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2012-9-1 11:27 180918 76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8-31 22:27 |阅读模式

宿松布衣 1#

2012-8-31 22:27

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一说最早见于王兆乾先生一九五七年出版著述《黄梅戏音乐》一书,为什么晚年的王兆乾先生会对自己早年的结论产生质疑?难道有新的线索被发现?带着一串串疑问我试图打开历史的尘封记忆揭露一些端倪。
   

                                                                                            黄梅戏落户宿松

       我喜欢反复的听楚剧《赶会》,其音律优美,演员把张二女第一次约会的少女心怀演绎得栩栩如生,比安庆的黄梅戏《赶会》多了一份真挚的情愫。剧中人老四的姓到底怎么写?现在的湖北黄梅作於,安徽宿松作俞。

       俞(於)老四与张二女是由许多小折子组成的大戏。其中倒贴、反情、打瓦,在民间家喻户晓。打瓦讲的是俞老四家道败落,在宿松民间俗语中有“等到俞老四打着瓦”一条;意思是等到家败或穷得没救的时候再来吃穿那些残汤剩饭、破旧衣服。   

      07年在朱湾搜集到一本光绪五年(1879)唱本选段。其中《反情》一折,老四的名字写作俞老四。黄梅上乡一带乡民多姓于。《反情》说是反情,实则斗趣。一开始因老四答应二女晚上私会,却让二女孤身等到三更方才赶来,二女生气,老四下跪赔礼,二女得理不饶,老四用银两诱逗,二女这才消气,老四便骂二女贪财不义,二女又跪下赔礼,老四亦得理不饶,二女好话煽情,最后双方和好同上牙床。唱词“来人非是别一个,就是那黄梅俞得春”道出了俞老四姓俞名得春,黄梅县人;又“这花针和绒线也要钱买,我也曾托朋友武穴带来”出现了黄冈地区武穴字眼。其中出现方言:“该威”应作“该煨”即应该得到坏的结果,“作古正经”在宿松作一本正经之意。同书《何氏劝姑》一折姑姑叫作张秀英,在安庆广大地区叫作张兰英,她与何氏为姑嫂关系,何氏把秀英唤作细姑,细姑便是小姑,“细”是典型的鄂东方言,虽皖西南宿松、岳西等临近鄂东地域出现这种叫法也只是受其影响而已。以上资料充分证明《俞老四与张二女》在晚清的宿松已创作并演出。   

       又民国中后期黄梅杉木乡乐家篱墩有一戏班,由丑角(并生行)李四元、旦角乐柳呢、大花脸项官雁等人组成,这支戏班的拿手戏便是《俞老四反情》。柳坪邱家山本地没有采茶戏班,因此凡迎神赛会必去乐家篱请戏班。请戏民间俗称“写戏”。此时期许岭光武剧团演员有:蔡润珩、蔡晃村等。


                                                                                            “采茶”等只言片语   

       很多人认为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戏,总是在采茶二字上做文章。于是喜欢找出各县名人诗抄中出现的“采茶”字眼来证明自己县里在某个时代就开始有采茶戏。如黄梅人拿出别霁林道光九年的《问花水榭诗集》曰:“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宿松人拿出赵世暹道光年间的《东寅堂诗草》中写的《田家词》曰:“生怕分秧节候差,手叉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此采茶只能是民歌小调,没有人会在田里干活时唱戏。由于采茶歌(调)简约欢快,全国很多地方皆有传唱,只是词曲大同小异而已。采茶戏不等于采茶歌,采茶歌是广大劳苦民众所传唱的民歌小调,采茶戏则是由采茶歌为母体创作的戏曲,仅被采茶戏艺人所掌握。

       以古戏台和戏台楹联剧目名来证明这也不正确,古戏台不一定唱的是黄梅戏,那些剧目就更难说是黄梅戏剧目。黄梅县艺术工作者根据几首传统剧目选段中出现的“五月十三发大水”当作黄梅县经常发大水的文献是不对的,五月十三在旧时民间是祭祀关公的磨刀日,此日下雨称磨刀雨。下面是一九五六年七月河南商城民间工作者采录于城关镇的山歌:一朵红花开得鲜,开在城隍庙门前。五月十三发大水,淹倒城隍庙九间。看庙容易修庙难。另外解放前的安庆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原本就有差异, 剧本不能证明剧种,如近年笔者在许岭、隘口、朱湾搜集到一些光绪早期至民国初年的手抄唱本,剧目如:《罗帕宝》、《红裙记》、《合镜记》、《乌金记》、《白扇记》、《卖水记》、《杀霸图》,合抄本《山伯访友》、《湘子化斋》、《何氏劝姑》,合抄本劝姑《卖花记》、《牌环记》。特别是合抄残本中的折子戏《秀水桥》一折、《祝英台扫坟》一折、《俞老四反情》一折等都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虽然不知道当时属什么剧种,但从一九五九年由湖北黄梅县出版的《黄梅采茶戏传统唱腔》收录内容如《洞房会》与笔者搜集的折子戏《秀水桥》作比较可见姻缘。剧中“柳公子”与“梅柳女”在秀水桥分别后洞房相会。



                                                                                         黄梅戏是大别山的女儿

       民国十年(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有清楚的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近年来我采访了四十余位平均年龄为六十五岁左右的老人,他们说小时侯也就是解放前夕我们宿松城乡都喜欢看戏,俗呼花鼓戏,亦称采采戏(采茶戏的讹音)和怀腔(起源于怀宁的黄梅调)。黄梅戏一词则是在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才听说。说明县志所载“黄梅戏”一词仅官方亦或少数文化团体知道,而不被广大人民所知。县志亦云:“黄梅风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亦有习之者。”说明宿松艺人的采茶戏还是跟黄梅人学的。县志又载曰:“邑人以戏剧营生者,虽不甚多,而号为专精,能献技于沪、汉各埠之歌舞场者亦有之”。既然唱戏的人不多,演出场次必定不多,说明黄梅戏在民国初年的宿松还不是很普及,为数不多的好演员在外地演出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为了生计艺人们相互在各地搭班,在采茶戏的基础上更新和丰富了唱腔。曾经黄梅、宿松、太湖、望江等县孕育过早期的黄梅小戏,为黄梅戏这一剧种成型奠定了基础。安庆统一了黄梅戏的唱腔、念白,然后各县再来学习这一剧种,这个过程很清晰,所以黄梅戏源自采茶戏,采茶戏是大别山人民的!
                                                                                                                     

                                                                                                                                       2002--2009年写于家中

全部回复75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8-31 22:57

宿松布衣 来自 2#

2012-8-31 22:57

发个无聊的申明,望邑人理解:由于此非比赛无须投票,望发表意见者多提意见,错的我立马改正,谢绝支持和不支持者
社会观察员 发表于 2012-9-1 09:26

社会观察员 来自 5#

2012-9-1 09:26

从文章看,宿松布衣搜罗并介绍了相关黄梅戏剧本及其内容。还从文章看,他所搜罗的黄梅戏剧本多是在宿松境内所得之物。宿松布衣讲“黄梅戏是大别山的女儿”,这就太泛了。大别山,范围太广。如果这样说,倒不如干脆说,黄梅戏是中国的产物。学术研究,力求精、准、稳。
我爱黄梅戏 发表于 2012-9-1 10:18

我爱黄梅戏 来自 8#

2012-9-1 10:18

                                                                黄梅戏从哪里来?
      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一说最早见于王兆乾先生一九五七年出版著述《黄梅戏音乐》一书,为什么晚年的王兆乾先生会对自己早年的结论产生质疑?难道有新的线索被发现?带着一串串疑问我试图打开历史的尘封记忆揭露一些端倪。
   
                                                                  从老四的姓说起
       我喜欢反复的听楚剧《赶会》,其音律优美,演员把张二女第一次约会的少女心怀演绎得栩栩如生,比安庆的黄梅戏《赶会》多了一份真挚的情愫。剧中人老四的姓到底怎么写?现在的湖北黄梅作於,安徽宿松作俞。
       俞老四与张二女是由许多小折子组成的大戏。 其中倒贴、反情、打瓦,在民间家喻户晓。打瓦讲的是俞老四家道败落,在宿松民间俗语中有“等到俞老四打着瓦”一条;意思是等到家败或穷得没救的时候再来吃穿那些残汤剩饭、破旧衣服。   
      07年在朱湾搜集到一本光绪五年(1879)唱本选段。其中《反情》一折,老四的名字写作俞老四。黄梅上乡一带乡民多姓于。《反情》说是反情,实则斗趣。一开始因老四答应二女晚上私会,却让二女孤身等到三更方才赶来,二女生气,老四下跪赔礼,二女得理不饶,老四用银两诱逗,二女这才消气,老四便骂二女贪财不义,二女又跪下赔礼,老四亦得理不饶,二女好话煽情,最后双方和好同上牙床。唱词“来人非是别一个,就是那黄梅俞得春”道出了俞老四姓俞名得春,黄梅县人;又“这花针和绒线也要钱买,我也曾托朋友武穴带来”出现了黄冈地区武穴字眼。其中出现方言:“该威”应作“该煨”即应该得到坏的结果,“作古正经”在宿松作一本正经之意。同书《何氏劝姑》一折姑姑叫作张秀英,在安庆广大地区叫作张兰英,她与何氏为姑嫂关系,何氏把秀英唤作细姑,细姑便是小姑,“细”是典型的鄂东方言,虽皖西南宿松、岳西等临近鄂东地域出现这种叫法也只是受其影响而已。以上资料充分证明《俞老四与张二女》在晚清的宿松已创作并演出。   
       又民国中后期黄梅山区骆家篱有一戏班,由丑角(并生行)李四元、旦角骆柳呢、大花脸项官雁等人组成,而这支戏班的拿手戏便是《俞老四反情》。因骆家篱与柳坪邱家山接壤,邱家山本地没有采茶戏班凡迎神赛会必去骆家篱请戏班。此时期许岭光武剧团演员有:蔡润珩、蔡晃村等。

                                                                       “采茶”等只言片语   
       许多人认为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歌或采茶调,总是在采茶二字上做文章。于是喜欢找出各县名人诗抄中出现的“采茶”字眼来证明自己县里在某个时代就开始有采茶戏。如清道光九年,黄梅人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曰:“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宿松解元赵世暹,在《东寅堂诗草》中写的《田家词》曰:“生怕分秧节候差,手叉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邑中东乡胡性存先生《养性轩吟草》中亦有“布谷声中夏正长,田歌竟唱采茶腔”的诗句。有的干脆以古戏台和戏台楹联剧目名来证明这都不正确,因为当时的采茶歌调流传地域甚广,与今天的黄梅戏大相径庭。古戏台不一定唱的是黄梅戏,那些剧目就更难说是黄梅戏。为了生计艺人们相互在各地搭班,更新和丰富了黄梅戏唱腔。黄梅县艺术工作者根据几首传统剧目选段中出现的“五月十三发大水”当作黄梅县经常发大水的文献是不对的,五月十三在旧时民间是祭祀关公的磨刀日,此日下雨称磨刀雨。下面是一九五六年七月河南商城民间工作者采录于城关镇的山歌:一朵红花开得鲜,开在城隍庙门前。 五月十三发大水,淹倒城隍庙九间。看庙容易修庙难。

        剧本不能证明剧种,如近年笔者在许岭、隘口、朱湾搜集到一些光绪早期至民国初年的手抄唱本,剧目如:《罗帕宝》、《红裙记》、《合镜记》、《乌金记》、《白扇记》、《卖水记》、《杀霸图》,合抄本《山伯访友》、《湘子化斋》、《何氏劝姑》,合抄本劝姑《卖花记》、《牌环记》。特别是合抄残本中的折子戏《秀水桥》一折、《祝英台扫坟》一折、《俞老四反情》一折等都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虽然不知道当时属什么剧种,但从一九五九年由湖北黄梅县出版的《黄梅采茶戏传统唱腔》收录内容如《洞房会》与笔者搜集的折子戏《秀水桥》作比较可见姻缘。剧中“柳公子”与“梅柳女”在秀水桥分别后洞房相会。

                                                     黄梅戏是大别山的女儿
       民国九年(1920年)版的《宿松县志》有清楚的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近年来我采访了四十余位平均年龄为六十五岁左右的老人,他们说小时侯也就是解放前夕我们宿松城乡都喜欢看戏,俗呼花鼓戏,亦称采采戏(采茶戏的讹音)和怀腔(起源于怀宁的黄梅调)。黄梅戏一词则是在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才听说。说明县志所载“黄梅戏”一词仅官方亦或少数文化团体知道,而不被广大人民所知。县志亦云:“黄梅风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邑青年子弟,亦有习之者。”说明宿松艺人的采茶戏还是跟黄梅人学的。县志又载曰:“邑人以戏剧营生者,虽不甚多,而号为专精,能献技于沪、汉各埠之歌舞场者亦有之”。既然唱戏的人不多,演出场次必定不多,说明黄梅戏在民国初年的宿松还不是很普及,为数不多的好演员在外地演出的机会也不是很多。黄梅戏自采茶来,但采茶是大别山人民的!
                                                                                                  2002--2009年写于家中

       看到文章题目,我很兴奋。我以为,作者能够给我解开黄梅戏源头之谜。但读完了上面的文章,却很让我失望。
      《 从老四的姓说起》,一个剧本中的戏曲内容,一个虚拟人物的姓,能说明黄梅戏是黄梅的吗?
       《“采茶”等只言片语》中指出“许多人认为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歌或采茶调,总是在采茶二字上做文章。”而《  黄梅戏是大别山的女儿》中又出尔反尔地讲“黄梅戏自采茶来”。如此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真叫人不知所云。
      我不是盲目地反对宿松布衣吃里爬外,我并不主张无理地强占他人之物,但像宿松布衣这样,自己没有把事情弄清,却轻率地将本属于家乡的文化瑰宝拱手送人的做法,是极不理解的。
      在此,我也希望,宿松布衣能够实名地认真老实地做学问。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9-1 12:03

宿松布衣 来自 10#

2012-9-1 12:03

我爱黄梅戏 发表于 2012-9-1 10:18
黄梅戏从哪里来?
      黄梅戏源自湖 ...

宿松历史上真正做学问首推孟晋老先生,他是一位实事求是的老学究,八十年代就写了《黄梅戏自采茶来》一文,明确指出了观点。至于之后许所谓的学究不敢恭维,这个群体庞大,以东剽西窃写些阿谀奉承的文章(我不会一棍子打死,以后逐个点名,哪些人抄哪些人的并带出处)。你应该是有学问的人,不能站在宿松看热闹的人一样的立场。看问题特别是这种你我说得不算的问题必须都要站在第三人称立场。看待这类问题如果你首先把自己当宿松人你就越看越气,因为你早已下了定义,“我是宿松人,黄梅戏当然发源于宿松,谁反对谁无耻”,而你就是揪住了广大邑人的赤子之心,一会说:“象你这样在宿松90万人口中名列前茅,一会又说宿松布衣吃里爬外”。事实摆在眼前你还信口雌黄不主张无理地强占他人之物,“本属于家乡的文化瑰宝拱手送人”我说你是吃肉不认得秤,人家给了你生命,你越俎代庖。哪个不希望黄梅戏是宿松的,那人除非是畜生,可事实不是这样,你只要脚踏实地干事就能理解。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9-1 21:33

宿松布衣 来自 16#

2012-9-1 21:33

我是阿哥 发表于 2012-9-1 21:17
黄梅戏只是戏名带黄梅二字,不说明是黄梅戏县的。戏名本身是虚拟的,不可为证。从小就听老人家唱黄梅戏。 ...

黄梅戏为什么戏名带黄梅二字,为什么不叫宿松戏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的黄梅戏演出团体皆以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小白.所以那刻起至今的六十年里所有文史都不可以作为黄梅戏历史发源的提供证据.你从小听的应该也超不过这六十年的界限.
举杯邀明月 发表于 2012-9-3 07:25

举杯邀明月 来自 19#

2012-9-3 07:25

本帖最后由 举杯邀明月 于 2012-9-3 07:33 编辑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9-1 12:21
我的一说肯定在安徽站不脚,官方稀望鼓吹黄梅戏发源于安徽作为自己的文化品牌,民众会说这厮吃里扒外,孬。 ...

京剧是源自四大徽班进京,这是有史记载的,
难道我们安徽人会说京剧是安徽的?!

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庆地方剧种,就像越剧、秦腔、豫剧、庐剧、粤剧等,
最大特点就是“安庆方言”,
只是当时安庆人没有文化品牌的保护意识,其实早该改名安庆戏。

黄梅戏源自黄梅县的采茶调,这不假,但是黄梅采茶调,不是成型的剧种。
就像我从你“宿松布衣”那里买了一颗鸡蛋,
经过我孵化成一只鸡,你非要说我的鸡是你的,那不扯淡嘛!
如果没有经过孵化,鸡蛋就变成臭蛋了,而不会形成动物。鸡蛋,到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迄今为止,黄梅县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证明他们在安庆人之前唱过黄梅戏!
他们最早唱的只是采茶调!
就像新加坡李光耀源自中国,但是你不能说李光耀就是中国人!

举杯邀明月 发表于 2012-9-3 08:02

举杯邀明月 来自 20#

2012-9-3 08:02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9-1 21:33
黄梅戏为什么戏名带黄梅二字,为什么不叫宿松戏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的黄梅戏演出团体皆以安庆方言作 ...

阿拉伯数字,如果因为带有阿拉伯三个字,就说是阿拉伯人发明的,那就让人笑掉大牙。

黄梅人为了抢黄梅戏,确实干的很无耻,很不要脸!
他们挖掘出一个“邢绣娘”,说是黄梅戏鼻祖、黄梅戏创始人。
拍成《黄梅戏宗师传奇》,
还宣称:“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

邢绣娘曾经给乾隆四次献唱,
邢绣娘当时唱的是黄梅戏吗?只是采茶调而已!
在乾隆时期,黄梅戏还没诞生!

要说黄梅戏最早源自黄梅县采茶调,这是事实,
但是,黄梅人比安庆人更早唱成型剧种“黄梅戏”,没有任何证据!

就像黄梅人带了一棵树木到安庆,
安庆人把树木打成一个木柜,黄梅人非要说木柜是他带到安庆的,那就无耻了!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30 09:10

踏遍青山 来自 42#

2012-10-30 09:10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9-3 10:41
以下是我昨天修的

                                  “采茶”等只言片语   

“采茶戏不等于采茶歌,采茶歌是广大劳苦民众所传唱的民歌小调,采茶戏则是由采茶歌为母体创作的戏剧,仅被采茶戏艺人所掌握。”布衣先生这句话说得很精、准,也很在行。时下有很多朋友对黄梅戏的基本知识根本就不了解,或者很少了解,分不清采茶歌、采茶调、采茶戏、黄梅调、黄梅戏的概念,想当然地认为黄梅调就是采茶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理解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建议先生改一个字:将戏剧改成戏曲,因二者内涵不一样,戏剧的外延比戏曲要大。可否?
九哥 发表于 2012-8-31 23:03

九哥 3#

2012-8-31 23:03

精彩,2大名人对决,
侠客 发表于 2012-9-1 09:20

侠客 4#

2012-9-1 09:20

我爱家 发表于 2012-9-1 09:43

我爱家 6#

2012-9-1 09:43

我爱家 发表于 2012-9-1 09:44

我爱家 7#

2012-9-1 09:44

宿松布衣 发表于 2012-9-1 11:27

宿松布衣 9#

2012-9-1 11:27

社会观察员 发表于 2012-9-1 09:26
从文章看,宿松布衣搜罗并介绍了相关黄梅戏剧本及其内容。还从文章看,他所搜罗的黄梅戏剧本多是在宿松境内 ...

没有安徽,黄梅戏是不会成为今天的大剧种.而没有黄梅何谈有黄梅戏的母体?为什么国家同时定黄梅和安庆为黄梅戏的故乡,正是基于这一点.大别山的县市(包括宿松,黄梅)才是黄梅戏的源头.难道黄梅戏不是中国的产物?你的精、准、问就是一味的喊口号黄梅戏是宿松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灌水之王 宣传达人 推广达人
:
中士4
:
214352352@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07

帖子783

积分13479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洪岭初中成功开展消防

    洪岭初中成功开展消防演练,共筑校园安全防线今日

  • 宿松s248省道(荆桥至

    s248省道(荆桥至河塌段)道路修复工程不知道

  • 宿松县部署集中打击拒

    4月25日,宿松县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

  • 多方矛盾巧化解 现场

    近日,宿松法院受理了某房地产公司诉某社区委

  • 县作家协会举办王浩林

    四月的阳光温情流泻。4月26日,宿松县作家协

  • 洲头中小与隘口中小校

    为落实新课标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

  • 宿松公益程岭联络站慰

    4月23日,在 “五一” 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