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10-7 19:53
看罢版主的回复,真让人啼笑皆非,使我想起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井蛙者,井底之蛙也。因为井底之蛙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就决定了它的认识是有限的。夏虫者,夏天的虫子也。因为夏天的虫子既看不到春花秋月之良辰美景,更不相信还会有银装素裹之白色世界的波澜壮阔。
版主说:“ 所谓的《打猪草》剧目在清代就有,但那时叫黄梅调或黄梅采花歌之类,而叫黄梅戏,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有剧目就有戏曲,有戏曲就有剧目。黄梅调、黄梅采茶戏就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自采茶来是我县孟晋先生的研究成果,这在黄梅戏艺术界已形成共识,是不争的事实。民国10年《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海淫剧品,邑青年弟子,亦或有习之者,然父诏兄勉,取缔极为严厉。”充分证明黄梅戏名称旧时就有,怎么可能“黄梅戏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呢?
版主说: “文南词进京参加全国会演,我廖理南是专访过当年参演者之一的王宝贵先生。如果说是有谎,你们这窝子人可以找王宝贵州先生核实去。“这纯属是无视事实强词夺理,把造假的责任完全推给王宝贵先生了。孤证不立,无法证伪是考证历史的原则之一,也是法院判案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只有一个例子的情况下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成立。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考证历史要以真实的事实和史料为依据,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文南词进京的档案资料是非常齐全的,从北京到地方都可查证。上世纪县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和洪云局长撰写的文南词文章就十分翔实。如果王宝贵先生一条证据支持文南词进京会演是被邀请进中南海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并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而恰恰此时毛泽东在杭州,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假如说某学校某校长说廖先生曾在该学校当过三年代课老师,仅凭这位校长的说法是否能作为证据呢?
版主说:”关于1953年王兆乾先生来宿松之说,我写文章时,不是尚有当事人健在吗?王兆乾先生来宿松之时的那会儿,我还没出生,我如果不是听孟老讲,我是根本不知道这事的。“这句话更是无稽之谈。遗憾的是孟晋先生已逝世多年,他老人家生前是否讲过此话,已死无对证。但廖先生在《“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解开王兆乾晚年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 》一文,抄录秦之先生的《黄梅戏是一种皖河文化》文章中,就有王兆乾日记记载去湖北黄梅的事实,根本就没有到宿松没有人接待而去黄梅的说法,在秦之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亦没有王兆乾晚年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的事实,纯属版主无中生有,奇思妙想。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还是庄子的那句话说得好:井里的蛤蟆你和它讲海多大讲不通,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里的虫子你和它讲冰什么样子讲不通,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化的束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