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县长程文顕与《松枚岭协议》之龙、感湖

[复制链接]

2017-1-3 15:12 43724 15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2-9 23:08 |阅读模式

ssxfyzlscxwz 1#

2016-12-9 23:08

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2-9 23:13 编辑

县长程文顕与《松枚岭协议》之龙、感湖
上一回说到一脚踏三省。说到鄂皖赣边界之争。我们今天说说宿松的龙湖和感湖。宿松山水虽不如大清版图那般大,但缺一龙湖并没有谁大吃一惊?龙感湖成了黄梅的龙感湖并没有引起谁的重视。

今日看谷歌地图
一、宿松原有的铁尺山,宿松县的东观头东街,如今的铁赤、东观头还在,南岸的黄家夹不见了,只有一个黄夹水口划到黄梅去了,从清朝段窑看,南面的洲地也向东移了。从什么时候移的不知道。可能与饥荒年月建龙感湖农场六分场有关系吧。那一片的水域改名叫龙感湖了。为什么叫龙感湖呢?也可能与饥荒年月建龙感湖农场六分场有关系吧。灾荒年月龙感湖农场,挽救了宿松许多逃饥荒的人。一样天下两种阳光。从这个角度讲,当年获益的宿松县人,感恩都来不及呢,一定不会说不该划给了黄梅县吧!
二、黄梅县湖面界,北从鲶鱼山,鲶鱼山也不标记了。南到中咀,中咀也不标了。但是近代人还是知道的。中间一片共有共享的区域,如今可说不存在,但是最少除了现在宿松水面还要向西。既然国家划定,也不需要交国稞,谁的都一样。赶上太平盛世,那才是像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知县陈鼒说的“天下一家耳中外一体耳,诗有之。”
毕竟有一天,后人问起黄梅与宿松湖面交界问题,也会有人重新说出《松枚岭协议》来。因为那是双方有依据才具有权威依据提出的,而且是1958年饥荒以前的凭据。省得我再解说了,我把它打印出来吧。

附录《松枚岭协议》
协议书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黄、宿两县渔民代表订
一、关于宿黄两县的湖界问题的商确:
经双方协议,宿松湖界,暂以湖南岸之黄家夹,湖北岸之鸡头山,拉一直线为界。黄梅县暂以湖南岸之中咀,湖北岸之鲶鱼山,拉成一条直线为界址。两界之中的湖面,为缓衡起见,由双方共有共管,供俟双方政府就湖界问题查明后,必要时从进行划出明区,取消共管区。但在未取消共管区以前,两县渔民在其中可自由作业,不受一方之湖规约束,但应当互相照顾,互不排斥。
二、关于执行湖规方面的意见:
经双方商讨有关双方政府过去所规定之胡泊管理办法奖惩制度等,暂仍按两县原章则执行。至于宿松仍收湖税问题,应遵守建议安徽省人民政府报中央统一规定办理。在未得具体指复前,仍根据原规定执行。
三、关于黄梅脚网,铁镣青草把,宿松驼网的下湖作业问题:
经双方研究认为,以上几种捕(渔)鱼工具,在生产方面还有它一定的优点。唯其作业时,容易损坏其他捕(渔)鱼工具,(防)妨碍生产,易于引起纠纷。为此双方协议,宿松驼网,黄梅脚网、铁镣青草把,应不得越界作业。其他一切捕(渔)鱼工具,如越界作业时,应遵守对方“涵章”,方可自由作业。如有违犯或损坏其他生产工具时,即按一方政府规章处理。但在处理时,应以团结教育为主,惩处为辅。致过去所发生的类似事件,因鱼法可查,故由双方负责向造成受损失的渔民进行解释,求得互相谅解。双方政府今后在有渔业生产的贷款和救济时,应给以适当照顾。
四、本协议俟中央人民政府对胡泊有统一管理办法公布后,此协议即不生效
本协议一经双方政府同意,报经上级政府备案即可执行。
宿松代表         王友贤  洪春和
黄(枚)梅代表   方定生  董仲仔
附录《宿松县人民政府报告》
宿松县人民政府报告  
宿财收字第四一八号
事由:据送宿松、黄枚两县渔民代表公伙私结及在该会上通过的协议书,主送省财政厅、农林厅、水利局、监察会、专署农建科、财政科、监察处。
抄送:本县鉴委会,县委会,下仓、佐坝、九姑、许岭区人民政府。
宿松黄枚两县湖界及渔民作业纠纷,送经上级调查处理。两县遵守于七月二十八日在松枚岭召开两县渔民代表会通过协议,兹将会议总结及在该会上通过的协议报请转发。
县长   程文顕
一九五三年八月十二日

全部回复15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6-12-10 11:47

ssxfyzlscxwz 2#

2016-12-10 11:47

RE: 县长程文顕与《松枚岭协议》之龙、感湖

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2-10 11:57 编辑

会有人提出异议,说宿松地域无形中划给了黄梅,只因宿松人避饥荒的私人情感,就可以因私废公,岂不谬哉?
这是不知当时饥荒。反人性、反客观规律、瞎指挥造成的宿松饥荒。古人称之为丧天理。当天理不容时,公私都无从说起。
1958年下半年,劳力去岳西烧炭炼铁,地理山芋像犁地一样翻耕,易烂的山芋,长期暴露于地里,霜打雪压,饥民不可以随便生吃上一口。由老弱病残收起来的山芋,全部储藏为种子。水稻全部交国家粮站。农民以回销糠皮和自产杂粮为生。
田地里烧火粪,全部是稻草,那是牛的活命之“粮”啊!
明说烧火粪,其实是散开烧草灰呢!灰落不了多少被风吹散,可火光漂亮。队长望到了光亮一片,就高兴了。
老人扶犁,儿童捏一把牛草,可以让拉犁的牛伸长脖子,在后追逐老半天呢!这叫调动积极性呢!寒冬许多牛成了牛皮,抛弃多时的牛骨头,都烧烤着吃了呢。
正月初,开始水稻种催芽,山芋种育苗。那年月是没有薄膜育秧的技术。劈了橱柜门窗,翻挖棺木,用于田埂地头生火,为露天加温啊!
蚊帐,晒篬,老祠堂的牌匾,庙里的菩萨都用上了。
翻出来没有腐烂完的尸体和人头骨,露出微笑的白牙。无助仰天。没有下巴的骷髅靠边,一滩黑土,用于肥田。
红芋种和秧苗被烂个精光。大队长不好向上实报,再来第二次,又失败了。一年三熟不成,一年两熟失败,等到谎报天灾补种,调拨种籽已经晚季节了,几个月无雨,一年下来,一季正粮都收不起呀?不是反季节瞎指挥造成的吗?
人生病,生产能力下降就挨打,偷吃了下地的红芋种的,什么挨打不挨打,不亚于找死。
饥饿和疲劳就有逃亡者,零散屋场人驱逐到大屋场,屋拆了肥田呢。
那时,不见村落炊烟,不见鸡啼狗叫,没有婴儿啼哭。有的屋场三岁以下婴幼儿,无一存活。连续四年全县农民家没有一户有生育能力。连活人的粪便和隔夜倒边的眼睛、嘴唇,都被饥肠辘辘的老鼠们抢吃了。那时,没有夫妻吵嘴,没有犁牛顶角,没有赌博嫖娼,没有诈骗勒索。区域性极左,可谓天下大治。
1959年的元月,头天还下大雪,有一个逃跑三天回来的驷氏老人,讲不出两个儿子逃到什么地方去了,被吊打。顺队长指定她的儿媳海氏,对准老人脸扇风。松绑时,丝线包头落地,稀松的头发半遮额头,凹陷双眼角上一滴泪儿,就是掉不下来,双手动弹不得,膝盖一软,倒在她儿媳怀里。海氏浮肿,长年糠菜糊糊不沾油盐的人,有几个不浮肿的呢?场景之惨,在于没有气力啼哭。顺队长赐她一餐粥喝,放驷氏老人逃去,行不足五里地,死去。自此,逃者无数。
据从黄梅龙感湖农场归来的人说,只要你愿意给他们干活,生活怎么好,不计较,关键是可以吃饱。简直是救世主,这比圣经还灵,又有许多人悄悄逃去。一样天下,两样阳光。所以不懂啊。
这里老人,爱把那段时期叫吃大食堂时哄,1961年大食堂改生产队小食堂。当初小食堂并大,去的时候146口,回来仅67人,其中包括分配来的一个7人户,流浪来的一个3人户。
我说不出公于私,讲不来天道人寰。只知道龙感湖从那时候起,名声不错。龙感湖属于不属于宿松,在那时过来的宿松人眼里,已经没有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07

宿松龙湖 3#

2017-1-3 15:07

呵呵,好文章!我一直对龙感湖名称耿耿于怀,写了几十篇关于龙湖的文章。这是难得的珍贵资料!问好作者!石普水向老先生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0

宿松龙湖 4#

2017-1-3 15:10

“老师,写写龙湖吧?”这是2009年一个学生给我的“命题作文”。“他乡遇故知”,在网上与早年学生见面,格外亲切。学生看了我写的《宿松县名的由来》,建议我写龙湖。
宿松全县水面面积共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是宿松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宿松的骄傲。
但是,我在网上搜索“龙湖”,却只有河南省淮阳县龙湖、郑州郑东新区龙湖和福建省永定县龙湖,没有宿松龙湖。
我在“百度”搜索“宿松县主要河流湖泊”,只有华阳河、二郎河,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惟独没有龙湖。
宿松龙湖榜上无名。
我搜索“龙感湖”。“百度”在介绍“龙感湖”说“‘雷池’即今日黄梅的龙感湖”,“龙感湖是湖北的一个行政区”。龙感湖是湖北的、黄冈市的、黄梅的,而不是宿松的。
啊,宿松龙湖,官家不认,娘家不要,一个“黑户口”。
我莫名其妙,怅然若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0

宿松龙湖 5#

2017-1-3 15:10

二、
宿松西北群山,层峦叠翠,东南环水,碧波荡漾。站在筑墩桥上,东边是大官湖、黄湖、泊湖,西边是龙湖、排湖、鳡湖。生活在龙湖里40多年的老渔民说,宿松历史上是“六大湖”而不是五大湖。
我家住龙湖河畔,喝龙湖水长大。“只知有汉,无论魏晋”。龙湖是佐坝的母亲河,是佐坝的代名词。老一辈人说,解放前龙湖一直是佐坝的私湖,由洪、尹、孟、王四姓轮流管理封湖、禁湖。
龙湖水流经佐坝、千岭两岸,孕育两岸世世代代人民,民间则互称为上岸、下岸,千岭在东叫上岸,佐坝在西叫下岸。
《佐坝乡志》开篇第一句:“龙湖、感湖,碧波荡漾,太阳山、东关山连绵数十里。”
《千岭乡志》开篇:“烟波浩渺的龙湖湖畔、玉带环绕的长江之滨,有一片山清水秀的土地——千岭乡。”道光29年,千岭属龙湖庄。
佐坝人开口即龙湖。“家住龙湖庄,十年就有九年荒。”“家住龙湖汊,粮仓壁上挂。夏天吃菱角,冬天吃土虾。”佐坝曾以龙湖名之。乾隆13年佐坝有龙湖庄。
历史上佐坝王卓山人是全靠龙湖生存的。鱼面、野鸭饭、羽毛扇是龙湖的特产。80多岁的老渔民洪金生、洪湘珠,打鱼50余年,他们知道历史上排湖与感湖的分界线,佐坝的东关山——烂草沟——复兴王家闸。东边属于宿松,西边属于黄梅。他们还幽默地说出当年的民瑶:
“家住王家闸,蚊子大似鸭,锤它三桨桩,还对你眨三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1

宿松龙湖 6#

2017-1-3 15:11

三、
龙湖大名鼎鼎。
道光八年的《宿松县志》这样介绍龙湖:“龙湖,旧志作龙南莲箬湖。距县二十五里(旧作四十里)。北纳县西河水,从笋子港入,西达黄梅诸湖,东由长河达泊涝湖。明初置龙湖、大湖、洿池、张富池四河泊所,嘉靖间废。”
“排湖,旧志作牌湖,四十五里。”
“鰔湖,即泊鰔湖,旧分为二,距县六十里。通黄梅,摄湖口,入九江。《寰宇记》:湖在县西南八十里,湖水广阔,尝有鰔鱼,甚大。
《佐坝乡志》介绍龙湖“水质好,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野生鱼、鳖、蟹、虾、螺、蚌,不养自殖;菱、莲、芡实不种自生;野鸭、雁、天鹅不引自趋,是沿河地带农民的摇钱树。”
龙湖的出口就是排湖。排湖东接上长河与大官湖相邻,南岸是洲头乡和汇口乡,西与感湖相邻,北岸是佐坝乡得胜、汪昌嘴、环湖村。原来洪岭至程营的水路渡口就是“排湖渡”,又叫“三叉港渡”。
鱤湖,因出大鰔鱼故名之。东与排湖接壤,南岸是汇口和黄梅县的段窑,西与黄梅县的大、小园湖相接壤,北岸是佐坝乡汪昌嘴、环湖村和黄梅县东观、张坝村。潘洲西大约 1.5公里处有一条埂,古称“鱤湖埂”,就是现在菜籽湖出口处,这就是历史上渔民人人皆知的排湖和鱤湖的湖界,如同今天的龙国界线。原来洪岭佘咀至烂草沟的水路渡口叫“鱤湖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1

宿松龙湖 7#

2017-1-3 15:11

三、
龙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什么时候开始有宿松龙湖?谁也说不上确切的时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龙湖是一座人烟稠密的龙门镇,镇里住着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东海龙王降雨淹死黎民数十万,玉帝处罚龙王横陈龙门镇示众三年。
后来,龙门镇的人把龙王杀而食之,玉帝大怒,决定惩罚龙门镇吃龙肉的人,“暴雨三天,陷地九尺,荡平龙门镇。”雨母娘娘化作穷苦老太太到龙门镇暗访,只有母子二人没吃龙肉,告诉母子二人,天要降难于龙门镇的人,哪天城隍庙石狮两眼发红,你们就逃命。好心的母子把这消息告诉了全镇的人。最后,天降暴雨时,母子俩到处寻找没有逃走的人,结果,全镇人都安全的走了,母子俩却被洪水吞没。人们在河下游平缓处找到了这位善良的母亲的遗体,把她安葬在“二姑坂”。儿子张仙连尸体都没找着,只找到了雨母娘娘赠送的斗笠,人们把这个沙墩叫“张仙墩”,佐坝人叫“张雨墩”。
这是官方文献中关于龙湖的传说。龙湖的传说丰富多彩,流传甚广。最近出版《松兹遗韵》“民间文学”上也有一篇《龙湖的传说》内容大同小异。
《佐坝乡志》说“龙门镇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其中有数条大街,住着几百户人家。后因发大水造成地陷而成湖,因原名龙门镇,故亦称龙湖。”
这就是龙湖的由来。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1952年栗树渔民曾经在龙湖打涝起一块大城墙砖,得胜山居民虞火宝80年代在得胜山脚下挖了许多大青砖、瓷花碗和汤匙。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文物如今一样无存。我龙湖边的二姐夫说他们屋里人曾在龙湖“张仙墩”边打鱼,网钩兜住了龙门镇城隍庙的金钟,再怎么用力也拉不动,结果割断网钩而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1

宿松龙湖 8#

2017-1-3 15:11

四、
更多的龙湖传说代代相传。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妈妈去河边挑水,看到一个漂亮的七彩蛋,拿回家给儿子玩。不久这个蛋竟然孵出了一条七彩的小蛇,老妈妈取名叫阿龙。后来小蛇真的长成了龙,误把老妈的儿子吞了。老妈妈悲痛欲绝,拿刀砍断了阿龙的尾巴。不久,老妈妈也因为伤心过度死了。没有尾巴的阿龙潜心修炼终于得道升天。但是每年它都来为老妈妈做清明。没有尾巴的龙佐坝叫“抓尾龙”,即“秃尾龙”。每年清明节前后,只要发大风暴出现龙卷风的乌云,佐坝人都会说那是“抓尾龙做清明”。
这“抓尾龙做清明”,莫非就是龙门镇地陷塌为龙湖的缩影?距张雨墩仅300米处的石大屋叫青龙村,莫非龙门镇就在这里?佐坝乡火星、白洋、松峦三村合并叫“龙门村”,莫非这里的人民是当年龙门镇人的后代?
龙门镇没有官方正式文字记载,没有专家考证,却有佐坝人口口相传的传说。众口铄金,它最有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2

宿松龙湖 9#

2017-1-3 15:12

五、
龙湖是一块风水宝地。
每年夏季汛期,洪水泛滥,县河大量泥沙冲入龙湖,形成冲击洲滩,俗称“龙湖口”。
一户人家祖坟择地埋在龙湖口边的一处山坡上。有风水先生说那是一块风水极佳的“活地”,子孙将大富大贵。
“沙筑龙湖口,子孙朝中走。”
又说“单吊十三代,九代开花十代发。”
还说“边碗吃饭,草绳系腰。”
然而,随着最后一个封建朝廷的灭亡,墓主人的第七代孙子死了。据说是死于解放后县河改道龙湖口那一年。
一篇悲壮的传说,让人郁闷。
宿松没有状元,据说是有人破坏了宿松的风水。如今龙湖的沙已真的筑了龙湖口,今年宿松终于有人在“朝中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7-1-3 15:12

宿松龙湖 10#

2017-1-3 15:12

六、
浩瀚的龙湖流经佐坝乡柳嘴、鱼雁、王岭、龙门、良岭、得胜六个行政村,古称“十里龙湖”。“十里”是概数,言其长,实际上龙湖长至少十多公里。
龙湖为什么在宿松山水中有着显著的地位?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据2002年《宿松县志》介绍,宿松湖泊,只有龙湖是“构造型湖泊”,即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形成的湖泊,其它都是“冲击型湖泊”。龙湖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龙湖曾经是宿松货物贸易交通水路,它的源头河西山麓是水码头。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之前的古代,水道船运是最快捷和方便的交通。自西汉始,二千余年县大河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多少次改道,谁也说不清,但是,历史上宿松货物贸易水路交通从长江进出都要通过龙湖。
宿松古有“十景”,“龙湖浮笠”载道光县志,“浮笠洲在龙湖中,汀圆如笠,随水上下。昔有仙炼丹于此,夜尝有笛声,渔人仿佛闻之。”
浮笠洲景物清幽,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浮笠洲是游览胜地,在民间留有许多神话传说,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洲中留下唐代诗人李白、罗隐的足迹。
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洲通蠡泽分帆渡,渔集寒天听雁呼。为忆此中多钓隐,应须骑马问菰蒲。”
参加编写道光《宿松县志》的石公云亭字颂功也有诗《龙湖浮笠》:
“荷花香里见南湖,远水环汀笠影孤。我欲乘舟咏明月,数声渔笛起菰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上士1
:
xiemao10@aliyun.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86

帖子972

积分18598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