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石普水
【摘要】新时期学生中出现很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追溯这些问题深层次的根源多是家长从小对孩子娇生惯养造成的,要避免这些现象出现需要每一个家庭都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做人的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问题;根源;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认为青少年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要求家长们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 作者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40年,先后经历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角色,尤其是近十年来担任学校关工委主任,经常接触一些特殊学生。我留心这些特殊学生的行为,很是担忧,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群策群力研究对策。
一、留心关注:学生身上的问题都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说说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一位学生小学6年一直跟爷爷同位读书。这位学生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要求爷爷跟他坐在一条短凳上。他现在是我们学校703班的学生,不要爷爷陪读,但是晚上天天请假回家,否则就哭。 ——一位高中学生要求调换班级。这是一个漂亮的男孩,中考以高分进入省级示范高中。打电话叫父亲回家,说班主任老是把眼睛盯着他,他度日如年,搞不好要发神经病,要调换班级。而班主任说他学习不用功,成绩老是退步,不思进取,听不得半句批评。 ——一位学生当着班主任面打家长。这位学生请假回家,班主任打电话告诉他的家长,家长好不容易找到学生,带到班主任面前打了几个耳光,恼羞成怒的孩子拿起旁边的凳子要打父亲,最后找我“评理”。 ——一位学生拿着红砖追着打班主任。一天午休时,我亲眼看见一个男孩子拿着红砖追着打他的班主任,脸上通红,怒发冲冠,吼叫着“他的妈妈xx,老子捶死他!”他英语考试不到半个小时交卷,班主任找了他,要他不能提前交卷。原因竟然如此简单。 ——一位女学生星期天去男同学家睡觉。几年前一个星期天,一位家长找到学校问我:“校长,你知道我侄女哪里去了吗?她同学说,到一个男孩子家去了,男孩子只有一个人在家。”我打电话问她班主任,果然如此。 ——一位学生打开自己家门让同伴去偷棉花。我一个亲戚告诉我,她的小孩,晚上偷偷打开自己家的门,让同伴把家里棉花偷出去卖钱,然后拿去上网,去吃烟喝酒。 ——一位非常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班主任说,这位初一入学全班第二名成绩的学生,初一期中考试成绩只是中上等,初二逐渐“泯然众人”。小学老师说他头脑很聪明,中学不缺课也不迟到,上课也没见他开小差,作业都能完成,既不贪玩又不调皮捣蛋,就是成绩上不去。 ——一位初二女学生喝药水而死。2010年的暑假中,学校一位初中二年级女学生在家喝药水死了。班主任说这位女孩很聪明,很懂事,有主见,但她的成绩不很好。然而她的母亲恰恰只关心她的学习成绩,说“不好好学习,考不取好学校就跟我出去打工!”并且带她去派出所办身份证。母亲还骂了女儿,并且随手轻轻打她了几下。因为升学无望,又不愿意打工,好胜心极强的女孩回家喝了一甁杀虫双。
二、冷静思考:追溯这些问题深层次的根源
接触这类事情时,我常常反复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孩子六年一直要跟爷爷同位读书? 为什么高中学生竟然因为班主任不符合自己意愿而要求调换班级?——偌大的一个省级示范高中,允许你随便调换班级么?即使这个班主任放人,哪个班主任允许他调进?今天他说这个班主任不好?明天那个班主任好吗?什么是他心目中的好班主任?父母话他不听,他听谁的话?将来进入社会,哪个领导又能中他的意? 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答案——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孩子唯我独尊,无所顾忌的性格。计划生育让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宠儿。长辈众星捧月,让孩子从小养成骄、娇二气。这位跟爷爷同位的学生,父母出去打工,很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隔代亲的爷爷奶奶,更是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一味宠爱,一味护短,言听计从,不肯受半点委屈。年轻父母在外面挣钱不少,小孩奶粉是喝进口的,玩具是高级洋娃娃,飞机、汽车、火车带遥控,看电视卡通片也是进口的,父母生活在大城市,眼界高。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幸福的一代,然而问题多多。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公然打家长、班主任?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脾气见长?——将来进入社会,有人批评他,误会了他、委屈了他,他会杀人么?“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不是生下来就脾气暴躁,“娇儿不孝,娇狗上灶” 。家庭、学校、国家共同把我们的孩子宠坏了。 我们隔代亲的爷爷奶奶,是非观念严重缺失。教育孩子“打人先下手”,宁肯大人“赔礼、赔钱,也不让孩子吃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顽劣、打架,家长是原始“教唆犯”。我一位亲戚,很大年纪才盼到孙子,不止一次跟我们说“一天打她一顿都情愿”。从学说话开始教孙子学骂人,从小手能动开始教孙子打人。殊不知孩子的暴力倾向就是他们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孩子长大了,有脾气了,学会顶嘴了,“该出手时就出手”,他们的拳头终于砸向父母了!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只能苦口婆心,唯一只有嘴皮子教育,不能惩戒,孩子没有敬畏,没有约束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无法无天?为什么女学生星期天敢去男同学家睡觉?她们父母都不在家,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两个人偷尝禁果怎么办?出了问题责任谁负?是学校还是家庭?这是一个特殊家庭,一个二女户的家庭,而且父母智力都有一点问题,不是很健全的人,从小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教育,孩子根本没有是非观念。 至于打开自己家门让同伴去偷棉花的学生,他的父亲在坐牢。可知他从小受到的是怎么的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更多的可能都是负面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成绩上不去?我问过那位智力很好成绩却一般的学生。他告诉我,他爸爸不止一次说,现在这个社会,只要脑子灵活,身体好,肯吃苦,这样的人发财致富快。父亲从小要求他多结交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门门知识都要懂,关键是学做人。言外之意,不要用功读书。 那位喝药水而死的女学生。实际上是重男轻女的牺牲品。不妨告诉您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亲耳听见的故事。村里一位小孩掉到塘里了。有人火急火燎的告诉她奶奶:你家的孩子掉到塘里了!“娘呀,是大佬是小佬?”她奶奶问。“大佬!”人家回答说。“小佬总没事吧?”她奶奶惶恐。“小佬没事!”奶奶连忙拜佛。——“大佬”是她孙女,“小佬”是孙子,“小佬”没事便天下太平!同样一位孩子掉井里,是个孙子,奶奶毫不犹豫地跟着跳进井里去!
三、反思探索: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从这些现象我觉得,家庭教育的问题,必须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2)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培养教育人的地方,是人才工厂。然而教育是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来不得急功近利,拔苗不能助长,教育要尊重规律。(3) 国家十二五教肓科研课题组发现,影响孩子的因素学校教肓占35℅,社会教育占14℅,占比重最大的是家庭,占51%。重庆市教育专家库成员,西南大学、华南师大、长江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涪陵十四中校长庞健说:如果把孩子成长画成一棵树,家长是树根,家庭教育是树干,学校教育是树枝,社会是树叶,孩子成长是果实。 家庭教育必须从德开始。总书记说,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4)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5) 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这话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够打开任何一把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要求首先就是“爱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国才能爱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爱人民首先是爱家庭每一个成员,从小热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逐步懂得感恩;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孩子只有从小有爱心,才能尊敬师长,才能敬畏生命。 家庭教育必须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美好的人间不是天上掉下来,是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创造其中包括我们未成年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明理首先是胡辨是非曲直,尤其是大是大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知道好歹。但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都是向“钱”看。谈理想,男同学竟公然说要做“黑老大”,女同学直言不讳当“小姐”。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好找钱,公安局怕黑社会,“笑贫不笑娼”,电视局中女人为出国公然当台湾老板情人,是那样理真气壮地同母亲摊牌,没有一丝羞辱,是那样坦然,令人不寒而栗! 孩子打架,家长教育孩子“打人先下手”,宁肯大人“赔礼道歉,赔钱,也不让孩子吃亏”。——其结果孩子凶残,顽劣,缺乏同情心,打架、斗殴习以为常,杀人也水到渠成。家长成为间接“教唆犯”。 生命大于天。在计划生育的年代,独生子女日益普遍,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所在。必须让我们的孩子知道:生命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世界正在向我们走来,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生命是神圣的,是父母一代人的结晶,是上一代人生命的延续。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代替品。生命又不是个人自己的,也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几代人生命的共同结晶。自己是国家公民,承担着公民应尽的义务。要经常性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给孩子独立生活的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放学就是关在家里。 “不跟陌生人说话”。——这种教育造成孩子不信任人,孤独相处,性格孤僻,并形成“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私心理。 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陪读。孩子的成长从小应该让他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依赖大人;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上学,自己写作业。遇到问题自己思索,自己想办法,哪怕是最幼稚的,那也是他的体验,他的成长。家长不能什么都包办代替,那会滋长他依赖性。 现在陪读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陪读其实不利于子女成长。让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应该让孩子排队就餐,洗碗洗衣,独立生活。今天我们的孩子未富先娇,家务事不会做,生存能力极差。还记得中日夏令营吗?“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我们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了——“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振聋发聩! 多读《触龙说赵太后》吧!铭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不能有过多的“妇人之仁”!骁勇善战的满清一族为什么成为纨绔子弟?国力强盛的大清帝国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陪读容易养成孩子惰性。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家长包办代替,不利于他们成长。有句俗话“男儿15立父志,女儿15坐高机。盖了撮箕盖簸箕,亏了穷人盖蓑衣。”毛泽东十七岁背着行李上学——“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溥仪皇帝20岁连穿衣都离不开太监。 家长要善于鼓励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你最棒!”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题管理和教育。例如,制订有针对性的相关制度,实行有效管理,指定专门教师担任代理家长,进行心理辅导,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开办家长学校,告诉爷爷奶奶们,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联系,共同关注,步调一致,把问题扼杀在萌芽里。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最关键的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开展大讨论,制定相关措施,用火眼金睛盯着祖国的花朵,用间大爱关注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7.11. (2)李帅军、卢盈《学校文化渗透的内涵、特点及模式》2012.1.1.
2018.5.8——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