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黄梅戏真正发源地当属宿松

[复制链接]

2012-10-27 22:49 43138 26

徽商 发表于 2012-10-22 19:14 |阅读模式

徽商 1#

2012-10-22 19:14

——解开王兆乾晚年承认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
   宿松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廖理南  
   “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这是2007年12月13日《新安晚报》星级记者宫礼在该报文艺版所发稿件的题目。“宿松是孕育黄梅戏的源头”,这是2007年8月30日《安庆晚报》记者部副主任李宏在该报安庆重点栏目中所发稿件的题目。2007年之后,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戏曲网、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人民政府新闻网、黄梅戏艺苑、《安徽文化工作》、《华夏纵横》、《中国国学大系》、《发展论坛》等不少书刊传媒竟相介绍黄梅戏与宿松深厚的渊源关系。而此前,无论是专业界或民间,大多认为黄梅戏与宿松无缘,更有不少人误认为,黄梅戏源于黄梅县。
  本文将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作些介绍,从而一方面说明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另一方面也解开王兆乾晚年承认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
  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一说,最早见于王兆乾先生(1928-2006,男,山东省临沂市人,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国家一级编剧职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黄梅戏研究会总干事。)一九五七年出版的最早的黄梅戏专著《黄梅戏音乐》一书:“还有一种传说,是许多年前,湖北的黄梅县常闹水灾,难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部分灾民乃用云板、小锣和鱼鼓、简板为节拍,沿家卖唱换些谷物。这种曲调逐渐形成戏曲,在安徽生根并得到发展,因为来自黄梅县,故称为‘黄梅调’。”
   2007年8月30日中安在线转载安庆新闻网上发表的《黄梅戏是一种皖河文化》一文中, 介绍了国内唯一一家黄梅戏专业刊物《黄梅戏艺术》执行副主编何成结先生就黄梅戏“安庆说”、“怀宁说”、“湖北黄梅说”等众说中的“湖北黄梅说”所提出的异议:  
   “‘‘湖北黄梅说’是王兆乾提出的,后人基本沿用他的说法。但在王兆乾的《黄梅戏音乐》一书中,证据显然不足。’何成结说,‘王兆乾生前,我曾多次就这个问题与他交流,并提出了三点疑问:一,‘黄梅戏’前身‘黄梅调’,不是艺人们自己冠名的,直到解放前夕,没有一个艺人称自己唱的是‘黄梅调’;二,王兆乾在著书中称有很多逃水荒的艺人来到安庆,但是他们能否改变安庆本地的音乐基因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至今也没看到有记载称湖北艺人在安庆收徒、传艺、甚至参与戏班组建之类的情况。既然是源头,就应该有传承关系,为何没有留下记载?三,湖北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的关广富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论证起源时参考的却是王兆乾、陆洪非的著作。’
   “何成结的这三点疑问,不仅问倒了世人,而且也问倒了王兆乾。他向何成结表示,‘1953年调查这项工作时,自己只有21岁,在深层研究时缺乏理性的思考。’为了弄清黄梅戏起源问题,王兆乾将自己1953年考察黄梅戏的一段日记交给了何成结。
   “王兆乾日记记的是1953年11月14日到26日在湖北采访的情况。何成结仔细研究后发现,当年王兆乾在湖北探源时主观性很强,且依据的是当时流传的采茶调。何成结认为用这种已经成形的音乐形式作为源头考察并不准确,且‘黄梅县’与安庆宿松(“宿松”为笔者所加)交界,音乐上有相通之处很自然,并不能据此来判定源头。”




   晚年的王兆乾为什么会对自己当初写进书中的观点公开承认“1953年调查这项工作时,自己只有21岁,在深层研究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呢?
   要解开这个谜,笔者不得不说出这中间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
   笔者于2003~2011年在参与宿松县二轮志书编修工作中,曾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材料挖掘、整理、搜集、编写。为了写好“黄梅戏”,专访过宿松建国以来六任文化局长及近百位文化艺术界的老前辈。2006年前后,数次拜访文化局退休干部、年近八旬的孟晋先生。在他家,笔者查找到《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邑人方玉珍、王梓林等黄梅戏老艺人的材料。2007年初春的一天,笔者在充分占有了黄梅戏源头与宿松关系极为密切的材料后,向孟老问及此前黄梅戏源头众说中为什么没有“宿松说”的问题时,孟老终于向我讲到了这件事:
   1953年秋(具体时间老人家已记不清,笔者注,下面括号中红色字迹亦如是),王兆乾一行三人(另两位到底是陆洪非、时白林,还是其他人,老人家也记不清)来到宿松调查、了解有关黄梅戏的情况。当时宿松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和负责文化宣传事务的科长的思想观念较落后。把唱戏,视为下九流。没把这件事当成事。于是,王兆乾一行就从这里去黄梅了。此事,后来我在接触年过70的殷耀林、年近90的杨国英等老同志时,他们也曾半遮半掩地提到过。出于“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考虑,笔者无论是在撰写《黄梅戏与宿松》时,或是在其它关于黄梅戏探源的场合,都很少谈及它。这里,趁着尚有当事人健在的时候,把它说出来,我们无意苛责当时宿松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和负责文化宣传事务的科长,我们更不能怪王兆乾讲“1953年调查这项工作时”,瞒讲了宿松没有接待他们之事。我们讲出这个事情,旨在帮助解开晚年的王兆乾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缺乏理性的思考”的背后,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台词,我不敢妄加是哪些多了“感情用事”的内容。
  众所周知,从安庆到黄梅,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宿松都是必经之地。但王兆乾一行无论是去或回来,想跳过宿松是不可能的。而从现在披露出的材料看,他在去黄梅和回安庆时,都没有讲到宿松,这中间的隐情,想来诚如以上所说,不是没有依据的。也大概基于此,早前的黄梅戏源头众说中,也一直跳过了宿松。2007年拙作《黄梅戏与宿松》在网络和报刊上面世后,宿松理直气壮而名正言顺并且强势地挤身于黄梅戏源头的“宿松说”,并且不少专家、学者、媒体认为,“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  
  2008年1月6日《中安论坛》转发了《安庆广播电视报》特稿:曾担任安徽省文化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史学学会常务理事朱来常先生的《黄梅戏起源地争论引起的思考》。在该文中,朱先生列举了黄梅戏起源地“五大版本”:  
  ●湖北黄梅说
   湖北省黄梅县在“黄梅概况”中自称该县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其理由是:黄梅戏在黄梅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此观点最早见于汤金城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在这里作者把县名“黄梅”与戏名“黄梅”划为等号。  
  ●安徽宿松说
  安徽省地方志学者廖理南认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黄梅戏发源地。他说,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宿松人就开始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安徽桐城说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安徽怀宁说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 《中国戏曲词典》
   分说论
  按照该词典解释,“黄梅戏,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里实质上点出了黄梅采茶歌长期流行于鄂、皖、赣三省相邻地区,三省相邻地区群众都有吟唱黄梅采茶歌风俗,因此,“采茶歌”不是哪个县、哪个地区所专有,谁在此基础上把采茶歌发展成为“黄梅戏”那是另一回事了。  
  从上面朱来常先生列出的黄梅戏源头的“五大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版本”内容空洞,理由简单,证据不足,很难说服人。2010年3月19日,笔者应邀在安庆参加由安庆市文化局和《黄梅戏艺术》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黄梅戏班社到剧团的演进实录》编撰会议上,向与会的20余位专家和学者赠送了《宿松古今纵览》首辑,并就书中有关黄梅戏部分文章向时年83岁的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郑立松、《黄梅戏艺术》执行副主编何成结、怀宁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张亭等老前辈请求指教。大部分专家、学者看过文章后,都认为《黄梅戏与宿松》一文,材料翔实,记写清楚,观点鲜明。他们此前,从没见到黄梅戏与宿松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关系。2010年12月19日,在我整理《黄梅戏活化石89岁老人杨国英谈黄梅戏》时,与郑立松老人通电话,郑老还跟我讲,《黄梅戏与宿松》这篇文章,让他了解到此前不知道的好多新东西。他们大多认为,黄梅戏发源地不能不提到宿松。这里,我把当年宿松分管文化艺术工作的副县长和负责文化宣传事务的科长没接待王兆乾一行的这段隐情公开,一方面,对朋友们了解2006年前黄梅戏源头没有“宿松说”或许有点作用;另一方面,对解开晚年的王兆乾承认关于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之谜,或许有些帮助
用事实说话

全部回复25

王总 发表于 2012-10-22 20:00

王总 2#

2012-10-22 20:00

我认为事实永远变不了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22 21:18

踏遍青山 3#

2012-10-22 21:18

提出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的不是王兆乾先生一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他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周贻白(1900~1977),男,中国戏曲史家、戏剧电影作家、戏剧理论家。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颐,笔名六郎、剑庐、云谷,一度化名杨其敏。湖南长沙人。童年丧父,少年辍学,流浪江湖,在文明戏班、京剧班、马戏班搭班学艺,同时刻苦攻读文史群籍。曾为湖南《自治新报》撰写小说、杂文。1927年参加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1929年至1934年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教授国文。 1935年与阿英同组新艺话剧团,嗣后又在中国旅行剧团及新华、金星影业公司等处从事话剧、电影剧本创作,并在上海美专、复旦大学等校讲授国文。 自20世纪30年代起,周贻白在从事戏剧电影创作和国文教学的同时,即致力于中国戏剧史及戏剧理论研究,共完成中国戏剧史专著7种:《中国戏剧史略》(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剧场史》(1936,商务印书馆)、《中国戏剧小史》(40年代,永祥书局)、《中国戏剧史》(1953,中华书局)、《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周贻白不是安徽人,也不是湖北人,他的观点应该比较客观。

宿松之友 发表于 2012-10-22 21:27

宿松之友 4#

2012-10-22 21:27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22 21:18
提出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的不是王兆乾先生一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他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 ...

注意:“最早”!
998 发表于 2012-10-22 22:05

998 5#

2012-10-22 22:05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2-10-23 00:00

一介农夫 6#

2012-10-23 00:00

这片乌云在宿松只是暂时的!掠夺人家文化迟早是要受到报应,个别学者弄虚作假把黄梅戏发源地定在宿松到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相信正义会即将来临,信不信大家就都等着这一天,因为宿松不是唯一的一片天空。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2-10-23 08:53

一介农夫 7#

2012-10-23 08:53

尽管廖理南理直气壮摆出他的伪理论,但主持公道、相信真理的人在我宿松县大有人存在,早在1983县我县原文化局干部孟晋、晓阳两位先生就撰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名字叫《黄梅戏自采茶来》其内容观点正确、主题鲜明、事实求是把黄梅戏发源地位在湖北黄梅县而非宿松县,该文当时受到众多读者好评,并通过了国内唯一学术期刊《黄梅戏杂志》,这就是真正宿松人的风范、是别人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不据为已有,看看现在个别60年后的学者写的《黄梅戏与宿松》其文章一直通不过《黄梅戏杂志》这一专业学术期刊,其文章通篇胡说八道,其文章12个第一,前七个第一在学术上统统站不住脚。此人回答内行读者提问总是语无论次,要么说别人没有看懂他的文章加以搪塞。最后我要说的是广大热爱本县文化的年轻人,非已之物,你们是争不来,去争不属于自已的文化不是宿松人品质,因为大家更要明白宿松这片天外面还有更大的天空,那种坐井观天思想观点在宿松是行不通。
放大镜 发表于 2012-10-27 21:15

放大镜 8#

2012-10-27 21:15

我想听听,廖理南的说法、、;也想听听一介农夫的说法、、、?就是你们为什么要争论不休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27 22:43

踏遍青山 9#

2012-10-27 22:43

宿松之友 发表于 2012-10-22 21:27
注意:“最早”!

有人说最早提出的不成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仍然持此观点,才有权威性。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27 22:49

踏遍青山 10#

2012-10-27 22:49

放大镜 发表于 2012-10-27 21:15
我想听听,廖理南的说法、、;也想听听一介农夫的说法、、、?就是你们为什么要争论不休

其实很简单,只要认真看一看廖老师的文章(《黄梅戏与宿松》),仔细分析他提出的几个第一,就一目了然了。主要是论点、论据不充分,甚至站不住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优秀版主
:
上士3
:
anhuiheren@yahoo.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99

帖子828

积分22839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