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年初开春第一次下乡到趾凤乡吴河村采访,权当是旅行吧!前年我去过与太湖交界、大山深处的吴河村苏坪组五保老人黄春来家。这么说,吴河我并不陌生,而风光旖旎村部所在地,这回头次去,所以,吴河于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山川秀美、风景宜人的吴河,就像一颗翠绿色的宝石,镶嵌在松兹大地东北角,馨香四溢,魅力无穷,招引着人们。 年后的第一个帮扶日,脱贫攻坚宣传专班的方大、小何和我赴吴河专访,恰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时节。是日,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淅淅沥沥。吴河只有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2户1186人,国土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7556亩,耕地510.6亩,林地1456亩,是山区贫困小村,方圆几十公里。在烟雨朦胧中,似刚出浴的少女,既似大家闺秀,又是小家碧玉,藏在深山人未识,活力四射,楚楚动人。 然而,我有幸在春风吹拂的时候,“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季节,走进吴河,一睹她的芳容,记忆里满满的都是她婆娑婀娜的身姿,实乃我人生的一件美差,快乎悠哉! 翻开吴河脱贫攻坚档案,卷卷手留余香。 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户379人,2017年村出列、户脱贫,眼下只有2户4人在贫困线下,贫困发生率仅为0.33%。 吴河脱贫攻坚故事,虽然平凡,却很感人,就像吴河潺潺流水和树上啾啾鸟鸣,叙说着昨天、今天和明天背后的人和事,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专班、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人、乡村干部、脱贫示范户……不管哪样故事,满口弥漫着“一过线、二不愁、三保障”、“四净两规范”、“十大工程”诸如此类,围着轴心转,一桩桩、一件件,点点滴滴浸透着党和政府对百姓春风化雨、无微不至的大爱恩泽。 “我家脱贫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要好好感恩党和政府好政策来帮忙啊!”年过半百、两年前已脱贫罗岭组的贺正国,5口之家,脱贫前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要不,我家至今还在贫困线下……”说到脱贫致富,贺正国兴之所至,滔滔不绝。 县文广新局吴宗卫既是驻村专班的“排头兵”,又是贺正国家帮扶联系人,心里不仅装着村里大事小事,还总惦记着贺正国家,让他牵肠挂肚,只要他家有事,就立马出现在他家里,帮他出谋划策。养鸡、养鸭、养猪、养羊、养牛……一揽子事,他帮着没歇过,还鼓励他搞农家乐,开发旅游业,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 “真没想到!共产党的干部能做得这么好!”贺正国看到美好的前景和希望,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对吴宗卫感激不已,春节前硬要他收下自家宰杀的一只猪腿,被他婉言谢绝了。 这是怎样的情绪,是简单的1+1>2的冲动吗?不!是骨子里迸发出的情感,是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流淌、回归和再现。 吴河作为县文广新局帮扶村,争取到乐园提升项目15万元,乐园运行经费4万元,村公益性岗位1.44万元。组织鸿文、江东书店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同行”活动,送书下乡、捐资助贫扶贫。同时,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激发其内生动力,扶贫又扶志,树立“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2014年以来,县文广新局、县调查队单位结对帮扶我村,五年来,累计投入108万元资金到我村,对接了8个项目。用于发展产业、建设文化乐园、修缮古民居。同时,提供技术指导。”村支书贺学创说:“目前,我村建光伏电站1座,46户光伏电站贫困户,每户每年有上千元收入。” 春天没有花,山里没有古村落,那还叫什么吴河? 在这里,每当我听到脱贫攻坚文化扶贫、产业扶贫遍地开花结硕果,扶贫先扶志,既“输血”又“造血”,夯实发展基础,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故事,还是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传统古村落的成长足迹,我总有一种新鲜味道的“食欲”感,想趁机饱餐一顿。 倚天海照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因为在吴河的身边有始建于元朝末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的、规模宏大军事寨堡,被誉为“南国小长城”的白崖寨。她可作为这座中国历史寨保文化和军事文化遗址,经历700余年、风雨剥蚀、饱经沧桑、傲然屹立、威风凛凛的见证者。 这里山连着山,水连着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其红色基因,孕育着吴河一草一木,繁衍生息,万物葱笼,钟灵毓秀。 “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的话语犹在耳边回荡。 …… 如果说山川河流,自然景色是吴河漂亮外表风光无限、光彩照人,那么,现代文明洗礼,历经数百年沉淀的古村落吴河愈发变得更加深邃和厚重,是闪耀在乡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吴河入围“国字号”传统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那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民居,依偎在苍翠欲滴的大山怀抱,清澈透明的吴河水从村头流淌到村尾……置身吴河,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所散发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荡漾开来。 听当地老人讲吴河古老的故事,如同歌唱的和声。我陶醉其中,又像品着一壶芬芳浓烈的陈年老酒,醇味甘甜,沁人心脾,周身沸腾,觉得心底热乎乎的。 吴河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保留着前屋祠堂、徽派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300多年……由此,我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写梅雨潭的绿这篇文章,该如何摹写吴河呢? 我自笨拙,没有文学大家那样气势恢宏、温文流畅的大手笔,只好斗胆借其“文胆”,直抒胸意,贻笑大方了。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能比拟得出呢?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如今的吴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家楼房已成常态,一幢一幢拔地而起;水泥村道不足为奇,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各类项目不再是新鲜事,一个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富民政策,撬动山村发展,处处呈现出莺歌燕舞、欣欣向荣、旧貌变新颜的画卷。山青了、水秀了、路亮了、人居环境好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攀升,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再见了吴河!再见了我心中敬仰的古村落!(作者:王会光)
来源:宿松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