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三味】211、老师不可以挂在嘴边的三句话 经常听到老师说“××早恋”,“××死都不行”,“叫你家长来” 。这些话听多了,不免琢磨,这些话该不该讲?,弄不好他公开跟你对着干,真是“豆腐掉到灰,打又不能打,吹也不能吹”。 全部是孩子责任么?老师的教育方法是不是也存在问题?有些话老师能常挂嘴上吗?老师应该怎样对学生说话?我不揣冒昧,倚老卖老,说些不合时宜的话。 “××早恋”——老师不要动不动就给学生扣帽子。 孩子们大胆,男生和女生经常接触,甚至星期天男生公开到女生家去,而女生父母都不在家。这在不少老师心里、眼里、嘴里都叫“早恋”。是不是“早恋”,我们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因为初中生男女相恋说“早”是恰当的。但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好感和依恋是正常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不只是情窦初开的青少年,所有人——包括把学生“早恋”挂在嘴上的老师都这样。性格相似,爱好相同,有共同语言的中学生,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或者,两人都成绩不好,都受排挤,遭打击,那叫“物以类聚”也叫“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能不能动不动给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呢?好感不等同于“恋爱”。男老师与女老师之间也有接触多兴趣爱好相投的,能以此类推他们是“婚外恋”么?涉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您与异性接触多些,说您是“婚外恋”,您什么感受?退一步,即使男女学生真的是朦朦胧胧的“早恋”,那是一首很美的朦胧诗,一篇优美的童话。我们也不能轻易捅破那层窗户纸。正确的方法是选择恰当的场合,私下里单独委婉地给他提个醒;从合适的角度,旁敲侧击,给他台阶下,给他出路走。孩子终究是孩子,你真心对他好,他心里会感谢你一辈子。孩子脸皮薄,千万不能当面说破,更不能“广而告之”。逼急了,兔子急了也咬人,迫使他们生米做成熟饭,这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绝对不能做法海,也不能当“月老”。老师要大度,心中积德,眼中容人,嘴上留情。 “××死都不行!”——老师不给学生打棍子。 “你们这些人死都不行!”这是给学生当头一棒。老师千万不能打棍子,不打学生手掌心。某校一位老师因为学生没有背书,恨铁不成钢,打学生手掌心,觉得不解恨,又打了几耳光。结果,学生耳膜被打破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一场可大可小的纠纷,一次深刻的教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不是被侮辱的;学生是未成年人,是被保护的对象。老师要有法律意识,要善于保护自己。手莫伸,伸手即惹祸。 老师手上容情,口中积德。说学生“死都不行”这是给学生定性。老师是学生的主心骨。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见多识广,说他不行,他就真的自惭形秽,萎靡不振。“这一届学生人数不少,人才不多。”有老师多次说这句没动脑子的话。其实这是打击一大片,杀伤力很大。什么学生才“行”?与天才相比,我们可能都是笨蛋;与傻瓜相比,我们又都是天才!你敢肯定他们都没出息?你敢肯定将来他们都比你差?将心比心,如果你做学生,老师这样说你,你心里什么滋味?安徒生当年被老师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但是后来他却是天才发明家。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好不好其实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班上全是天才;老师横挑鼻子竖挑眼,班上全是笨蛋。人才是有类别和层次的。学生不可能完全一样,有好有差,完全正常,老师大可不必把不良情绪流露给学生。 “叫你家长来!”——老师不能“打小报告”。 有些老师在学生犯错误时动辄给家长打电话,原汁原味,甚至连前累计,一股脑给家长“打小报告”。学生不做作业啦,学生晚上上网啦,学生打架啦,学生跟老师顶牛啦……其实,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正常的。列宁说,青年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高明的老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阿弥陀佛的老师则是辱骂,威胁,恐吓学生。“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在恼羞成怒一筹莫展时,无能的老师最后的杀手锏就是通知家长。 家长来有用么?我亲眼看见几个家长气势汹汹来到学校,当着无数老师和学生的面,没头没脑的一顿辱骂,当众给孩子几个耳光。结果学生与家长公开对着干,双方大打出手。 学校教育与家庭相互配合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症下药才有效。大庭广众之下辱骂孩子打孩子这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毕业班的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烦躁,青少年情绪偏激,要因势利导。天塌不下来,学生情绪激动,先要让他头脑冷静,问清楚情况。 中学生自尊心非常强,他们渴望鼓励、表扬,忌讳讽刺、打击。希望别人扩大他的优点,缩小他的错误。为什么有些家庭的孩子叛逆?就是因为家长放大他的错误,无视他的进步,动辄数落他的不是。其实学生都尊敬老师,不同程度的敬畏老师,你把他逼上梁山,怪谁? 教师应该博学多才。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谈。教师应该腹中千言,笔下万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请记住,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 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你最棒!” (2013.5.26)(2065)2018/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