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人武部 王宇平(市作协会员)
高高的个头、黝黑的脸庞。宿松县陈汉乡广福村的朱才安,在茫茫人海中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当他走在皖西南陈汉山区,人们却纷纷向他投去尊重、信赖的目光,山区的百姓都说:他是大山深处“拓荒牛”。
两返乡村“小能人” 朱才安中学毕业后外出打工谋生,由于学历低无特长,只好干木工、泥瓦匠之类的活。漂泊久了,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想想家乡贫困的现状,他决意趁年轻回乡,把青春奉献给生他养他的故乡。1995年,他被村民们推举为陈院组组长,这是一份几乎没有报酬只有付出的职位,但他乐意接受了。当时正值土地二轮承包开始,他率先示范,从自家做起,其他群众的工作迎刃而解,几乎没费多少口舌就将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如何让群众致富,朱才安在思考着。他将本组2口当家塘承包出去养鱼,全体组民得益,在当地开了个好头。为了拓宽村民勤劳致富的路子,不久他又投资10万余元在县城城郊办起了一个养猪场,引进优质种猪,自己配料、防疫,猪场当年盈利。扩建后,他便在解决群众就业、增加收入上做文章,一下安排了本村10人在猪场打工,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这在当时已算不少的月薪了。困难户朱金保和妻子二人都在猪场打工,比在家种几亩田地和山场的收入高多了,当时引来许多村民的羡慕……在经营养猪场的同时,朱才安还在县城开了一家粮油店,主要由妻子打理,生意也十分红火,一时间,“山区能人朱才安”的雅称传遍了陈汉山区的角角落落。
2001年,适逢村级换届,乡民们一致要求“小能人”朱才安回乡任职,率领村民致富,乡领导也跑到县跟朱才安商量。对于当时的陈院村,朱才安心知肚明,经济基础薄弱不说,还欠下数万元外债;没有企业、没有产业,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对于这样一个穷“家”,谁愿意接手?何况当时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朱才安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想想自己身为党员,难道这么一点觉悟都没有吗?一边是部份亲朋好友的“善意”提醒,一边是村民们渴望致富的眼神,“天平”倾向了后者。
誓让家乡变美好 俗话说:“穷家难当”,的确如此。地处山区的陈院村,当时交通闭塞、经济萧条,大多村民在温饱线下徘徊,40多个特别困难户像40多块石头沉甸甸低压在朱才安心头。他与班子成员一碰头,决定从修路开始拔穷根,虽然这条村民出行的主干道只有50多米,但大山阻隔,开路不易!朱才安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率先自掏腰包,从猪场拿出5000元,买来炸药雷管,开山铺路……终于让该项工程顺顺利完工!
村里一穷二白,要想干成一件事十分不易。朱才安想出了一个生财之道:让村干“分流”带领村民外出“淘金”,赚了钱回来办大事。原来他有一个亲戚在铁路部门,当时正在搞建设,正需要大量务工人员,经过磋商,由陈院村村干带领30余名村民浩浩荡荡踏上了上铁路“淘金”的道路……
2004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陈汉乡陈院、郑冲、广福三个行政村合并为现在的广福村,朱才安任总支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27个村民小组3100多村民,都在看着朱才安如何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作为村官,百姓的大事小情都要管。2006年钓鱼台水库周边管理矛盾突出,村民纠纷不断,朱才安经过调查论证,发现权属不清才使得矛盾突出,于是采取招标形式承包给个人,村民受益,这才平息了风波。陈汉中心小学座落于乡政府所在地,为方便学生和家长出入,决定打开一条通道,但涉及到周边60余户居民的征地拆迁,朱才安知难而进,找本人做不通思想工作的,他就同村干们跑到隘口、北浴等地,找这些村民的亲戚朋友上门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大家三番五次说服下,拆迁征地顺利进行。 边做“透析”边扶贫 2014年,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在全国吹响,地处山区的陈汉贫困户不少,这也意味着朱才安的责任更重。作为总支书,他加强学习,吃透政策,分清对象,分析贫困原因,登记造册,并把全村分为5个扶贫责任片,村干们各负其责。朱才安帮扶对象则多达62户。
产业扶贫是主业。多年来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关于这一点,朱才安比谁都清楚。村民郑某夫妻俩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均年过花甲,孩子也有残疾。朱才安研究政策,帮助他们享受了低保,并把他们一家从高山上搬迁下来。但这些只能解决郑家的燃眉之急,要想持续稳定发展增收,只有靠产业扶贫。老朱帮助他家从银行小额信贷5万元,买来种牛让其饲养,从饲养技术到卫生防疫给予全方位的帮助。从此,郑某专心饲养黄牛,也种一些庄稼,年收入也达3万元。如今郑家的黄牛也由当初的7头发展成20头,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生病而无劳动能力的,朱才安把他们当成家人,关爱有加。40多岁的邓某是个苦命的女人,丈夫7年前去世,3个孩子,大女儿出嫁,膝下还有一儿一女,一个初中一个小学,生活十分艰辛。老朱帮助他们一家三口都享受了低保,还积极呼吁社会公益人士为其捐款,邓家生活至今平静而充实……
因为无休止的忙绿,朱才安2015年被医院诊断出患了尿毒症,从此开始无休止的透析治疗,但并没妨碍朱才安上班,“扶贫工作这么忙,我一天不在村部都于心不忍啊”,朱才安说。许多人并不知道老朱患了病,每天有事照常找他,老朱继续每日奔波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有时深夜还要整理档案和材料……早在2011年和2012年,朱才安就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安庆市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按政策他每年都可到外地疗养,但他至今一次也没有出去。对此,家人说他“怪”,朋友说他“傻”,而广大村民则称之为只知付出不知享受的“牛”。
一头大山深处的牛每天还在拓荒。
备注:陈汉乡党委推荐,县号仁青年学会组织集中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