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5-16 10:08
本帖最后由 皖江春 于 2013-5-16 10:10 编辑
廖理南洋洋得意、沾沾自喜地在论坛抛出《华夏纵横》杂志发表的《 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 解开王兆乾晚年承认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之后,他自以为当事人王兆乾、陆洪非、孟晋先生已逝世多年,死无对证,可以无中生有而高枕无忧、瞒天过海,殊不知安庆《黄梅戏艺术》杂志社保存的历期杂志,可以证实这篇文章虚构捏造宿松无人接待而去黄梅的虚假事实。现将在杂志社查阅的资料摘录如下:
2007年03期 《黄梅戏艺术》发表秦之先生的《黄梅戏源自何处》一文载: “ 王兆乾先生所著《黄梅戏音乐》脱稿于1952年,由安庆市文化馆油印了几十份,1953年5月安庆市军区文工团又翻印了一次。同年下半年,王兆乾先生奉调至安徽省文化局音工组工作,11月份与陆洪非、卜炎先生同到江西、湖北部分地区调研,回来后,对原稿作了一些修订,1957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正是此书第一次提出了“源自湖北”的推论。”文中说, 2002年何成结先生采访陆洪非先生,问及当年与王兆乾先生、卜炎先生去黄梅的意图。陆老说, “1953年的湖北之行,是为了寻找音乐和剧目上与安徽黄梅戏相似相近的证据。”
2000年02期发表《黄梅戏艺术》发表王兆乾先生的《<天仙配>和<女驸马>的发掘和改编》一文中说:“1953年,我和陆洪非、卜炎二同志去湖北、江西考察黄梅戏,洪非正着手整理《天仙配》的全本。我当时只以音乐为己业,对整理剧本的事并不经心。”
1986年01期《黄梅戏艺术》发表学犁先生的《“衣锦荣归”后 黄梅艺苑新》一文说:”首先带来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发展、成长的喜讯,是陆洪非、王兆乾、卜炎等三同志。他们于一九五三年秋,在安徽省文化局支持下,到黄梅县城、孔垅等地工作了十余天,与黄梅县的老艺人梅重喜、余海先、乐柯记、项雅颂、熊利华、项官炎及社会上的老观众、老知识分子进行了座谈、录记唱腔、核对传统剧目、挖掘稀有脚本、调查历史沿革。……“
以上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证明王兆乾、陆洪非、卜炎先生黄梅之行的目的是”寻找音乐和剧目上与安徽黄梅戏相似相近的证据“,并没有去宿松的打算和安排。让人深感痛恨的是秦之先生的文章说王兆乾先生日记记载,1953年11月14日,王兆乾先生一行”自九江渡口到小池口(黄梅),搭汽车五十华里到黄梅县孔垄镇……“,后由九江坐船回安庆,到宿松没有人接待而去黄梅完全是子乌虚有;更令人痛心的是王兆乾先生生前从没有否认过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的观点,只是在2007年10月《黄梅戏艺术》编辑部主持召开的”黄梅戏源头再探讨“会议上,有人说王兆头乾先生表示,黄梅戏源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而廖理南没有资格参加这次会议;在秦之先生的文章中根本就找不到王兆乾晚年承认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的字样,完全是廖理南一手虚构捏造的”文字游戏“。当有一天王兆乾 先生的儿子王小亚先生看到这篇”杰作“,真不知有何感想!当网友们看到以上历史真相,还会继续相信廖理南的谎言吗?
以上所言,如有网友不相信,可致电《黄梅戏艺术》杂志社查询。电话号码:0556——5574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