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 提高 亮剑 争先

核心阅读:宿松县地处皖西南边陲,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省际周边点多、面广、量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徽的形象。自2013年以来,宿松县委、县政府按照省文明办提出的“地位要彰显、区位要担当、站位要起跳”工作要求,紧紧抓住省直管县的良好机遇和三省交界的有利区位,把文明县城创建与县城规划建设管理“三治三增三提升”、文明集镇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及“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着力从守牢底线、拓展战线、抓住主线等方面开展工作,把工作理念聚焦在“提升群众的幸福度、激发群众的获得感”上,让干部群众“洗好脸、不丢人”,守好安徽西南大门。 【业内聚焦要捍卫】 全县齐努力 一心抓创建 
“创建工作越往后推进,问题暴露越具体,越是要紧紧扭住问题不放。”9月4日,宿松县委书记王华再一次带队督查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这样的督查,既能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也能统筹指挥为创建的“冲刺阶段”做出任务布置——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自从8月份宿松县的创建工作进入攻坚期以来,这样的“县委书记周末督查”已经成为惯例。 “‘业内聚焦要捍卫’,说的就是使命和责任。”宿松县委宣传部部长谢长兵告诉记者。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了该县迅速“提升统筹力,统一思想”,并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努力、万众一心抓创建”的生动局面。 宿松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就率先垂范,实行“问题导向法”“步行巡查法”“一米推进法”多次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并现场办公、提出要求、作出指示,保证了创建工作高位推进。 与此同时,该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均按照创建工作联系责任制的要求,定期到联系点现场调度、参加文明创建实践活动,以真抓实督促进文明创建工作的快速提升。 在这样的示范带动下,各地、各部门之间也在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真正做到了定人、定责、定进度,确保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项项见成效,汇聚起了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对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县直机关都定期按照细则打分,并公布得分结果。” “干部带头干,群众唱主角”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 宿松县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做文明有礼宿松人”系列主题活动,启动文明创建“你参与、我奖励”随手拍征集活动,对文明新风予以褒扬宣传,积聚正能量;对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亮相、跟踪问效,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把文明集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工作结合进来,推进城乡共建制度化,让文明创建没有一个局外人,形成了“全民动手、共建共享”的创建热潮。 【自身看齐要提高】 提升硬实力 整治“脏乱差” 
“我的感受,最明显的是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了,宿松更美了。”9月4日上午,谈及创建文明县城对宿松的改变,60多岁的“老宿松”张平感触颇深。“比如说,骑路市场的摊贩进了正规市场,闯红灯的也少了,占道洗车的也不见了。哦,还有我家附近的山水公园绿道环境也好了不少,很适合傍晚一家人散步,非常好!” “整治‘脏乱差’是文明创建的硬指标,要有看齐意识和提高意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姜晓蕾介绍说,在治脏、治乱、治差方面,宿松县广大干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治脏”是“水陆空”全方位的整治。 按照新的环卫体制要求,该县进一步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动卫生保洁向小街小巷、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延伸,城区环卫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户外广告治理工作方案》《宿松县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一系列的细则出台,向违规广告、空气污染、水污染全面宣战。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扬尘污染少了,渣土运输规范了,洒水除尘多了,卫生大扫除多了……一少一多之间,环境好了。 “治乱”是向诸多城市文明“顽疾”的宣战。 “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小巷规范管理”。记者从宿松县城管执法局了解到,一直以来,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和城区主干道违规经营摊点这些城市顽疾,次干道、小街小巷的整治也已经收到效果。 按照“疏堵结合”,该县还根据商业网点规划以及市场需要对摊点进行合理定位,设定固定摊点群,并结合改建的光明市场和建设的松兹南路市场,划定摊位,将路边菜市分流进入光明市场、皖西南市场、松兹南路市场,市场经营秩序明显改善。 而不久前,该县的《城区违章搭建集中拆除工作方案》已经出台,并进入实施阶段。 宿松县城区交通秩序,同样悄然发生改变。 “你今天上不文明交通行为榜了吗?”在宿松,经常听到熟人之间如此调侃。8月初以来,宿松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借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的契机不断加大不文明交通行为曝光力度,引导市民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针对逆向行驶、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车辆乱停乱放、闯红灯、越过停止线、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逆向停车等交通陋习,采取死看硬守的措施进行提示和劝阻,引导市民自觉遵守。”据该大队负责人介绍,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该县城区不文明交通行为正在逐步减少,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城区交通秩序正在向文明迈进。 “治差”则是一次基础设施提升的契机。 该县按照年度排定的县城重点工程和惠民实事,加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基础管网等功能配套,人民东路延伸、龙门南路、环城公路南段、振兴大道南延伸等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洋河西路、孚玉东路道路排水改造等重点工程有序实施。 同时,该县还启动了空中管线和小区规范整治,实施背街小巷治理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惠民实事,加大市政设施维修、损坏路面整修、城中村、棚户区、农贸市场等改造力度,对公交候车亭、站牌予以规范,推进报亭迁移或拆除工作;全面实施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对绿化带缺档断档进行修补,将军山路、龙井路、振兴大道等道路绿化成为精品示范工程,山水公园绿道、钱家山绿道、白洋河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好处所。 【省际比肩要亮剑】 皖西南门户 风景在宿松 
“这边环境很好,设备和场地齐全,又离得近,我们可是天天都在跨省跳舞呢。”9月4日傍晚,宿松县北浴乡迎宾村农民乐园广场内,十几位来自蕲春县的妇女和当地广场舞爱好者一起沉浸在音乐中,舞动的节奏整齐划一,欢快的笑脸也并无不同。 “宿松县地处皖西南边陲,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省际周边点多、面广、量大,‘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艰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安徽的形象。”姜晓蕾认为,正因如此,该县一直将“省际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放在“树立安徽形象”高度来做,“敢于亮剑”。 该县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涉农项目、农村公路改造、水利设施完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农村电网升级等项目资金近50亿元,用于省际周边的各个乡村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窗口形象。 扮靓窗口,不仅是要“面子”,更重要的还要有“里子”。 “这一举措带动了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好民风,好作风。” 据介绍,该县在省际周边建成落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4家,众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继建立,生态农业显现规模化发展。同时充分发掘宿松湖光、山色、水景等资源禀赋,实施一批精品生态旅游工程,成为周边群众周末和节假日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新建的农民文化乐园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三下乡”、百姓明星送欢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新乡贤”、“宿松好人”评选,深化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创建,始终让群众“唱主角”,使之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提升素质。群众主动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支持参与公益活动的多了,损人利己的现象少了,社风民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随着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省际周边环境变得越来越靓丽,村民面子上有光,干部干事创业有激情,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 【品牌打造要争先】 提升软实力 抓特色亮点 
“我们始终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摆在创建工作的首位,这是必不可缺的软实力。只有建立健全管根本、管长远的工作机制,形成同心同向的创建热潮,才能守住创建成果。”关于“软实力”,谢长兵特意提到了包括“乡贤文化”在内的具有宿松特色的品牌文化。“我们相信,随着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提升,这些品牌文化,必然会为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更多助力。” 环境在提升,文化也在打造。 以“乡贤文化”这一品牌为例,该县持续推进“乡贤文化进厅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活动,注重“乡贤+”多元化实践,实现“乡贤文化”全方位展开、全领域覆盖、全民化参与、全过程加强,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工作在全国、全省作了经验交流。该县已经组织评选了22名“新乡贤”,洲头乡金坝村建成全省第一个村级乡贤馆,全县各美丽乡村建设点正在全面推进村级乡贤馆建设。 叶群舟、朱仁水、刘文后、刘玉贵……这22名“新乡贤”既有村干部,也有普通村民,既有村医,也有退休教师……身份或有不同,但他们都获得了“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新风”的评价。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乡贤文化”为宿松的文明创建助益良多,宿松的其他“文明品牌”也同样如此。 该县通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和“一训三风”征集活动,促使良好家风家教、校风校训注入每一个家庭、每一所校园。 还有“好人宿松”品牌,以“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宿松”为主题,宿松县启动了第三届宿松县道德模范评选,推进“身边好人”评选,今年截止目前有石彩红等9人获评“安徽好人(提名)”、赵琴秀等20人获评“安庆好人”、刘银弟等26人当选“宿松好人”…… “特色文化”同样是宿松的品牌。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文南词、断丝铉锣鼓、宿松民歌等一大批极具宿松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积极面得到进一步发扬。这也为城乡文明新风注入强大动力。(何飞 孙凯华 何小兵) 来源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