮与星星》,赵志刚的《秋天的衣裳》,安文伟的《超越石耸》,杨妙川的《博物凝情》,刘三才的《神水扬波》系列、华浩的《岁月情缘》等近百部诗集,丰富了原平当代诗歌的内容。 古体诗词方兴未艾 本世纪初,退休干部贾宣生、王德、王登峰、侯兴生、贾三官等组建了原平市诗词联研究会,他们通过举办诗词沙龙的形式,活跃原平古体诗词创作,重振原平旧体诗雄风。霍效昌、杨虎田、邸志励、马增祥、刘万用、段天池、辛海文、刘三才、王泽民等一批新老诗人写出了新时代的旧体诗,引领原平旧体诗词创作健康发展。担任市老年大学诗词班班长的王登峰,出版了《蓦然回首》诗集,其诗词多次在全国获奖。王文奎出版了《晚晴吟薮》,杨虎田出版了《怡然居诗词》。市楹联协会会长李轩才出版了《李轩才楹联作品集》和《李轩才对联》,王存白出版了《惜余斋初集》。大量诗人、词人的涌现,优秀诗词作品的问世和出版,构成了全市旧体诗词方兴未艾的喜人局面。 原市长助理马增祥在从政之余,倾心旧体诗词创作,先后出版了《诗文三十六》、《马增祥诗词赋》、《马增祥七言绝句选》3部诗歌专著。老马退休后担任了市诗词学会会长,组织、引领全市旧体诗词创作扎实推进。目前,该学会已吸纳、组织起一支80余人的旧体诗写作队伍,为繁荣我市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聚合力。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诗刊》2012年 11月号上半月在“诗人聚焦”栏目重点推出了马增祥的24首古体诗。《诗刊》以聚焦的形式关注一位诗人,在山西尚属首次。马增祥的古体诗以本土题材为抒情对象,诗歌充满情感又严守古体格律,是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尚不多见的古体诗歌精品,在中国当代诗坛彰显了原平古体诗的底蕴和风范,成为我市古体诗歌发展进程中新的引擎。 农民诗曲气象万千 我市在打造全省文化强市、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着力扶持农村文化事业、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在农村很快得到普及,越来越多拥有文化知识的农民,开始用诗歌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农民诗歌,开始在这块古老的诗歌沃土上开花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涌现出农民诗歌爱好者上千人,农民诗社、诗曲社应用而生,使广大农民诗歌爱好者有了学习、交流、提高创作能力的好去处。 早在2008年8月,由市老年新闻文化学会牵头,成立了原平农民诗社。到目前为止,在册的农民诗人已发展到158人,这些“田秀才”遍及全市15个乡镇、63个村庄,年龄最大的已超过80岁。诗社成立5年来,已创作各种古体诗词、现代诗、散曲、快板、楹联、民谣等1.4万余首。农民诗人们还在全国性的诗词刊物《中华诗词》、《诗词月刊》、《当代散曲》等杂志上发表作品。目前,已发表123人的诗词作品213首。从2010年开始,已有11位农民诗人出版了《兴农曲》、《农民散曲》、《原平歌谣》等14部诗集。 在我市农民诗歌队伍中,还活跃着另一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楼板寨乡农民诗曲社。社长王文奎、王云飞带领大家办诗报、搞诗展、出诗集、开诗会、赛诗歌。他们当中95%是农民,其中有的还是娣妹花、夫妻红、婆媳乐。自2004年5月诗曲社成立,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和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办讲座、搞采风,出诗集。这个群众性自发组织,目前拥有社员153人,其中2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2人加入中国诗歌赋学会,6人加入省作协,11人加入省诗词学会,13人加入黄河散曲社,成员分布在全市13个乡镇70余个村庄,创作新旧体诗、散曲、快板、顺口溜1.1万余首,其中116人的138首作品登上《中华诗词》、《当代散曲》的大雅之堂,出版诗集10余部。农民诗曲,以其气象万千的姿态,成为我市农村文化事业的生力军,为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助力文化繁荣 我市素有梨花之乡的美誉。春来四月,秀美同川梨花如雪、漫山遍野。梨花催生了诗,诗装扮了梨花,我市梨花诗歌艺术节由此应用而生。市委、市政府把诗歌创作放在“扭住跨越发展,挺进全国百强”的制高点,融入建设“和谐宜居家园”的组成部分,纳入繁荣文化的范畴,站在打造文化强市的高度引领、推动,从2009年起以同川梨乡为依托,通过举办每年一次梨花诗歌艺术节的形式,打造诗歌之乡这一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将诗歌文化与梨花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了诗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中国诗歌学会如是评价:“原平的诗歌活动和诗歌创作坚持不懈,异常活跃,层次很高,影响很大,已成为团结激励老中青诗人,推动全国诗歌发展的品牌活动。在提升人民精神素质,打造山西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及我市成为中国诗歌之乡,市委书记薛根生强调,一定要乘此东风,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市,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进一步加强诗歌交流,宣传原平文化,塑造原平形象,让一切文化创造注入全新生机,凸显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强势,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