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平凡且坚强的老母亲:一个家中老七的视角

[复制链接]

2025-8-29 11:17 604 0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25-8-29 11:17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25-8-29 11:17


    今年暑假,我把一直与我同住的母亲送到当教师的四姐家暂住。母亲虽不在身边,但与她有关的往事却时常浮上心头。
    去年,我在单位上班时,86岁的老母亲独自在家不慎摔倒。据她后来回忆,她在地上躺了许久,最终自己慢慢爬了起来。我下班到家,母亲却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我心头一紧,赶忙为她检查,见她行走如常、没有出血,自己也说无碍,我便以为并无大碍,未坚持带她去医院。
直到几天后,我注意到母亲额头浮现乌青、头顶结有血痂,才恍然明白:这一跤,远比她说得要重。她默默忍着疼,只为不让我担心。那一刻,作为她最小的女儿,我心中涌起阵阵愧疚——是我疏忽,照顾不周。
    我的母亲,只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却格外坚韧和伟大。她一生勤劳善良,这些品质也深深影响着我们下一代人。
    母亲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岁时外公去世。那时,她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因时代所迫,二姐和三姐自幼被送人抚养),下有两个弟弟,分别只有四岁和四个月。外公生前是教书先生,家里有些田产,后来在土改中被划为富农成分。
    大姨在外公离世的第二年出嫁,大舅在外求学。整个家只剩下裹着小脚的外婆、年仅九岁的母亲,以及尚且年幼的两个舅舅。  那个年代通信不便,常要“富农”家庭出人送信。母亲小小年纪便像大人一样,奔走于四乡……
    她常跟我们说起从前,总叹那时日子太苦。可她最心疼的还是外婆——那双小脚走不了远路。于是很多事,只能由她扛起来。她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累,远不是我们如今三言两语所能说尽。
    母亲十九岁那年嫁给了父亲。当时还有人因富农身份为难她。父亲那时在大队工作,得知后写了封信到母亲家那边的大队,就这样把她接了过来——这门亲事,便算定下了。
    父母共养育了七个孩子,我排行老七,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两个哥哥。最苦的是大姐和二姐,她们一天书也没念过,从小帮忙带弟弟妹妹,稍大些就得出工挣工分。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为全家人做布鞋——那时家里穷,买不起鞋,全靠她俩一针一线熬夜赶出来。
    而我们下面的弟弟妹妹,凡事总有父母和姐姐们挡在前面。大哥排行老三,七岁便安心上了学。后面的老四、老五、老六和我,父母也拼尽力气,一个个送进了学堂。
    从大哥1973年上学,到我1998年中专毕业,父母连续二十六年每年为我们筹措学费。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都珍惜读书的机会,刻苦学习,后来有的考上大学,有的读了中专,最终都有了稳定的工作。
    很难想象,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一对普通的父母如何养活七个孩子,还供五个读了书——这其中,离不开大姐二姐的无私付出。听说当时有只有男孩的亲戚想抱养我,都被父母婉言谢绝。
    父亲担任大队书记期间,常因工作一周都回不了家。地里的庄稼、家里的杂活,全靠母亲和两个姐姐承担。
    母亲特别勤劳,每天天蒙蒙亮就下地干活。那几年我们陆续上小学,她总是拂晓先到地里忙一阵,赶在我们上学前回来送一程(那时小学要早早到校,走一两公里晨读一节课后再回家吃早饭),接着再返回田里。由于家里有九口人、田地多,母亲每天都要忙到天黑才收工。晚饭后还要切猪菜——那些年家里每年养两三头猪,卖猪的钱都留着给我们交学费。忙到晚上十点是常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从未休息。两个姐姐出嫁前,一直帮着母亲干活;父亲有空时,也会一起做农活、家务,但我们从未听母亲抱怨过。
    母亲身体其实并不好,小病总硬扛。两个姐姐出嫁后,她更忙得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每年暑假,她总会因积劳成疾生一场大病,那时才不得不去打吊针。
    后来,我们一个个毕业工作了,原以为母亲终于能过上好日子,却天有不测——她五十九岁那年突发严重脑溢血,血压极高、出血量大,时常神志不清,连子女都认不得,医院一次次下达病危通知……可她最终以惊人的意志挺了过来,稍一清醒就急着要回家,因为她放心不下瘫痪在床一年多的父亲。
    这场大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母亲左手左脚不便,且逐渐萎缩。休养三个月后,她开始扶着墙练习走路,慢慢能走远一些,渐渐能用一只手洗碗、做家务,后来甚至能继续照顾父亲——就这样,她又坚持照顾了父亲十六年。她把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父亲晚年虽不能行走,却从未受过委屈,他常说:“什么都不怕,只怕死。”或许,是舍不得离开她吧。父亲八十一岁那年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母亲七十五岁。
    父亲的离去让母亲悲痛欲绝。之后她轮流在哥哥姐姐家中生活,慢慢熬过最难的日子。母亲虽年事已高,却始终思路清晰,无论到哪都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她常说:“谁都喜欢干净、勤快、不传闲话的老人。”她做到了——也正因如此,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敬她、爱她、孝顺她。在这一点上,母亲也是幸福的。
(续)七十九岁那年,母亲再次经历重病险情,所幸抢救及时,她又挺了过来。逐渐恢复后,她甚至还能做饭给我们吃——能尝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我们都觉得格外幸福。然而八十一岁时,她又不慎摔断了原本灵活的右手,虽经手术,却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不该再让母亲做任何家务了。她该真正地享清福了——只要她吃得下饭、能基本自理,就是我们的福气。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也准备接母亲回来。这些年来,我有幸作为老七,陪伴母亲同住。让我时时感受到——“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许岭文化站站长胡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413

帖子2084

积分419521

图文推荐

  • 司舜:因李白而出名的小小县令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结识了大人物,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宿松公益: 趾凤联络站吴得仁捐助单亲家庭

    暑假结束, 又到了孩子们上学的季节. 趾凤乡南

  • 宿松公益:企业再献爱心-助力学子圆梦

    8月28日,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季节里,公益的暖阳再

  • 黄梅戏起源说:9个知识点+3问

    1、现代科学研究显示:黄梅戏核心唱腔与安庆方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