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回家(183) 农谚说“立冬雨一冬雨”,这话前传后教流传了很久,今年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今年是11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七)立冬,这天下了小雨。果然,一个冬天都是阴雨绵绵。 算来只有10天晴天。第一次晒红薯粉,不到三天就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没有完全干的红薯粉放在晒筐里过了无数个阴雨天。第二次天晴在县城,忙上忙下给儿子、孙子晒被子。忙完了,眯着眼睛与妻在楼上晒太阳。好舒服啊!身体都快要发霉了,温暖的阳光似乎照射到人的五脏六腑。太阳亲爱的太阳公公,久违了。万物生长开靠太阳,这话一点不假。欣赏着阳光,我们有点可惜,家里的被子无法晒了。盼星星盼月亮,好容易第三次太阳出来,我与妻忙着又是晒红薯粉,又是晒被子,又是洗被子;第二天又淘洗芝麻,晒了两天,旧病复发,又是阴雨绵绵。 立冬后就这三次太阳。 开始倒没有什么感觉,农民们还感谢老天爷开恩,轻轻松松就栽完了油菜,不用滴水,多省事啊。后来天天都是阴雨,不见阳光,老人们也不怨天尤人。天天上午、下午都聚集一起闲磕牙,你一言我一语,打发时间。 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我早晨起来很迟,晚上也睡得很迟。老祖宗告诉我们:冬天应该“早睡晚起,必待日光。”这话出自《黄帝内经》,电视里老中医们讲养生节目都异口同声讲“早睡晚起”。说晚上10 点钟前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7点钟再起床。 尽管老中医们说上午散步最好,但是我早晨依然散步,不过几乎8点钟才出门,可以算上午,而且都在屋前屋后的水泥路上转悠。老天爷喜怒无常,带着伞没雨,不打伞偏偏下雨,有什么办法?回家往往差不多9点钟了。忙着给妻泡中药茶:麦冬、桔梗、玄参、枸杞、甘草。中药真的有效,妻没有以前那样明显的口干、口渴。吃完苦荞麦糊然后洗衣。衣服不多,天天洗的只有裤头子、袜子、毛巾。上午先给妻手艾灸,艾叶药味很浓,我们到院子里小屋里去灸。妻出去闲磕牙时,我坐在床上看书,舒服。不一会迷迷糊糊睡着了。起来一般12点钟,妻回家煮饭。下午出去转转,看看年轻一点女人们打牌。一会儿天就阴沉沉的,散散步,回家看“养生堂”、“健康之路”,吃完饭先给妻用黑骨藤药酒推手,一边推一边看电视。妻往往8点半就睡着了。妻睡着的时候,我拿着遥控大权在握,“海峡两岸”、“今日关注”、“文化之旅”,一直到11点钟之前才睡觉。 差一点忘了,阴雨绵绵,没有电脑的日子里我开了四次会。 11月17日,在老干部局。老干部局在黎河公园旁边,距离儿子家几百步路。这次会议中心议题是县关工委开会成立“五教宣讲团” 。会议由原县政协副主席华实佑主任亲自主持,原教育委员会郝、徐两位主任已经70多岁了,他们现在是县关工委副主任、老年大学校长,教育局何祥志原实验小学校长、小学特级教师,本来已经退休,教育局留用担任关工委主任监管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工作,一项非常难处的工作。还有县关工委陈副主任、杨副主任,接触几次,都是正科级原来局长级别以上的退休干部,不甘寂寞,发挥余热。 华实佑主任说国家现在很重视关工委组织,把它与共青团、妇联、工会一起统称为“妇团组织”:说共青团是生力军,工会是主力军,妇联是半边天,关工委是八十年代后兴起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五教宣讲团”团长邓焕林原县委党校校长,前年退休,他提出“三个一”——组建一支队伍、上好一堂课、编好一本书。这支队伍由9人组成,“法教”是原司法局两位,一位叫陈群泽;“德教”是实验中学、龙山学校两位政治课教师,都姓邓。我与何祥志主任、还有一位吴老师是“家教”;“健教”是我的本家石金凯,城关中学支部书记,“科教”是熊老师。 中午在华为大酒店聚餐,老领导们都喝酒,都很客气,彼此敬酒。那天下着大雨,我冒雨回家。妻不理解,就你一个人去?是的,就我唯一的一个乡下退休教师。全县那么多人为什么选你?或者我写博客多,而且经常到“宿松论坛”发表文章,网上有一点小名;或者,我还是安徽省教育厅的“关工先进工作者”——安庆市唯一的先进工作者。 11月23日上午,在佐坝乡,为《松梅吟草》第二期改稿。诗词楹联分会编委会六个人,我不懂诗,所谓编委也仅仅只是负责一个散文栏目“记住乡愁”,大部分是我的稿子,改动几个字。 11月27日下午,在宿松县文化馆。文化馆离儿子家也只有几百步路。会议内容是“宿松县民歌传承人口述史整理工作座谈会” 。会议由陈馆长主持。文广新局洪云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且讲话,原文化局退休彭局长、原文化局退休殷耀林股长、出了十一本民俗书的“宿松好人”吴汉亮、专门搜集宿松民歌民俗文物的司国庆、二郎河民歌协会曹志坚、多才多艺的刘晓文老师,我们都是民歌、民俗爱好者,是特邀嘉宾,还有各乡镇文化站站长。 12月4日下午,参加佐坝乡“宿松民歌搜集整理工作座谈会” 。参加会议的有县文化馆陈林馆长、杨馆长、非遗保护中心郭主任、石主任,乡党委王金娣委员,各个学校、各村分管领导、农家书屋管理员、原文化站洪、田两位站长。今年是宿松民歌年。佐坝乡政府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关于开展宿松县民歌6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整理工作的通知” ,之前文广新局也下发了通知。 民歌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情感、风俗的真实记录。宿松地处吴头楚尾,是贛鄂皖三省结合部,有着肥沃的民歌土壤,有千千万万活跃的优秀民歌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文化生活不断朝多元化改变,民歌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开展宿松县民歌60岁以上传承人口述史整理工作时不我待。 我是听着民歌长大的,对民歌有着千丝万缕难舍难分的感情。我花了很长时间写了35篇《品味宿松民歌》,精选179首。虽然三易其稿,但仍然在进行时。 (2015.12.14)(2018/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