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 池” 何 在 (之一)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不可越雷池一步。”“雷池”何在?
人说“在望江”:望江有“雷池酒”、“雷池镇”。雷池在望江县?岂有此理!
对“雷池是在望江”的说法,宿松有信的,有不信的;即便不信,坚信是在宿松,但指东划西,说不明白,说不出所以然。
近日,本家何仁的“宿松新世纪论坛”,发起实地考察,“探访古雷池”,正合我意。这关乎我《何氏与宿松》一文中,何氏发祥地是“宿松”,即“古庐江”、“古雷池”这个核心问题,我当然乐于陪同。
2013年12月7日清早,我们在安瑞酒店院内美一天土菜馆集合,竟有二三十人,老中青相结合。轻易一招,就招来许多“热家”,出乎意料之外;但宿松乡音乡情浓烈,乡土历史文化悠久,却在意料之中。“黄梅戏”被黄梅佬抢去了,“雷池”被望江佬抢去了,“何氏始祖”被庐江佬抢去了,谁服气?
满满一大客车人向望江进发,途经二姑畈、竹墩河、竹墩畈、黄雀畈、污池街、坝头港、洲头街、金坝村、复兴镇、杨湾闸、华阳闸,目的地是望江县“雷池镇”。这一路原是水乡泽国,到处是芦苇湖草,如今田园如画,新农村初具规模。昔日的长江水道,曾经无序横流,竹墩长河、坝头水港,只是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而至今仍然操“德化口音“的金坝、程营地区居民,也只能是江山变异、河东河西的典型。从鄱阳湖到宿松的桑洛洲是“古庐江”,依稀可见。
我们在“雷池镇” 看了五人合抱的“古树”,他们命名为“重阳树”,旁边正在建设“雷池新村”,热火朝天。此时,恰有一队人慕名而来,平添热闹。问“雷池何在?”答曰:“沧海桑田,不复存在。”于是去看“雷口”,看到的却是新造的“小闸”,既无“河“,也无“流”。说是淤塞了,谁信?看来是新配的摆设,供游人观赏,欺世盗名而已。
而“杨湾闸“、”华阳闸“则名副其实,水流滔滔,颇有气势。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多么鲜明的写照!
民国版《辞源》称:“雷池,水名,即大雷水,今名杨溪河,在安徽庐江县南。《寰宇记》,大雷池至庐江县,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入江,谓之雷口。东晋庾亮报温峤书曰:足下无过雷池一步。”
由此可见,雷池是在宿松。此外还可以找到很多文字、地图作为依据。
根据不知哪朝哪代统计,黄梅、宿松、望江的“雷池”水域,宿松占270平方公里,望江占16平方公里。可见雷池的主体在宿松,简言之,“雷池是在宿松”。这是不争的事实!望江只不过占区区16平方公里。而且,由于地势高埠,早已与二姑畈、黄雀畈一样,成了良田!
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入江,谓之雷口。雷池分明是统称整个水域。杨溪河,是五几年修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都亲历挑过杨溪河,造过杨湾闸。宿松从“雷水”(即“二郎河”)发源,四下八旯的水都经杨溪河,东流进入长江。宿松才是雷池。宿松的杨湾闸,才是雷口。没有多少积水,也妄称雷池?尿迹样的水沟,也叫雷口?笑话!
宿松水域宽广,由于地处分散,分别命名为龙感湖(属黄梅)、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老百姓历来就是这么叫法,这样一“叫”,倒反而把原名“雷池”弄丢了。岂不好笑?
反思一想,雷池是人家少有的古迹。水不在深,有“古”则灵。搞个“雷池酒”、“雷池镇”,可以“火”起来,果然了得!如是,即便是抱残守缺,也弥足珍贵,何乐不为?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所有相关部门、人员,都应该为之纠错、正名!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来自亦翁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www.susong1.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