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源头的争论、考证及其他

  [复制链接]

2013-10-7 21:49 148893 88

匿名  发表于 2013-9-26 18:36

31#

2013-9-26 18:36

哈哈哈。大白天说瞎话,黄梅戏就是黄梅的。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9-27 12:20

一介农夫 32#

2013-9-27 12:20

黄梅戏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是中国人都可以去发展它,去唱它,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这也是不用争论的事实,是别人就是别人的,非已之物是争不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9-28 00:18

踏遍青山 33#

2013-9-28 00:18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完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感情。”黄梅戏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发源于黄梅也好,还是发源于宿松也罢,都应该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需要严谨认真地考证,需要翔实的历史依据来支撑,真实就是力量。当今社会很浮躁,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为有市场需求(官方需要、民从愿望)。但是,“红火”的未必就是真理。廖先生的观点有市场,也能够迎合一部分人,哪怕是很多人都看好,也不等于就是正确的,毕竟大部分人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不熟悉、不知情,只是出于感情使然而看好廖先生的观点。如感冒经常流行,但感冒不是真理;“非典”曾经流行,但“非典”也不是真理。不能不承认廖先生的观点近几年很“红火”,表明在一个时期内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接受的却未必就是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成功也往往只属于少数人。如果大部分人认同的东西是对的,是真理,那么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应该是成功者,可为什么成功者却始终只有少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9-28 10:24

皖江春 34#

2013-9-28 10:24

本帖最后由 皖江春 于 2013-9-28 12:47 编辑

      廖某人的所谓黄梅戏文章都是欺骗人的。他在上面贴子中说:关于黄梅戏的源头在哪里,我认为,这不是“争论”的问题,而应当是“考证”的问题!在拙作《黄梅戏与宿松》一文中,我曾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谁都知道,非己之物,是“争”不来的。作为严谨的学问,无论是对事物的定位也好,还是对问题的认识也罢,都应该尽量合乎事理,努力揭示本质。而主导舆论走向的专家、学者,哪怕是在措辞方面,都力求要精细推敲,避免误导。我十分赞同廖某人的这段话。但是,这段话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他说的是一套,写的却又是另一套。如网友们所揭露的《打猪草》清代就有,他说是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出全国首个黄梅戏剧目;1957年文南词进京汇演时,毛泽东正在南方视察,他说是请进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并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1953年11月14日到26日,王兆乾先生一行从水路由安庆到黄梅采访,他说是因为宿松领导不重视没有接待,王兆乾先生一行才去黄梅……在廖理南的文章中,此类无中生有的虚假“史实”,枚不胜举,这能说是别人与他过不去?能说别人是“争论”?能说是“应该尽量合乎事理”?能说是经过严谨的考证?能说是经过 精细推敲?      历史岂容随意杜撰?虚构?廖某人牵强附会的12个第一的造势与炒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会给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因为他的浅薄无知成为大家的谈资和笑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9-29 08:12

35#

2013-9-29 08:12

黄梅县是因宿松黄梅戏出名而取名!戏曲好听好看,语言通俗好懂。黄梅县方言与文化根本就没有该戏曲味道,而宿松县就不同了,地方山歌,名间传说,名俗方言都有黄梅戏曲底韵。所以出处就不用说了。―――――黄梅戏源头――――宿松县也。
匿名  发表于 2013-9-29 08:42

36#

2013-9-29 08:42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9-28 10:24
廖某人的所谓黄梅戏文章都是欺骗人的。他在上面贴子中说:关于黄梅戏的源头在哪里,我认为,这不是“ ...

至于你们这些人所说的没有斤两、拿不上桌面的东西,我廖理南有必要接受吗?你们讲我的文章是炒作,你们也来两下炒作给我看看。县、市、省网站上转了我的文章内容,你们找我理论,有用吗?你们吵吧,我有兴趣我空闲时,也与你们玩玩。
  所谓的《打猪草》剧目在清代就有,但那时叫黄梅调或黄梅采花歌之类,而叫黄梅戏,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
   “文南词”进京参加全国会演,我廖理南是专访过当年参演者之一的王宝贵先生。如果说是有谎,你们这窝子人可以找王宝贵州先生核实去。

   关于关于1953年“王兆乾先生来宿松之说”,我写文章时,不是尚有当事人健在吗?王兆乾先生来宿松之时的那会儿,我还没出生,我如果不是听孟老讲,我是根本不知道这事的。有能耐,可以更多的发帖批评。对有价值的,我会吸收到我的文章中去。只是可惜,你这窝子人,今生来世是没有办法否定《黄梅戏与宿松》的影响和作用的。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9-29 12:22

一介农夫 37#

2013-9-29 12:22

我近一段时日也查阅了数十种书、报、刊,翻读了近千万字的资料,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黄梅戏是起源于本宿松县,相反大量资料和数十种书、报、刊,能祥细证明黄梅戏是起源于人家湖北黄梅县,廖理南所说的数十种书、报、刊内容,能不能具体说祥细一点,那种靠写假文章,玩弄文字游戏是不道德的行为,廖理南《黄梅戏与宿松》文章下面列举的数十种所谓参考资料,我本人全部十分认真核实过了,结论只有一个,廖理南所说的统统都是编造,或者是断章取义,拼凑出来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10-7 19:53

皖江春 38#

2013-10-7 19:53

游客 221.234.46.x 发表于 2013-9-29 08:42
至于你们这些人所说的没有斤两、拿不上桌面的东西,我廖理南有必要接受吗?你们讲我的文章是炒作,你们也 ...

      看罢版主的回复,真让人啼笑皆非,使我想起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井蛙者,井底之蛙也。因为井底之蛙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就决定了它的认识是有限的。夏虫者,夏天的虫子也。因为夏天的虫子既看不到春花秋月之良辰美景,更不相信还会有银装素裹之白色世界的波澜壮阔。
     版主说:“  所谓的《打猪草》剧目在清代就有,但那时叫黄梅调或黄梅采花歌之类,而叫黄梅戏,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有剧目就有戏曲,有戏曲就有剧目。黄梅调、黄梅采茶戏就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自采茶来是我县孟晋先生的研究成果,这在黄梅戏艺术界已形成共识,是不争的事实。民国10年《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海淫剧品,邑青年弟子,亦或有习之者,然父诏兄勉,取缔极为严厉。”充分证明黄梅戏名称旧时就有,怎么可能“黄梅戏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呢?
    版主说: “文南词进京参加全国会演,我廖理南是专访过当年参演者之一的王宝贵先生。如果说是有谎,你们这窝子人可以找王宝贵州先生核实去。“这纯属是无视事实强词夺理,把造假的责任完全推给王宝贵先生了。孤证不立,无法证伪是考证历史的原则之一,也是法院判案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只有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成立。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考证历史要以真实的事实和史料为依据,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文南词进京的档案资料是非常齐全的,从北京到地方都可查证。上世纪县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和洪云局长撰写的文南词文章就十分翔实。如果王宝贵先生一条证据支持文南词进京会演是被邀请进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并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而恰恰此时毛泽东在杭州,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假如说某学校某校长说廖先生曾在该学校当过三年代课老师,仅凭这位校长的说法是否能作为证据呢?
      版主说:”关于1953年王兆乾先生来宿松之说,我写文章时,不是尚有当事人健在吗?王兆乾先生来宿松之时的那会儿,我还没出生,我如果不是听孟老讲,我是根本不知道这事的。“这句话更是无稽之谈。遗憾的是孟晋先生已逝世多年,他老人家生前是否讲过此话,已死无对证。但廖先生在《“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解开王兆乾晚年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 》一文,抄录秦之先生的《黄梅戏是一种皖河文化》文章中,就有王兆乾日记记载去湖北黄梅的事实,根本就没有到宿松没有人接待而去黄梅的说法,在秦之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亦没有王兆乾晚年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的事实,纯属版主无中生有,奇思妙想。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还是庄子的那句话说得好:井里的蛤蟆你和它讲海多大讲不通,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里的虫子你和它讲冰什么样子讲不通,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化的束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10-7 21:48

39#

2013-10-7 21:48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10-7 19:53
看罢版主的回复,真让人啼笑皆非,使我想起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

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首次有“黄梅戏”这个名称的记载,但这个名称并没有被社会化、公众化。官方档案,好多东西是没有记载的。就像2011年版的《宿松县志》不也是有不少当记而未记的东西一样。要不然,我们就不会有《宿松县志勘误拾遗》。历史工作,就是要不断考证、挖掘、发现。当然,给我发帖的这窝子人是不懂这些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3-10-7 21:49

40#

2013-10-7 21:49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10-7 19:53
看罢版主的回复,真让人啼笑皆非,使我想起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

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首次有“黄梅戏”这个名称的记载,但这个名称并没有被社会化、公众化。官方档案,好多东西是没有记载的。就像2011年版的《宿松县志》不也是有不少当记而未记的东西一样。要不然,我们就不会有《宿松县志勘误拾遗》。历史工作,就是要不断考证、挖掘、发现。当然,给我发帖的这窝子人是不懂这些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