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关于精神卫生知识你要知道的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创设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2020年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精神心理健康? 1、发病率高 根据最新的中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6.6%,而发达国家甚至更高。美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曾有文章指出,社会愈富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愈多。在物质生活改善,而精神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人们也就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 2、疾病负担重 多数精神疾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难以根治,治疗较为困难,对患者、照料者、整个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其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以间接负担为主,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实际上,精神疾病在全球是引起疾病负担非常重的一类疾患,根据国际上的调查,抑郁障碍带来的疾病负担已经是慢性病中的第一名。世卫组织估计,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精神障碍也是中国由于残疾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的第二大原因。 3、诊疗率低 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约四分之三的患者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在中国只有不足6%的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痴呆症及癫痫患者寻求过治疗。 4、污名化严重 一项由世界精神病协会资助的,对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法律及政策的调查显示,在婚姻、选举权、就业等多个领域,均存在显著的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 我们能做些什么? 1、关注心理健康,理性看待心理问题 关注心理健康,不再简单的将心理问题归结为压力大、过于劳累等等。通过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可以帮助大众正视现实,摆脱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解。关注个人及身边亲友的身心健康,及早有意识地观察周围潜在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更好地帮助自己与他人。 2、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遵从医生指导 如果发觉自己近期心理变化很大,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判断和指导。患者接受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时,要听从精神科医生的指导,每天按时服药,不要自己任意使用,也不要自行减药停药,定期到门诊复诊。 3、平常心面对精神患者 绝大部分的精神障碍都是可以通过规范治疗缓解症状,甚至消除症状,进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平常心面对疾病,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减少对精神患者的歧视,支持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婴幼儿(0-3岁)由于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2)学龄前儿童(4-6岁)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是避免学龄前儿童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3)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是避免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4)中青年(19-55岁)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5)中老年(55岁以上)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其实,心理健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幸运的是我们日益认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问题而言,正视问题,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结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养网络调查结果,编写了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如下: 强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