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62、结束语:不尽依依民歌情(34) 石普水 写完最后一首宿松民歌,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总算告一段落了。2月5日,我的帖子后面有署名“宿松论坛工作人员”的留言:“石老师,您好,我想给您的宿松民歌开个专版,你看可以吗?” 那当然可以!我受宠若惊。想不到宿松民歌竟然如此受重视。 真的感觉有点累。为了品读宿松民歌,我前后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两个月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宿松民歌的搜集,整理,品读,回复,讨论,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连元旦到宿松县城看“聪明泉”、“孚玉青峰”等等都来不及写文章。我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投入到宿松民歌的品读。津津乐道,耿耿于怀。提不起,放不下。有时候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喜,有时候却又感觉山重水复困境。 想想,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60岁的人了,为什么对民歌如此耿耿而怀?我与诗无缘。写了900余篇博客,却从来没有写过一句诗。去年,两个七老八十的老诗人来到学校,让我加入宿松诗词楹联协会。我天生愚笨,不是写诗的材料,没有半点诗人的灵感,然而盛情难却,我硬着头皮填了表,交了两张相片,混进诗词楹联协会,成了现代版的“南郭先生”。 但是,我对民歌情有独钟。我是在民歌声中长大的。 襁褓中,那个跟我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就唱着“摇篮曲”摇我睡觉—— “摇哇~哇~哦~~,摇我的儿睏醒呐~哦~~” 我在奶奶的“摇篮曲”中享受着,陶醉着,甜美地睡着了。 稍微大一点,奶奶把我跨坐在她的腿上,握着我的双手食指“厾虫虫”;让我双掌拍击“打掌掌”;跨坐在奶奶双腿上,抖动双腿,边抖边唱“骑马蹬蹬”;双手托住我的背部,拉起又放下,“扳罾,扳罾,扳个鲤鱼十八斤”。 到了到处乱跑的时候我跟孩子们一块“卖羊(咩羊)嗲嗲”,不久又“割麻藤”,“躲猫儿”。我们从门背后躲到灶下柴栏里,躲到水缸旁边,躲到床底下,躲到谷仓里,躲到谷瓮里、衣柜里、柴楼上、草堆中间,甚至躲到水塘里的荷叶下。真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所不用其极。 那时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是的非常富裕。 “毛狗米毛拖,三岁的伢儿会唱歌;不是爷娘教给我,是我自己聪明学得多。”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动画片,我们的儿童时代是那样丰富多彩。 民歌就是我们的动画片,是我们的电视剧。 没有幼儿园的年代,奶奶们是农村孩子最早的幼儿教师。儿歌是幼儿园的唯一教材。 民歌不同于诗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口相传,代代相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松民歌是一代代宿松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方言土语的民歌演唱是先民们最重要的文娱方式,它具有肥沃的土壤,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文化大革命中,我辍学在家整整当了四年农民。耳边成天都是女孩子、男孩子兴高采烈地唱民歌,津津有味地传唱着从东西南北学来的民歌。尽管内容不全,不完整,甚至有错误,但是我们却津津乐道,兴趣盎然。 改革开放以后,民歌慢慢开始消失。然而网上不时看到宿松民歌。 终于有一天,我情不自禁一口气写了一篇《品读宿松民歌“新嫁娘”》。 胸中有少年时代若干残缺不全的民歌做底子。手头上有两本登载宿松民歌的书。一本2009年宿松政协主编的《宿松风韵》,上面有“宿松儿歌”;一本《松滋遗韵》,上面有41首“宿松歌谣”。这是正规版本的官方出版物。 我打字很慢。为了省事,我在网上搜索,果然发现宿松民歌多多。真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进一步搜索,发现新浪网上有廖理南先生的《儿歌 司国庆搜集》,仙乐飘飘的《宿松民谣》、《宿松儿歌游戏乡土》,东抄西摘南腔北调的《宿松民谣》。 宿松有一个年轻的民俗专家叫司国庆。《安庆日报》有一篇《司国庆,宿松民歌一“念”成“痴”》。为了收集传承宿松民歌,司国庆14年骑坏了3辆摩托车,记录了将近400首民歌——他称之为“儿歌”。有幸多次接触过这位宿松奇人,并且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我建议他把自己搜集的民歌结集出版,或者在网上公开发表,以免讹传,错误百出。但是年轻的民俗专家说,他还想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于是,我放下这两本书,索性依照网上流行的民歌来品读。 我是一个很随便的人,而且急性子。我知道民歌永远没有完整,永远没有全面。写出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才能逐渐接近完整。于是我一口气把能够搜集起来的民歌一一进行品读。让热爱宿松民歌,熟悉宿松民歌的人关注宿松民歌,欣赏宿松民歌。“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这样才能不断完善。 关于是叫“民歌”还是叫“儿歌”,还是叫“民谣”,其实并不重要。毕竟我不是做学术研究。我想,可能这里面一部分是儿歌,一部分可能是民谣。但是能够用一个概括性、包容性较大的概念,能够囊括所有宿松民间流传的这些东西,恐怕还是民歌合适一点。 为了到底用哪个概念合适一些,我查了一些资料。 《辞源》上面没有“民歌”,也没有“儿歌”,只有“民谣”:“民间口头咏唱的歌谣”。——既然“歌谣”连用,民歌、民谣就不存在什么区别。 《辞海》上面有“民歌”解释:“‘民间歌谣’的简称。民众创作的表现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感情,在民众口头广泛流传的歌谣”。(793页)《辞海》解释“儿歌”说:“适于儿童唱的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了“民歌”:“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曲。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地方色彩。”(782页)它还解释了“儿歌”:“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曲。”(282页)“民谣”:“民间歌谣,多指与时事政治有关的。” 我还看了《中国文学史》。只是统称“民间歌谣”、汉乐府民歌。 《中国当代文学史》说“民歌是劳动人民抒情言志的口头文学创作,亦称歌谣。”并且引用了1958.04.14《人民日报》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我觉得还是用民歌更合适一些。 ——期待更多的批评与指正。 2015.8.6.(2018/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