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5)变色眼镜 石普水 我这一次文章叫《换一双变色镜,眼前永远是春天》。 先生是百事通,他先解释“变色眼镜”是添加了卤化银感光材料微小的晶粒制成的,像黄色的碘化银,淡黄色的溴化银,白色的氯化银等。 然后,先生不厌其烦地说我文章中开头引用的两句话。 先生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先说孔鲤名字的由来。并且分析了说话前后不同的心情。“汝父不及吾父!”——先生说“在他儿子面前说的,我认为是告诫。而不是孔鲤的心灵享受。”先生说“孔鲤享年50,死在孔子死亡之前,孔子享年72。孔伋公元前483年生,两岁死了父亲,四岁时孔子就死了。孔鲤儿子过早地失去前人的教育,那是孔鲤最耽心的,耽心就要有告诫,哪怕告诫效果不佳,人之常情,毕竟是有的。” 先生说,孔伋个性高傲。并且引用了他的两段话。佩服先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博闻强记!当代人中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 先生最后说“正如石普水先生说的意思,心灵的享受,是要以享受的角度,借助了一个有技术含量的媒介,才会有所得。要我说,有所得,是分层面的,不同层面获得不一样。就像先生文,上传了三个星期,小老耳我还首先观赏到了先生美文之所在,而情不自禁地上了第一个跟帖。或许读者很多,那些读者容量太大,所以没有跟帖。而我浅薄,极易知足的,得一点,而喜不自胜。留不住一些儿想法,及时发上我的跟帖,与先生交流。” 先生似乎意犹未尽,第二天,9月15日,先生又上来说“关于《居卫》、《公仪》两处引文,来自《孔丛子》。可能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子部,为探索先贤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造就的孤傲的个性,才引用的。”他说“先生饱读诗书,写作有时是特意放上一点破绽。知道的,心中有数,不知道的人,只看热闹。有意放上一点破绽,可以把事写活,把理说透。” 先生还说“说到《四库全书》,又想说说先生家族列祖石葆元公,武英殿纂修。我猜想,石葆元公参与了《四库全书荟要》攒(纂)修,也就是流落海外的《皇清文颖》。先生文人后裔,知道的一定很多。先生发帖,确有过人之处,仔细读来,回味无穷。有时我在想,先生作品有意放上一点破绽,一定有用得上的好处。古人庄子用得,韩非用得,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也用得,为何石普水先生不可用耶?夕阳沐浴之间,清风徐来之时,我自击一掌而赞曰:“妙”,“先生实在是妙”。” 先生说我饱读诗书,实在愧不敢当。但是我还真不是一点书没读。本世纪初到山东老夫子家乡,我买了一本《孔子大传》,回家阅读圈圈点点颇为认真,然而脑子里怎么也没找不出《居卫》。上世纪末买了一套《中国野史》,退休后也仔细观看了,其中有《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但也没有《公仪》。先生这么说我不是“有辱先人”吗? 无可奈何中,我上网搜索,终于找到了先生的原话:第一段来源于《孔丛子》第07章 居卫,第二段来源于《公仪》第九。 得来全不费工夫。啊,神奇的网络啊,你是无所不能的宝贝!这一刻我竟然不以为耻。 2025.8.1.(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