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娘(妈祖)传略及其称呼简介 2012-03-04 09:54:07| 分类: 民间传说 |
小姑娘娘,即妈祖传略
天后圣母即妈祖,这里俗称小姑娘娘.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屿人,生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8岁读私塾,十分聪颖.10岁开始信佛诵经,悟力极强,能悉解<金刚经>.13岁,玄通老道士授其道典秘法.修持2年后,尽得要领.据传说,她15岁那年,"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送铜符一双".默受之不疑.此后,符咒可辟邪,法力日见玄通,常身在室中,神游四方,扶危济险,救人与水厄海难. 唐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八,传说,默预先告知亲友说;心好清净,尘寰所不乐居,明辰乃重阳,适有登高之愿,预告别期."翌日,焚香诵经,径直等上湄洲屿最高峰,驾云升天.林默生前即被人称呼为,神女,龙女.卒后,世人立庙祀奉.
小姑娘娘称呼的由来
长江绝岛小孤山启秀寺内千百年来供奉的小姑娘娘实际上就是妈祖。“小姑娘娘”之称来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转化。 据史料记载,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生。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小姑即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义,尤其为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雍熙四年(987)当她为救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地方神祗来保护人间航海安全的最初传说。也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历史背景。 至于妈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及历史的原因。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扩展到沿海各地。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通灵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匾额给妈祖。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 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始兴二十六年(1156)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皇帝的褒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太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自发地选择了一个对长辈女性的敬称---娘妈(福建方言)。随着娘妈信仰的发展,娘妈分灵布满世界各地。尤为台湾、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因而福建湄洲岛的庙宇也就成为了祖庙,何时开始改称娘妈为妈祖也就难以追寻了。 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这对现时而言,确实一件让人难以理解和纳闷的事,因为妈祖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教。她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因而,在此历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妈祖文化被淹没,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别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名称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据当地的风俗编出种种故事来美化神格。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佛的敬称。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 “小姑娘娘”的称谓因此而形成,传遍大江南北,延续至今。 资料来源于高陈虹收集整理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