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乡贤】义赈粮药惠乡里 修桥缮焚德流芳

[复制链接]

2019-8-5 21:43 14422 1

zxz大山之子 发表于 2019-8-5 11:15 |阅读模式

zxz大山之子 1#

2019-8-5 11:15

【宿松乡贤】张自兴 义赈粮药惠乡里 修桥缮焚德流芳

清末民初,在凿山之阳,天韭山南脚下的染屋,有一大户人家,家资虽不算巨丰,但家有数座烧石灰的窑,长年有十几个雇工打石、烧石灰。石灰远销外地,生意兴隆。再有木榨油坊一幢,榨油工数人,按季开榨。还有祖遗染布坊数间,远近农户种棉纺纱织布,送来染色,布匹因以上市。另外,在乔木街集镇上还开有一药铺店,方园几十里,上门问医抓药的人不少。总之,家有田地数十顷,房屋数十间;仓廪实、囤满尖;枣树林、梨树林、桃树林几十亩,瓜果品种多,四季飘香。堪称晓喻四邑的富户,衣食无忧,子孝孙贤,敬书效儒。然此一富户,却不忘乡里族党、宗邻戚朋。每每义行,举凡春荒、久雨、雪暴时季,义赈灾民,送粮、送药上门。
这家主人翁,张自兴,字硕甫,号佐廷,国学生。任民国宿松县县议员,东乡西黄庄庄长等职。生于同治癸酉年,即公元1873年,殁于民国25年,即1936年。13岁即光绪12年(1887年)丧母。是宿松北门仲四张氏第二十世祖。光绪辛丑年,即公元1901年参修本宗七修族谱。
“懿行可风”、“履道维风”,是这一带民间乡绅、社会名流送给这位先翁的两块金字扁牌,挂在染屋张氏祖堂上。这虽足可以想象这位先人短短在世的63年里,为什么能得到民间里民的认同与赞许。但笔者为证其详,还是综合《宿松县志.民国》、《张氏宗谱》、民间流传,辑二三事以供读者。
张公生平仗义,扶危解纷,赈饥施药,救济苍生。断桥焚宇,竭力捐修,不吝费糜,慷慨好施。每遇年侵,雨雪、水、旱、疫灾,总开仓以赈灾民。遇里中家贫户,不能娶,辄倾资助。不但孝友流芳,而且孝事继母。继母程氏,后背生疾,他每日晚为继母以舌舐、口吸毒液,再贴药继治。
张翁,国学生毕业后,专攻医学,熟读医书,深谙岐黄之术,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强身健体,提高国民素质为已任,开诊所、办药房、兴国医堂,开馆授医。传说因孝事继母,视作生母侍奉,感动仙界。有一次行医归途中,遇(仙人)异人赠送一本医书,书中有大量关于医药方面的知识,如疗伤寒、“吸血虫病”等病,特别是治幼儿“甘积”病。他就潜心研读,医术大大提高,为人治病,几乎医到病除,从而上门问诊人越来越多。他时平乐善好施,凡上门问诊找他,都以菩萨心肠待之,尽心尽力,对症下药,众称妙手也。
一、义赈乡里
1.赈疫灾 光绪34年,1908年,凿山周边一带方园几里地,地方病“大肚病”——吸血虫病暴发,患者浮肿,无力劳作,真是“华佗无耐小虫何,万户肃疏鬼唱歌”。张翁便令人在这些地区集中设药棚义诊,令工用大锅煎药敖汤,发给患病喝服,几个疗程便控制了疫情,治疗患者行之有效,自已夜以继日,走村进户,了解情况,及时调解药方。经过数月,病情得以控制,里民得以康复。人们称赞他是再生华佗:刲股和药济苍生。
2.赈雪灾 民国三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暴雪数日,白雪铺满大地,分不清山水田地路。里民大多蜗居于家,烤火取暖,打牌娱乐,谈今论古。某日,时值中午时分,正是各家各户中午煮饭时辰,张翁令其子及其家人,到邻里去走走,看看邻里哪些家庭无米粮下锅。稍倾,其子及其家人即返,报之,家家都在生火做饭、煮粥、下汤面。张翁疑之,心中纳闷,恐其子及其家人办事马虎,在撒谎,便令随之重访。他出门走向高坡处,四处张望,望望全庄,望望炊烟,有哪舍无烟,无烟,预示着无米菜下锅。家人明之,悔之。便嘱其子及其家人,凡无烟人家,均送上米面给之,并附言,不用偿还。救急如救火,刻不容缓。族邻无不为之感动,受者感激涕零,终生不忘。
3.赈水灾 民国五年,1916年,县政府县议会和地方维善局未雨绸缪,倡导地方机构捐存稻谷以备灾荒。张翁一户捐谷一百石,存于公仓,私家也筹仓一座,囤满谷麦,用来防备赈灾荒,并逐年更换仓粮。民国七年,1918年夏,宿松山区山洪暴发,时间长,内湖水位上涨,天韭山一带临泊湖,田地庄稼颗粒无收,市场米价高涨,里民生活困难,揭不开锅。张翁派员请求县政府开仓赈灾,未许。便召集当地乡绅、社会名流、科举已获功名之候选人士群议:救灾如救火,如有罪,由我承担。便令打开粮仓发放赈贷粮一千六百石,使长街市上米价恢复正常,无人外出逃荒要饭。他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
民国18年,1929年五月间,又大水,山洪暴发,山区泥石流山体滑坡,山崖蹋陷,当地称“起蛟龙”,洪浪滔天。长江水位高,江堤溃,江水倒灌内湖,宿松严重内涝多月,雨暴汛期时间长。令门人花数百金筹米面,每月朔按口分给族人、邻里,乡党,族得安集,邻里亦加周恤。犹孜孜以义训亲房族内后人,其后遇乡里旱潦赈贷,无役不从。水、雪、年侵灾害,子若侄捐赈亦应和之。
4、赈旱灾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松兹大地五月至八月底不雨,旱情极为严重,稼庄无收,不少农民拖儿带子,卷盖外出逃荒要饭,老弱病残靠慈善机构施粥维生。此时,张翁已年迈,见状,便召集四子三孙。长子文炳字儒风,次子文彬字雅风,三子文运字景风,幼子文星字彩风。长孙海青,次孙海泉,三孙海宴。嘱其搭粥棚,广施饭粥解饥饿,救民济生,嘱如后遇即接给如前。四个儿子分头响应,于道旁构茅舍,闹市兴草棚,派门人广施饭、粥、汤、面。让里民度关过难。
二、捐修路桥、焚宇
1.捐资修桥
东乡荆桥,为交通要道,出宿松达太湖奔望江由此而往。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大水毁桥,张公同里人慷慨捐资修建。1931年倡修,1934年才峻工,大桥合龙吉日,公赴现场,庆贺合龙,席罢返家,起病卧床,殁于第二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二十日。(有说,这座桥历修多次,均被水毁,是撑桥者份量不够,只有象张公这样的身份,又善德高凤之人撑桥才行,桥才稳。这是封建迷信之说,是不可信也)
2.捐修焚宇
三仙庵在凿山口之谷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乾隆年代建庵。建庵的其它意义不去研究,就地理位置而言,是供进出行人夏歇凉、躲暴雨,冬避风雪最宜的场所。清末某年,失火焚尽。张公倡捐重建,同里人于1925年捐建落成。
先人张自兴,生命短暂,仅六十三年,但懿德高风。训示子孙,传承美好家风,义赈乡里,救苦救难,救灾如救火,为善于乡。及殁,乡人念之传之,在张氏族里和凿山方圆十几里地,口齿流芳,代代相传。

宿松 张晓钟根据《宿松县志.民国版》、《张氏宗谱》,民间传说等,编写于2019年8月3日。

全部回复1

zxz大山之子 发表于 2019-8-5 21:43

zxz大山之子 2#

2019-8-5 21:43

文题目里掉了主人翁名字:张兴自,请六一生代为补上,我手机不会弄,电脑又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1224532512@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74

帖子3232

积分780869

图文推荐

  • 温情传递,爱满宿松丨宿松公益工会暖心守护

    在宿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工会大家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宿松公益高岭联络站携手高岭邮局慰问困难家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让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