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看看踏遍青山、一介农夫小丑怎么上蹿下跳的

[复制链接]

2013-1-15 12:51 98510 40

举杯邀明月 发表于 2013-1-12 01:01

举杯邀明月 31#

2013-1-12 01:01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1-9 19:50
真是笑话,什么像祥林嫂,请问你的数十篇大作在新世纪论坛上发表,还不许我们这些草民提出质疑!我们提出不 ...

我说你最贱,绝对没有冤枉你。
廖理南提到,当年王兆乾探寻黄梅戏起源时,路经宿松,
宿松分管文化的官员没有理他,没当回事。

你一直揪住这一点不放,上纲上线,说廖理南污蔑领导。
你丫知道严凤英怎么死的吗?被逼自杀,死后开膛破肚!那也是领导干的!

你一直死咬,黄梅县就是黄梅戏唯一发源地,请有多远滚多远!

至于你攻击廖理南的私人品行、同事关系、私生活等,正是你下三滥的证明。





举杯邀明月 发表于 2013-1-12 02:24

举杯邀明月 32#

2013-1-12 02:24

看看湖北黄梅怎么赤裸裸篡改史实的!
1952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为收集黄梅戏资料,专门来黄梅取经,期间,在与黄梅县的黄梅戏民间艺人交流中,将黄梅戏源流及《董永卖身》等一批传统剧目全文录音。回去后,该剧团很快将《董永卖身》整理成《天仙配》,参加1954年华东戏剧观摩会演,该剧本获得一等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由此可见,第一部《天仙配》的原著《董永卖身》来自黄梅。——2007-05-18   荆楚网-湖北日报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39836.htm

再看看当事人、《天仙配》编剧陆洪非怎么自述的!
1952年参加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学习,后又主持安庆地区艺人训练班。在业务学习时,为区别戏曲遗产中的神话与迷信,我组织学员演出了《天仙配》,七仙女由陈月环扮演,扮董永的是(戏改干部)杨璞,演出后,为便于讨论,我请老艺人胡玉庭口述了《天仙配》的演出本,同时又买到了安庆坤记书局印刷的《天仙配》木刻本。

很不幸。胡玉庭不是黄梅县的,而是望江人。安庆坤记书局更是早于1950年印刻《天仙配》!
可以肯定一点的是,1952年之前,黄梅县人是不会唱黄梅戏的。
至于《董永卖身》的故事,源于东晋时期的干宝《搜神记》,明代青阳腔《织锦记》就有了。

再看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历史:
1949年11月 采茶艺人在县城马号广场公演《血泪仇》、《九件衣》、《逼上梁山》等剧,因定名为“黄梅县人民剧团。
1956年5月 命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上演的第一个黄梅戏是《天仙配》。
(1956年黄梅县才上演黄梅戏,而且是派艺人去安庆学回来的。1956年最早去黄梅县演黄梅戏《孔雀东南飞》的,恰恰是宿松县黄梅戏剧团。)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1-13 08:35

一介农夫 33#

2013-1-13 08:35

上面许多问题没有一个和我们宿松有关联!我们宿松人必须拿出铁的证据,以证明黄梅戏是发源于我们宿松县境内!举杯邀明月引述的上面许多例子,能证明什么问题呢?没有任何说明我们宿松人在黄梅戏方面走在别人的前列!在这里必须提出胡玉庭老人尽管不是黄梅县人,他从来没有承认过黄梅戏发源地是宿松,相反他老人家生前多次承认黄梅戏是发源于湖北黄梅县。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1-13 08:50

一介农夫 34#

2013-1-13 08:50

你和廖理南先生一样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最后引发我们双方言语过激局面,廖先生我们指出他的文章的不足,他回答不出道理,要么就是东扯西拉不入正题!要么就是没有办法回复我们的质疑!你也是一样,昨天说到我县党史问题,在事实面前你也是东扯西拉!不认错,这个问题是廖理南在他的文章中胡说八道提出来的,我们拿出铁的事实,他无言以对,和你一样又是一阵东扯西拉!最后我不仅要问我们宿松人难道都是这样不讲道理、不讲真理!以致于假话、假新闻如此吃香!一些年轻人跟着叫好!这一些难道就是我们宿松人民质品吗?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1-13 11:25

一介农夫 35#

2013-1-13 11:25

举杯邀明月 发表于 2013-1-12 00:02
说实话,看了两天,我都懒得理你。
晚上喝酒,座中有位是新华社某主任记者,武汉人,
还叨咕黄梅戏是黄梅 ...

现依据建国初挖掘、搜集、199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和1996年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黄梅戏资料,列出黄梅县的部分已知的早期黄梅戏艺人名录,供大家在考证中参考,也许能使考证者从中得到一点感悟。


    何仙姐(1783—1855)女,主唱旦角,艺事不详。著名黄梅戏理论家陆洪非在《黄梅戏与其亲缘剧种》(《黄梅戏艺术》1982年第三期)一文载:“又据湖北黄梅县老艺人梅金玉(解放初期已近80岁)谈:‘清道光年间(1821—1850)黄梅戏女艺人何仙姐到江西教过场。’”

    邢秀娘(1793—1858)女,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幼时跟随兄、嫂学唱黄梅戏,出嫁后,因丈夫在复堤堵口中淹死,又回到娘家跟兄嫂一起生活,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宽广,以扮《蔡鸣凤辞店》中的柳凤英、《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的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邢秀娘是清乾隆年间活跃在鄂赣皖边的黄梅戏的著名坤旦。

    龚三齐(1805—1880)黄梅县濯港镇人。从小爱好黄梅戏,先学小旦,铺堂后因倒嗓改唱小丑兼司鼓。主工茶衣丑,演得出色的有《毛子才》串戏中的毛子才,《杨驼子讨亲》中的杨驼子,《菜刀记》中的魏大蒜,《血掌记》中的皮赞。除茶衣丑外,他还演褶衣丑,亦有分寸,很受观众喜爱。龚三齐创造性地吸收高台大戏的经验,大胆改革本剧种的表演艺术及班社管理制度,得到当时艺人和后来班社的好评,为发展黄梅戏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

    罗运保(1825—1911)黄梅县小池镇万家村人。他年少时断续读过10余年私塾,不图科举成名,爱看弹词、宝卷、章回小说,喜欢黄梅戏、道情、鼓书和小曲。期间正是黄梅水灾极为频繁的岁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道光二十三年(1843),从黄梅小溪山一位师傅学唱黄梅戏,工小生,初露艺术才能。当地群众说:“运保读书不聪明,学戏一夜学一本。”
他铺堂以后,便开始挑大梁唱主角。在从艺活动中,善用高腔、弹词、皮黄剧种的一些表演程式,来丰富和发展黄梅戏的表演艺术。他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反对唱“水词”,凡属他演过的角色,对其中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唱词都作过纠正。为丰富黄梅戏的演出剧目,他还改编了不少剧本。同治初年,他与武穴市一位私塾先生,根据“歌本”《七乡员》,改编出上中下三本《张朝宗告经承》,此剧搬一舞台后历演不衰。他整理、改编的剧目还有串戏《瞿学富告坝费》、小戏《乾隆皇帝游苏州》、《海螺墩捡子》|、《叶五辞院》等。罗运保为当时鄂赣皖边的知名黄梅戏艺人。

    梅金玉(1854—1953)黄梅县新开镇梅五房人。年少时从祖父学唱黄梅戏,同治末开始搭班唱戏,多演“捞杂”角色。梅金玉为人义气,广交朋友,在光绪初期,就自己投资添置戏衣、道具,行头虽不齐全,但“三小”戏衣基本不缺,名艺人龚三齐、罗运保、帅师信等经常被他邀请,在鄂赣皖边邻县演出。班上人数不足时,缺什么角色他都能顶替。建国初期,安徽著名黄梅戏理论家陆洪非等到黄梅调查剧种历史时,曾拜访过他,梅金玉据其所知,向陆洪非一行详细介绍了黄梅戏历史、黄梅艺人师承关系和黄梅班社情况。

    帅师信(1858—1909)艺名帅德化,浑名帅不论,黄梅县新开镇邹桥村人。年青时以演小旦著名,在当时的德化县(现九江县及黄梅县分路镇、新开镇、小池镇部分地区)黄梅戏旦行中是头牌演员,观众称他为“赛德化”。帅师信既善于向别人学习,又乐于帮助别人。他在鄂赣皖边30余县广泛授徒传艺,应邀教场,门徒数以千计,对黄梅戏的“上四角”、“下四角”各行当重场戏起到了重要传承作用。从光绪后期到民国初年,饮誉鄂赣皖边30余县的名旦帅登明(外号帅毛丛),就是他的高才弟子之一。

    罗花子(1862—1938)黄梅县蔡山镇项家列人。是光绪中后期黄梅县的著名小丑。罗花子在20岁时铺堂搭班唱戏,在丑行中戏路甚广,主工褶衣丑,茶衣丑也很有名气。特别是善于表演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瞎子形象。罗花子为演好瞎子,他虚心向生活中的盲人学习,细心观察他们的形态、走路、说话的各种姿势、口语,为演好瞎子戏打下了良好基础,人称“活瞎子”。他在鄂赣皖边20余县唱过戏、教过场。

    比以上几位年代稍后的名艺人还有:三拜名师罗运保的——桂友林(1886——1966)、妇随夫唱闯江湖的——梅重喜(1886——1973)、残妆和泪湿怀宁的——梁松贵(1879——1946)、江六奀(1890——1926)夫妇、做鬼也要唱黄梅的——汪玉奀(1884——1912)、兄弟同台誉鄂皖的——陈记和(1890——1930)、陈小阳(1893——1930)、陈三阳(1895——1932)三兄弟、勇于创新试弦乐的——冯龙伢(1890——1942)、精益求精博众长的——徐长林(1892——1960)、栩栩如生“活包公”的——李世寿(1892——1939)、民族气节重于山的——许连喜(1897——1959)、两代名优秀无双的——柯火英(1897——1963)、张冬枝(1923——1947)母女、名副其实盖三县的——余海先(1940——1967)、誉满鄂赣皖边区的——汤翰英(1905——1988)、生旦丑行均传神的——桂三元(1914——1980)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人家 一个黄梅县能列出100余名早期知其姓名、从艺生涯和师承关系的名艺人名录,足矣!!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1-13 11:37

一介农夫 36#

2013-1-13 11:37

请举杯邀明月网友:比照上述人家黄梅县黄梅戏艺人名单你还可以从《中国戏曲志 安徽卷》、《中国黄梅戏》上进行查找核实。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早期黄梅戏艺人,就没有黄梅戏戏班;没有黄梅戏戏班,就没有艺术的传承;没有艺术的传承,就没有艺术活动,一个地方没上述的一切、那么争黄梅戏发源地从何而说起呢?
人间正道 发表于 2013-1-13 11:48

人间正道 37#

2013-1-13 11:48

在《中国戏曲志 安徽卷》、《中国黄梅戏》找不到一个宿松籍著名艺人!如果说方玉珍、他是从江西学唱的,他的师傅在江西、如果我们宿松人硬争这样的话题,是不是觉得脸红呢?外人是不是笑话我们呢?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3-1-13 23:46

宿松布衣 38#

2013-1-13 23:46

黄梅高腔传入宿松路线--其中一支是由黄梅县独山柯思湖的柯登友、柯寥柱两位艺人(二人均约一九00出生)于一九五一年传入佘家咀,创建戏班,演员22名。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1-14 09:53

一介农夫 39#

2013-1-14 09:53

各位网友,我再次重申本人不认识县志办廖理南先生、也不认识踏遍青山这个人,我敬佩廖理南先生一而再、再而三执作造假精神、更反对他的黄梅戏起源文章中观点。如果有人硬说我是廖道安一伙那纯属胡说八道,将来如果廖理南文风变了,以写真实可靠的新闻文章发表在网上,那么我就是他的拥护者、支持者,否则我还要痛批、这就是我做人的原则。
我爱家 发表于 2013-1-15 12:51

我爱家 40#

2013-1-15 12:51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图文推荐

  • 曹晓革督导调研项目建

    宿松融媒讯 5月1日,县委书记曹晓革督导调研项

  • 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

    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总商会)开展庆祝“五一”

  • “五一”假期|宿松交

    “五一”假期,车流、物流、人流激增,我县交

  • 宿松公益-华亭联络站

    五一假期,当许多人沉浸在休闲与欢聚中,宿松县新

  • 温情传递,爱满宿松丨

    在宿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工会大家

  • 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

    5月1日傍晚,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召开五月

  • 宿松公益高岭联络站携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让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