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88
发表于 2013-4-5 13:22
本帖最后由 7788 于 2013-4-5 13:28 编辑
楼主整理的《杨国英谈黄梅戏》中说:“宿松县剧团的成立,在当时是安庆地区县级剧团中最早的一个。剧团成立后第一场开锣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演祝英台,黎承宪先生(后调省团)演梁山伯。演出效果很好,轰动全县。从此属于宿松地方国营单位的宿松黄梅戏剧团诞生了。”而1990年版《宿松县志》(卷二十文化)篇,第一节《群众文化组织》载:
剧团
县黄梅戏剧团:1952年9月,在全县艺人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和平剧团”,其性质为专业剧团,有职业演员22名。10月1日,在县总工会上演黄梅戏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建立600座位的和平剧场。1956年4月,赴武汉演出期间,曾与苏联乌克兰歌舞团同台联欢。1957年5月,和平剧团改名为县黄梅戏剧团,配备国家干部担任剧团领导,团内增设文南词小组(对外称文南词剧团),一度改为地方国营,演职员增加到50—60人。1965年,经过整编精简,分为两个农村演出队,分赴全县各地巡回演出。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剧团停演,艺人被下放劳动和搞文艺宣传,甚至改行。1970年春,通过举办训练班,吸收了36名新学员,恢复演出。1976年,剧团为适应上山下乡需要,进行了舞美改革。创制的行军灶、轻便服装箱和活动布景,在全省剧团上山下乡经验交流会现场展出。并荣获中央文化部和省、地文化局的奖励。
1982年,剧团进行了整顿精简,充实了艺术和领导力量。1984年,县人民大礼堂改建为可容纳千人的影剧院,成为县黄梅戏剧团的固定演出场所。
……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黄梅戏
黄梅戏源出湖北省黄梅采茶戏,与江西南昌采茶戏具有支源关系。相传清乾隆末叶(1776~1795年),湖北黄梅一带,接连遭受水灾和旱灾,农民无以为生,相率外逃。一部分逃至安徽的宿松、太湖、怀宁等地,其时用以谋食的方式,有打花鼓、打连厢、唱道情等,其中亦有唱采茶调或民歌小曲者……流传既久,由此在安徽打下基础。进而成为一种二小或三小戏的演出。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是鄂皖交界处的两个县,即使黄梅不遭受灾荒,其采茶戏流传到安徽也是极为便利的。因为黄梅戏的基本唱调,也是打锣腔,当地或称之为二高腔。民国十年版的《宿松县志》首先有黄梅戏的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每逢场作戏时亦或有习之者……”。
清末民初,有人以唱戏为业,组织小戏班,在县境内巡回演出,亦有去湖北黄梅、江西星子、九江、彭泽、安徽望江、怀宁等地演出。并一度献艺于沪、汉各埠,采茶黄梅戏也由鄂皖边境的宿松逐步发展到怀宁、安庆。并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形成以安庆为活动中心。宿松在传播黄梅戏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廖先生作为县志办工作人员、《杨国英谈黄梅戏》一文的整理者,不会说没有看到1990年版《宿松县志》吧?明知县志上有黄梅戏在宿松 和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成立的时间,为什么不事实求是而要捏造这段历史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