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94、得胜山另一场胜仗 石普水 朱元璋在横路洲打败了陈友谅,亲口封那个其实并不算山的地方叫得胜山。一个普通的荒山,居然得到皇帝亲口封地名,而且是那么好的地名,所以老百姓自然津津乐道,自然有一种荣誉感,自然妇孺皆知,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然而这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更多的是来自民间传说,正史上并没有那场胜仗的具体记载。近日看道光版《宿松县志》,倒是看到了一场真的发生在得胜山的胜仗。不过不是两个人争皇帝的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有关老百姓的故事。 故事源于道光版《宿松县志》,是“国朝”(清朝)宿松军事第一篇。叙事完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样不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顺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年)冬。 那一年一个叫赵正的水贼来到宿松,占据着宿松污池,在那里胡作非为,危害乡里。这个水贼是扬州人。从小以舟为家,生活在水里,往来于湖泊间,以捕鱼打猎为生。 扬州的水贼为什么来得胜山?不得不先说说赵正为什么在洿池占山为王。 洿池在宿松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洿池”现在写作“污池”,因洿池山、洿池河而得名。《宿松县志》道光版《武备志》称之为“污池泛”,说“污池泛在县南五十里,自镇南至泾江口二十里”。 污池河距县东南五十里,合龙湖诸水,河宽水大,浩荡龙湖诸水进入污池河后一支由南口入新沟(今坝头港),由泾江口(今老洲头)入长江;另一支向东由中口达张富池由北口入泊湖,再由望江的华阳镇入长江。 唐·狄仁杰作彭泽县令时对污池百姓多有功德,污池百姓为纪念他在洿池山上修建忠节寺,后建狄梁公墓。张适有诗《忠节寺拜狄梁公墓》:“古寺钟寒过客迟,梁公冢上草离离。白云偶傍残碑落, 犹记江淮立马时。” 朱书《狄梁公祠堂记》记载:“邑东三十五里,有山屈如盤。盤中有菴。菴中神,冠服若宰辅,美丰姿,岳峙而渊凝者,狄梁公也。……公之祠在松者三:污池,则墓存焉,曰中节。泾江口祠,曰白云,与彭泽相望。祠于是者,又与忠节、白云鼎峙而为三。自明季乱,淄流踞祠,改为高觉菴……大书‘唐梁国公狄公之祠’于门。” 污池古称“污池镇”,是通江达湖的战略要地。那个叫赵正的扬州水贼,占据着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水陆交通要道,占山为王,成日里“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 说说故事的时代背景。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不久,病死于九江舟中。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左良玉兵乱” 。在这场动乱中,左良玉的军队在沿江抢窃老百姓的财物,并且杀人放火。宿松人民自发行动起来,保卫自己家园。他们守卫在石良修的新沟泾江(也叫石良河)里,不让左良玉的军队把财物运出去。他们跳到船上,把左良玉军队沿途抢窃的财物夺回来,装在自己的船上。但是,水贼赵正却浑水摸鱼,把船弄破,把这些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吃的穿的,一股脑地全部拿去。老百姓拼命夺回左良玉兵抢窃的财物,却让这些强盗抢去了。 赵正一伙强盗水上功夫极好,不仅老百姓对他们没有办法,县城的官兵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当时的宿松县令叫孟暄,山东济宁人,把情况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 清政府派出军队收复安庆,恢复宿松社会秩序。 这年六月,县令孟暄、县丞迟大魁安抚老百姓,让他们返回县城居住。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考虑到这一伙人神出鬼没,防不胜防,政府与老百姓商量,搞军民联防。水贼赵正很狡猾,纠集一伙亡命之徒以“赤壁湖”为据点,危害作乱,“封仓索饷” ,当地老百姓纷纷跑到山里躲避。 第二年(一六四七年)春正月,巡抚李栖凤派遣兵备道(明清时代各省军事要冲遍置整饬兵备之“道员”,称为兵备道,掌监督军事,并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政委)夏继虞,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卜从善、黄鼎,副将(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副司令员)梁大用合兵剿之。(府志、朱志)。 总兵黄鼎负责镇守安庆。当他听到宿松反映的情况,立即来到宿松县,把军队据守在得胜山。但是,朝廷军队与水贼作战却是屡战屡败,于是决定招抚。但是赵正是个滚刀肉,软硬不吃。因为政府的招抚越发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打算春节元旦这一天袭击宿松县城。 总兵卜从善恰好这一天中午来到宿松县,正好碰到赵正一伙中途返回。卜总兵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第二天早晨,他亲自来到得胜山,实地察看地形,当机立断制订了作战方案:抓住枯水季节这个有利时机,一举消灭这一伙水寇! 赵正很早就听说了卜总兵威名,于是把船只转移到龙湖的下岸靠近洪岭汪昌嘴那一带。佐坝是鱼米之乡,东西南三方都是湖,东边是龙湖,南边那条湖老百姓把它叫排湖,西边湖叫感湖。赵正很狡猾,谋划一旦失败,迅速往湖北黄梅、广济一带的龙感湖转移。 他们的这一步,作战经验丰富的卜总兵早就想到了。卜抚道立即布下天罗地网,他以孟家洲(横路洲)生员孟肖为向导,与黄鼎分兵包围,把水寇四面八方团团围住,让他们进不能进,出不能出。 请记住:一六四七年二月初九日!对于宿松,对于得胜山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黎明,卜总兵指挥军队瞄准赵正的贼船火炮齐发,赵正的贼船转眼间化作熊熊大火。水贼们纷纷跳到排湖,深深地陷入泥水之中。官兵们从四面八方向贼船围拢,瓮中捉鳖,水寇都被一一活捉。罪大恶极的匪首被杀头,一般为生活所逼迫的普通协从被收到官军队伍中。 这一仗,清朝廷一共出动军队一万余人。规模庞大的队伍,没有听到抢劫骚扰当地老百姓。难能可贵的是佐坝当地的老百姓尤其是附近横路洲的都投入参加消灭水寇的战斗,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的支前模范,比解放战争的那些支前模范整整早三百年!县志说这都是县丞迟大魁的功劳。迟大魁,原籍盖州人氏。住盛京二十余年,很多将领都是他的老乡甚至亲戚朋友。但是,迟大魁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违反纪律的一律按照法律处置,所以,部队严明纪律,任何人都不敢违反纪律。 以上材料都是原汁原味的历史记载,来自于《朱志》——康熙十二年宿松知县朱维高主修的宿松县志。参加纂修的还有宿松的拔贡生黄钺,我们老石家的郡廪生石颂功。这些土生土长的宿松人跟那件事情发生相差不过几十年时间,可信度极强。 (2106.4.4.清明)2018/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