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诚征意见,重在弘扬——评说黄梅戏剧本《义渡》

[复制链接]

2013-7-30 10:15 86674 68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3-7-26 17:22 |阅读模式

通德江南虎 1#

2013-7-26 17:22

本帖最后由 通德江南虎 于 2013-7-27 20:49 编辑

诚征意见,重在弘扬——评说黄梅戏剧本《义渡》
       本剧本由本人发表的首载《荥阳与郑氏》报再登《安徽文化网》后又连续转载《中安在线》《皖江在线》《敬敷苑》《宿松百科》等网最后又网搜于《松兹历史文化丛书》之《江湖烟雨》集的《筑墩义渡与九姑郑氏》改编。现借媒体,诚征意见,继续完善,重在弘扬宿松黄梅戏的发展,为破凉黄梅戏主题公园加油!为宿松黄梅戏加油!
       由于某种原因,特选其一、三、六场供大家欣赏并提意见,谢谢大家!

黄梅戏剧本《义渡》
时间:清~康熙壬辰年(1721)至嘉庆丙辰年(1796)
地点:皖西南宿松境内
人物:
        郑臣苹:名章平、字又唐(佑堂),19——88岁
        汪   姑:名愿,臣苹恋人至夫人,16——85岁
        郑元遐:臣苹之父
        赵介其:乡解元赵世暹之高祖
        石云程、孙佑仁:乡贤,义渡置地者
        孙启山、项楚臣、何仁占、汪雍山、张睛山:乡贤,义渡备资粮者
        义渡船工甲
        义渡船工乙
        胡县令:当事者
        衙   役
        差   役
        卖渡主
        卖渡船工甲
        卖渡船工乙
        钦差
剧情:
       清~康熙年间,宿松筑墩津渡口,一直被某姓氏控管。九姑义士郑臣苹天性正直、幼齿从师,读孔孟之书、抱孟孔之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方就傅乡塾,年尚未冠”经常耳听、偶尔亲视津渡口卖渡者“射利重载,常至覆溺,贻害人”之事,忧乐并起。后逞“乡先辈请於当事,欲举其弊,创立义渡。以不获理”之势,再“出力固争”“屈卒不悔”“遂集行旅至”“恐后见人有急如赴溺者”其诚感动乡民,其志震撼九家。九家同助、同施义渡。几十年如一日,心忧天下的责任感、义重乡人的正义感、忍辱负重的大度感和克承祖志的祖训感,是值得后人继承、发扬和升华的。

                                                                             第一场     学堂听真

【背景】某年春日   午后   九姑郑家湾乡塾学堂内传来琅琅童声:天子重英豪,文章叫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郑臣苹(风华少年   正直端方          上
             乡村童子无师教,
             小生年少把担挑。
             一者为尊父母命,
             二者为试己身效。
          (唱
             不识某数,
             不知多少生计。
             不懂某文,
             何来圣贤礼义?
             此理,
            小见家族人伦,
            大及国家命运。
            传道、授业、解惑师职也!
            专听、勤练、融会学理也!
            望吾乡族小辈能明此理,
            发奋学习,
            代——不——坠。
郑元遐(眉藏愁色   脸露喜气        上   
            刚自筑墩回——心愁,
            眼观学堂景——心喜!
            (唱
             娃娃念书有着落,
             郑家书香代有传。
             以教为业兼温习,
             来年科考有盼头,
             有——盼——头。
郑臣苹:爹爹!回来了!
郑元遐:嗯!回来了!
郑臣苹:爹爹!您好象有么心事?
郑元遐:儿啊!爹爹那有什么心事呀!
              (唱
               要说有心事,
               也真有心事。
               心事就在你学堂,
               小小轻年纪,
               敢把重担挑。
               爹爹心高兴,
               爹爹心又忧。
郑臣苹(唱
              爹爹放宽心,
              爹爹不用愁,
              答应爹的事,
              也是儿最忧。
郑元遐:好!好!
              爹爹心不忧(急下
汪   姑(身心惊恐    面颊通红         上
            (唱
             一路奔来一路慌,
             一慌先生无茶喝,
             二慌学生无饭汤,
             三慌筑墩津渡出溺亡。
             无茶无饭犹自可,
             人溺身亡家遭殃。
             风吹浪打船漏水,
             客多货重怎不亡。
          (走近郑臣苹
            (白
             先生!筑墩渡口又出了人命!
郑臣苹:啊!罪过!罪过也!
          (转向屋内
            父亲!父亲!你怎不把凶信告?
郑元遐(急上
             儿呀!
            (唱
             为父不是有意把你瞒,
             实怕乱了你刚安的心。
             知子莫如父,
             儿心父最知。
             卖渡怎那最缺德?
             破船还做卖和买?
             人命岂能当儿戏?
             不怕冤多终缠身?
郑臣苹
          (齐声
汪   姑
             是啊!缺德!人命岂能当儿戏!不怕冤多终缠身?
【画外音】  呜——呜——
           (隔壁学堂传来孩子们惊恐哭声

                                                                                                           (谢幕)

                                                                                   第二场      渡口见实
                                                                                   第三场      县堂请愿

【背景】康熙壬辰年   夏日正午   县衙门口对面弄子里传出童谣: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有钱没理敢进来,赢了官司输了钱,输了官司气死人~~~~~~

           (衙门外,乡贤石云程、孙佑云、郑元遐、项楚臣、何仁占、孙启山、汪雍山、张晴山、赵介其等同议筑墩卖渡弊与利,改建义渡利与弊,围观民众点头其利,摇头其弊。
           (衙门内,当事者胡县令坐摇椅——闭目养神;敲桌边——静心养性。
【画外音】咚——咚——咚——
           (堂鼓连响三下
胡县令(顿起
              何人击鼓?
           (衙役外喊:“老爷——          上
衙   役:老爷!外面聚了一达子人,他们正在议论什么筑墩渡口事!
胡县令:筑墩渡怎么了?
              升堂!
衙   役:升——堂——

           (大堂内,胡县令坐正堂,三班衙役堂下分。
胡县令:带击鼓人上堂!
衙   役:带击鼓人上堂——
【堂威】威——武——
石云程
           (同上
孙佑仁
衙   役:跪下!跪下!
石云程
           (同声
孙佑仁
             我们不是有罪人!
胡县令:姓什名谁?
              何事击鼓?
石云程:石云程禀老爷!连年来,乡里筑墩渡时有溺亡事件发生,人命关天啊!更有甚者,卖渡人还玩忽职守,窍财偷色,民愤极大,请县老爷为民作主。
胡县令:这个——本官怎么没有听说?
孙佑仁(唱
              当官不体察民情,
              当差不实情禀告。
              民情那知?
              民意那晓?
胡县令:大胆
衙   役(手握执杖点地
              嗒——嗒——
          (口喊堂威吓人
              威——武——
郑元遐(不传自上
项楚臣、汪雍山、何仁发
                                     (同上
张晴山、孙启山、赵介其
胡县令(起身   手指
              你们这是——这是——
郑元遐:启禀大老爷,筑墩津渡实在是射利重载,船又年久未修,常至覆溺,贻害人太久了,请县主为民作主!
胡县令:这个——本官也不好作主
            (唱
               人家卖渡就收利,
               你说天经不地义?
               偶尔出事也难免,
               你说此事怎么变?
            (白
               本官知道了!下去吧!闲事少管。
赵介其:县主!我们九家联合,同施义渡。只要官府一纸公文,我们从此卖渡改义渡!怎样?
胡县令:荒唐!
             (唱
                自古听说也未见,
                今日说法能实现?
               人家多年经此业,
               你说要变就要变!
              (白
                 荒唐!
郑臣苹(大步流星    急闯       上
           (唱
              什么荒唐不荒唐?
              为民心所思不荒唐!
              为民意所求不荒唐!
              荒唐就是你本官,
              当官不为民作主,
              不如回家种红薯。
              民有忧事官不跟,
              拿着官饷负皇恩。
              官不作主民自主,
              官不许可自许可。
胡县令:你——你们等着瞧!
              退堂!
衙   役:退——堂——
众   人:你就等着瞧!

                                                                                                   (谢幕)

                                                                                      第四场      同施义渡
                                                                                      第五场      卖渡赂官
                                                                                      第六场      皇恩至上

【背景】嘉庆元年,某春日   早上   九姑郑家峦    南北厢房  天井   过道互通。南听“哈——哈——”练武声;北传琅琅读书语。七里香树喜鹊闹1,一杠烟囱生机升。

郑臣苹(老态龙钟,精神犹佳。站在厅屋祖堂前,手摸八字胡子一字须          上
              今日喜鹊叫喳喳!
              定有好事到我家。
           (唱
              郑氏迁松三百载,
              唯我花公势最单。
              今看我:
              亲生五丁男2,
              眼观二十孙3。
              父兄四人文国学4,
              单子一个武庠生5。
              曾孙请观后山笋,
              逢雨春风逐渐生。
              乾隆元年——父迁此,
              四十九年——我更新。
              何来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造福之人必显高寿。
              先父八四归仙客,
              老夫八八在人间。
              想当年:
              筑墩卖渡哪为渡人?
              筑墩义渡才为救生!
              讦者之人诬告我,
              善者之心密开谕。
             从此兢兢业业为渡义,
             最后勤勤恳垦得州地。
             家惭愈丰人惭望,
             业惭愈增名惭响。
             最难忘:
             家父寿辰七十八,
             两赐银绢到我家6。
             显我郑氏无限荣,
             示我郑氏更奋发。
             人说“三星在户”应知足,
             我说“义渡善举”代代兴,
             代——代——兴!
汪  姑(风韵犹存,安详稳重     上
             听夫此话言,
             喜乐在心间。
         (唱
             乾隆六年入郑门,
             自由喜爱称我心。
             儿孙一大片,
             曾孙年年见。
             想起当年事,
             不觉也伤心。
             小人诬告终是假,
             事情澄清总会真。
             事情虽过六十年,
              阴影浮现总眼前。
              想起我夫为人情,
              嫁尔不枉来人间。
              人要这样活着过,
              事要这样想着做。
              忠孝仁义礼,
              百年家事兴,
              百年——家事——兴!
           (家人内喊:“太爷!太夫人——           上
家   人:外面来了一队人马!
钦   差(手握圣旨          上
             郑佑堂接旨——
          (郑佑堂跪下
          (汪姑后下跪
          (家人下下跪
           (宣开圣旨       读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求忠臣孝子、乡贤义士,人主之心。念郑氏佑堂首创筑墩义渡,开天朝之先河,虽途蒙屈不悔,然敬业不懈,树乡贤之楷模,特赐“七品儒林郎”之职!钦哉
                                                                                     嘉庆元年(1796)敕命之宝
郑臣苹:谢主龙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南边练武的
                                   齐上
            (北头读书的
众   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谢幕)

注:1、七里香树:郑家峦特有树种,乔木,叶厚、叶甜四季常青,春头开满树小白花,香气袭人。
       2、五丁男:生子五明绅、明珍、明虞、明人、明训。
       3、二十孙:道均、道范、道安、道勇、道洋、道炳、道煌、道宏、道业、道荣、道执、道孟、道凤、道吉、道嘉、道锴、道铸、道镕、道钦、道钊。                                                                                                                                                                                         4、文国学:明坤(国学生)学册名绍坤、道均(国学生)学册名润生、道范(国学生)册名荣、道勇(国学生)学册名梓林。          5、武庠生:明虞(武庠生)册名刚字配苍。
6、两赐银绢:公寿七十八岁,乾隆二十二年(1758)两领恩赐银绢。

全部回复68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3-8-1 09:51

通德江南虎 来自 #

2013-8-1 09:51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7-29 14:17
拜读先生大作,其心可鉴,其义可嘉,其情可赞。尽管先生为了他人对我产生过多偏见,有许多看不惯、憋 ...

答谢"踏遍青山"先生

“踏遍青山”先生:
您好!
       衷心感谢先生高论!如果我在戏曲剧本创作有所成果,先生无可逃脱就是我的第二轮老师。
       老师对我这个学生费心了!
       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一识,不打不成交。我们曾为廖先生对黄梅戏论有过敌视,但我一向是就事论事,以和为好、以和为贵。谢谢推荐《六尺巷》,看了一下午,长见识了,自己差距天上地下。
       我信服你对黄梅戏历史的了解,佩服你曲艺知识的研究。本人总认为黄梅戏归属问题是一个很难说清的话题。原因有二:过去,戏子是最下等之人。1、官家认黄梅戏为淫戏,难登大雅之堂,更不见载典史;2、民间黄梅戏虽盛——生存中求发展,因其世俗偏见,家谱记载无寻踪迹。二零零一年二月七日《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上明确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所以正史、方志和家谱没有点滴关于黄梅戏的记述,现时代要寻其能真正人人亦云的源!很难。人人皆争,百花齐放,正常。假若廖先生的观点得到证实,我乐!他乐!你不乐吗?有正就有反,有是就有不是,争论是好事~~~扯远了!打住。
       争论是一个未知数,我们没有那么多经历。我说我们不如来呵护她——多看多听;弘扬她——多宣传多推广,有爱好、性趣、能力写剧本,也不失为一件快乐之事!象先生你就有此才!“皆出手时就出手”,象先生您对我剧本的高论!不是真的感谢,我也不会用两三天的时间,终于完成此不成敬意答谢。
       再次感激,真的很想您能看到我《义渡》的全剧本!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8-1 14:07

踏遍青山 来自 #

2013-8-1 14:07

本帖最后由 踏遍青山 于 2013-8-1 14:26 编辑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3-8-1 09:51
答谢"踏遍青山"先生

“踏遍青山”先生:

      谢谢!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剧本应该怎么写?不是我谦虚,我真没有创作戏曲剧本的经验,实在是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认真拜读了通德兄发在网上的三场戏的内容和六场次的名称,基本有一初步认识,暂可不看全部内容,避免误导。个人认为抛开剧情等因素,按照戏曲的基本规律,一台大本戏的时长一般控制在2——2.5小时之内,其中包含场景、舞美、灯光、道具置换时间。如按六场次分割,每场次的场景说明、道白、唱词应该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宜,每场字数在2500字左右,全剧总字数须达到15000字左右(含说明文),否则只能算是一台小戏,不具备大本戏的规模。
       我注意到春风网友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 说省文化厅正在征集黄梅戏剧本,最关键的是剧本字数要求不高,重在好的题材。通德网友可在网上查一查剧本征集启事,在经过编剧老师指点修改之后,我认为可以投过去试一试。同时,要想办法争取县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一点至关重要。让更多的人有智出智,有艺出艺,那怕别人只提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否定的意见,我认为都是宝贵的,难得的。要知道资深编剧王晓马先生2007年创作《六尺巷》时,是六易其稿,多次推翻重写,最终才获得成功!编剧之路是非常艰辛的,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不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3-8-1 15:44

宿松布衣 来自 #

2013-8-1 15:44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8-1 14:16
布衣兄看问题总是这么精准,剧中没有大人物、没有大的制作团队说到了关键处,但小题材中有大乾坤,小人物 ...

其实我还有一层意思是张氏父子乃清初朝廷重臣,他们的那段故事也算家喻户晓吧,加上拿名人说事传播力度更大,名人效应嘛!我也相信小人物必能成大器,但这一点多么艰难啊,郑先生的作品除先天的条件外必须有外因的协助,所以需要更多的人给予支持、关心!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8-1 16:34

一介农夫 来自 #

2013-8-1 16:34

如果理南先生能象通德兄弟先生这样和踏遍青山网友在网上就学术问题真诚交流那就好了,可惜这个理南先生因态度生硬不直接回复读者学术质疑,硬是把我们打入另类,说什么我们是廖道安一伙的,或者是那一家子人,你看看人家通德兄弟是多么的谦虚,没有任何的架子,和踏遍青山、宿松布衣在网上交谈是多么地认真和负责,我在这里预祝通德兄剧本能顺利地通过为我们宿松人争光。
皖江春 发表于 2013-8-1 17:12

皖江春 来自 #

2013-8-1 17:12

本帖最后由 皖江春 于 2013-8-1 17:32 编辑

看到青山网友与通德、布衣网友坦诚交流的帖子,使我想起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在《申鉴》中说的一句话:“不闻不论,则智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但是,若对待别人的评论,那怕是批评、指责的态度不够坦然,甚至爆粗口诋毁人家,则将会使你的朋友弃你而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也能从你的态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个坦诚的人,或是个骄傲自大的人,或冥顽不灵的人,心理阴暗的人,素质低下的人,无论你水平有多高,名气有多大,影响有多远,都会让人不耻。一个谦虚上进、襟怀坦白、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批评、建议的人。
侠客 发表于 2013-7-26 19:58

侠客 2#

2013-7-26 19:58

老师,太高深了,答不上话。
信仰 发表于 2013-7-26 20:07

信仰 3#

2013-7-26 20:07

{:3_57:}
匿名  发表于 2013-7-26 20:18

论坛通讯员 4#

2013-7-26 20:18

这是文化人研究的事。
刘中华 发表于 2013-7-26 20:20

刘中华 5#

2013-7-26 20:20

有志者,事竟成。
何仁 发表于 2013-7-26 21:34

何仁 6#

2013-7-26 21:34

当代有志之士应该投入到深层次挖掘地域文化工作中来!
006 发表于 2013-7-26 22:37

006 7#

2013-7-26 22:37

得得得额!
006 发表于 2013-7-26 22:37

006 8#

2013-7-26 22:37

得得得额!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7-29 14:17

踏遍青山 9#

2013-7-29 14:17

本帖最后由 踏遍青山 于 2013-7-29 14:43 编辑

      拜读先生大作,其心可鉴,其义可嘉,其情可赞。尽管先生为了他人对我产生过多偏见,有许多看不惯、憋得慌的地方,但让我遇上了,也就不顾你是不是看不惯,还是憋得慌,厚着脸皮说几句,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总体上说,我认为这个剧本题材相当好。紧扣了时代脉博,突出了和谐社会特色,好好打磨,定能打造出一个精品剧目。                     
       先生诚征意见,恕我直言相告:现有剧本作为舞台创作的脚本,还有一段十分艰苦的路要走。从骨架结构上看,大的方面没有问题,小的情节还有欠缺,整体结构不完全符合戏曲的舞台表演程式;从表演形式上,唱词、道白的安排不尽合理,唱、做、念的布局,没有给演员表演提供足够的空间;从人物塑造上看,性格平淡不鲜明,难以得到戏曲观众的共鸣;从剧本时长上看,剧情显得十分单薄,难以达到大本戏的时长要求;从剧情的节奏上看,情感冲突性不强,不擅运用唱词增强戏的感染力;从文字语言上看,记述性语言偏重,戏剧性语言欠缺(行当),在唱与念中难以达到相互辉映的艺术效果。
  综合分析出现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创作者对戏曲剧本创作元素缺乏认知,不是很熟悉;二是过于“求真求实”,不懂得戏曲创作必须是文学的,必须是戏剧的要义;三是创作思维僵化,难以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构思出不同凡响的情节。
  鉴于先生没有创作戏剧剧本的经验,提三点建议:一是拜能者为师。向县剧院有创作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理清创作思路,丰富创作技艺(最佳捷径);二是学习创作理论。掌握戏曲剧本创作技巧要素和基本要求,摸清剧本创作的基本规律,提升创作技艺 ;三是参考借鉴佳作。多看一些通过演出实践的成功精品剧本,走出“求真求实”还原历史的误区,灵活运用夸张、放大的创作手段。如桐城的《三尺巷》的创作手法值得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个人偏见,胡言乱语,不足信也 。诚信先生所言,斗胆坦呈已见,如先生像廖某人心口不一,定当不再冒犯。衷心祝愿先生获得成功,早日把《义渡》打造成精品剧目。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7-30 10:15

踏遍青山 10#

2013-7-30 10:15

本帖最后由 踏遍青山 于 2013-7-30 10:21 编辑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3-7-29 14:17
拜读先生大作,其心可鉴,其义可嘉,其情可赞。尽管先生为了他人对我产生过多偏见,有许多看不惯、憋 ...

谢谢布衣先生纠正,是我输错字了,心里只想到“让它三尺又何妨”,就输成了三尺巷。这个剧本是招标而来的,写的相当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优秀版主 推广达人 宣传达人
:
上士2
:
zheng787371389@163.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48

帖子810

积分202482

图文推荐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工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