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4月上旬,人民解放军二野司令员刘伯承率部抵达宿松。县内艺人,多次亲临詹峦、套口、王营等沿江阵地给子弟兵送演《送夫当红军》、《新三字经》、《难民自叹》、《十二月》等黄梅戏。辛酸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动人的表演,勾起了人们对自己苦难身世的记忆,唤醒了大家对黑暗世道的仇恨,激发了将士们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胜利信心!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全线横渡长江时,宿松湖区2001名船工,带着1077条船只跟随着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指挥的十三军、十四军、十五军将士们于凌晨1时40分从小孤山附近的杨家墩起渡,刹时间,长江水面上呈现出夫妻同登船、父子共掌舵、母女齐扛枪的感人场面。伴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迎着风起云涌的斗争生活,黄梅戏在内容上越来越充实丰满,在艺术上则越来越发展成长了。
蔚 为 大 观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更是沐浴着党的雨露春风,蓬勃发展。她不仅堂堂正正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而且唱响神州,走向世界。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宿松县志》记载,1949年县内即成立了廖河、松峦等剧团。1950年城关镇组织业余剧团,接着,全县相继成立了二郎新声剧团、许岭曙光剧团、凉亭中心剧团,至1953年全县乡村有民间剧团163个,演职员4000余人。2007年8月21日,县政协主席朱治平向我介绍过自己儿时家乡石嘴头屋场请邻村韭山人教演黄梅戏的事。通过看戏,他对《乌金记》的剧情了然于心。强盗们“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蛮横无理丑态,仍不时浮现眼前。已半个多世纪了,他还记得洪柏尧在剧中男扮女装的娇媚情状。
50年代初,二郎文化站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当年柳坪地区陶女、金伢的故事,在原有的叙事小戏的基础上,创编出全国第一个黄梅戏剧目《打猪草》。据县图书馆陈洁先生介绍,戏剧中女主人公本姓蒋,当年事情被传开之后,即迁居二郎河了。今天的二郎河仍留有其墓地。1952年9月,县在艺人训练班--抗建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王梓林任团长,有职业演员22名。10月1日,在县总工会演出了黄梅戏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县成立黄梅戏剧团,据《黄梅县志》载,则是“1955年 冬季,剧团定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从此,生存于民间1300多年的这一艺术形式有了财政供养,步入官家的舞台。
1956年4月,县黄梅戏剧团赴武汉演出期间,演员们曾与苏联老大哥乌克兰歌舞团的演员同台联欢。1957年3月10日,县黄梅戏剧团编演的黄梅戏孪生剧种--亦诞生于宿松的文南词小戏《抛球》被荣幸地请进了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献演。3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在中南海怀仁堂专门接见了参演人员。今天还健在着的当年演员王宝贵对那一幕还历历在目,好似就在昨天。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在整个50年代,宿松黄梅戏剧团主演周桂兰,早于严风英蜚声武汉、九江等地,并多次荣获省、地奖励。
1960年开始,曾任华东大学文工团指挥及业务指导、建国后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编辑的陶演先生进入宿松剧团任作曲和创作员。在随后20多年的工作中,主持过《窦娥冤》的音乐设计,编写过黄梅戏专集《悄悄话》一书,主编过我省第一份音乐期刊《安徽广播歌曲选》,创作的黄梅戏歌曲《还驴》、《蓝蓝的新安江》、《茶歌》、《新中国》等被灌制成唱片、盒带、光盘在全国发行。他还专为吴琼主演的电视剧《好逑传》作过曲。
1962年,安庆地区剧团的宿松籍演员胡翠云随黄梅戏《御河桥》剧组赴京汇报演出时,经国务院特批,进入政协礼堂为国家党政军部分领导人作专场演出,全体演艺人员便宴于国务院食堂,游览了中南海,参观了怀仁堂。她后来在参加全国五届妇代会期间,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63年,二郎河青年女演员董文霞参与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黄梅戏彩色电影片《槐荫记》的排演拍摄,她在该剧中饰演七仙女。影片公影后,在海内外激起热烈反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黄梅戏在“革命样板戏”的冲击下也没能幸免于难。但1970年,县黄梅戏剧团在负责人陈秉龙的努力操持下,争得当时县革委会的同意,新招学员36名。这些新招来的学员,坚持学演黄梅戏。此举,既解决了当时黄梅戏演员的青黄不接问题,又让黄梅戏工作起死回生,亦足见宿松人民与黄梅戏的深深情缘。1978年,一批因“文化大革命”遣散的老黄梅戏艺人又重返舞台。1979年成立的复兴、程集、隘口等地的半职业性剧团,亦曾红火一时。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宿松城乡;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大江南北。
1980年,县剧团自编自导的古装黄梅戏《双莲记》在地区调演中一炮打响。1982年12月,县文化馆殷耀林创作、洪毅然导演的黄梅戏风味甚浓的山歌剧《凤凰展翅》参加全省文艺节目调演,荣获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省委副书记兰干亭夸赞“这是80年代的‘两小戏’,改革开放以后的‘打猪草’”。该剧后被省电视台制成电视片参加1983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春节优秀节目联映。
1985年8月,江丽娜在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赛中,荣获“十佳演员”称号,1989年她又荣获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彭芙蓉获此赛事三等奖。江丽娜演唱的黄梅戏先后由上海唱片社、黄山音像公司灌制成盒式磁带10余种,发行海内外。1987年8月刘达刚编剧、县剧团排演的清装戏《布衣青天》拍成舞台电视片在安徽、湖北、江西等五省、市播映。11月,该剧组参加首届安徽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创作奖、导演奖、作曲奖,并有三名演员获表演奖。1989年,该剧荣获田汉戏剧奖。1994年,县文化局在全省开先河地把1989年春成立的黄梅戏艺术研究所、剧团和人民影剧院合并成立宿松县黄梅戏剧院,让单位优势互补,人员合理流动,场地充分利用,开拓第三产业,促进艺术生产。同年陈灿中创作的清装大戏《杨馥初传奇》由县剧团排演。1996年下半年,县剧院将创作员刘达刚编剧的现代大戏《城里亲,乡里情》在城乡演出18场。该剧于1997年5月被评为1996年度安徽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接着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调演。1998年陈灿中编写的《小小抹布官》黄梅戏电视剧,由安徽电影制片厂到宿松采景拍摄上下两集,县委书记刘同鑫参与总策划,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演员黄新德、黄宗毅、安庆著名演员郭霄珍领衔主演,宿松县黄梅戏剧院演员范光祺、张正保、石秀珍等扮演主要角色。《小小抹布官》黄梅戏电视剧在县、省电视台和CCTV-8频道多次播放。
2000年11月,《半边月》赴省参加第六届艺术节,获多个奖项。同年,该剧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田汉戏剧奖。省人事厅、文化厅把宿松县黄梅戏剧团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宿松县人民政府同时获得了奖励。2001年9月,在市文化局举办的全市黄梅戏青年演员基本功大赛中,彭芙蓉、江曙明、吴海荣、陈思、吴丽芳、尹先梅分别荣获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2002年,县剧院上演的刘达刚创作的现代小戏《便民桥》,由省委组织部“三个代表”教育中心制成VCD光盘发至全省基层党支部。同年12月,刘达刚创作的大型黄梅戏《五更月》在淮北市召开的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献演,获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并再度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在全国县级剧团中,该剧绝无仅有地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同年,由刘达刚编剧、孙怀仁导演、陈精耕作曲的新编历史故事剧《碧血青峰》参加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获“金黄梅”奖,2007年,该剧在省第八届艺术节上,亦获多项奖励。据《安庆日报》2007年9月8日《宿松周刊》介绍,在CCTV与AHTV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上,出生于我县隘口乡的省黄梅戏小梅花剧团青年演员王霞荣获“寻找七仙女”决赛金奖。9月初,CCTV戏剧频道梨园节目组亲临王霞故乡采访。
一个县级黄梅戏剧团,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多次参加从国家到省市的各类黄梅戏艺术节,这在全国县级同类剧团中是不多见的。谷粱先生在2007年第1期《安徽文化工作》中撰文指出,一个县级剧团,二十多年来,平均每两年推出一台原创大型戏曲,这应该说是奇迹。奇迹何来?奇迹来自黄梅戏故乡--宿松这片热土上深厚的文化积累!奇迹来自宿松一代代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同志们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奇迹来自历任县委、政府领导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视和关心!肩负着组织重托的张小青同志,2006年从省城赴任宿松县人民政府县长后,多次在会上强调,要兼顾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工作。他认为,抓好经济建设,能使市场繁荣,人民富庶;搞好文化工作,能使历史进步,社会文明。他经常深入文化部门调研,不时过问黄梅戏的探源及其相关工作。
总 结
世事沧桑,岁月流逝,时光淹没了人间多少兴亡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生活沉甸下当年黄梅采茶歌。从唐朝初期的黄梅采茶歌开始,宿松、黄梅一带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生产、生活、工作中,由起初的无主题随意吟唱,逐步发展到有目的创作,直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草野情趣的戏曲歌剧。终于于1921年,黄梅戏这个可爱的婴儿诞生在宿松这片热土之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蓬勃发展,黄梅戏这一民间艺术也逐渐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把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思想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之后,黄梅戏从形式到内容都焕然一新!随着人民当家作主,黄梅戏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与安庆各县当地各种民间艺术融合进而发展到用安庆当地方言歌唱、说白后,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趋于成熟了。于是,唱响了安庆,唱进了京城,唱出了国门。随着《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等戏剧相继搬上银幕,随着一大批像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英才的涌现,黄梅戏在国内外的影响声名鹊起。
文化大革命,经历劫难而不死;1978年,改革开放又逢春。如今,黄梅戏在参与、服务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正发挥着自己艺术熏陶和教化作用。据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有记载的资料显示,仅1978~2007年,县剧团上演过的黄梅戏传统剧目就有《天仙配》、《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狸猫换太子》、〈白蛇传〉、《半夜夫妻》等50多本大戏和《春香闹学》、《戏牡丹》、《打豆腐》、《闹花灯》、《打猪草》、《余老四过界岭》等10多出小戏。演出创作的现代黄梅戏剧目有《于无声处》、《焦裕禄》、《小店春早》、《深山育苗》、《路诊》、《军民一家》、《渡江》、《山村新风》、《一篮红土》等30余种。
进入新世纪后,黄梅戏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06年3月,在文化局的领导下,县黄梅戏剧院石赵璧院长一班人开拓创新地成立了礼仪服务中心,这为黄梅戏走向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时下,作为发源地的人民和领导在为其骄傲的同时,亦深深感觉到有义务和责任,要更好地为她浇水施肥,以让其生命之树常青、绚丽之花常艳。
2007年06月06日初稿 09月16日五稿 12月23日修改补
附主要参考资料存目: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中国ISBN中心出版;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安庆市志》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方志出版社出版;
《黄梅县志》(下卷)1999年12月第一次印刷,中华书局出版;
《怀宁县志》2005年6月第一次印刷,黄山书社出版;
《宿松县志》1、1990年4月第一次印刷,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版 3、民国10年(1921年)版;
《安庆市志》、《太湖县志》、《潜山县志》、《枞阳县志》、《宿松县志》二轮续编讨论稿;
《世纪留笔》叶尚志著,2000年5月第一次印刷,学林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曲楹联精选》杨宣祥编,2003年10月第一次印刷,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松涛》1999年第一次印刷,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徽文化工作》2007年第一期,安徽省文化厅主办;
《安徽老年报》、《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宿松周刊》有关黄梅戏方面的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