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74、寻找宿松昨日之古戏台 石普水 宿松是黄梅戏发源地之一。廖理南先生为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加以考证。宿松人民自古喜欢演戏,喜欢看戏,众多的宿松古戏台是无声的证明。 今天的戏台非常简单,一台车打开就是一座戏台。而历史上的戏台却一直是用木板搭成木柱木台,或者是人工挑的土台。 一本《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上面清楚明白地记载了宿松历史上的17座古戏台。 一、廖河古戏台是宿松至今保存最好的古戏台 原宿松文化馆馆长陈洁先生有一篇《廖河古戏台》说“廖河古戏台坐落在宿松县西部的北浴乡廖河村。该戏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十二年又加以了修缮,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戏台之一。” 戏台为木质结构,前台面积三十二平方米,歇山顶、抬架梁、干栏式。台中悬挂有“大雅元音”,出台上彩门挂有“昭德”,进彩门挂有“象功”的匾额。台两边花板上撰有以古戏曲名称书写的楹联。整个结构造型精巧,古朴典雅。 廖河戏台上的匾额独具一格。我国古戏台上正中悬挂的横匾一般都是用“和声鸣盛”、“钧天雅奏”,廖河戏台撰写的是“大雅元音”,雅俗共赏,又不失大气磅礴。廖氏祖先源自江西湖口,明初迁到宿松。在江西时就拥有不少的“梨园”弟子,到宿松山区居住多年,一直继承这个传统。江西的戏班经常来宿松与他们同台演出切磋技艺,故此就建造了廖河戏台,“大雅元音”正是表现此处演出文雅、风雅的内容。 原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孟晋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从趾凤乡贺氏先祖的《同思堂杂录》中了解到,该书记述了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3年),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当地绅士贺作衡老先生为廖河的古戏台演黄梅调歌剧撰写过的这样一副楹联:“频邀姐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友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联语不仅点出了《送香茶》、《西楼会》、《撇竹笋》、《过界岭》、《吴三宝游春》、《余老四翻情》、《余老四打瓦》、《蔡鸣凤辞店》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调剧目,而且表明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喜爱,对黄梅调剧目的赞赏和对青年男女追求文化生活与自由恋爱的默许。 宿中历史课题组近年来采访了廖河古戏台当地德高望重的廖群芳老人。廖老系原宿松第一届简易师范毕业生,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虽86高龄,仍才思敏捷。通过采访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古戏台的基本情况。廖河古戏台建于明嘉年间(1552-1566),廖景朝公始建,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1991年三修竣工庆典,1986年12月县政府批准为宿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批准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建筑为前后两台两层,占地面积40平方公米,台上正中横梁上有嘉庆二十年、学远、善长、济川、义英修等字,台前两柱有倒爬双狮,各书“福”“禄”一字,台上正面三匾并联生辉,中“大雅元音”、左“德昭”、右“象功”诸字,玉琢金雕,朱漆金粉尚存,台柱坚硬牢固。 《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廖河古戏台的两幅对联: 其一:搭个台,纯靠几根光棍;本是无枝无叶,看你结果如何;唱出戏,全凭一段姻缘;演成有节有情,原来这样圆场 其二:做这般无益事情,伤民财,劳民力,旷务民工;何苦把四民所惜脂膏,搜刮出来,粉饰衣冠于优孟;积满腹难名欺诈,乞神福,求神歆,谄媚神听;如果是百神好争热闹,逢迎中肯,烧香盗贼也超升 作者贺欣(1855~1924),本县趾凤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1913年任宿松县议会会长。 二、松梅古戏台是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的戏台 松梅古戏台座落在我们佐坝乡梅园村松梅岭。松梅岭古属下五庄的佘庄,建国后称松梅村,现称梅园村。这里是革命烈士徐文藻的故乡,也是闻名两省的古集镇。松梅岭是宿松、黄梅两县居民共有之地,一街分两邑,东边是宿松人,西边是黄梅人。以宿松、黄梅两县县名各取一字,故曰“松梅岭”。自古以来两边都开店铺,居民购买物资,随心所欲。在松梅岭,你说讲宿松话,他说宿松话;你说黄梅话,他也说黄梅话。本地人说宿松话,说着说着尾音有很重的黄梅腔,佐坝人称之为“佘巴佬腔”。 民间传说从明代中叶开始,松梅岭人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或称之为“高腔”。这种习俗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宿松县志·风俗志》都有记载:“十月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笙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曰采茶”。可见清代康熙及其以前一段时期,采茶戏就已在宿松城乡广为流行了。《宿松县志》又载:“邑境西北各山多产茶,其叶初生时,招集男妇多人,入山采摘。”这些茶山多同黄梅交界,两县采茶男女于采茶间隙,此唱彼应,形成了基本的固定腔调。由此,我们理应知道这种原始的采茶调显然是宿松、黄梅两县的采茶男女共同创作而成的。 有一幅流传下来的对联“日照青松嫩,雨落黄梅老”,传说清代中叶(1662-1821),每年农历三月三,与黄梅毗邻的宿松佐坝地区松梅岭街上,搭台演唱黄梅采茶戏,观众数百人。一次,戏唱得正带劲,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当时,无论演者还是观众,都是意兴正酣,无一人离去。这时,一秀才自鸣得意地口占一联:“日照青松嫩,雨落黄梅佬。”联语传念到台上艺人们耳中,一位艺人即兴地边说白,边演唱出“日照青松嫩苗秀,雨落黄梅老调新。”艺人的灵气和才气赢得全场欢呼,众人叫好。 清同治年间宿松解元赵世暹有首《田家词》:“生怕分秧节候差,手叉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他的《养性轩吟草》中有诗“布谷声中夏正长,田歌竞唱采茶腔。”(摘自孟晋先生《觉晓斋诗文集》)——可见佐坝人对黄梅戏的喜爱由来已久。 历史翻过四百年,山河依旧,人去楼空。今天的松梅岭还是两县人各处一边的松梅岭,但谁也找不出当年古戏台,或者那一层最高最漂亮的楼房下就是。抑或今年搭你家,明年搭我家,后年搭他家,“风水轮流转,明年落我家。”古戏台没有定址。但有一点谁也不能抹杀,它是黄梅戏的老革命根据地,黄梅戏从这里出发,蓬勃发展,终于成为戏剧艺术的一朵灿烂奇葩。我曾对梅园村党支部书记周宏建议,搞一戏台吧,这是地方文化,说不定能成为一个文化景点。 2011年9月8日,我同廖理南主任来到松梅岭,专程寻访松梅古戏台。一位60多岁的大哥在路口把我们带到“周湾大塘四斗坵”,说那里是大名鼎鼎的松梅戏古戏台遗址。岁月如流,眼前不见锣鼓喧天,不见人声鼎沸,不见男女演员,也不知四百年前的黄梅戏究竟唱的是哪一出,但这就是当年的松梅古戏台,宿松、黄梅两县人民就是在这里演唱了最早的黄梅戏。 三、罗别湖戏台是地方渔民庆祝丰收和太平的戏台 罗别湖戏台在县城东南约六十里之罗别湖(罗家瀽)西岸的滩边,今属许岭镇六集村。 传说戏台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专门为地方渔民庆祝丰收和太平的场所,具有庙会性质。台久圯,今已不存。 《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一幅对联: 罗列海市奇观;鱼吹波浪摇歌扇 别绕湖山佳境;燕蹴飞花落舞台 四、枫林嘴戏台 枫林嘴戏台在今高岭乡枫林嘴村,靠近泊湖。戏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咸丰毁于兵燹,同治间重建,清末文士沈嵩甫题联曰: 枫林嘴上,热热闹闹,可以兴观;更喜值,岁稔时和,愿大家,拜拜神祗,谢谢天地; 新舞台中,打打敲敲,无非是戏;纵演出,赏善锄奸,也不过,扬扬古道,戏劝世人 五、杨树林戏台 杨树林戏台在县城南八十余里的快活岭上的杨树林边,今属汇口镇杨林村,台久圯,今已不存。《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一幅戏台联 杨妃春色,西子秋波,演出些,媚态柔情,问今世,有几双醒眼; 林下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那,高山流水,怕古来,无两个知音 作者贺佐衡,清末本县文士。 六、二郎河戏台 二郎河戏台在二郎河老街棉桥上边的上街头,民国初年由乡里合建。有屋两间,室内后厅为砖砌木柱戏台,前厅为观众席位厅。是地方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和集训中心。一九五三年二郎文艺工作者将原生于柳坪的“打猪草”编成黄梅戏小剧本,在这里排练上演,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著名的黄梅戏艺术家董文霞也是一九五六年从这里走出的。后屋(台)卖给私人,今已无存。 两幅戏台联是: 帝王将相多豪气; 才子佳人有柔情 台上唱戏,台下看戏,尽是逢场作戏;幕前做人,幕后整人,可见双面之人 以上六座戏台都是专门的戏台。下面这些戏台或者在寺庙,或者在祠堂。 七、老厅戏台 老厅戏台在县城原老厅一个地势较高的广场内。今老厅街及位于原宿松中学现在的宿松商城、原县粮食局、水产局和城关粮站一带。以往县城内集会和唱戏等文娱活动多在老厅戏台进行,如清末民国初有民间艺人在此台唱“探妹”、“金莲调叔”、“美女游江”、“想郎”等文南腔、采茶调地方小戏。一九三八年老厅戏台更成为抗日民众和义士演唱宣传抗日的场所。一九五零年后戏台渐废,已不复存在。《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几幅戏台联: 假啼笑中真面目;新歌声里旧衣冠 弹起我,心上琵琶,高歌义勇;放下你,手中鞭子,大演文明 若谈红粉钟情,只管想郎,何用金莲调叔; 莫道青衫落魄,不单探妹,还贪美女游江。 八、城隍庙戏台 城隍庙在县城北门街,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原地址在县供销社边,今已无存。民间传明万历年间在城隍庙西北侧建戏台,初名“万年台”。至清末期间多次修,戏台随庙兴废。《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三幅台联: 世上难逢真面目;台中犹见古衣冠 凡事莫当先,唱戏何如看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的欢天喜地,有的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九、许公庙戏台 在县城东北三十五里之求雨岭上,今属河塌乡雨坛村。“许公庙戏台”在许公庙内。“许公庙”始建於明代,祀唐代许远,俗称“求雨坛庙”。清咸丰间毁于太平天国军,光绪三十四年乡里募捐重建,一九五三年被拆毁。一九八六年地方信徒募捐重建,但戏台并未恢复。清末民初地方文士拔贡李绍尊所作戏台联: 悔未曾铸禄山像,跪在堂前;借此间,铁板铜琶,攻奸臣罪恶 恨不得把睢阳事,演诸台上;令今日,黄童白叟,识壮士精忠 十、 洋普庵戏台 在县城东南四十五里许,大官湖滨的黄婆山(又名凤凰山、王金山)上,今属下仓镇洋普村。庵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同治年间重修。其后续建戏台,为地方百姓祭事、庙会、玩灯唱戏的娱乐场所。庵初祀天妃娘娘,续坛祀方家公。1958年庵被拆毁,1992年庵重建时,戏台未恢复重建,今无存。《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三幅台联: 君在台上,与台下人、高唱平等,;我从幕前,隔幕后地、争看自由 借几幅加官袍,公然扬衫摆驾步;仗一个假面人,大家打鼓弄琵琶 莫不是人,自穿得,那件官袍,无由地,足蹈手舞 也皆似我,但卸却,这般面具,倒怕处,鼻塌嘴歪 七尺驱,跳来粉黛场中;长短妍媸,问我哪知当局像 三雨舌,吹到青云顶上;高低好歹,请君须看下台时 梅柳谱,一段新歌,素口蛮腰;且看这,六管吹来,阳春白雪。 沧桑间,十年旧事,蜃楼海市;好付那,七弦弹到,流水高山 宁勒悬崖马,莫摆常山蛇;百般乖巧百般穷,那优人,何不揭幕 才打石季龙,又唱黄飞虎;一出未完一出起,这台戏,怎么收场 桑田作局,蓬岛为台;问谁看到数千年,怪怪奇奇,更幻出,如今玄妙 菊部音沉,雅声漫奏;窄汝翻残廿四史,原原本本,亦终是,明日黄花 宇宙亦戏台,看豪杰英雄,时而将,时而相;想起来,文物冠裳,尽白衣,几番做作 乾坤原幻局,问姻男娅女,或是歌,或是哭;识破了,人情世态,都红尘,一派虚空。 作者高咏松,清末民初本地文士 十一、贺氏宗祠戏台 贺氏启六宗祠在县城北五十里许的东门山麓,今属凉亭镇东山村。为贺氏宗祠之附属建筑,俗称“万年台”。祠始建於清乾隆中,三进三重,俗称“贺氏启六宗祠”,一九五零年后改建成民居,戏台同时拆毁,今已无存。 戏台有一副对联,作者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太湖籍状元赵文楷。传说状元赵文楷回乡省亲,东山姻亲贺氏接来,专为赵在祠内戏台演一出“苏秦游六国”,赵文楷有感而作联,贺氏将悬于戏台柱上,联曰: 披一件破碎黑貂裘,当日谁怜苏季子 抬六国斗大黄金印,今朝才识洛阳侯 前倨后恭,堪叹人情似纸 始穷终达,果然书内有金 时之未济,万言书,一文不值 运之既通,六国印,寸古可求 十二、洞山寺戏台 在县城西北二十里之狮子山上,山腰有洞,故名字洞山。寺在洞边。今属孚玉镇龙跃村(元湾)。“洞山寺”初建与唐,明代重建。于戏台久毁,今无存。 戏台联: 看僧塔叠出重峦,惊得龙鹰齐俯首 听石嘴歌吹一曲,邀来狮象赏佳音 注:龙鹰,指洞山寺戏台附近的龙山和摩鹰山;石嘴,指寺附近的石嘴头,今属二郎镇石咀村;狮象,指狮子山和寺附近的象山。 十三、洪氏宗祠戏台 在佐坝乡洪岭村洪氏宗祠内,戏台在宗祠左边的天井旁边,用土筑墩,文革期间这里作为粮站时拆除,今已无存。祠建于清光绪16年(1890年),清末民初洪岭洪鸾先生题戏台联曰: 打一块三瑞老招牌,序穆序昭,愿族人毋忘数典俏 唱几曲二簧新乐府,教忠教孝,望过客莫作等闲看 注:三瑞,指宋代洪皓举进士,授为海宁县(今江苏省泰州市)主簿、摄令事。县中荷花、桃实、竹干皆生连理,时称三瑞,洪氏祠初称“三瑞堂”。二簧即二黄,为戏曲调名,清末合“西皮调”,称“皮黄调”。 十四、汪氏宗祠戏台 在县城东五十里许之汪家冲,即今高岭乡汪冲村。戏台在汪氏宗祠右前侧,一九五四年祠废,戏台迹随祠而毁,今无存。 越国泽犹新,优孟无劳歌楚相 雷池浓正暖,渔舟争欲唱巴人 潭水灿桃花,词曲好歌唐乐府 颖州绵奕叶,渊源共守鲁春秋 作者沈蒿甫,清末民初本地文士。 十五、杨泗庙戏台 在县城小西门,戏台今已无存。 戏台联 金榜题名空富贵 洞房花烛假姻缘 离合悲欢,休管他,是与不是 风流潇酒,只看得,神乎其神 楚客曲曾听,丝竹几人歌白雪 谢家居不远,楼台终日对青山 十六、乌轮庙戏台 在县河大坝上,属于五里乡六虹村。始建年份不祥,民国二年(1913年)有南京戏班在此台演戏多时。其时有当地文士李松樵作联如下: 时维十月,寿起十千,酬十方神力,树十面楼台;点十角,子弟讴吟,即热闹十分,十室结为忠信社 地别六湾,风同六合,既六谷告成,复六畜无害;趁六管,葭灰飞动,和阴阳六律,六朝演出太平歌。 十七、下仓娘娘庙戏台 亦名“万年台”。在今下仓镇下仓街上,庙祀痘神娘娘,戏台建于庙前水池之上,始建於清顺治年间,后叠修,一九五四年随庙一并拆除,今无存。 有戏台联三幅: 歌舞传神,羽舞霓裳节奏 楼台倒影,花台水月文章 古道犹在人间,无穷文物无穷事 此曲来从天上,半入江风半入云 不必演新名词,只要人喜神欢,何妨再弹老古板 此际酬诸圣愿,倘又天花地白,依然来借旧台基 (二)、(三)联作者沈蒿甫,清末民初宿松当地著名文士。 十八、白蛇滩戏台 白蛇滩戏台在县城东北大约45里的许岭乡村,戏台今已不存。 《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四幅台联: 近水起楼台,此地俨成桃叶渡 连朝翻曲谱,好音还是竹枝词 借阴鉴以警斯人,恶瘅善彰,让哪个奸邪漏网 演目连而成盛会,天堂地狱,看到头忠心收场 堕地狱,不徒骂道打憎,只因他,昧生瞒死,暗里干些歹事 升天堂,岂只持斋吃素,皆缘彼,乐施广济,诚心做个好人 ——以上三首对联作者徐葆田,清末民初宿松当地著名文士。 挂一幅轮回幡,不过招转凡夫,指迷觉路;若真是悭吝堕地,施舍升天,阎罗王岂效你嫌贫爱富 错半点开荤念,便添许多孽障,无限风波;试问他女尽尼姑,男皆和尚,活菩萨更着谁把素持斋 作者吴贺谟,清道光年间宿松柳溪人,才华无匹,高揖群流,绰号“鬼火先生”。 十九、段氏祠堂戏台 在县城北五十里余里处的段家湾,今属趾凤乡石门村。戏台在祠内,由地方段姓宗族同建于清末,民国续修。 戏台柱上有联曰: 里巷欣传歌舞地 人情阅破古今天 (2015.6.12.)草稿(2018/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