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黄梅戏活化石杨国英老人谈 黄梅戏

[复制链接]

2012-10-31 20:37 69163 38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9-9 22:19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9-9 22:19

黄梅戏活化石杨国英老人谈 黄梅戏
DSCN4717_副本.jpg
DSCN4718_副本.jpg
DSCN4719_副本_副本.jpg
DSCN4720_副本.jpg
DSCN4721_副本_副本.jpg
DSCN4722_副本.jpg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廖理南先生編著的《宿松古今纵览》,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全部回复38

徽商 发表于 2012-9-10 08:55

徽商 2#

2012-9-10 08:55

杨老为黄梅戏奉献了一生!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2-10-31 08:47

一介农夫 3#

2012-10-31 08:47

就这篇文章内容看、廖老师作为一个地方学者独身一人私下采访杨国英老先生这件事情本身就有所不公,廖老师有没有对杨老先生进行心理压力,不得而知,杨老先生所说的黄梅戏不是起源于黄梅县这段话于情于理说不过去,杨国英老人的师傅王梓林生前多次承认宿松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难道杨老先生真不知情吗?很显然他是受到廖先生一种心理压力说出违心的话,我们宿松县前文化局老干部孟晋先生早在1983年就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黄梅戏自采茶来》事实求是承认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今天这个杨老先生居然不承认这一铁的事实,我个人认为是廖老师从中弄虚作假,故意诱导杨老先生把黄梅戏起源地定位在宿松,老夫过段时间定将揭开这个谜团。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31 10:32

踏遍青山 4#

2012-10-31 10:32

杨国英老人不愧为我们宿松的一代名优,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衷心希望他老人家口述的资料,原汁原味传承后世。更希望杨琼甄先生记录的材料尊重原意,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要被人利用,对得起道德、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后人!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31 12:58

踏遍青山 5#

2012-10-31 12:58

本帖最后由 踏遍青山 于 2012-10-31 14:54 编辑

    《史记》中有一句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作为“智者”,这篇文章的整理者,怀着一颗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的“赤子”之心,由于其黄梅戏基本知识的贫乏、无知(杨国英老人有从艺经历应该不会说外行话),在整理这篇文章时,有明显的强加观点的痕迹,与历史事实、戏班行规相悖。整理者志在必得,求胜心切,没有考虑到他所写文章的相互照应,给“愚者”留下了可乘之“实”:文章说杨国英在学艺时(建国前)曾在舞台上表演过《打猪草》,而整理者在《黄梅戏与宿松》这篇杰作中说:“第一个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出全国首个黄梅戏剧目《打猪草》”。用作者之矛,攻作者之盾,不用我多说,想必大家可知作者文章的真实性了。
    记得整理者最初在其博客上抛出这篇文章时,说:杨国英至今对“36大本,72小出”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这个“牛”就吹大了,造假造到这个程度,有人会相信吗?因此遭到网友的强烈指责。这绝不是出自杨国英老人之口,且不说老人89岁高龄有没有这个能力?也不说100多个剧本有几百万字,我坚信在当今之世,就是一个专业黄梅戏理论工作者和黄梅戏爱好者,能一口气说出100多个剧本的名称,也算是“牛”人。仅举一例,可见整理者造假能力有多强,造假的功夫有多高。
    这篇文章很幸运,去年底曾在安庆《黄梅戏艺术》杂志上发过。据网友在作者博客上留言,说是因为杂志执行主编退休,当时编辑部由几个临时编辑组成的“草台班”编发的。无论如何,发了就是胜利,就是成功,就是依据。在此之前,作者曾将他的《黄梅戏与宿松》投给《黄梅戏艺术》,执行主编(抛出王兆乾生前嘱咐者,也是否认黄梅戏发源于黄梅者)不同意刊发,理由是论点、论据经不起论证。为此,我曾致电编辑部核实过此事,如哪位朋友不信,可致电0556-5574135 查询。
    作者造假,只能欺骗那些善良的不明真相的人们,以及那些受蒙蔽官员,却无法掩盖历史真实。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31 14:05

踏遍青山 6#

2012-10-31 14:05

本帖最后由 踏遍青山 于 2012-10-31 14:09 编辑

(转载)新浪网友2010-12-10 16:11:58 在整理者博客上提出的质疑:

博主:你好!
       看罢以上博文, 总体印象是很有价值。然而,这种价值不在学术,而在新闻。在当今之世,能找到一个88岁高龄的黄梅戏老艺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还具有戏剧研究经历更是难上加难。在此,向杨国英老人表示祝贺!敬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也祝愿博主在黄梅戏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本不想浪费时间妄加评论,感觉没有多大意义。但对博主追寻黄梅戏源头的执著精神还是深表钦佩,外加博文介绍杨国英不仅有从艺生涯,而且有戏剧研究经历,也就冒昧地谈谈拙见,提出几点疑问,供博主参考,加以考证和补充。
       疑问之一:文中说,杨国英老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于宿松县戏剧研究所,准确地说本人并没有从事戏剧研究的经历。但当年宿松县从事黄梅戏理论研究工作的领导和专家,不知道杨国英老人?
      疑问之二:文中说,杨国英老人自1934年开始师从王梓林学艺,却没有“铺堂”的时间。一个没有“铺堂”的艺人,怎么可能搭班唱戏,一炮走红呢?
       疑问之三:文中说,杨国英老人在草台戏班干了十八年,怎么可能不知道黄梅戏艺人的角色行当呢?而文中用京剧的生、末、丑、净、旦来表述呢?
       疑问之四:文中说,1938年,我和师傅成立了“抗建班社”。不知杨国英老人当年的年龄是多大?一个只有16岁的青年艺人能和班主共同成立 “抗建班社”?
        疑问之五:文中说,解放前我和师傅们与黄梅县艺人也一同演过“采茶戏”,他们的唱腔与我们的唱腔区别太大,他们的唱腔是一种对歌形式。既然区别太大,又怎么可能如文中另一处所说的 和当地戏班经常搭班合作呢?
      
         疑问之六:文中说,直至今天“三十六本、七十二小折”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36大本,72小出是鄂、赣、皖三省艺人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统称,从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人能够完整背诵全部剧目名称,更不用说全部内容。

         疑问之七: 文中说,大江南北的同行朋友都愿与我搭班同台合演,像湖北黄梅的“盖三县”,既然唱腔区别太大,又怎么能与  湖北黄梅的“盖三县”同台演出呢?

       疑问之八:文中说,1951年宿松县委派我去省培训学习。在培训班期间,我接触了许多新老朋友。文中点了10多名黄梅戏名人,为什么不知道主持这次培训班的领导呢?

        疑问之九:文中说,1952年时任安庆行署专员的桂林栖同志亲自到场宣布,从现在起统一更名为“黄梅戏”。不知 桂林栖什么时候任过 安庆行署专员?不知1952年桂林栖在安徽担任什么职务?,不知1952年8月,在桂林栖的领导和安排下,从安庆抽调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组织了一个联合赴沪黄梅调演出团,既然在安庆已宣布统一更名为“黄梅戏”,怎么不叫黄梅戏演出团呢?

      疑问之十:文中说, 以抗建班社为基础,重新招收新学员,命名为“宿松和平剧团”。 从此属于宿松地方国营单位的宿松黄梅戏剧团诞生了。抗建班社是王梓林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的班社,不知建国后有无其它名称?1952年成立的“宿松和平剧团”是国营黄梅戏剧团吗?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31 14:36

踏遍青山 7#

2012-10-31 14:36

本帖最后由 踏遍青山 于 2012-10-31 16:42 编辑

新浪网友2010-12-12在整理者博客上的留言:

       很不给力!老廖的黄梅戏文章不能象写诗那样潇洒,本来杨国英口述,杨琼甄记录 就蛮好,何必要加上 廖理南整理呢?原汁原味的东西,经过加工包装就变味了。一位88岁高龄的老先生能记住过去的时间、人名、剧目?如真能记住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奇迹。
     《黄梅戏源头之我见》附后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老廖整理时应该揉入前文为妥,文中千万不要出现现代黄梅戏声腔名称术语,前后文不要互相矛盾,要整理就不能留下“露洞”。黄梅戏源头不是几百字就能说清楚的,要慎之又慎。不然就会重蹈王邦长先生用当代事证古代事的覆辙,《黄梅戏与宿松》、《黄梅戏发源地在宿松不容置疑》如同《皇帝的新装》,除了炒作没有任何意义。
        署名老廖是整理者,就应该把好史实关和文字关,这是一个方志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不要就汤下面急于做“源头”的文章。一个88岁高龄老人的记忆不一定很准确,记录者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这就需要整理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给人留下信史。文章中出现史实、术语、人名的错误,与记录者有关,整理者是不是没有尽到把关的责任呢?如花腔、平调是现代术语还是古时名称?火工、八板写成火功,八版是知识的欠缺,可以理解。但是安徽省著名黄梅戏音乐家方绍犀、王兆乾写成方绍峰、王少乾就不可谅解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前面网友提出了许多疑问和建议,我十分赞同。建议老廖暂且放下“源头”问题,换一个思路,抓紧时间向杨老抢救挖掘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方玉珍、王梓林及其同期宿松黄梅戏班社、艺人的资料,从中找出宿松最早的黄梅戏艺人,比你整理《黄梅戏源头之我见》的价值,要强百倍、千倍。
草根艺人 发表于 2012-10-31 15:47

草根艺人 8#

2012-10-31 15:47

本人现在正式宣布,有谁能在本论坛上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1、《打猪草》创作年代的问题、2、宿松最早黄梅戏(采茶戏)艺人的问题,如有网友能把这两个简单问题说清楚,我心服口服,我会力挺谁。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10-31 18:59

宿松布衣 9#

2012-10-31 18:59

草根艺人 发表于 2012-10-31 15:47
本人现在正式宣布,有谁能在本论坛上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1、《打猪草》创作年代的问题、2、宿松最早黄梅戏 ...

我来试试,采茶戏《撇笋》有荤段子是旧社会的产物,所以解放初期将采茶戏《撇笋》改编为今天的《打猪草》的,也就是说《打猪草》这一剧目名是解放以后才有的。《打猪草》的前身是《撇笋》,最初宿松甲某提纲式的指出该剧是由山区柳坪本地和蕲春来的窑工根据宿松山区真实故事共同创作的剧目,07年乙某扩句说剧中男的叫啥,女的叫啥,两人的家在某某地方,简直荒谬。这个乙某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害苦了丙某丁某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因为没有资料证明,我不敢往远处说,就从民国简单谈谈,宿松最早黄梅戏(不含采茶戏)的艺人应该从黄梅戏在安庆成熟以后的民国算起,方是民国早期的采茶戏艺人、王是民国至解放初的由采茶戏发展为黄梅戏的过度期的改良戏的艺人,当然更多艺人我们就不赘言。按资料显示丁老六先生将黄梅戏定型在192几年,但不代表此时的黄梅戏流传到了宿松,此时的宿松艺人还在唱二高腔。到五十年代黄梅的采茶戏还在山乡小县苦苦挣扎,黄梅戏则成为全国有名一大剧种。“黄梅戏”师从于“采茶戏”允许博采众长,所以安庆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的区别大也是很自然的,
草根艺人 发表于 2012-10-31 20:37

草根艺人 10#

2012-10-31 20:37

我敬佩宿松布衣网友的钻究黄梅戏知识,回答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水平,据我所知《打猪草》来历,故事是发生在宿松县,准确地说是由当时黄梅和宿松两位泥瓦工在空闲时间根据所发生的事情编成故事,很快这个故事被黄梅戏艺人们整理和改编成为黄梅戏中重要剧目。第二个问题不必说了,我县方玉珍和王梓林是我们宿松县最早黄梅戏艺人,再往前就没有了。如果廖先生回复问题都能象你一样,我们这些读者还能说什么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