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三岁看老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认为:教育是从零岁开始的。零至三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告诫我们,三岁前的教育,是奠定人一生世界观的最重要时期。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能够成为好人的。谁能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善良的呢?
而随着其生命历程的发展,小孩子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接触了不同的环境,逐渐变成了不同的人。而零至三岁,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他以后接受别的思想,形成更多行为习惯的基础。
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小孩子生下来,具备了一个人的大脑,这是他能够学会人的思维的内因,然而,如果没有教育,小孩子是不可能自己产生思想的。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从孤儿院里领了四十个刚出生的婴儿,派人喂养他们,但严禁任何人同他们说话,在他们面前也不准说话。他想知道人的意识到底能不能自己产生。如此一年,这一残酷的试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抨击,试验被迫停止了。这些可怜的孩子被人分头领养了,后来的追踪调查显示,这些孩子大都不能具有正常人的思维了,他们已不能成为正常的人了。
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一试验的人道主义问题。我要说明的是,从零岁开始教育的重要性。
三岁的小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那判断的能力,有他自己的体验,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灌输给他的观念。记不清是那位先哲说过:“给我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教育成任何一种人”。这话说得绝对化了,但决非没有道理。以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素质,几乎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观察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及家长,一般来说,父母素质高(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学生素质也高;父母素质低,学生素质也低。这虽然不是绝对的,却是多数情况。
小孩子三岁前形成的世界观,是他以后接受新的世界观的内因。
曾见到,两个两三岁的小孩子打架,有一个吃了点小亏,其母见了,大声呵斥:“你真无能,去打回来”。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为了这个小孩子。这种教育继续下去,这个小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吗?他能学会和别人相处吗?他长大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本文来自 宿松新世纪论坛 www.ah788.com我认识一个学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却是很没有道德的人,从小就教育他,一点亏都不能吃,如果与人打架,吃了亏,他的父亲会帮他打回来。
从初一开始,他就是教导处的常客,后来成为学生中“老大”,而且足智多谋。成为除了警察,任谁不怕的角色,多次出入派出所,仅仅因为年龄小,还没有进监狱。他初三刚毕业,已经没有学校敢收留他了。我很为他担忧,因为,他随时都能进去。
为人父母者,想一想吧!你爱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真的爱,那就首先教会他做人吧!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如果在三岁之前,他撒泼耍赖,而你又放任他的话。有一天,他会无法无天的。而那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无法改变他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个“计”,是要从零岁开始的。 (五) 有鉴于贾政的无奈
《红楼梦》我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大约总不下二十遍吧!第一次看,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年幼无知,似懂非懂。看到《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当看到贾政痛打宝玉时,对贾政十分痛恨。随着年龄增长,渐知人事,特别是有了儿子,为人之父后。逐渐理解了贾政当时痛打宝玉的心情。越思越觉得此一回书包含着深刻的教子之理。
天下父母,哪一个不爱儿子。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大展诗才,妙题联额,贾政嘴上不说,心里又何尝不喜。
此时痛打宝玉,其原因,就是他自己说的\"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在那个年代里,以宝玉那种不守规矩的性格,如不严加管教,长大成人,酿成灭门之祸,并非不可能,贾政作为一家之主,身上担着千斤重担,不能不为阖家的命运考虑。
宝玉无法无天性格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贾母及王夫人的娇纵,溺爱。贾政碍于贾母对宝玉的喜爱,而宝玉又真的能给贾母带来许多欢乐。为了尽孝,他不得不服从母亲,但他内心深处却对宝玉性格中的叛逆性有一种极大的恐惧。
袭人说得好:\"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
其实,王夫人也明白此理,请看: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 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 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
接着分付每月给袭人加二两银子。 贾母亦非不明事理之人,请看:贾母含泪说道:\\\"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你不出去,还在这里做什么!难道于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
可见,贾母并不怪贾政教训儿子,只是嫌他打得太狠了。
在教学生涯中,见到了许多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大多身上有着严重的缺陷,任性、娇纵、蛮横、生活自理能力差,而懂规矩,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是没有,但与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相比,就少得多了。
究其原因,我分析,主要是因为,隔代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祖辈的老人对第三代孩子,并没有亲生父母那种直接的责任感,他(她)们总觉得管好孩子的吃喝、安全,不让孩子受委屈,是他们的义务。管教太严,一是不忍,一是怕落埋怨。除非极明理,极负责任的老人才能主动地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正确道德观。
我观察过很多老人带孩子的现象,只见过两个把孩子带的有规矩的,一个是一同事的岳父。其人,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饱经沧桑,极有学问。我见到他是十五年前的事,那时,老人已七十多了。同事的孩子极为出色,后考入名牌大学。再一个是我的岳母,她老人家八岁即在日本纱厂当童工,虽无文化,但见多识广,责任心极强,对孩子要求很严,我的内侄女内外甥女,在她那里。放学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作业,不完成作业,别想出去玩儿。在这一点上,我的母亲也没做到。
所以,我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偷懒,不要轻易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现在的孩子条件已经太好了,再加上老人的不负责任。如长时间自己不管教,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后,再来管教,就会事倍功半,如再有贾母那样极有权威的老太太保护,这孩子就更难管教了。
不要怪老人,老人的做法是很正常的,因为,享受天伦之乐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没有再给你教育孩子的义务,尽管许多老人主动要求承担这一任务,但真正能负起管教责任的老人,百不挑一。 有鉴于贾政的无奈,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十分小心的既不让母亲过多干预,又注意做到不让孩子恃仗奶奶的宠爱,使性放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明白了一点,如果犯了严重错误,奶奶也不能使他避免惩罚。 我儿子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就要踏入社会。
长这么大,我打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五岁那年,恃仗奶奶的宠爱,在奶奶屋里吃饭时,满盘乱挑,没有规矩,而母亲又护着他,我多次教训,甚至罚站,都没有改过来,还到母亲面前告我的刁状。万般无奈,我用妻子做衣服的竹尺,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给了一下子。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竹笋炒肉的味道。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在母亲那边守着我放刁。母亲虽疼孙子,毕竟是明理之人,打那以后,就注意教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矩,有了那次教训,他也就听从了奶奶的教导,逐渐学会了许多规矩。
第二次,是九岁时,他的妈妈让他倒垃圾,他居然学着一些邻居的样子将垃圾扔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恰好被我碰上,在屁股上踹了一脚。从此,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次,是上初二时,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不完成作业,我警告他,提醒三次不改,竹尺伺候。第三次,他居然被老师派同学押送到我的学校里。这一次,我没有放过他,将他按到床上用那根竹尺,打了整整十尺。这是我事先与他约定的数字。
儿子哭着睡了。半夜,我悄悄来到他的床前,看着儿子脸上未干的泪痕,摸摸被打得红肿的屁股……。
儿子,别怨爹心狠! 这次,让老母狠狠地骂了一顿。
待老人家骂够,我慢慢说:“娘,那根擀面杖还在吗?”母亲无语! 可能有人会说我心狠。但是,如果让我重新教子,我还是会这样做的,在孩子有小错时,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等到有一天戴上不花钱的镯子时,则悔之晚矣! 防微杜渐,是我之本意。惯子如杀子,古训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