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龙湖烟云】54、品味宿松民歌《佐坝歌》(25)

[复制链接]

2018-6-15 15:43 11407 1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15 15:43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8-6-15 15:43

 【龙湖烟云】54、品味宿松民歌《佐坝歌》(25)
石普水
民歌有叙事功能。有几首流传在佐坝民歌记录了佐坝曾经的历史。
其一:头戴大圆盔,身披漓水袍,骑的弯角马,扛的钩镰枪,背插金箭,口念咒语。(头戴乌壳帽,身穿沥水毛;骑的弯角马,驮的钩头刀。阵布迷魂套,奇兵出奇招,陈友谅一到,插翅也难逃。)(93)
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持久战,民间有人说“水战18年,旱战18年”。就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朱元璋在排湖旁边的得胜山安营扎寨,训练水军。
传说朱元璋的部队在鄱阳湖与陈友亮大战后,带部队从八里江来到横路洲。不久陈友亮的部队也紧追不舍,从湖北黄梅绕道而来。朱元璋的部队在傅家湖南边的小土墩上作战前动员,这个小土墩后来就叫“铜锣墩”,以前住着几户洪姓人家,1998年后“抗洪救灾”全部迁往花屋,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
在铜锣墩一箭之地的地方,朱元璋亲自擂响了战鼓,鼓励战士们,奋勇当先,冲向敌阵。当年朱皇帝擂鼓的那个土墩,早年曾经有一个草棚,如今仅有一个土堆,那就是“擂鼓墩”。
传说那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打得难解难分。偏偏这时有一支“神兵”从天而降,使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支“神兵”与众不同,他们“头戴大圆盔,身披漓水袍,骑的弯角马,扛的钩镰枪,背插金箭,口念咒语。”这支从天而降的“神兵”,把陈友亮的部队吓得望风而逃。朱元璋的部队乘胜前进,一举击溃了陈友亮的部队。
朱元璋的部队大获全胜。朱皇帝龙心大悦,亲口敕封此山为“得胜山”,鸣锣处为“铜锣墩”,擂鼓处为“擂鼓墩”。
其实,这支所谓“神兵”,原来是当地鸿鹭洲骑牛打埒草的农民。所谓“大圆盔”原来是“大斗笠”,“离水袍”就是“蓑衣”,“弯角马”原来是“水牛”,“钩镰枪”却是割草的“草镰”,背插“金箭”原来是“铜头旱烟袋”,口念“咒语”原来是佐坝方言“唱山歌”。——或者,这“神兵”就是朱元璋部队的伪装?所谓兵不厌诈是也。
其二:佐坝湖边洪家岭,苕吃、苕藏苕困醒。小的晒苕丝,大的晒苕饼(苕片),喂猪有苕渣,待客有苕粉。当年朱元璋,吃苕便得胜。(94)
洪家岭,古代属于下五庄洪庄、佘庄,解放后曾经是洪岭人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现在是洪岭村村委会所在地,佐坝乡的一个中心集镇,新农村示范村。佐坝是湖区,湖边土地众多,红薯不需要很多肥料,产量高。黄梅人把红薯叫“苕”,骂人叫“苕”就是傻子的意思。洪岭紧邻湖北黄梅县,说话多多有黄梅腔,所谓“佘巴佬腔”,洪岭人也把红薯叫苕。
“佐坝湖边洪家岭”,主要指环龙湖村、汪昌咀村、梅园村三个自然村。沿湖地区土地众多,红薯不要很多肥料,所以尤其多。
红薯新鲜的吃,放在窖里收藏。挖红薯时家里到处都是,甚至房里睡觉的地方都是红薯。所以说“苕吃、苕藏苕困醒” 。小的晒红薯丝,大的晒红薯饼,红薯渣喂猪,招待客人有红薯粉圆子。值得一提的是,红薯粉圆子现在依然好吃,红薯粉卖8块钱一斤,甚至外地人卖10块钱一斤。
传说不等于现实。至于当年朱元璋打仗时,其实没有吃红薯吃。因为红薯原产美洲,清代才不断推广种植。根据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现今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这些,老百姓是不知道的。
其三:黄家塝的人,大肚子神,人还没到乌轮庙,肚子先进城。(95)
黄家塝现在属于碧岭村。解放前碧岭村是宿松全县闻名的血吸虫流行重灾区。《佐坝乡志》说:“80%以上的人畜受害,钉螺面积占全乡1/3以上,寡妇村、无人村匀指乌泥垅一带。最著名的是霍家大屋。”民歌形容黄家塝的人,都是肚子,大到什么程度?“人还没到乌轮庙,肚子先进城。”纯粹是夸张,“乌轮庙”在县河大坝上,距离县城大约两公里。
其四:乌泥垅,无人村,狗不叫,鸡不鸣。土地无人种,道路无人行。女的不生育,男人反怀孕。(96)
乌泥垅,也属于碧岭村。解放前碧岭村是宿松全县闻名的血吸虫流行重灾区。民歌形容这里是“无人村,狗不叫,鸡不鸣。土地无人种,道路无人行。女的不生育,男人反怀孕。”
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治理乌泥垅,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如今这里山清水秀,一个宜居的好地方。
其五:家住龙湖庄,十年就有九年荒。不是塘堰干破了督,就是一片水汪汪。(97)
佐坝是沿湖丘陵地区,尤其是水面多多。东南西三面环水,龙湖、排湖、感湖紧紧包围着佐坝。在靠天吃饭的年月,常常河水泛滥成灾,有时又干旱,农民无可奈何。只有自我感叹:“家住龙湖庄,十年就有九年荒。不是塘堰干破了督,就是一片水汪汪。”
这是解放前流行的民歌。如今,三面环水又是佐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其六:家住龙湖汊,粮仓(米袋)壁上挂。夏天吃菱角,冬天吃土虾。想吃一顿白米饭,要到南海拜菩萨。(98)
龙湖汊,就是沿湖居住的农民。粮仓应该是土砖砌的,但是龙湖汊边的农民却是“粮仓壁上挂”!这是一句绝妙好辞,形容粮食非常非常的少。“土虾”,一种水草的根块,形状像虾子,学名叫苦菜,荒年人多掘食充饥。“想吃一顿白米饭,要到南海拜菩萨。”形容白米饭非常少。
感谢民歌,记录了佐坝曾经的历史。朱元璋曾经在这里打仗;红薯特别多;曾经流行血吸虫病;沿湖农民生活困难。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如今的佐坝今非昔比,这个鱼米之乡已经旧貌换新颜。
(2015.1.28)(2018/6/15)

全部回复0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