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黄梅戏活化石杨国英老人谈 黄梅戏

[复制链接]

2013-5-11 12:06 69166 38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3-6 11:51

一介农夫 31#

2013-3-6 11:51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3-6 11:25
熊老弟,如果我是廖道安的女儿、我就是死猪死狗总行吧!我只是看不惯廖理南文章的内容,我从不会对你奶奶 ...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4-1 08:13

一介农夫 32#

2013-4-1 08:13

我相信内行读者们眼晴是雪亮的、不说外行话,不瞎起哄、不盲目崇拜、不胡乱跟风,做一个正直宿松人。
人间正道 发表于 2013-4-1 20:54

人间正道 33#

2013-4-1 20:54

“踏遍青山”网友的质疑其实是有其一定道理,他的质疑并没有说错呀!从现有的官方资料,除方玉珍、王梓林二人外,再找不出第三人,而周边各县与王梓林同期或与杨国英老人同期的黄梅戏名艺人都可以在官方书资料上查到名姓和生平。杨国英老人作为王梓林戏班的唯一健在的见证人,当年的、如今的文化部门、史志部门为什么视而不见,忽悠这位拜堂的黄梅戏民间老艺人,使其官方资料无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4-1 21:17

一介农夫 34#

2013-4-1 21:17

我们宿松官方应该给杨老人一个公道并且给予准确定位,不能让这位为宿松黄梅戏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而且还是拜过堂民间艺人就这样默默无闻,应该象廖官员那样大力宣传和弘扬杨老先生精神!
风雪夜归人 发表于 2013-4-2 09:51

风雪夜归人 35#

2013-4-2 09:51

   文中称1952年正式组建剧团,“建团由县文化局具体负责”一语是谎言。我县文化局成立于1978年,此前至1949年间无有“文化局”这个单位。由文化局建团从何谈起?
   文中说杨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于宿松戏剧研究所”不准确。我县戏剧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那时杨老已67岁,此前应已退休于剧团。似乎是研究所成立时,剧团为使退休艺人退休金得到保障,把杨老等一批退休人员划归财政全供给的研究所(剧团是财政差补单位)。此文作如此似是而非的表述,目的是造成杨老是研究戏剧的、因而杨说“源于宿松”一语有权威性的假象。杨老在研究所上班过吗?
    我县1952年成立和平剧团,1957年才正式命名为黄梅戏剧团,两项均比黄梅县迟了两年。
     此文整理者如果真是县志办工作人员,却对县直机关历史沿革不清楚,要么是故意造假历史,要么就真如社会传说的不务正业、不学无术了。
     人们应该尊敬老者,但不等于尊重错误。相信老者也不会为老不尊。
人间正道 发表于 2013-4-3 11:20

人间正道 36#

2013-4-3 11:20

尊重历史、尊敬老人,但决不能尊重错误。
7788 发表于 2013-4-5 13:22

7788 37#

2013-4-5 13:22

本帖最后由 7788 于 2013-4-5 13:28 编辑

      楼主整理的《杨国英谈黄梅戏》中说:“宿松县剧团的成立,在当时是安庆地区县级剧团中最早的一个。剧团成立后第一场开锣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演祝英台,黎承宪先生(后调省团)演梁山伯。演出效果很好,轰动全县。从此属于宿松地方国营单位的宿松黄梅戏剧团诞生了。”而1990年版《宿松县志》(卷二十文化)篇,第一节《群众文化组织》载:
      剧团
  县黄梅戏剧团:1952年9月,在全县艺人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和平剧团”,其性质为专业剧团,有职业演员22名。10月1日,在县总工会上演黄梅戏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建立600座位的和平剧场。1956年4月,赴武汉演出期间,曾与苏联乌克兰歌舞团同台联欢。1957年5月,和平剧团改名为县黄梅戏剧团,配备国家干部担任剧团领导,团内增设文南词小组(对外称文南词剧团),一度改为地方国营,演职员增加到50—60人。1965年,经过整编精简,分为两个农村演出队,分赴全县各地巡回演出。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剧团停演,艺人被下放劳动和搞文艺宣传,甚至改行。1970年春,通过举办训练班,吸收了36名新学员,恢复演出。1976年,剧团为适应上山下乡需要,进行了舞美改革。创制的行军灶、轻便服装箱和活动布景,在全省剧团上山下乡经验交流会现场展出。并荣获中央文化部和省、地文化局的奖励。
  1982年,剧团进行了整顿精简,充实了艺术和领导力量。1984年,县人民大礼堂改建为可容纳千人的影剧院,成为县黄梅戏剧团的固定演出场所。
       ……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黄梅戏
  黄梅戏源出湖北省黄梅采茶戏,与江西南昌采茶戏具有支源关系。相传清乾隆末叶(1776~1795年),湖北黄梅一带,接连遭受水灾和旱灾,农民无以为生,相率外逃。一部分逃至安徽的宿松、太湖、怀宁等地,其时用以谋食的方式,有打花鼓、打连厢、唱道情等,其中亦有唱采茶调或民歌小曲者……流传既久,由此在安徽打下基础。进而成为一种二小或三小戏的演出。湖北黄梅和安徽宿松,是鄂皖交界处的两个县,即使黄梅不遭受灾荒,其采茶戏流传到安徽也是极为便利的。因为黄梅戏的基本唱调,也是打锣腔,当地或称之为二高腔。民国十年版的《宿松县志》首先有黄梅戏的记载:“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每逢场作戏时亦或有习之者……”。
  清末民初,有人以唱戏为业,组织小戏班,在县境内巡回演出,亦有去湖北黄梅、江西星子、九江、彭泽、安徽望江、怀宁等地演出。并一度献艺于沪、汉各埠,采茶黄梅戏也由鄂皖边境的宿松逐步发展到怀宁、安庆。并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以后,形成以安庆为活动中心。宿松在传播黄梅戏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廖先生作为县志办工作人员、《杨国英谈黄梅戏》一文的整理者,不会说没有看到1990年版《宿松县志》吧?明知县志上有黄梅戏在宿松 和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成立的时间,为什么不事实求是而要捏造这段历史呢?
      
人间正道 发表于 2013-5-11 09:28

人间正道 38#

2013-5-11 09:28

惊闻杨国英老先生于昨日不幸去逝、他老人家的去逝是黄梅戏界巨大损失,我们应向这位老前辈表示沉痛悼念,同时谴责廖理南这位不良的学者三番五次骚扰杨国英老先生,如果不是他扰乱老人家平静的生活,杨老先生本可以活到100岁左右,同时希望宿松有关部门对杨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纳入官方史册。
草根艺人 发表于 2013-5-11 12:06

草根艺人 39#

2013-5-11 12:06

得此消息、我们应向这位黄梅戏界老前辈表示沉痛悼念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