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写奉献 趾凤乡人民政府 黄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基层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端,是一块锻炼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实验田和试金石。年轻干部作为建设新时代的主体,理应投身建设基层的时代洪流中,扎根基层放飞青春梦想,让青春之光闪耀在梦想奋斗的道路上。有个“外地小伙”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四面都是山,地处宿松县的西北角,地理位置比较偏远。2016年8月,张健健毅然辞去小学校长职务,在一个炎炎烈日,怀揣着无限憧憬,带着一身热血和理想,离开安庆市区,来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趾凤,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大山里的阳光和小河中的鹅卵石有着一样被涤荡过的清澈明媚,山间的风吹过树叶婆娑起舞,空气中还有一抹绿。街道很短,不远处转一个弯就是政府大院,他似乎隐约感觉到,就在这个美丽乡村,一定有属于他的精彩故事。
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选择来到这个偏远山乡,是对奉献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著。此番远行让张健健走上了新的人生历程,融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汲取新的知识,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安庆的地区特色之一就是方言种类繁多,而且各县区的方言发音也是千差万别,初开乍到的第一个月,成为最难熬的日子,张健健被分配在扶贫站工作。自小在安庆市区长大的他对宿松话一点都听不懂,沟通有障碍,走访贫困户成为他最大的难题,开始几天虽然心有千千言却难以表达。他深知,如果语言这一关过不了,接下来的工作也很难开展,于是寻找一切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方言。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作为80后的年轻基层干部,张健健总能沉下心来,俯下身子投入到扶贫中。入户走访、看项目现场、指导村级业务,总结、整改、落实,一桩桩、一件件,成为工作常态。为了更好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张健健把学习培训各项扶贫政策融入到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中,经常走村入户,把扶贫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 九重城村的贫困户朱某,是张健健的帮扶对象。去年朱某的丈夫患重病,最后医治无效死亡,她和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情绪非常低落,张健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朱家进行耐心疏导,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去探望,帮助他们走出人生低谷。一年下来,朱某逢人就说,乡里那个外地的小伙子真勤快,经常到我家问长问短,还教两个孩子学习。正是用“尊重、理解、关心”的实际行动,这个外地小子赢得了帮扶对象的信任,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也改变了大家对年青人的传统看法。
雨后的乡村云雾缭绕,清风斜雨中别有一番毋庸言语的沉醉,伫立其中,张健健思绪万千。眼下,干扶贫快3年了,作为扶贫工作站站长,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近3年来,想家是一个温暖又沉重的话题,心中那份思念、那份牵挂,总涌上心头,远在他乡的妻女,是否安好?因为忙于工作,加上路途遥远,他不能经常陪伴家人,有时甚至个把月才回家一次。对于家人,张健健说的更多是亏欠,女儿才一岁多,陪伴她的日子很少很少,工作忙起来顾不上她,也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的重要时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张健健一直坚守在脱贫第一线,用心用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基层青年干部的崇高追求。在这偏远山村,还有许多像张健健一样的青年干部,他们默默坚守、辛勤付出,不讲价钱、不讲条件,才使得基层工作更加坚实,各项工作成效更加凸显,他们用平凡的举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在基层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奏出别样的青春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