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86、寻访宿松十景之“秀河烟柳”(2) 石普水
“秀河烟柳” 是鼎鼎大名的“宿松十景”,常常看到这个名称,然而却无法看到这一真实的历史景观。人是一个怪物,越是看不到的东西,越觉得神秘,越是想看个究竟。 秀河在哪里?网上有人说“旧址位于宿松县城中心的黎河园,园地总占地面积为2.89公顷,水陆面积各占一半。黎河,乃宿松现在仍然存在的县河,蜿蜒温婉、宁静幽美。” 在儿子家三楼上能清清楚楚看到地黎河公园。每天天不亮就有人在里面散步、跑步、跳舞、打太极拳,晚上还是人声鼎沸,锻炼的人络绎不绝。白天围栏四周都是买菜卖菜的人们。我不爱在里面活动,人太多,空气污染严重。 这就是“秀河”吗? 道光《宿松县志》详细介绍了“秀河”。 秀河:在治东半里。 源出横山,西及黄栗、青冈二冲,委折20余里,过黎协桥,迤西径通明阁,绕学宫前,达放生桥,入县西大河。《一统志》《朱志》《采访册》 按,秀河源出县东,……此水原不绕学,自黎协桥穿东坂,过高石港,绕南台山麓,与县西河合流而去。宏治己未,邑令施溥复浚阔二丈,深六尺,长七百余丈。四时不涸,岸柳环秀,中利行舟,旁可灌田。……(30页) 道光《宿松县志》同时还介绍了“黎协桥”:俗呼菱秧桥。去县二里,介东厢山庄,秀河水过此分为二支。(71页)编著《百年杜溪》的潘宏先生告诉我:“黎协桥是五里雷公岭那个桥,该河原从黎河经过,然后从通济街那里入大河。现在一天门的河是五几年修的,圩上人把这河叫新河。以前的河是在城里绕的,秀河则是指老河。” 好了,我们知道了秀河。它是原来的老县河,它很大,至少从雷公岭经过黎河到南门护城河,然后从通济街那里入县城的大河,一直通往龙湖,都属于秀河。 那么,什么才是“秀河烟柳”呢 ?道光《宿松县志》卷五以最简洁的文字介绍“秀河烟柳”:即学宫前郭外秀水河,夹岸烟柳,婀娜如织。(121页)——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秀河烟柳”是指过去南门的护城河一段。 历史特级教师在县城工作整整30年。他说,20年前,工作之余他常常骑自行车带儿子到秀河坝上溜达。那里行人很少,绿树成荫,空气新鲜。就是炎热的夏季,这里还是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那时候碰到一些老者,都说那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秀河烟柳。那时还有河——准确的说是河沟,这是没有流动的水,也没有生机盎然的烟柳!但是有春意盎然的气息,有夏天勃勃的生机。 我们就在历史上有烟柳的秀河上同行。锻炼身体,也算怀古。 黎河沿途到处是做买卖的,生的熟的菜,吃的用的日用百货,小买小卖,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在黎河南路,特级教师带我走进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胡同。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察院弄” 。这里仍然保持着古代风貌,还只有三尺宽。里面楼房林立,不过前后左右仍然挤挤挨挨。 从民主东路向前走,近头是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那时我们都叫这里“猪儿场”,如今仍然有一栋破旧的民房,像奄奄一息的病人;当年写的“子猪交易所”几个毛笔字还在。百感交集。当年,我们到县城捉小猪,往往步行两三个小时到街上才天亮,回家有时搭车,有时步行——当年只有一趟车。走的就是沿着县河坝到“通济街”到小东门民主这条路。 我向特级教师介绍了这段历史时,唏嘘不已。 从这里转弯向西行。眼前是宽阔的水泥路,新修的。两边门牌号码上赫然写着“城墙南路”。啊,不错的。当年这公里右边就是县城的城墙,城墙左边就是护城河,秀河的水就是哗啦啦地从这里流过,小鱼欢天喜地地在这里摇头摆尾向下跑去。河岸边,肥沃的土地上,杨柳依依,柔嫩的柳枝随风飘荡,柔若无骨,婀娜多姿,风度翩翩,撩起游人万种柔情,惹到文人骚客诗兴大发…… 我在清洁卫生牌上看见了“女婿街”、“豆腐村”两个地名,这是一个有典故的地方。可惜没有看见楼房里的老人,没法问清楚地名的来历。 我们沿着“城墙南路”向前走,一直走到没有路,才折回来往北走,经过“通济街”,当年我们步行上街的老路。 我不甘心,回家翻看道光《宿松县志》,看看古人笔下怎样记录这宿松十景的秀河烟柳。 县志收录了五篇前人的诗文。 第一篇《秀河记》作者章世纯,临川人。 善游者莫不称山水。松东北多山,西南多水。水源陈汉山,蜿蜒百余里,回流激湍至上河,抵两河口对岸,桃柳如织。离郭西约半里,忽折而南,石桥横踞,为黄广通衢,行者蚁赴,桥下舣筏竞渡,几与石城卧波争胜,花竹夹屿,似过之。再折而南,屈曲数十里,与龙湖会,迤逦缭复,秀盖莫秀于此。 及考松河称秀者,又匪是。则引东黎协桥之水,穿坂南折,绕玉皇、文昌阁,转入郭东,内注奎星阁,横过泮前者也。河甚窄,乃谓秀过西南者,河资学宫,胚胎文秀。又,西南之水东注,而此独西流。东注漂而外去,西流引而内来,荡涤邪秽,濯耀文澜,故曰秀也。且数阁挺峙,倒影参差,河环如带。登阁遐瞩,水光树色,映澈天际,飘飘有凌云想。阁右桥横,徐步河曲,沿堤柳线,向水频低,虽界两畔,往来潆拂,烟越林杪,冉冉若艳阳时隈。转堤弯,石卧中渚,密阳如盖,潜鳞出游。坐石垂纶,鸟鸣阴翳,遥闻棹歌,欸乃前浦,停竿追逐,野渡舟横,渔人杳不可得。 余与田子孙若、黄子瑞白、金子参两挽舟扳筱,溯回河浒,搴芳杜,濯皓手,沉朱樱,涤翠釜,放山阴之夕櫂,拟南皮之游叟。已而金乌西没,河身忽转,堤尽山阑,水逐峦衍,暮色深烟,溪溪尽染。良久月上,鼓枻南驻,过荒台,返河西,舟次桥下,登桥歔欷,则见玉山灯耀,南守钟迟,阁影横斜于浅渚,沙塘隐见于荷陂,四周秀色,一道清辉,直于兹河收之。回视露下柳枝,已烟笼数里堤矣。 河开于谢君骥,浚于施君溥。神宗初,万君汝观复浚之。浚后,人文蔚起,于学最有益。故宿松人思二君,犹睹河洛而叹禹德远也。豫章章世纯记(548页) 章世纯(1575-1644),字大力,临川箭港(今属丰城市)人。明末古文家。与陈际泰、罗万藻、艾南英结“豫章社”,推崇唐宋,力抵王(世贞)、李(攀龙)秦汉派,与张溥的“复社”分庭抗礼,并称“临川四大才子”。《四库全书总目》云:“世纯运思尤锐,其诂释四书往往于文字之外标举精义,发前人所未发,不规于训诂……扬雄所谓好深湛之思者,世纯有焉。” 第二首《寻秀河古道》 作者 石颂功。(725页) (邑有为疏河之议者,明府朱公命予与二三同志相视故道使筹土,因纪其浚筑处。) 其一,西流水仍在,淤塞亦无多。莫使龙门塞,还见谢公河。 其二,陶者抛瓦片,园丁截灌畦。几因数武隔,不度两桥西。(谒真、放生二桥为秀河水流入县大河处。) 其三,铜墩能筑堑,(旧从铜锣墩筑堤拦水曲入秀河)玉阁自通流。古老为余说,宫前可放舟。(旧学宫东南有街,商舟舣集皆藉此水) 石颂功,字九叙,号云亭,宿松石氏12世祖,郡廪生。三龄就师授业,八岁通五传,两修府志,主修道光《宿松县志》,禹江书院山长(宿松松滋书院院长)。以徒壁之家主修五届族谱。著有《云亭文集》、《采山阁诗集》、《樾苍园集》,主修《小孤山志》(249页)。他不但参加《宿松县志》的编写,还亲自参加秀河的清淤。从字里行间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秀河不仅仅是风景秀丽,更加是商舟舣集的交通运输必要之道。 第二首《秀河烟柳》作者方孔禔,邑人。(736) 家住沙河不记年,年年金穗漾三眠。何劳远问陶彭泽,此地春晴亦醉烟。 还有一首《同刘元礼秀河望荒台》(730)作者方济明。 好了,终于知道历史上的秀河精华部分在“学宫”前,宿松老街“钦圣门”旁边 。 也知道了秀河的历史。“河开于谢君骥,浚于施君溥”——秀河由谢骥开凿。谢骥,成都人,举人,明正统年间任宿松知县;施溥,也是宿松知县,明朝宏治十五年主修《宿松县志》,是宿松第二部县志,但是没有流传下来。他疏通扩大的秀河,也没有保存下来。 秀河是历史上的护城河,它既保护了县城老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还是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的必经之道。 至于“秀河烟柳”,没有了,如今这里楼房林立。如果您真的要看看当年情景,麻烦您好好看看章世纯的《秀河记》,那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当代宿松人是可能写不出这样文章的。 (2015.2.15)(3.16补充)(2018/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