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氏】二十三、寻找散落的宿松石氏一族 石普水 (1) “天下石姓论坛”网上多次有人给我留言: “先生博学,且对宿松石姓了如指掌。想请教一下:安徽宿松到底有几支石姓?曾听说除你们这一支外,还有一支是唐朝末期迁入。不知先生对他们的情况是否也有了解?” 宿松石姓一共三支,早先民间以 “衙户石”、“捏户石”、“爵户石”三类称呼。我们三支石姓是不同始祖在不同时间从不同地点迁徙到宿松的。我们这支始祖万一公石兴宗,1250年从江西乐平菱田迁至太湖棠梨畈,1277年再迁宿松荆桥,我谓之“菱田世系”;另一支始祖妙四公,则是明初(1369)从江西浮梁迁至宿松黄金咀,成化九年(1473年)首修族谱,我谓之“浮梁世系”;还有一支始祖仲盈公则是明初(约1371)从江西都昌县白水(今清化乡)迁至宿松马家坂,乾隆二十年(1755年)首修族谱,谓之“白水世系”。 1990年菱田世系与浮梁世系“合族公修”。我们五十二世祖昉四公有六子,即仁、义、礼、智、信、德,分居石村、后田、新田、浮梁、邠州。我们这支瑊义公原居石村,其子逢时公迁居菱田,58世兴宗公迁宿松;而瑊信公始居浮梁,至59世妙四公迁宿松黄金咀。“咫尺天涯”,几百年老死不相往来。该决议确认妙四公为万一公族侄,谨遵敬余收族之家风,统一万一公字派,确定妙四公一族为“黄金股”。两支并为一支。这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还有一支太湖石姓始祖云一公名鉴,字在友,1850前后迁松高岭乡,现有160人。 我们这一支来自江西乐平——称“菱田世系”,因明代有“田园宰相”石良,“宰相碑”、“宰相坟”、“宰相屋”,明朝有17将军,清代有举人29人,进士9人,占宿松全县进士的1/4;且石葆元、石广均、石长佑是宿松赫赫有名人人仰慕的“祖孙三进士”,便称之为“衙户石”—— 即做官的一支门户。 对于网上流传“宿松石氏最早有一支是唐朝迁入,该支人丁较少” ,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老一辈人说过,也没有看到文字记载。地方事往往前传后教,或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不敢信口雌黄。 “我们广西始祖石鉴字大观,生于1017--1021年间,宋皇佑元年进士(1049),按族谱记载,由江南松江府迁来,有说是由安徽宿松迁来,至今已传34世。鉴公以上之世系连接不上。” “石康之子名大卿(号),根据宋代司马迁记闻,大卿生有两子:兄石鉴,弟石镇。” “如果我始祖是从宿松迁来的话,应是另一支宿松石姓,先生如方便的话,能否帮查一下是否有记载。 致谢! 联系人:石瑞圣 联系地址:广西藤县农业局 邮编:543300,QQ:504778119 2010年4月10日 周六上午12:59” “按族谱记载,由江南松江府迁来” ,族谱言之凿凿,怎么能说由安徽宿松迁来呢?“江南松江府”是中国元代设立的行政建制区,其地域相当与现今的上海市,松江府治(府衙)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松江二中附近,明清沿之。 “江南松江府”与安徽宿松南辕北撤,不是一个地方。
还有同宗在我博客上留言:“长辈,您好!我也姓石,一直很想知道自己是那一支,这几天一直看您的文章,觉得您对石姓文化有相当了解,所以想请教您,我现在家住安徽宣城市(宁国市),今天清明节,我在祖坟上墓碑看到,我们祖上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湖北省应山县(今广水市)迁移而来,但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那一支,特别想知道,目前我只知道我的宗祠排号是:学问文章,克成祖册,正大光明,用召先生。麻烦您帮我分析一下,非常感谢!谢谢!” 下面是他附录的一些参考资料。 安徽·宁国 与 湖北·广水(应山 百年前的一次邂逅 宁国位于安徽最东部的宣称市的东南角;而广水(应山)属于湖北最北部的孝感市的最北部(前几年划归随州市的西部),以前(1988年前)称应山县(下文广水和应山是指同一个地方,地理面积也一样)。百年前的一次历史浮沉将两者连在一起: 湖北·广水(应山):"应山县志"记载:[清末应山移民江南] 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江南苏、皖、赣激战数年 , 尸横遍野 , 加之瘟疫流行 ,几无人烟 , 两江总督曾国藩出告示招垦于楚豫 , 并在各县设“劝农局”, 布告乡里。应山人闻讯 , 亦因战乱和饥荒 , 在家乡难以维计 ,便纷纷举家迁徙江南。其间先后移民到江南的有张、颜、魏、熊、明、喻等姓氏 , 分居在安徽的宁国、泾县、宣城、隆德、广德、无为、郎溪 ,江苏的深阳 , 江西的建新、奉新、峡江、彭泽诸县。光绪年间应山又连遭水旱灾害 , 在先期移民的劝告下 , 先后有两千余户上万农民大下江南 ,除以上姓氏外 , 还有杨、雷、华、胡等姓。他们多是同姓、同宗、同湾或亲朋结伴而去 , 聚籍、聚族而居 ,其后代至今仍保留着应山的口音、方言和习俗。 这段短文揭示了几个重要信息: 1.楚豫:湖北和河南交接的地方,湖北·应山就在湖北、河南交界之处; 2.应山人闻讯、纷纷举家迁徙江南、光绪年间“应山”又连遭水旱灾害 , 在先期移民的劝告下 , 先后有“两千余户上万农民”大下江南:解释了搬迁到安徽·宁国一带的应山人为什么如此之多; 以上资料与宁国文史资料不谋而合: 安徽·宁国:“宁国志”记载:我县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连年天灾、兵燹和瘟疫,以致“人相食”、“死亡枕藉、无人掩埋”,成为无人区,时两江总督、清朝重臣曾国藩上书清政府移民至此。宁国移民主要来自“鄂之应山”,即湖北省应山县(今广水市),至今已有一百二、三十年时间。沧海桑田,世异时移,人世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因为当时的交通、通讯很不发达,几代一过,二地间交往日趋减少,现已基本上音讯杳无。偶有宁国出差者顺道访宗问袓,也有应山老家人因写家谱来查访支脉子孙。然而,那段历史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似乎是天方夜谭,显的太遥远了。 湖北应山县张氏,“嗣因岁歉,远适江南”。其族人分迁宣城、宁国、泾县、旌德等县(上揭)。 在广德、宁国一带,流传着反映灾民下江南的民歌: 前不久,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太平村的吕书昌、吕华昌、吕金虎、吕世清等一行4人驱车来到广水市地方志办公室,他们用一口地道的应山话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说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寻根问祖。他们从先辈的传说里只知道是从清朝同治7年从应山宋家=竹村湾=家迁走的,经述查阅资料,结合他们说的情况,我初步确定他们要找的族人聚居地应在长岭镇吕家冲村。 为了让安徽的“老乡”能尽快找到他们的族人,我答应给他们的带路,就这样我们一行5人驱车来到位于云台街东南方的吕家冲村,未费周折就找到了吕家冲修过“吕氏宗谱”的吕永清家。一听说是安徽来的吕氏宗亲,吕永清赶紧把修过族谱的吕百胜等其他4人联系到一起,他们拿出吕氏宗谱,安徽的“老乡”经比照核对,确认吕永清、吕百胜就是他们的族上人,一时间满堂笑语,一溜的应山话,不知情的人是很难区分“主人”和“客人”的。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徽宣城、宁国、广德、郎溪一带混战,继又瘟疫蔓延,“尸骸==,道路荆榛,数千里无人烟”(《广德县志稿》 1948年修),“江督曾侯出示招恳于楚豫,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集境内,垦荒纳税,并入籍与考,《广德县志》同治7年(1868)应山西乡一带民多移居宣城、宁国、广德、郎溪一带。吕书昌、吕华昌四世祖吕明洋当时率7个儿子及孙辈数十人举家从吕家冲竹林湾迁到安徽宁国,于同治七年(1868)十月初到达当地,他们作为应山的第一批移民定居在江南一带,后因兵乱和自然灾害,一直到清朝末年,仍有应山人移民居江南,仅光绪二十六年(1900)就有近两千户上万人移居江南,因应山移民多聚居在安徽的宣城、宁国、泾县、旌德、==、郎溪等地。他们大多聚籍、聚族而居,至今仍保留应山老家的风俗习惯、口音方言、 =具家什也延用老家的,连白花菜也带到了江南。 宿松历史上有两次大移民。一次是“洪武大移民” ,大批人民从江西迁入宿松。民国10年版《宿松县志》记载,当时宿松122个姓氏259个分支,其中170个分支来自江西鄱阳、都昌、乐平、浮梁、等地。 另一次是乾隆大移民,是宿松人向外地迁移,“三丁迁一,五丁迁二” 。族谱记载,我们石姓本家有人迁移到湖北郧县、安徽宣城,时间是1754~1795年。“我们祖上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湖北省应山县(今广水市)迁移而来” ,似乎联系不上。因为时间比较近,迁出的祖上应该知道老家的,事实上不少人后来到宿松寻根祭祖了。 (2) 宿松石氏始祖万一公石兴宗,自宋理宗淳祐年间(1250年)由江西乐平菱田杖策渡淮,历二十九世,至今七百六十余年。 宿松石氏是辉煌一族,历史上人才济济。石氏族谱上有80道诰敕,即皇帝圣旨;有进士、举人、五品以上官员64人。明朝有石良等17位将军;清朝有石鼎等九名进士。 石氏族谱在宿松算是最早族谱修谱的氏族之一。 明洪武丙寅(即1386年),三世祖石良公始修族谱,明天顺丁丑(即1457年)重修。 2011年十四修族谱有男丁30624人,在宿松是一个大族。 但是,目前这3万多男丁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是仁一公、仁三公、仁八公的后裔。宿松石氏人口繁衍遍布海内外,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宿松石氏一族仍然不少。 宿松石氏族谱旧例划为长安湖、西街、五角陂、豆溪股,十三修增加黄金股,共为五股。十四修合族议定公修,另加怀远、亳州两支,一共七股。其中怀远一支为仁一公后裔,长安湖一支为仁三公后裔,西街、亳州、五角陂、豆溪四支为仁八公后裔。
石氏三世祖兄弟九人,在宿松的只是仁三公、仁八公的后裔,仁一公后裔在怀远,目前散落在外仍然联系不上的有仁五公、仁六公、仁七公、仁十公后裔。四世祖兄弟二十五人,五世祖兄弟五十七人。 散落在外主要是元末明初,兵荒马乱岁月,大都跟随我们三世祖石良长征打仗,后来在外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后来逐渐失去联系。 按照《石氏族谱》,散落在外仍然联系不上的有以下几支: 第一支,东昌世系,仁五公、仁六公后裔。 《石氏族谱》记载,仁五公,真一三子,讳子民,字均惠。妣杨氏。子三:铠、铉、镗。居东昌(今山东聊城)(东昌世系)。 仁六公,真一四子,讳子章,字均文,号梦斋。妣陈氏。子八:铣(居东昌)、锪、银、钢、锭、铁、钚、钷(7人居口北)。 仁五公的大儿子铠有儿子湛、涣,小儿子镗有儿子清。 仁六公的大儿子铣有儿子澄;居东昌。其余七位都是居口北。东昌,东昌府,今山东聊城,称之为“东昌世系”。 第二支,平山世系,仁七公后裔。 族谱记载,“仁七公,真一五子,讳子祥,字均瑞。妣胡氏。子二:鉴、铎。居平山。孙铎,明洪武以武功授平山卫百户,子二,渊、淮,居平山(今河北平山)(平山世系)。” 第三支,宏农世系,仁十公后裔。 仁十公:(8)真一八子,讳子贤,字均胜。配傅氏。子四:锦、锐、镕、铢。居宏农(今河南灵宝)(宏农世系)。 第四支,口北世系,仁六公后裔。 仁六公的大儿子铣有儿子澄;居东昌。其余七位都是居口北。“口北”是什么地方?兴宁石狄说“口”即今河北张家口,“口北”其实指塞外。或者,“口”是字看不清楚的一个符号吗? 第五支,万三公后裔。 这是我们始祖万一公的胞弟,小伯九幼子,族谱记载“往桐城”。 在“天下石姓论坛”我寻找到“铜陵石氏”的发贴: “敦睦堂” “我的祖籍是安徽怀宁,前几年老家那边修家谱,从谱上看我们是万三公后人,与安徽宿松万一公后人是近支,我爸那里有修好的全套家谱。” 期待与这位署名“铜陵石氏”的宗亲取得联系!! (4) 关于东昌世系。 《石氏族谱》记载,仁五公,真一三子,讳子民,字均惠。妣杨氏。子三:铠、铉、镗。居东昌(今山东聊城)(东昌世系)。 仁六公,真一四子,讳子章,字均文,号梦斋。妣陈氏。子八:铣(居东昌)、锪、银、钢、锭、铁、钚、钷(7人居口北)。 仁五公的大儿子铠有儿子湛、涣,小儿子镗有儿子清。 仁六公的大儿子铣有儿子澄;居东昌。其余七位都是居口北。 一、合肥四院石皖荣医生一直留心他们下落,他告诉我说, “东昌有个石庄村,但是没有姓石,祖辈相传说的,为姓石的守墓,墓主人是一个武士,姓石,明朝初中期战死。宿松许姓有一支和石姓同一个时代搬到聊城,据说他们关系很好”“东昌许营镇有好多姓石的和姓许的。” 二、Qq “自由者” ,安徽霍邱石廷宝,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华益村798号,上海良才家具有限公司。他说 山东省枣庄市(明朝时叫衮州枣林岗)的石姓亦称“武威郡”、“六顺堂” ,公元1428-1498年来这里的,后来这支石姓迁移到安徽寿县、大别山、淮南大通。有谁知道是哪一支吗?以前是从哪里迁到山东枣林岗的?如有知情者请和我联系:021-69799670武威郡、六顺堂”辈:克国中天凤,朝廷礼义常;家声永远正,文明胜吉祥。 这是他收集的历史资料!让我帮他查一下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我们三世祖仁五公居东昌,即山东聊诚,三个儿子铠、铉、镗” 公元那一年? “铠两个儿子,湛、涣;涣儿子嵩、根、栾,他们都居东昌,即山东聊诚。” 没有年月,但是他的堂兄弟是1422--1450 安徽霍邱石廷宝 据《朱元璋传》所载:1351年,颍州刘福通起义,1355年,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元龙凤;1356年秋,小明王军队分兵北征,东路攻克了山东北部;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其中毛贵一军由山东北上,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尽占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直逼大都,受元朝援军的阻击,不得已退回山东,扩大疆土、稳定局面;1359年,山东小明王军内部分裂、毛贵被杀;1361年,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招降了小明王军中将领田丰等人,进围益都,刘福通统兵救援失败,益都陷落,元军平定山东;1367年,朱元璋夺取了除四川、云南以外的南方疆土,命大将徐达率军25万北伐。北伐军先取山东,所到之处,州县纷纷降附,名城如济南、益都等不战而降,有的守军则弃城逃走,前后三个多月,平定山东。 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徙山东登(登州府,今蓬莱)、莱(莱州府,今掖县)二府贫民5635户就耕于东昌(东昌府,今聊城);洪武二十八年,青(青州府,今益都)、兖(兖州府,今兖州市)、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1051户,4666口,到二十八年十一月,东昌三府屯田迁民共58124户。 再联系李存葆所说,可见,山东受战乱影响、人口流失死亡最重的,是西北的东昌府(今聊城地区),总的来说,西部重、东部轻。有富余人口向外地迁徙的可能。 中国移民肇始(集散)地——山东枣林岗(枣庄)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旧名钟离)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家乡设立了跨淮河两岸的凤阳府。但因战乱、灾荒、瘟疫三重打击,到洪武3年(1370年),辖域极大的凤阳府不足13万人口。从洪武四年至11年(1371——1378)间,官方至少组织过三次移民运动到凤阳府。江南移民来自苏州、杭州、松(江)、嘉(兴),安置在凤阳府城及临淮的怀远、安定、五河等县;北方多来自济南府弘(州)、蔚(州)、定(安)、武(塑),安置在吴壁、虹县、宿州。1987年出版的《濉溪县志·人口志》载:人口多是“在洪武年间和清初徏入得移民后裔”。其分布:“东李、西梁、南卢、北丁、周、吴、郑、王居中心。”城东李姓原籍山东长清,洪武13年兄弟4人迁濉溪;城西梁姓原籍山东青平县,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青平镇与济南路毗邻。洪武二年(1369年)青平县废,划入濉溪县,十四年(1381年)恢复,直到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定名高青县,元末迁居蒙城,四世迁濉溪。濉溪位于凤阳府北边,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寿县志》,记录本县有123个姓氏,其中81个是洪武年间迁入的,大多来自山东。《霍邱县志·叶集镇》的《台氏族谱》、《金寨县志·江店镇》的《卢氏族谱》,都记录了明初至明中叶,“接受了大批山东移民”。史家在1438年对霍邱县统计,移民及其后裔经百年发展,已占该县总人口的70%,多来自济宁、枣林岗(枣庄)。明初,济宁数兖州府。 皖西的六安市,在明朝属庐州府,移民后裔都以枣林岗为祖地。据查,康熙11年《兖州方志·滋阳县志》有枣林岗地名。明鲁王裔孙肇辉四子在1435年分封为安邱王于此地。史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康熙初年,更名为枣林庄。清末,恢复为安邱王府庄。临微山湖和南北古大运河,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属兖州府辖区,又处于济南府各县南下要道。 和我调查的年份差不多!你能联系到他们后代吗? 公元1428-1498年的石姓可能是第五世,宿松石姓第五代人,基本相符 他们有后代吗? 我们的族谱到这一代,嵩、根、栾,他们都居东昌,即山东聊诚,再没有联系。 三、石昌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董集镇石家村人,他说,“我已寻谱三年,山东石姓村子基本走到” 。他们那里“清朝一段时间属于东昌府”,“ 始祖石廷杰、石廷力”,不知从何处迁来。族谱没有堂号, “好像是石良后辈石尚贞之后” 。祖墓碑文上写“钦赐太学生石邻字云亭” 。 有两处线索:“清朝一段时间属于东昌府” ,“好像是石良后辈石尚贞之后” 。 (5) 关于当涂博望石氏 当涂博望石氏,现在居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镇石家村。 天下石姓论坛网上留言: 我是安徽省当涂县的石姓,当涂县博望镇有一石家村,约五六百户,二三千人,传起于南宋,始自万一公,堂号孝谨堂,宗谱第一代供奉万一公,现有班辈:廷应希玉可,正大开宏运,文明启象贤,永绍高登业,长怀宝贵年.如果万一公始迁至宿松,应是万一公后人自宿松迁当涂博望,传迁当涂博望始祖为庚三公,不知宿松同宗可否查到?请知道的同宗告知.QQ28138162,电话号码13851612073(南京) 2013年11月22 日,安徽当涂石明祥主任告诉我:“宗谱图上第一代是万一公,之下即庚三公” ,“谢谢关心!我没看到家谱,只听老人讲庚三公应该是万一公儿子” 。 既然言之凿凿,宗谱供奉的第一代是万一公,应该是从宿松迁当涂博望的,只是不知迁当涂博望始祖庚三公是万一公的第几代?可否查到生卒年月? 万一公有九个儿子,这庚三公是哪一位呢?或者,读音有误,仁三公读成了庚三公呢? 宿松石氏族谱记载,仁三公,真一公次子,讳子华,字均实,有传,居下仓埠,生卒缺,葬殷家山坐陈家岭,寅申向,有碑。妣欧阳氏,生卒缺,葬同夫墓。子三:镇、钜、铜。女四:长适江青,次适梁绚,三适高宅,幼适杨淑。 镇两个儿子,泮、湑 钜四个儿子,江、河、涌、濎 第五代没有记载。但是,“光乘录”上有,“河字伯玉,明四川彭山主簿。” 第七代美,字文善,号缘野,以子墉例赠修职郎,河涧府经历。 第八代墉,字良翰,号月亭。廪生,后拔贡,明直隶河涧府经历。 第九代添庆、添麟、添民,都是廪生或者庠生。 第十代国维、国器、国菖,都是廪生或者庠生。 问题是,仁三公在宿松,居下仓埠,葬殷家山。我没有看他的家谱。仁三公的家谱属于“长安湖支谱” 他们到底是那一支呢?空口无凭,看来只能凭族谱说话。 期待着! 重庆涪陵石氏。 2010年3月18日,他在我博客上留言“石普水你好:我是重庆市涪陵区人,姓石名康文,现任涪陵区直机关工委正处级调研员。刚才和你通过电话,认识自家人感到很高兴。我族由江西迁到湖北,1372年到涪陵,我族谱介绍,我族分3支一支去浙江,一支去你省,从堂号看我们是一致的。如你处有资料请给我寄一份来,表示致意。” 我很高兴给他留下qq号。 康文兄终于注册了qq,终于用qq同我交谈:“我族谱有段话:至石之祖碏。余尝问之麻城黄梅兴国州。本宗皆然。惟安徽宿松一支。家兄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说,石碏,我们共同始祖。这说明贵族与宿松有缘渊,但找不出依据。因为贵乃祖曾问过湖北麻城、黄梅、江西兴国的同宗,证明就是宿松一支系同宗。 “我族是1372年从江西到湖北入川。入川的族谱丢失。无法了解江西的历史。” “先祖入川时有三兄一老,三兄(金宝,银宝,款宝)老的一个叫中及公是三兄的父亲,入川途中病亡,拾着尸体入川。据说在湖北麻城还有一兄,1561年来涪合族,将中及公和以下后代记入谱中。” “我族从入川到1624年的族谱丢失,从1624年到现在我是10世,我以下的在16世。” “入川前族谱丢失,1824年写的族谱只说从江西迁移到湖北然后入川,没有说是从江西哪个具体的地方。” 我查了家谱。我们49世祖中吉公任绕州左使,娶乐平董氏留居石村,始居乐平,为“绕州始祖”。54世逢时公,字昌国,尝种菱一池,因改地曰菱田,称“菱田始祖”。 我们58世是石氏大分化时代,谱载万一公石兴宗,字克承,1250年由太湖来到宿松荆桥,为“宿松始祖”。他的胞弟万二公到黄梅,万三公到桐城,堂弟云一公到太湖,云二公、云三公到潜山,六兄弟成为五县始祖,至今繁衍生息。 我们族人曾往湖北黄梅,始终未查出万二公,我们一世祖的胞弟。寻根问祖?谈何容易! 一面之辞,刘备竟成为 “刘皇叔”。康文兄何时认祖归宗?是否是我们千呼万唤的万二公后裔? 我们聊到10点才说再见。 (2013.11.21)(草稿)(2018/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